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同体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同体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
同体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同体的
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生物种群的概念
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区中同一时间内,由同一物种组成的个
体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密度、分布、年龄结构、繁殖率等。

2. 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包括标记-重捕法、样线法、样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个体数量的统计来估算整个种群的数量。

3.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计算种群密
度的公式为:种群密度 = 种群数量 / 活动面积或体积。

4. 种群分布的形式
种群分布的形式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是指个体间分布距离相等或相近;聚集分布是指个体间聚集在一起;随机分布是指个体间分布没有规律。

5. 种群生态位的概念
种群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职业或角色,包括种群对资源的利用方式、生活性等。

种群生态位可以决定其与其他种群的竞争关系。

6. 生态共同体的构成
生态共同体是指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生活并相互影响的多个种群的总体。

生态共同体包括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级。

希望以上知识点对您了解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同体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b、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Nt=N0λ(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时间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高中的生物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必修三的生物课本也是比较重要的,第四章节的生物内容你都掌握好了吗?这个章节主要讲的是的激素调节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一、细胞的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 O2 养料 O2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代谢废物、CO2 淋巴代谢废物、CO2内环境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渗透压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必修三生物考点知识点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神经纤维轴突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传递神经冲动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是指生物体在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都由细胞组成。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等。

2. 物质的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物质的新陈代谢获得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新陈代谢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过程,其中有氧呼吸生成大量能量。

3. 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包括器官和组织的形成。

4. 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包括对光、温度、声音等刺激的感知和应答。

这些反应对生物体的生存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细胞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地方。

它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上有许多褶皱,增大表面积,有利于呼吸酶的附着和能量的产生。

2. 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特殊细胞器,内含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产生有机物质和氧气。

3.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4.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细胞中扮演着分泌和合成等重要功能。

它通过合成和修饰蛋白质,并将其运输到细胞膜表面或其他细胞器中。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指物种内个体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产生差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 染色体与基因染色体是生物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由DNA组成。

基因则是确定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 DNA的结构和复制DNA分子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一】一、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適應環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發達(如圖),冬天法國梧桐樹落葉而松樹不落葉,蛇和青蛙等動物會冬眠,燕子冬天南飛而春天北歸等。

水對生物分佈的影響比較明顯,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水分的多少對生物的生長發育有明顯的影響。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

例如:森林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的濕度,進而影響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種植物能防風固沙(如右圖所示),還能調節氣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氣體,從而淨化空氣;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以使土壤疏鬆,它的排泄物還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對農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壞作用;藻類植物迅速大量繁殖會形成赤潮等。

由此可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二、生物群落的構成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生產者固定(同化)太陽能的總量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特別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糞便,蜣螂並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態農業中,沼渣用來肥田,農作物也並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無機鹽(即肥)。

【二】一、滲透作用(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①是具有半透膜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

二、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滲透作用)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膨脹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液泡裡面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復原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就,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蔗糖溶液變小脫離細胞壁基本不變清水逐漸恢復原來大小恢復原位基本不變1、質壁分離產生的條件:(1)具有大液泡(2)具有細胞壁(3)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2、質壁分離產生的原因:內因:原生質層伸縮性大於細胞壁伸縮性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1、植物吸水方式有兩種:(1)吸帳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幹種子、根尖分生區(2)滲透作用(形成液泡)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1、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逆相對含量梯度——主動運輸對物質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決定。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知识点1. 族群的定义- 族群指的是生态学中相同物种的个体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的群体。

在一个族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 族群的结构- 族群的结构包括数量、密度和分布等方面。

- 族群数量指的是该族群中的个体数量。

- 族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

- 族群分布指的是该族群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

3. 族群的增长与减少- 族群的增长与减少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有关。

-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族群数量增加。

-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族群数量减少。

4. 生态圈的概念- 生态圈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总体。

- 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非生物圈两部分。

5. 生态圈的层次结构- 生态圈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 个体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生态圈中个体数量的统计单位。

- 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是生态圈中物种数量的统计单位。

- 群落是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是生态圈中群落数量的统计单位。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6. 生态圈的能量流动- 生态圈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进行的。

-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能量传递关系的链式结构。

- 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

- 能量在生态圈中通过生物的摄食和代谢产生、传递和消耗。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物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复习

生物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复习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 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 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 造成的。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 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和类别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_数__目___的多少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
物种的数目__愈__多___,群落的结构也_愈__复__杂____。
武夷山
低等植物 840种
高等植物 2888种
动物
2、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看化 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000种
脊椎动物 475种
西伯利亚
低等植物 670种Leabharlann 高等植物 139种动物
1000种
种间关系
捕食


B

A
1 时间
A

B


互利共生
3 时间
竞争


A

B
2 时间
B



A
寄生
4 时间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蜜蜂、蚂蚁等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 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群落的空间结构
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要点导学】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 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经典例题】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繁殖B 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C 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D 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食物和空间而发生竞争解析: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通过交配而繁殖后代;种群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动;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争夺空间和食物而发生斗争,但这不是竞争,而是种内斗争。

答案:D例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C 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 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可以影响种群的大小、发生、发展等变化。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都可以影响未来种群的密度大小,但是它们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体现出来的。

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预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到时候未必能够实现,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

同样,人类的死亡率也并非仅由自然选择所决定,而对于种群中个体的迁移率,则根本无法预测。

因此,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答案:D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点导学】一、J 型曲线:年龄组成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变化方向 直接影响影响数量变动 决定大小和密度(1)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无病疾等理想条件。

即不存在自然选择。

○1不存在生物个体因生活改变而发生的生存斗争,无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如无捕食和竞争等。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3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无K 值。

(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设0N 为种群的起始数量,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且次年均是前一年的λ 倍。

则第t 年种群数量为:0t t N N λ= (注:λ不表示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1000001N N N N N N λλ--==- (1)λ> (3)J 型曲线特点:○1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2种群增长率不变,与密度大小无关。

(4)种群增长率变化:J 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植为1λ-。

(5)J 型增长的两种情况:a. 实验室条件下,当一种细菌接种于适宜培养基中,在细菌增长的开始阶段,由于条件适宜,细菌增殖可看作J 型增长。

b. 自然环境中,当一个种群刚刚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如外来物种入侵,由于条件适宜,没有天敌,该种群增长可看作J 型增长, 二、S 型曲线:种群增长率(1)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各个体间因为食物、空间引起的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2)K 值理解:○1K :表示环境最大容量;可以认为是种群中生物数量的最大值,此时 种群不再扩大,种群不会增长。

○22K:此时曲线斜率最大,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到K 值所需时间最短。

○3小于K /2:种群密度过低,很容易因为无法交配而种群灭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K 值。

(3)种群增长率变化 : 0−−−−→逐渐增加最大(种群数量为K /2时种群增长率大到最大值)−−−−−−−−−→逐渐下降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4)应用:○1在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都呈“S ”型曲线,但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一定时期内可看作“J ”型曲线。

○2在“S ”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因此,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开始捕捞,并且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点。

这样做既可获得较大捕捞量,又可保持这种群数量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3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制订的依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外界条例、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只有控制出生率才能影响人类的种群密度。

所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即降低人口出生率。

【经典例题】例1:(2007全国理综)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 型B .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 .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解析:种群在自然界中的增长曲线最终呈“S ”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密度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当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激烈,种群增长率会下降。

在种群迁移到新环境初期,由于环境条件优越,种群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K时达到最大,然后又逐步降低,达到K 时为0。

答案:D例2:下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下图,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解析:由增长速度曲线知增长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排除A 的“J ”型增长曲线。

10~t t 时间内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至最高。

21~t t 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又逐渐减少至0,增长率虽然减少,但种群数量仍然增加,增长率为0表示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再增加,故符合“S ”型曲线。

答案:B第3节 群落的结构【要点导学】一、理解群落的内涵: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的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

(3)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021021种群数量021种群数量21种群数量21A B CD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2.群落的物种组成:(1)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例如在美洲大陆上,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逐渐减少。

(3)平原的生物种类一般比山地的少,草地比林地的少,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少。

(4)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5)不同生物种的生态位常常不同。

据此可以把群落中的生物种划分成不同的群落成员型。

凡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的生物叫做优势种;(6)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做建群种。

二、种间关系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①特点: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②原因: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③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④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①特点:分布具有呈镶嵌性②原因: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经典例题】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解析: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后,大鲈鱼将以小鲈鱼为食,这应属于种内斗争关系,而不应是种间捕食。

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汁液为主,应属于寄生关系,如跳蚤与人.雄蚊与植物等。

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碎食植物属于捕食关系,象牛与草等。

答案:C例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解析: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植物明显地分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地被层;池塘中植物明显地分成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

其实,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同样也有明显地分层现象,如地上.地表.地下都有动.植物分布。

因此,分层现象是普遍的。

答案:A第4节群落的演替【要点导学】一、演替的类型:(一)裸岩的生态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木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二)在弃耕的农田上群落的演替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