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作业题

合集下载

耕作学练习题

耕作学练习题

《耕作学》练习题第一章引论部分一、填空题1、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以为中心,为基础。

2、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是与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水土保持,以及等。

4、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2个方面:即功能和功能。

5、与单项技术不同,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往往带有较强的,,和。

6、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精致农作,经济高效,和持久发展。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8、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它是,有很强的,但也包含着一定宏观布局的软科学内容。

二、选择题1、耕作制度包括的2大部分:( )A.种植制度B.旱作农业C.养地制度D.农牧结合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种植制度范畴:( )A.作物布局B.熟制C.平衡施肥D.种植方式3、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体现在:( )A.减少投入B.技术指导C.宏观调控与决策D.高产优质4、下面哪项不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A.生产程序机械化B.生产技术科学化C.农业主体知识化D.作物管理工业化5、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体系有:( )A.多熟种植B.节水农业C.营养管理D.农制改革三、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2、种植制度3、养地制度4、农作制度四、简答题1、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哪些?五、论述题1、耕作制度的含义?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简述为什么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3、论述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第二章作物布局一、填空题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和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决、与的问题。

2、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3、作物布局的原则应该以为基础,为目标,为可行性。

4、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分别是、、和。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A、大豆B、棉花C、玉米D、油菜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A、一年三熟B、四年三熟C、一年一熟D、两年二熟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A、玉米B、小麦C、饲料D、油菜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A、横坡耕作B、顺坡耕作C、斜坡耕作D、表面耕作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A、1.0以下B、1-1.5C、1.5-4.0D、4.0以上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A、西南高山地区B、华南地区C、四川盆地D、江淮平原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A、玉米B、辣椒C、水稻D、小麦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A、氮循环B、磷循环C、钾循环D、硫循环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A、禾本科B、茄科C、豆科D、十字花科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高粱D、玉米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油菜—稻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A、西瓜B、水稻C、烟草D、甜菜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A、木薯B、水稻C、玉米D、小麦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C 】A、1个B、2个C、3个D、4个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A、小麦B、马铃薯C、大豆D、甘蔗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C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17、翻耕的缺点是【 C 】A、松碎土壤B、翻转耕层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D、翻埋杂草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A、水稻B、玉米C、橡胶D、高粱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A、3个B、6个C、9个D、12个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D】A、豌豆+蚕豆B、白菜+青菜C、葱+蒜D、玉米+大豆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稻—稻—稻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A、1-3天B、7-10天C、20-25天D、30-35天24、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 B 】A、氮循环B、磷循环C水循环D、碳循环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二级区【 A 】A、38个B、12个C、25个D、18个26、一般≥10℃的日数少于多少天的地区为一年一熟?【 C 】A、100天B、120天C、180天D、200天27、湿润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D 】A、1.0以下B、1.0-1.5C、1.5-4.0D、4.0以上2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喜温作物【 A 】A、水稻B、马铃薯C、小麦D、大麦29、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 B 】A、0-5厘米B、0-20厘米C、0-30厘米D、0-35厘米30、下列哪种作物是豆科作物【 C 】A、小麦B、水稻C、大豆D、玉米31、下列属于混作的种植模式是:【 C 】A、玉米||大豆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菜—稻—稻32、下列作物中忌连作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水稻C、小麦D、玉米33、下列作物哪个是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玉米D、高粱34、一年两熟制主要分布在≥10℃积温多少的暖温带旱作区域?【 C 】A、1000-1500℃B、2000-2500℃C、3500-4500℃D、500-5500℃35、中国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A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36、复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C 】A、美国B、德国C、中国D、埃及37、下列哪种属于旱三熟【 B 】A、小麦-水稻-花生B、小麦/玉米/甘薯C、甘薯-稻-稻D、花生-稻-稻3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粮食作物【 A 】A、水稻B、白菜C、烤烟D、辣椒3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基本耕作措施【 C 】A、中耕B、镇压C、旋耕D、起垄40、我国的油菜主要集中于【 C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41、下列属于间作的种植模式是:【 D 】A、菜—稻—稻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玉米||马铃薯42、下列作物中耐阴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高粱C、棉花D、玉米4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 A 】A、氮肥B、磷肥C、钾肥D、有机肥44、下列作物哪种是根茎类作物:【 D 】A、南瓜B、玉米C、大豆D、马铃薯45、喜凉作物一般需≥10℃的积温为【 B 】A、800℃以下B、900-2200℃C、2500-3500℃D、4000℃以上46、生长期在多少天以上才能实行一年三熟【 D 】A、100天B、130天C、190天D、250天47、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C 】A、10-15%B、20-25%C、50-55%D、75-80%4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饲料作物【 B 】(1)小麦B、紫云英C、烤烟D、辣椒4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表土耕作措施【 B 】A、翻耕B、镇压C、旋耕D、深松50、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地是【 C 】A、河南B、湖北C、山东D、贵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耕作学作业题(一)一、解释名词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

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

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

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

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

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

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

耕作学3

耕作学3

耕作学_在线作业_3一、单选题(共10道小题、每题5分)1.以下关于磷循环哪项是错误的(D)。

(5分)A. 典型沉积型循环B. 持续性受威胁C. 生物小循环为主D. 磷循环是双向循环是否存疑2.下列关于沉积型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D )。

(5分)A. 循环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正反馈调节,变化较小B. 循环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正反馈调节,变化较大C. 循环缓慢,不受干扰,成为”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负反馈调节,变化较大D. 循环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负反馈调节,变化较小是否存疑3.我国最早引进耕作学的是(B )。

(5分)A. 蔡旭B. 孙渠C. 刘巽浩D. 姜秉权是否存疑4.下列气体属于温室气体的是(C )。

(5分)A. CO、CO2 、O2B. N2 、NO 、N2OC. N2O、CH4、CO2D. CH4、O2、N2O是否存疑5.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有(A )。

(5分)A. 冬小麦B. 番茄C. 水稻D. 甜菜是否存疑6.以下哪项不是氮的输出途径(B)。

(5分)A. 淋失B. 作物吸收C. 挥发D. 微生物反硝化作用是否存疑7.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是(C)。

(5分)A. COB. O2C. CO2D. N2是否存疑8.下列轮作模式属于复种轮作的是(A)。

(5分)A. 小麦-水稻-→小麦-水稻—→蚕豆-水稻B. 玉米-玉米→水稻-水稻-→玉米-玉米C. 小麦—→大豆—→玉米—→小麦D. 大麦-水稻-水稻-→马铃薯/玉米-水稻-→大麦-水稻-水稻是否存疑9.根据气候资源特点,我国东北地区的熟制是(D )。

(5分)A. 两年三熟B. 一年三熟C. 一年两熟D. 一年一熟是否存疑10.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B)级。

(5分)A. 六B. 四C. 五D. 三是否存疑二、判断(共10道小题、每题5分)1.中国耕作制度分区的指导思想是作物种类、作物结构、熟制的相对统一性。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A、大豆B、棉花C、玉米D、油菜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A、一年三熟B、四年三熟C、一年一熟D、两年二熟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A、玉米B、小麦C、饲料D、油菜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A、横坡耕作B、顺坡耕作C、斜坡耕作D、表面耕作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A、1.0以下B、1-1.5C、1.5-4.0D、4.0以上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A、西南高山地区B、华南地区C、盆地D、江淮平原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A、玉米B、辣椒C、水稻D、小麦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A、氮循环B、磷循环C、钾循环D、硫循环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A、禾本科B、茄科C、豆科D、十字花科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高粱D、玉米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油菜—稻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A、西瓜B、水稻C、烟草D、甜菜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A、木薯B、水稻C、玉米D、小麦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C 】A、1个B、2个C、3个D、4个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A、小麦B、马铃薯C、大豆D、甘蔗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C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17、翻耕的缺点是【 C 】A、松碎土壤B、翻转耕层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D、翻埋杂草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A、水稻B、玉米C、橡胶D、高粱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A、3个B、6个C、9个D、12个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 D 】A、豌豆+蚕豆B、白菜+青菜C、葱+蒜D、玉米+大豆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稻—稻—稻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A、1-3天B、7-10天C、20-25天D、30-35天24、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 B 】A、氮循环B、磷循环C水循环D、碳循环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二级区【 A 】A、38个B、12个C、25个D、18个26、一般≥10℃的日数少于多少天的地区为一年一熟?【 C 】A、100天B、120天C、180天D、200天27、湿润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D 】A、1.0以下B、1.0-1.5C、1.5-4.0D、4.0以上2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喜温作物【 A 】A、水稻B、马铃薯C、小麦D、大麦29、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 B 】A、0-5厘米B、0-20厘米C、0-30厘米D、0-35厘米30、下列哪种作物是豆科作物【 C 】A、小麦B、水稻C、大豆D、玉米31、下列属于混作的种植模式是:【 C 】A、玉米||大豆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菜—稻—稻32、下列作物中忌连作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水稻C、小麦D、玉米33、下列作物哪个是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玉米D、高粱34、一年两熟制主要分布在≥10℃积温多少的暖温带旱作区域?【 C 】A、1000-1500℃B、2000-2500℃C、3500-4500℃D、500-5500℃35、中国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A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36、复种面积最大的是:【 C 】A、美国B、德国C、中国D、埃及37、下列哪种属于旱三熟【 B 】A、小麦-水稻-花生B、小麦/玉米/甘薯C、甘薯-稻-稻D、花生-稻-稻3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粮食作物【 A 】A、水稻B、白菜C、烤烟D、辣椒3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基本耕作措施【 C 】A、中耕B、镇压C、旋耕D、起垄40、我国的油菜主要集中于【 C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41、下列属于间作的种植模式是:【 D 】A、菜—稻—稻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玉米||马铃薯42、下列作物中耐阴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高粱C、棉花D、玉米4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 A 】A、氮肥B、磷肥C、钾肥D、有机肥44、下列作物哪种是根茎类作物:【 D 】A、南瓜B、玉米C、大豆D、马铃薯45、喜凉作物一般需≥10℃的积温为【 B 】A、800℃以下B、900-2200℃C、2500-3500℃D、4000℃以上46、生长期在多少天以上才能实行一年三熟【 D 】A、100天B、130天C、190天D、250天47、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C 】A、10-15%B、20-25%C、50-55%D、75-80%4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饲料作物【 B 】(1)小麦B、紫云英C、烤烟D、辣椒4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表土耕作措施【 B 】A、翻耕B、镇压C、旋耕D、深松50、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地是【 C 】A、B、C、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耕作学试题

耕作学试题

(一)、选择题1、有机质中的(C)可以增强植物呼吸作用,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A、木质素B、纤维素C、胡敏酸D、糖类2、豆科植物氮素利用率大,主要是由于与豆科共生的根瘤菌从寄主接受(D),作为使()还原必需的能源,再把生成的()供给寄主A、分子态氮氨基酸氮素B、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分子态氮C、氨基酸分子态氮氨基酸D、碳水化合物分子态氮氨基酸3、土壤一耕性是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包括结持力、黏着性、可塑性等)在耕作时的综合表现,而(B)的土壤状况是宜耕的。

A、坚硬B、酥软(脆)C、可塑D、黏韧4、下列不属于翻耕方法之一的是(D)A、全翻垡B、半翻垡B、复式犁分层翻垡D、垂直翻垡5.通常土壤水分多时,不利于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矿化率低,此时有利于有机质的(B)A、分解B、积累C、矿化D、腐殖化6.一般豆科植物残体(B)25:1,有利于有机质分解且给土壤提供大量氮素A、>B、<C、=D、<=7.种植结合的理论基础有(D )A.循环再生原理 B 食物链加环原理 C 生态位原理 D 生态适应与边际效应原理8. 目前我国的稻田养鱼主要的形式不包括(C )A 沟鱼式B 田沟式C 深环沟式D 流水沟式9.以下哪个不是水蚀的类型(C )A、溅蚀B、片蚀C、剥蚀D、沟蚀10.要阻止流沙入侵绿洲、破坏农田,要建设三道防线的正确顺序为(C )①草、灌木结合阻沙带②农田防护林带③沙障、草同沙④乔木和灌木组成防沙带A、①②③B、①③②C、①④②D、③④②11.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哪些特征(D)(1)生产工序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3)科学生产高效化(4)产供销加社会化(5)农业主体知识化A(1)(3) B (2)(4) C(1)(2)(3) D(1)(2)(3)(4)12.人类社会第一个开创的生产部门是(A)A 原始农业B传统农业 C 刀耕火种 D 有机农业E采集和渔猎13.根据间混套作的效应原理,要发挥符合群体的互补优势,必须造成时间、空间、营养方面的生态位分离,下列哪项不是间混套作上采取的措施(D)A.适时播种B.水肥管理C.早熟早收D.早熟晚收14.为了保证复种作物正常成熟,采取的争时技术有(B)A.育苗移栽 B.套作C.间作 D.地膜覆盖15.全国耕作制度共分为B 个一级区,个二级区。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耕作学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2、作物布局3、免耕4、轮作5、茬口6、叶日积7、套作8、休闲9、耕作制度10、LER11、复种指数12、生态位13、冠竞争15、种植制度16、边际效应17、作物生态适应性 19、根竞争21、农业资源23、土壤耕作25、多熟种植26、农牧结合27、立体种植28、养地制度29、水土流失30、风蚀31、换茬32、耕作学33、幅宽34、单作(sole cropping) 35、间作(row intercropping) 36、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37、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 38、种植指数39、熟制40、撂荒(shifting cultivation) 41、种养结合42、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43、土壤耕作(soil tillage): 44、土壤宜耕性(土壤耕性) 45、土壤耕作制46、农业自然资源47、复种轮作48、沟垄耕作法49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50土壤耕作51种植方式(种植形式)52农业生态系统53生物群落54十分之一定律55土地当量比56生活型57耕层构造58密植效应59生态龛60正对等效应61土壤培肥62耕法63土地生产潜力64集约耕作制65基本耕作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土壤耕作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壤耕作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壤耕作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农田土壤的主要功能?A. 供给农作物的养分和水分B. 支撑和生长作物的根系C. 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D. 调节农作物与土壤之间的温度2. 以下哪种土壤类型适合栽培旱生农作物?A. 黑土B. 沙土C. 红壤D. 黄壤3. 耕作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B. 改善土壤结构C. 提高作物产量D. 抑制杂草生长4. 下列哪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影响最小?A. 翻耕B. 干犁耕C. 秸秆还田D. 土地轮作5. 秸秆还田可以起到以下哪种作用?A. 保持土壤水分B.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C. 减少土壤侵蚀D. 提高土壤通气性二、填空题1. 农田土壤的基本肥力主要由__有机质__和__无机质__组成。

2. 土壤中的__酸碱度__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有重要影响。

3. 土壤的保水能力与其__质地__密切相关。

4. 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__结构__。

5. 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翻耕工具是__犁__。

1. 请简述土壤养分的来源和作用。

土壤养分的来源主要有有机质的分解和无机肥料的施用。

有机质的分解可以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如氮、磷、钾等。

无机肥料的施用则直接为作物提供养分。

土壤养分在农田土壤中的作用是供给农作物的营养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并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请简述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

翻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群落,导致土壤侵蚀和有机质流失。

干犁耕相对较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有机质流失,但仍会对土壤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土地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和循环利用。

答案:一、选择题1. B2. B3. C4. C5. B1. 有机质,无机质2. 酸碱度3. 质地4. 结构5. 犁三、简答题1. 土壤养分的来源主要有有机质的分解和无机肥料的施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
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
3、防风蚀水蚀
4、具有先发治草的杂草防除体系
5、耕种结合、更管结合
6、肥沃土集中
7、垄作耕法一机多用,配套机械组件少,机械投资小。
缺点
1、固有垄作耕法受农具限制,耕作层浅。
2、固有垄作耕法用原始的木制大犁作业效率低,在人少地多条件下不便于精耕细作。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土壤有机胶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强大的吸收性能,吸收保持着大量养分元素,尤其是其代换吸收的养分元素可以随时迅速供给植物利用。因此,土壤有机质是维持土壤保肥供肥性能的物质基础。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深松耕法的由来以及作业方法。
答:深松耕法是黑龙江省为了进一步稳产、高产和加速田间作业机械化进程的要求而研究产生的一种新耕法。它是以深松铲间隔深松,局部打破犁底层,形成纵向虚实并存耕层结构的耕作方法。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2、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答:(一)等高耕作法
(二)横坡垄做法
(三)垄向区田
(四)残茬覆盖耕作法
(五)免耕法
(六)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
3、简述农业生产的强烈的季节性。
答: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行,地球上光热水的供应呈现季节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土壤肥力因素也出现了周期性变化。自然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巧妙地随着环境的节律变化,发展出不同的季相,反映出生命过程在时间上与环境变化顺序的一致性。人工培育的作物种,受其遗传的、生理和生命周期等等特性的制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直到完成全部生命过程对环境有一系列的要求。一个环节失利,将危及全部生命过程,因此,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顺天时,量地利,瞻前顾后,从各方面发挥人们利用农时的主动性。
耕作学作业题
———————————————————————————————— 作者:
———————————————————————————————— 日期: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作业方法:在垄作条件下,垄沟、垄台、垄帮均可以垄沟深松。平坐作条件下采取耙茬间隔深松,消灭部分犁底层。为适应不同作物、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与特点,有多种更做法,形成各种纵向虚实比例的耕层结构。
耕作深松
(1)在秋收后、播种同时,或作物幼苗期均可垄沟深松。
(2)在倒垄时,现在原垄沟深松而后倒垄,也可配合新垄的垄沟在进行深松。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
(2)优点:
2、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的期限内有顺序地轮种不同作物则称为轮作。
3、连作:同一作物在年内间连续重复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上,称为连作或重茬。
4、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4、简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决定因素。
土壤胶体或有机无机复合体都包括有机部分,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理化性质的调节也离不开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更是土壤微生物及部分土壤动物生活的能源,还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土壤粘结性和粘着性,并通过对于此表面积和分散度的作用而影响可塑性。因此,土壤有机质是形成土壤良好结构和耕性的重要因素。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原因。
答: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力或农作物产量的基础。受水资源、地形和土壤条件的限制,我国耕地总体上质量不高。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17%,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二。土壤瘠薄、盐碱等障碍因素多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三。
3、垄作耕法的耕层构造适宜作物苗期生长,但由于耕层浅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后作。
耕作学作业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套种:也称套作,串种。在前作物生育后期或收获之前,于其行间播种或栽植另一种作物,在田间两种作物既有构成复合群体共同生长的时期,又有两种作物分别单独生长的时期,充分利用空间,是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的一种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