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
第六部分 专题一 旅游地理(选修三)

(3)今后延安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
的主要问题有________。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解析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旅
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1)陕北发展文化旅游的有利条件结 合课本及图示材料分析即可,注意本题是分析资源条件。 (2)延安是革命圣地,红色革命文化特色鲜明,其成为热点 旅游地的原因结合图示材料分析回答。(3)开发特色文化旅 游资源应注意的问题可从生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文物 损毁问题等几方面来回答。
旅游活动的基本设计。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1.(2013· 课标文综Ⅱ,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要求。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 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 客。下图示意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 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吸引游客的一方面原因。
答案 神农架地处亚热带,山地海拔较高,植被繁茂, 夏季凉爽,冬季有积雪。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2.[2013· 天津文综,12(4)(5)]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
和缓冲区,实验区也要合理控制游客数量。 答案 (1)旅游资源独特,鸟类资源丰富;近客源市场。 (2)保护鸟类栖息地;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游客进入核 心区、缓冲区。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第一节现代旅游业一、旅游业的定义1、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联系纽带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
其中旅游者是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客体,旅游业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2、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带动作用。
二、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三、现代旅游业的特点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思考:1、一个人要想成为旅游者应具备哪些个人条件?① 经济条件(即金钱)② 闲暇时间③ 动机(即旅游的愿望)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
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3、旅游空间扩大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
加上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旅游活动的空间日趋扩大。
4、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四、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1、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
⑴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⑵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是旅游餐饮业、商业和娱乐业兴旺的基础。
⑶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2、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一、拉动经济发展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1.旅游的概念:旅游是指人们为了娱乐、放松、教育或其他目的而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点参观、游玩、居住或其他活动。
2.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之一,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
旅游业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市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3.旅游的分类:旅游可以按照时间分类为长途旅游、短途旅游和近距离旅游。
按照目的地分类为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和境外旅游。
按照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探险旅游。
4.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设施三大类。
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森林等,人文景观包括历史建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社会设施包括酒店、旅游服务中心、交通设施等。
5.旅游的影响因素:旅游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政策、政治稳定等;经济因素包括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等;社会因素包括文化交流、人口迁移等;环境因素包括景区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
6.旅游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旅游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创造财富。
社会方面,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
环境方面,旅游带来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7.旅游开发的原则:旅游开发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前提下,要保护好自然环境,确保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同时也要保护好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8.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是旅游行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目的地的特点和游客的需求设计出最佳的旅游线路。
线路规划需要考虑景点的时间安排、交通工具的选择、住宿的安排等因素。
9.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比如,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在线旅游预订变得更加方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贵州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

贵州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概况:1. 课程设置: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从20XX年秋季高中一年级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其通过学分制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贵州省地理课程安排说明:贵州省地理学科考试仍然与政治,历史作为文综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试。
贵州省地理教材使用情况课改成就:1. 突出了新课改的特点。
在采访教师的过程中,发现教师用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新”,教材是新的,教具是新的,考试重点是新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将思想转变为新的。
贵州的地理课程改革中,突出了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下意识的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了首位,当然,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这一状况也仅仅是在高一的课堂上突出表现而已,但是,这已经算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了。
2. 课堂教学变得更具现实意义,更加对生活有指导意义。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将家乡的地理事物带入到课堂中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更是将学生的爱国爱家的情怀进行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3. 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将更多的讨论引入到课堂,引入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4.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张试卷就是考量学生学生能力和投入程度的标准,在新课改过程中,平时表现也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方案。
例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课堂发言,课外活动的完成情况等这些考核方式被加入到了今天的考核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全方位发展。
存在的问题1. 教材不统一在贵州省的新课改课程中,虽然我们仅仅考量了三个地区,但是我们发现在教材的使用上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贵阳市大区域内使用人教版的地理教材,遵义地区使用人教版的教材,而铜仁地区的情况则恨特殊。
旅游地理第一章单元总结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总结【知识概览】【思维激活】1.怎样认识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的发展答案:2.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有何关系?答案:可持续伦理观是在环境伦理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石。
而且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传统伦理观,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3.环境伦理观中的道德行为和缺德行为各有哪些?答案:4.怎样认识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答案: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原生环境问题,当然有些自然灾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
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见下表:5.为什么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答案:地球表层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中。
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低有关。
地面温度越低,近地面大气对流不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小,即平流层距地面越近。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近地面气温低、对流层的高度也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容易到达这里,因而臭氧层破坏更严重。
〖备课资料〗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
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
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
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教案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2.掌握旅游业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3.了解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2.旅游业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内容1.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1.消耗资源: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水、电、油、食品等资源,会给环境带来压力。
2.污染环境:旅游业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垃圾等,严重影响环境质量。
3.破坏生态:为了满足旅游需求,有些地方会大规模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4.威胁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和推广,会对当地文化和历史遗迹造成威胁,损害当地文化的完整性。
2. 旅游业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节约资源:旅游企业应该在用水、用电、用油等方面采取节约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减少污染:旅游企业应该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污水等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保护生态:旅游企业应该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
4.保护文化:旅游企业应该限制游客的行为,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维护。
3. 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1.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社会效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
3.生态效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4.避免资源浪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压力。
四、课堂活动1.观看介绍旅游业环境保护的视频,了解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分组讨论当地旅游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模拟旅游业企业,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演示。
4.在校园内组织环保活动,强调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当地旅游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题及答案

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题及答案高二学子在学习选修6时,对环境保护的相关试题要着重练习。
下面是店铺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题及答案,答案中体现的答题规范也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目前我国最严重的三大生态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②荒漠化③石漠化④盐碱化⑤草场退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⑤D. ①③⑤2. 下列五种因素,与1998年长江洪水有关的是( )①夏季风②修建三峡工程③引水灌溉④围湖造田⑤长江上游毁林A. ①④⑤B. ①②④⑤C. ②③④⑤D. ②③读下列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回答3~4题。
3. 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 光照和热量B. 地形和降水C. 地形和热量D. 降水和光照4. 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 )A. 热带雨林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 温带落叶阔叶林5. 有关世界各地牧场退化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欧洲情况较好,载畜量最高B. 北美和澳大利亚情况最好C. 中国草场退化严重D. 非洲、南美洲面临退化的问题6. 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 西北干旱、半干旱——石漠化B. 黄土高原——盐渍化C. 云贵高原——沙漠化D. 江南丘陵——红漠化7.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 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8. 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及化学作用产生的C.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D. 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9. 下列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是( )A. 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B. 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C. 实施保护湿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D. 以上说法都不对10. 沼泽是重要的湿地,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 )A. 松嫩平原B. 三江平原C. 辽河平原D. 柴达木盆地11. 图中甲、乙两处湿地的名称分别为( )①青海湖②咸海③洞庭湖④番阳湖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③②阅读下图和材料,回答12~14题。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一、现代旅游基本知识1.旅游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
食、宿、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分布与欣赏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核心是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形成;以具体形式表现),它包括:①地文景观,如云南路南石林;②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③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④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2)人文旅游资源(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核心是建筑景观;历史过程及人类活动形成;以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它包括:①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②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③旅游商品,如景德镇瓷器;④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2.旅游资源的特性(1)旅游资源共性:①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②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③永续性(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这是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2)旅游资源独特性:①自然景观:A.季节性—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B.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②人文景观:A.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B.可变异性—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3.旅游资源的价值(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人们去景区观光、度假、疗养的主要目的;主要为自然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
①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可游览时间)
②市场(距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近)
③交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多种交通线等)
④地区接待能力(配套服务设施较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注意旅游地区的级别看是城市还是村庄)
⑤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经济发展程度,自然环境的脆弱区一般环境承载力小)
2.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意义:
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加速第三产业,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 增加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促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 合理的开发,促进了区域环境的保护(自然与人文)
•3.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①增加旅游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种类,扩展旅游线路
②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
③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业收入
④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改善)
⑤开展环境治理,提高景区环境质量。
4.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①污染自然环境
②破坏生态系统
③损毁文化古迹。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①外来文化人侵,传统文化消亡;
②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景观破坏:
③景点保护和管理压力大,安全系数下降,旅游质量下降。
•5.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防止环境污染。
(2)加大环保宣传,增强游客环保意识。
(3)完善旅游接待配套设施,提高地区接待能力。
(4)进一步发展交通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加最旅游区的规划和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
⑹保护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并重。
6.旅游规划的建议措施(或举措或建议)
(1)(资源本身)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增加旅游资源的数量、深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其形式和独特性,提升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2)规划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⑶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
⑷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地区接待能力。
⑸发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⑹处理好旅游开发规模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7.旅游的安全问题:
山区: 地质灾害、迷路、交通(起伏大)、温差(保暖)、防雨、蚊虫、洪水。
高原: 防晒、缺氧、防寒,雪盲(冰雪区)
热带(雨林):防暑、蚊虫、迷路、气象灾害(防雨、防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沙漠:防晒、防风沙、迷路、缺水、温差。
内、外力地貌形成原因分析与描述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球上的地貌绝大部分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如背斜谷、向斜山、渭河平原、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