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耕作学复习题一、耕作学的定义与意义耕作学是农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农田土壤的耕作管理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它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农田水利等方面。

二、土壤耕作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水分的平衡,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适时翻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翻耕,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

4.合理密植与间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农作物栽培的要点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2.合理的播种密度: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5.适时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中耕等田间管理措施,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四、农田水利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灌溉水利: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排水水利:通过排水措施,排除农田中的积水,防止水分过多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3.水土保持:通过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1.耕作制度的内容答:(1)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

包括3方面: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Soil Foliage and Fertilizer System〕概念: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根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耕作层的管理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农田根本建设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农田保护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2.耕作制度的类型,按集约度分。

答:(1) 游耕制或搁荒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

一般土地开垦3~5年以后,弃耕10~20年,等地力恢服过来再重新耕种的方式。

土地利用率15~25%〔按耕种3~5年,弃耕20年计〕。

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

土地利用率约20%~50%。

我国西北局部农田沿用这种耕作制。

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少的自然农业区。

(3)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

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4)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

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A、大豆B、棉花C、玉米D、油菜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A、一年三熟B、四年三熟C、一年一熟D、两年二熟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A、玉米B、小麦C、饲料D、油菜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A、横坡耕作B、顺坡耕作C、斜坡耕作D、表面耕作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A、1.0以下B、1-1.5C、1.5-4.0D、4.0以上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A、西南高山地区B、华南地区C、盆地D、江淮平原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A、玉米B、辣椒C、水稻D、小麦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A、氮循环B、磷循环C、钾循环D、硫循环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A、禾本科B、茄科C、豆科D、十字花科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高粱D、玉米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油菜—稻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A、西瓜B、水稻C、烟草D、甜菜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A、木薯B、水稻C、玉米D、小麦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C 】A、1个B、2个C、3个D、4个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A、小麦B、马铃薯C、大豆D、甘蔗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C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17、翻耕的缺点是【 C 】A、松碎土壤B、翻转耕层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D、翻埋杂草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A、水稻B、玉米C、橡胶D、高粱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A、3个B、6个C、9个D、12个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 D 】A、豌豆+蚕豆B、白菜+青菜C、葱+蒜D、玉米+大豆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稻—稻—稻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A、1-3天B、7-10天C、20-25天D、30-35天24、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 B 】A、氮循环B、磷循环C水循环D、碳循环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二级区【 A 】A、38个B、12个C、25个D、18个26、一般≥10℃的日数少于多少天的地区为一年一熟?【 C 】A、100天B、120天C、180天D、200天27、湿润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D 】A、1.0以下B、1.0-1.5C、1.5-4.0D、4.0以上2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喜温作物【 A 】A、水稻B、马铃薯C、小麦D、大麦29、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 B 】A、0-5厘米B、0-20厘米C、0-30厘米D、0-35厘米30、下列哪种作物是豆科作物【 C 】A、小麦B、水稻C、大豆D、玉米31、下列属于混作的种植模式是:【 C 】A、玉米||大豆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菜—稻—稻32、下列作物中忌连作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水稻C、小麦D、玉米33、下列作物哪个是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玉米D、高粱34、一年两熟制主要分布在≥10℃积温多少的暖温带旱作区域?【 C 】A、1000-1500℃B、2000-2500℃C、3500-4500℃D、500-5500℃35、中国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A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36、复种面积最大的是:【 C 】A、美国B、德国C、中国D、埃及37、下列哪种属于旱三熟【 B 】A、小麦-水稻-花生B、小麦/玉米/甘薯C、甘薯-稻-稻D、花生-稻-稻3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粮食作物【 A 】A、水稻B、白菜C、烤烟D、辣椒3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基本耕作措施【 C 】A、中耕B、镇压C、旋耕D、起垄40、我国的油菜主要集中于【 C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41、下列属于间作的种植模式是:【 D 】A、菜—稻—稻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玉米||马铃薯42、下列作物中耐阴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高粱C、棉花D、玉米4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 A 】A、氮肥B、磷肥C、钾肥D、有机肥44、下列作物哪种是根茎类作物:【 D 】A、南瓜B、玉米C、大豆D、马铃薯45、喜凉作物一般需≥10℃的积温为【 B 】A、800℃以下B、900-2200℃C、2500-3500℃D、4000℃以上46、生长期在多少天以上才能实行一年三熟【 D 】A、100天B、130天C、190天D、250天47、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C 】A、10-15%B、20-25%C、50-55%D、75-80%4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饲料作物【 B 】(1)小麦B、紫云英C、烤烟D、辣椒4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表土耕作措施【 B 】A、翻耕B、镇压C、旋耕D、深松50、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地是【 C 】A、B、C、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耕作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耕作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一、不定项选择1. 下列作物属于喜温作物的有:()A、大豆B、油菜C、水稻D、玉米2. 农村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A、农村产业结构B、农业结构C、种植业结构与养殖业结构D、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内部结构3. 多熟种植主要包括:()A、间作B、套作C、混作D、复种4. 下列属于套作的有:()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麦/玉米/甘薯5. 免耕主要优点是:()A、减少水蚀和风蚀B、农耗时间减少C、节约成本D、减少病虫害6. 下列作物属于耐旱怕涝作物是:()A、棉花B、水稻C、甘薯D、玉米7. 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地采取某些措施后容易弥补,作物生长与产量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的区域称为:()A、最适宜区B、适宜区C、次适宜区D、不适宜区8.间套作的互补效应主要包括:()A、密植效应B、时间效应C、营养异质效应D、补偿效应9. 忌连作的作物有:()A、西红柿B、水稻C、小麦D、马铃薯10. 基本耕作主要包括:()A、翻耕B、深松耕C、耙地D、旋耕二、名词解释1. 养地制度2. 多熟种植3. 立体种养4. 轮作5. 免耕6. 耕作制度7. 作物生态适应性8. 复种9. 土地当量比10. 耕层构造三、计算1、某单位种植了500 hm2春夏玉米套作种植模式,每hm2平均产量为:春玉米6400kg,夏玉米7800kg;而同等条件下单作,每hm2平均产量为:春玉米8000kg,夏玉米9750 kg。

计算春夏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

2、某单位有耕地600 hm2,其中粮田400 hm2,果园200 hm2。

粮田中有200 hm2小麦套种玉米,100 hm2小麦收获后复种夏甘薯,100 hm2玉米间作花生;果园中有100 hm2苹果间作蘑菇,100 hm2冬枣间作小麦。

计算该单位粮田、果园及所有耕地的复种指数。

四、简答1. 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功能有哪些?2. 作物布局中应注意处理好哪几个关系?3. 保护性作物种植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 我国节水抗旱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 为什么在免耕条件下不松土作物也能生长?6. 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宏观布局功能有哪些?7. 作物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方面?8. 运用复种时应该考虑哪些条件?9. 轮作换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0.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是什么?五、论述题1. 论述复种效益原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耕作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A、大豆B、棉花C、玉米D、油菜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A、一年三熟B、四年三熟C、一年一熟D、两年二熟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A、玉米B、小麦C、饲料D、油菜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A、横坡耕作B、顺坡耕作C、斜坡耕作D、表面耕作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A、1.0以下B、1-1.5C、1.5-4.0D、4.0以上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A、西南高山地区B、华南地区C、四川盆地D、江淮平原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A、玉米B、辣椒C、水稻D、小麦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A、氮循环B、磷循环C、钾循环D、硫循环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A、禾本科B、茄科C、豆科D、十字花科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高粱D、玉米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油菜—稻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A、西瓜B、水稻C、烟草D、甜菜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A、木薯B、水稻C、玉米D、小麦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C 】A、1个B、2个C、3个D、4个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A、小麦B、马铃薯C、大豆D、甘蔗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C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17、翻耕的缺点是【 C 】A、松碎土壤B、翻转耕层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D、翻埋杂草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A、水稻B、玉米C、橡胶D、高粱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A、3个B、6个C、9个D、12个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D】A、豌豆+蚕豆B、白菜+青菜C、葱+蒜D、玉米+大豆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稻—稻—稻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A、1-3天B、7-10天C、20-25天D、30-35天24、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 B 】A、氮循环B、磷循环C水循环D、碳循环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二级区【 A 】A、38个B、12个C、25个D、18个26、一般≥10℃的日数少于多少天的地区为一年一熟?【 C 】A、100天B、120天C、180天D、200天27、湿润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D 】A、1.0以下B、1.0-1.5C、1.5-4.0D、4.0以上2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喜温作物【 A 】A、水稻B、马铃薯C、小麦D、大麦29、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 B 】A、0-5厘米B、0-20厘米C、0-30厘米D、0-35厘米30、下列哪种作物是豆科作物【 C 】A、小麦B、水稻C、大豆D、玉米31、下列属于混作的种植模式是:【 C 】A、玉米||大豆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菜—稻—稻32、下列作物中忌连作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水稻C、小麦D、玉米33、下列作物哪个是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玉米D、高粱34、一年两熟制主要分布在≥10℃积温多少的暖温带旱作区域?【 C 】A、1000-1500℃B、2000-2500℃C、3500-4500℃D、500-5500℃35、中国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A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36、复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C 】A、美国B、德国C、中国D、埃及37、下列哪种属于旱三熟【 B 】A、小麦-水稻-花生B、小麦/玉米/甘薯C、甘薯-稻-稻D、花生-稻-稻3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粮食作物【 A 】A、水稻B、白菜C、烤烟D、辣椒3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基本耕作措施【 C 】A、中耕B、镇压C、旋耕D、起垄40、我国的油菜主要集中于【 C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41、下列属于间作的种植模式是:【 D 】A、菜—稻—稻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玉米||马铃薯42、下列作物中耐阴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高粱C、棉花D、玉米4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 A 】A、氮肥B、磷肥C、钾肥D、有机肥44、下列作物哪种是根茎类作物:【 D 】A、南瓜B、玉米C、大豆D、马铃薯45、喜凉作物一般需≥10℃的积温为【 B 】A、800℃以下B、900-2200℃C、2500-3500℃D、4000℃以上46、生长期在多少天以上才能实行一年三熟【 D 】A、100天B、130天C、190天D、250天47、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C 】A、10-15%B、20-25%C、50-55%D、75-80%4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饲料作物【 B 】(1)小麦B、紫云英C、烤烟D、辣椒4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表土耕作措施【 B 】A、翻耕B、镇压C、旋耕D、深松50、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地是【 C 】A、河南B、湖北C、山东D、贵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哪种农作物属于禾本科植物?A. 胡萝卜B. 小麦C. 花生D. 莴苣答案:B. 小麦2. 耕作是一种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其目的是什么?A.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B. 保护土壤C. 提高农作物的品质D. 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答案:A.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3.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A. 不施肥料B. 连续种植同一农作物C. 粗放耕作D. 轮作答案:D. 轮作4. 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来自于哪些来源?A. 大气中的氧气B. 土壤中的矿物质C. 雨水中的营养物质D. 农作物自身的养分储备答案:B. 土壤中的矿物质5. 下列哪种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A. 种植密度过大B. 覆盖耕作C. 水洗耕作D. 间作答案:B. 覆盖耕作第二部分:简答题1. 什么是深翻耕作?它有什么作用?深翻耕作是指将土壤翻转到一定深度(一般超过30厘米)的耕作方式。

它的作用包括: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土壤肥力,破坏并深埋病虫害,减少杂草生长等。

2. 请简述轮作的原理及其优点。

轮作是指在一块农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其原理是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顺序,减少对土壤中某种养分的连续需求,以达到保护土壤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轮作的优点包括: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

3. 请解释连作障碍,并提出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

连作障碍是指在相同的土壤上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导致的问题。

连作障碍会引起农作物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

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包括:轮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添加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肥力,进行生物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保持土壤水分平衡等。

4. 请简述有机耕作和化学耕作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有机耕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或避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依靠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手段来保护农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1.耕作制度的内容答:(1)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

包括3方面: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Soil Foliage and Fertilizer System)概念: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耕作层的管理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农田保护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2.耕作制度的类型,按集约度分。

答:(1) 游耕制或搁荒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

一般土地开垦3~5年以后,弃耕10~20年,等地力恢服过来再重新耕种的方式。

土地利用率15~25%(按耕种3~5年,弃耕20年计)。

(2)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

土地利用率约20%~50%。

我国西北部分农田沿用这种耕作制。

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少的自然农业区。

(3)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

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4)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

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3.什么是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答: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该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类、数量、作物生产的时空设置以及农田土壤农耕活动等内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

包括3方面:作物布局,种植方式,作物熟制。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4.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耕作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作物生产结构与布局、复种、间套种、轮作、连作、土壤耕作法等。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1.作物生产潜力可归纳为哪几种类型?(1)光合生产潜力(YL) 在作物群体结构及其环境因素(CO2、温度、水分,土壤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由光能所决定的产量潜力。

2.光温生产潜力(YLT) 除光、温度以外的其它环境因子处于最佳状态,由光、温两因子共同决定的生产潜力。

3.光温水生产潜力(YLTW) 除光、温度、水分以外的其它环境因子处于最佳状态,由光、温、水三因子共同决定的生产潜力。

4.土地生产潜力(YS)在光温水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土壤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而得出的潜力。

2.湿润指数(MI)的大小与一个地区的水分状况的关系。

MI 干旱程度与作物生产< 极干旱,不适宜于从事农牧业~ 干旱,仅适宜于从事游牧业~ 半干旱,上限可旱作,下限可养畜~ 半湿润,适合于旱作> 湿润,可从事水稻生产3.对作物布局、多熟制起决定性作用资源条件是什么?答:热量资源。

(1) ≥0℃活动积温(简称积温)。

0℃是喜凉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

(2) ≥10℃的活动积温或有效积温。

日均温度高于10℃的温度是各种农作物生理活动较活跃的温度。

也是喜温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

人们常以一地区≥10℃以上的有效积温或活动积温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

(3)无霜期长短。

无霜期是指一年内连续无霜日平均数。

是决定某些窄温性作物适宜生长温度和日数综合指标。

如无霜期的长短对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香蕉、甘薯等作物易受霜冻影响而死亡。

(4)某些作物生长或分布的临界温度。

例如,水稻抽穗温度下限(18~20℃) 。

(5)作物分布极限温度。

例如,冬小麦分布北界(月极端低温-20~-22℃) 。

4.我国光资源条件较差和较好的地区(辐射强度低值区和高值区)在哪?答:四川、贵州境内为80-90千卡/cm2.年,为全国低值区。

西藏青藏高原、内蒙古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为160千卡/cm2.年为高值区5.什么是作物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答:(1)作物生产潜力:作物在一种或多种资源条件下可能实现的生产能力。

(2)光合生产潜力(YL):在作物群体结构及其环境因素(CO2、温度、水分,土壤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由光能所决定的产量潜力。

(3)光温生产潜力(YLT):除光、温度以外的其它环境因子处于最佳状态,由光、温两因子共同决定的生产潜。

(4)土地生产潜力(YS):在光温水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土壤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而得出的生产潜力。

6.什么是游耕制、休闲耕作制、常年耕作制、集约耕作制答:游耕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

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

土地利用率约20%~50%。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 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

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

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7.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包括哪些?答:自然资源:光资源、热量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社会资源:工业装备水平、人力资源、经济条件、信息资源第三章作物布局1.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答:(1)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相应的农作物种类、品种和种植面积。

(2)作物生态适应性原则: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有强有弱。

生态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与适宜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相结合就形成了一个地区较好的作物布局。

(3) 经济可行性原则: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了作物布局的可行性。

经济效益差的作物布局方案难以持久。

就经济效益而言,确定作物结构和配制应注意的问题:1. 比较利益原则与最低风险原则2. 应用边际边际平衡原理或线性规划确定作物最佳配搭3. 根据区位优势特点加强区域化、专业化布局4. 自然和人工吻合度要保持一致(4)生产技术的可操作原则(5)生态合理性原则:作物布局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协调2.在作物布局过程中,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1)生态最适区 (2)生态适宜区 (3)次适宜区 (4)不适宜区3.根据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适应性,可将作物分为哪几种类型?答:(1) 耐瘠作物 (2) 耐肥作物 (3) 喜肥作物 (4) 中间型作物4.什么是作物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性?答:作物布局(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结构及其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的种类、品种类型、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地域和季节的分布等。

作物生态适应性: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以及自然条件对这种要求的吻合程度。

第四章复种1.复种对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复种提高光能的集约利用:单一作物群体对光能利用的缺陷,复种形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单一群体的上述缺点。

复种提高热量的集约利用:1.复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长季节2.复种有利于充分利用积温条件复种提高地力的集约利用:1.复种增加了养分的消耗 2.复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源3. 合理的复种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复种与水分的集约利用:1.复种与降水量。

在年降水量达600~2000毫米的地区或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均可发展复种。

2. 复种要消耗较多的水分。

在夏季种植需水较多的作物,在冬春季种植需水量较少的作物。

则当地的水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合理的复种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

4.合理复种可以降低土壤容重。

复种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1.我国人均耕地有限,如不复种,种植经济高效作物的可能性较小。

2.复种增加了作物的播种面积,缓和了作物争地的矛盾。

2.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答:(1) 增加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作物年产量(2) 复种有利于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

合理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复种面积,有利于解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饲料作物、蔬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

全国有6600万亩绿肥依靠复种或填闲种植。

(3)合理利用复种可以保养地力。

第一,在复种方式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绿肥或豆科作物,增施肥料,可以补充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第二,复种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土壤冲刷和土壤养分的流失。

(4)复种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缓和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

与开垦荒地相比,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种植在解决人地矛盾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一,能增加复种的耕地,水、热、肥条件较好,生产能力相当于新垦地的2倍;第二,农田基本建设不必从头开始,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第三,能增加复种的耕地大都位于人口稠密的地区,提高复种而增加的农产品,能就近供应。

(5) 复种有利于稳产。

我国地处季风区,旱涝灾害频繁,复种有利于年内作物产量互补。

这对保证农作物全年产量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3.耕地被反复利用的程度可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答:可用复种指数(cropping index, CI)来衡量:某一地区耕地在一年内被反复利用的频度,常用耕地复种指数来表示。

4.复种的方法有哪些?答:1. 接续种植。

一季作物收获后接种第二季作物。

2. 套作。

在上季作物收获前将下季作物间套种在上季作物的行间。

3. 留头再生复种。

例如,宿根蔗、荨麻、再生稻均为留头再生复种方式。

5.复种与间作的异同答:异: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同一田地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本质区别:间作与套作的本质区别:套作增加一季作物。

间作与套作都有作物共处期,不同的是前者作物的共处期长,后者作物的共处期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都不超过其生育期的一半。

同:间作与套种都是人工组合的作物复合群体,是我国精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传统技术,。

通过不同类型作物的合理搭配,形成了空间或时间上的生长优势,在群体内部联系上,除了种内关系之外,又增加了种间关系;在群体结构上,除了水平结构复杂之外,而且垂直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层次,提高了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和对有限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作物产量也得以提高,利于抗灾保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