《关于北京胡同现状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胡同商圈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

胡同商圈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

胡同商圈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北京的胡同商圈停滞不前衰败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入口爆炸,刚解放时,也就是五十年代,那时我国人口4亿多,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国家搞大建设,一个是人少,其二,国家建设需要投资,北京的十大建筑就是五十年代建成的,还保留原始的胡同,这些胡同里住着老百姓,过着普通的日子,没有更高的期望,到了60年代末,政府开始建简易楼,有两层和三层的,有的居民上了楼,觉得还是比平房要干净,以后人口发展迅速,可以生两胎,明显在保留传统的胡同大杂院是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渐渐许多胡同被拆掉,盖了许多6层没电梯的红砖楼,胡同的概念慢慢淡去,年轻一代更喜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老人家常常念叨着胡同的名字,缺已经消失了。

讲真,北京胡同的条件远胜于从前,人口密度太大是积重难返的主因。

几十年前的北京胡同,建筑结构更加混乱、基础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北京,胡同里面虽然还是四合院,但是院子的结构其实很乱,买东西、洗澡、做饭也都很不容易。

北京胡同一个固有的问题是与现代生活难以接轨,这个情况在几十年前就一直存在,只不过那时候的北京胡同里面并没有很多人,更没有很多人开车,因此各种情况的压力比较小。

在近年来,北京胡同已经做了很大的改变,虽然上厕所依然不算方便,但如今公共厕所相比十几年前,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北京胡同的发展,本身也是由于拆除、腾退了一些地方,因此公共空间有所增大。

让北京胡同真正积重难返的原因,还是很多、车多。

如今北京胡同的“局部密度”,其实比几十年前更大,外来人口的数量也比较多。

尤其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中,胡同里面车流的影响,更是原本狭小的空间难以承受。

从根本来看,北京胡同一直在进步,只是难以达到让胡同居民过上理想生活的水平。

北京胡同的商业化也是一直备受关注的论题,从客观情况来看:琉璃厂、五道营的模式给北京胡同续命,胡同商业化有生存才有发展。

商业化本身是一个双刃剑,北京胡同的商业化也是一直在争议中进行。

北京胡同的介绍

北京胡同的介绍

北京胡同的介绍北京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街巷形态,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是指两排房屋相对而建,中间是狭窄的巷道,是传统的北京居民区布局形式。

北京胡同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代。

胡同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胡同的布局形式独特,多呈“一字形”或“凹”字形。

胡同里的房屋多为四合院,院落中有前厅、正房、厢房和后花园等。

胡同里的房屋一般都是砖木结构,屋顶多为灰色瓦片,形成了独特的北京建筑风格。

在胡同里,房屋之间的距离很近,往往只有一两米,相邻的居民之间可以隔着窗户互相交流。

胡同是北京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胡同中,可以看到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胡同里有很多小商店,卖各种生活用品和食品。

有的胡同还有传统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北京胡同剪纸、胡同春联等,这些活动使胡同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北京胡同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胡同里,可以感受到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胡同里的居民多是老北京人,他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胡同里,可以看到老人们在胡同口下棋、聊天,孩子们在胡同里嬉戏玩耍。

胡同是老北京人的精神家园,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元素。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胡同的布局也是具有历史传统的。

胡同的布局和风格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城市景观。

胡同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胡同被拆除,许多胡同里的老房子也被改建或拆除。

这使得北京胡同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复老房子、保护胡同风貌等。

同时,北京市也鼓励胡同的创新发展,引入一些创意产业,使胡同焕发新的活力。

北京胡同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北京市政府应加大对胡同的保护力度,加强胡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北京的胡同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北京南锣鼓巷调查报告

北京南锣鼓巷调查报告

北京南锣鼓巷调查报告篇一:南锣鼓巷实践报告~~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

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

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有着非常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遵实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

与三里屯、后海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

客人以国外游客、“明日之星”中戏学生和成熟的泡吧爱好者为主,客人在这里体验老北京四合院的气息,远离喧闹、享受身心的放松,或看书、或带着电脑来加班,或者朋友小聚、甚至洽谈公务。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完整的“碧玉”。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护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视,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

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

青灰的院落,歪斜的树丫,凄冷的寒风,寂寥的街巷??冬天的南锣鼓巷,在寒流的侵袭之下显的很安静,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灯影霓虹,有的只是寒阑的期许。

《2024年基于空间模糊性的北京胡同改造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空间模糊性的北京胡同改造设计研究》范文

《基于空间模糊性的北京胡同改造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的胡同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老北京的生活记忆与历史脉络。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胡同面临着空间功能、环境质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空间模糊性的理念,探讨北京胡同改造设计的有效途径,以实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二、空间模糊性的概念及其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1. 空间模糊性的概念空间模糊性是指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空间感知的流动性。

在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空间模糊性强调空间的过渡性、流动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体验。

2. 空间模糊性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空间模糊性的应用使得城市空间更加灵活、开放和包容。

在胡同改造中,通过引入空间模糊性的理念,可以更好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实现空间的有机更新。

三、北京胡同的现状及改造的必要性1. 北京胡同的现状北京的胡同是老城区的独特风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许多胡同面临着空间狭窄、环境脏乱、设施落后等问题。

2. 改造的必要性为了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传承历史文化,北京胡同的改造显得尤为必要。

改造应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实现胡同空间的有机更新。

四、基于空间模糊性的北京胡同改造设计策略1. 保护与更新并重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保护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对空间进行合理的更新。

通过引入空间模糊性的理念,使新旧元素在空间中和谐共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2. 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和多义性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和多义性。

例如,在胡同中设置绿化带、休闲空间等,使空间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3. 提升空间的环境质量改善胡同的环境质量是改造的重点之一。

通过优化环境设计、提升照明设施、改善排水系统等措施,使胡同空间更加宜居。

五、实例分析以某北京胡同改造项目为例,分析如何运用空间模糊性的理念进行改造设计。

研究报告胡同

研究报告胡同

研究报告胡同研究报告:胡同1. 简介胡同是中国传统城市中常见的小巷,多见于北方地区。

胡同通常由两排相对的住宅组成,两边的房屋紧密相连,形成一条狭窄的巷道。

胡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胡同的发展和变迁胡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胡同被用来划分城市的街区,衔接起各个居民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了社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很多胡同已经被拆除或改建,导致胡同文化的逐渐消失。

3. 胡同的特点和魅力胡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紧凑的布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胡同中的房屋通常是传统的四合院,围绕着一个中央庭院建造。

胡同中还常见传统的门楼、石桥等建筑特色,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此外,胡同还是邻里社交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居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4. 胡同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由于胡同的特殊定位和文化价值,近年来,一些胡同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一些胡同内的老式建筑被改建成了特色小吃摊、艺术工作室或民宿,吸引了游客和艺术家的关注。

此外,一些机构和组织也致力于胡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举办胡同文化展览和活动,将传统文化注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

5. 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尽管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但胡同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开发的压力,一些胡同仍面临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

此外,胡同的老旧建筑也需要修缮和保养。

未来,需要政府、学术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其能够在现代城市中发扬光大。

总结:胡同作为中国传统城市的独特元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对于维护城市的人文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城的胡同与街道

北京城的胡同与街道

精心整理第二讲北京的胡同与街巷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作用是等同于街巷一样的通道,既连着居民院落,又是交通道路。

二、北京胡同概况元朝时大都城有胡同413条,如西四的砖塔胡同等。

明朝的北京城发展到629条胡同,如和平门内的松树胡同,东单的苏州胡同等。

到清朝时北京城有街巷、胡同2077条,其中直接称胡同者近千条。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近年西单路口(西长安街)。

共8里,称十里长街。

广义的长安街包括其延长线,东起通州,西到石景山,自东单往东,依次称建内大街、建外大街、建国路,自西单向西,依次称复内大街、复外大街、复兴路、石景山路,共80里,称为百里长街。

长安街最宽处达100米。

最长的胡同应为东、西交民巷,明代称江米巷,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东交民巷清代为使馆区,西交民巷为近代银行集中地。

有辽乾有些街巷、胡同口当年建有牌坊,分为冲天式和不出头式两种,至清末时共有57座。

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成贤街牌楼、朝阳门外神路街口牌坊等。

其中后两者现存,分别为一间两柱出头式木制牌楼和三间七楼琉璃牌坊。

第二节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与发展变化一、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北京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可大致天、赵府街、石驸马大街(进行文化街)、赵登禹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史家胡同、李铁拐斜街等5、以建筑取名又可分为以城门、城墙命名:如广安门内大街、东直门小街、德胜门外关厢、东黄城根北街、顺城街等。

以“坊”取名:如白纸坊等。

以楼阁塔取名:如钟楼湾胡同、玉阁胡同、戏楼胡同、北极阁、芝8、以标志物取名如石碑胡同、铁影壁胡同、双栅栏胡同、大栅栏胡同、铁狮子胡同等。

9、以官府工厂、作坊取名如王恭厂胡同、琉璃厂西街、桦皮厂一巷、台基厂胡同、前细瓦厂胡同、打磨厂西街等。

10、按河流、湖泊取名如受水河胡同、三里河、西河沿、南池子、后海北沿、北海夹更名为礼士胡同、哑巴胡同更名为雅宝胡同等。

2、因街区改造选取、更改名称如民国初年的香厂路改造产生了东经路、北纬路等一批道路名称,开挖和平门时产生了南、北新华街,并将原松树胡同、中街、半壁街等分开为东、西松树胡同,东、西中街,东、西半壁街等。

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为例的开题报告

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为例的开题报告

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内外游客眼中的旅游胜地。

北京胡同是北京城里独有的文化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代表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

而北京胡同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到北京旅游的一大亮点,也成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在北京市,什刹海地区是典型的胡同游景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众多的胡同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青睐。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的消费需求、旅游行为和满意度等方面,探究北京胡同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北京市胡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本研究还将通过采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为北京市胡同旅游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内容:1. 调查北京市什刹海地区胡同游的游客特征和消费需求情况;2. 研究北京市什刹海地区胡同游的旅游行为和旅游满意度;3. 分析北京市胡同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 提出针对北京市胡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研究目标:1. 揭示北京市什刹海地区胡同游游客特征和消费需求情况;2. 研究北京市什刹海地区胡同游的旅游行为和旅游满意度;3. 分析北京市胡同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 提出针对北京市胡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制定相关政策和经营策略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游客的消费需求、旅游行为和满意度;同时选取几个胡同景点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景点的管理和运营情况。

研究步骤:1. 研究文献:对国内外有关北京胡同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北京胡同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调查胡同游的消费需求、旅游行为和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到三个景区旅游的游客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个案研究: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胡同景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景点的管理和运营情况。

北京胡同文化现今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北京胡同文化现今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北京胡同文化现今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王申博资源与材料学院摘要:为了响应我校大一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针政策,我们小组七人组成北京胡同文化现今发展状况调查团,来到北京南锣鼓巷进行了为期三天7月9号至7月11号的暑期调研活动。

在短短的三天内,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进入当地街道办事处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走进图书馆、利用网络查询资料等活动,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北京胡同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见解。

同时在社会活动中让我们一行七人对社会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字:锣鼓巷北京胡同文化调查问卷当地街道办事处传统文化正文一:背景(1)指导思想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如今,北京正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力度,按照“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征求意见中的内容,北京将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性的世界文化名城。

其实,保护历史和文化就是保护城市的文脉,这其中自然包含了对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

(2)北京胡同概况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胡同星罗棋布,错综复杂。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据统计,1949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总数为3250条,1965年为2380条,1980年为2290条,1990年为2257条,2003年为1571条,现在已不足1000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胡同现状
一.前言
“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

” 这是一位老北京人对胡同的描述,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胡同这种文化产物却在逐渐消失殆尽。

胡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实中我们所要面对的状况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

通过调查走访我发现不只是市区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利用旧城大片的土地来获取经济利益,让不少人想不到的一点是,其实居住在旧城区的市民因为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所以早就盼着胡同的拆迁改造了。

面对来自底层和上层的双重压力,我们的胡同将何去何从?
二、胡同的现状
北京东城区的胡同已多数被改造,如:南锣鼓巷成为了年轻人北京游玩必去的美食胜地,烟袋斜街发挥历史展示作用成为游览景区,有些四合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且不论其改造成功与否,现今东城区的大多胡同都有城市定位与改造规划,因此我们将调研对象定位为西城区仍在居住的胡同,并从民居角度解读。

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进胡同,除较为明确的主通路外,还有很多引导人们去附近胡同的曲折小甬道,穿梭于胡同中时,有很好的发现和休闲感受,然而现代的空调,电十分突兀的出现,与其缺乏有机联系,与青砖灰瓦不相符。

三.改造意见
第一,小规模微循环的方式保护与修缮胡同四合院。

小规模的修缮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东四、西四文保区、什刹海地区、南锣鼓巷等地区都有不少四合院的修缮工程。

当前多种方式的个体修缮四合院的市场早已打开,需要跟踪该市场发展,循序渐进,逐步展开。

房屋产权是调动社会积极修缮四合院的关键。

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修缮房屋,主要是产权问题。

产权是自己的,在明确了胡同四合院保护不再大拆大改的今天,自然房屋产权者会考虑自己住房的修缮。

小规模微循环的前提
是要逐渐疏散人口。

目前老
城区人口密度过高,造成房
屋难以彻底修缮,即使修缮
了,院落拥挤,居住环境仍
较差。

为此对愿意迁走的居
民可采用货币补偿或是移
地搬迁等政策及早安排疏
散人口,若一个院的户数适
当搬迁,改善居住环境,修
缮工作就好办多了。

为了落
实小规模微循环修缮工程,
还重点研究和落实了有关技术问题。

第二,研究不同居住条件和多功能利用四合院。

经调研,目前四合院的功能已从过去以纯居住为主的功能,转向多功能发展,有居住、旅馆、餐饮、办公、文教等多功能的规划设计。

通过实地调查,发掘出目前四合院的实际应用模式,为今后保护性修缮及多功能使用提出设计方面的意见。

关于传统住宅通过改变功能而新生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成功得到启示。

“新天地”地区原来是上海市中心一片破旧、拥挤的石库门式居住区,鉴于其重要的区位和特殊的街区风貌,上海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保留其街巷格局与建筑特色、转变其使用功能的改造方式。

改造后的这一地区,功能从居住为主转变为以休闲、购物、旅游为主。

不仅为当地居民解决了困难,改变了市中心区的面貌,也为辖区政府和开发单位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对于那些质量较差的北京传统四合院,可以通过转变功能来避免其被拆的命运。

参考上海的经验,是否也可以在北京的一些平房区(如什刹海、前门外、东直门内等地),有选择地改变部分四合院的功能,使之成为适合当地环境与传统特色的餐饮、购物、旅游设施呢? 现在,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已经开发出了一项旅游新项目――串胡同。

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朋友乘坐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经舒畅刹海西沿,过银锭桥到鼓楼,登楼俯看北京旧城区和四通八达的胡同,然后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狮胡同、前后井胡同,走进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和御花园。

其实,还有其他一些改造利用方式也值得考虑,如将部分四合院改造整修后作为自助式的青年旅馆、前店后厂式的传统商品商店、独院式的小型办公设施等。

第三,对胡同的交通问题提出规划改善设想。

胡同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宽取直;为了消防安全,死胡同要打通;整治胡同的各种障碍物;不设便道但要用不同材料或地面画出步行线;划出沿胡同停车位,居民近期夜间以胡同停车为主,结合单位大院停车为辅,逐步向地下停车库和外围停车场过渡。

第四,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方案。

课题组、市规划院、市政管理处、市自来水公司、市供电局等有关市政设施部门进行了座谈研究,讨论了胡同市政设施的现状和更新改造方案。

在保护胡同肌理前提下,对不同宽度的胡同规划设计了管线埋设断面图。

对四合院燃料结构、改善居民卫生条件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问题,都提出适合胡同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改建方案。

四、思考
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四合院,狭窄、拥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

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跟不上,成为胡同和四合院难以根治的顽症;而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

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但是这些温情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

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

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

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可以说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应该有弘扬,也应该有抛弃。

胡同文化,并不是仅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

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住上宽敞的公寓,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是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的身上。

富裕的现代生活,并没有隔绝他们和胡同文化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

如楼里一个小伙子打了开电梯的姑娘一个耳光,而同楼住的两个老北京却说“忍着吧!”胡同文化的根性,仍然深植在这些人的心中。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俗文化。

王皮的胡同,狗尾巴胡同,胡同名等不了大雅之堂;杀棋,聚酒,会鸟,胡同的事算不得惊天动地;窝头,萝卜,熬白菜,胡同人这般的易于满足。

这些看似俗不可耐的素材经过作家的妙手点化更能突显出北京文化的精义。

我们希望现状得到改变,但任何的改变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与现实的历练,有些事我们觉得已经离自己远去,但相反地,也许它早已扎根我们的心中。

就让我们静候变化的发生,那些真正的精髓一定会在辈辈人的努力下沉淀下来并得到永久的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