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PPT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171174PPT课件

18
二、问诊的方法:
1. 问诊应选择较安静适宜的环境进行,以免受 到干扰。尤其对某些病因、病情不便告人的患 者,应单独询问,以便其详细叙述病情。
2. 问诊时,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应既严肃认真 ,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病人叙述 病情。
整理版课件
19
3. 医生询问病情,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 术语,应当使用当地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问话 。
整理版课件
8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证候: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病理联系的 症状、体征,证候为证的外候。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 的、被中医界公认的证的名称。
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 包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 及治疗规则。
整理版课件
9
4. 病案: 现称病历、是临床有关诊 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是回顾性总结的重要资料,评 估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
整理版课件
10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司外揣内
体表器官、 症状体
人体以 经络 四肢、皮 征神色
脏腑为 连属 肉、脉、 形态舌
中心
筋、骨
诊
“有诸内 者必形 诸外” (朱丹 溪)
整理版课件
11
2.见微知著 (1)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 (2)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理 病理信息。
4. 医生在问诊时,如发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 楚,可对病人进行必要 的、有目的地询问或作 某些提示,但绝不可凭主观意愿去暗示套问病 人,以避免所获病情资料片面或失真。
整理版课件
20
5. 医生在问诊时,应重视病人主诉,要善于围绕 主诉内容,深入询问。
6.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陪诊者病人发病的情 况,以便迅速抢救病人,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 详细询问,书写完整病历。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01
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
阐述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
2024/1/26
02 03
气血津液辨证的原理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输布和代谢与 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代谢,导致相关病证的发生。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包括脏腑气虚、脏腑气滞、脏腑血虚 、脏腑阴虚、脏腑阳虚等证候的临床 表现。
确定病变的性质,如寒证、热证、湿 证、燥证、风证等。
脏腑病变的定位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变所在的脏腑 部位,如心病、肝病、脾病、肺病、 肾病等。
2024/1/26
17
经络腧穴在诊断中应用
2024/1/26
经络诊察
01
通过观察经络的色泽、形态、温度、压痛等变化,判断经络的
燥邪证候
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易伤 人体津液。
湿邪证候
头重、胸闷、口腻等,易阻遏气 机,损伤阳气。
27
内伤七情证候类型及特点
胁痛、易怒、脉弦等 ,因大怒而致肝气上 逆。
咳嗽、气短、声低等 ,因过度悲伤而致肺 气消沉。
喜伤心证
怒伤肝证
忧思伤脾证
悲忧伤肺证
惊恐伤肾证
心悸、失眠、多梦等 ,因过喜而致心气涣 散。
虚实、寒热、气血运行状况。
腧穴诊察
02
通过按压、叩击等手法刺激腧穴,观察患者的反应,判断脏腑
经络的病变情况。
经络腧穴与证候关联
03
分析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与脏腑病变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辨证
中医诊断学完整ppt课件

• 舌苔黄而腻,多属湿热内蕴、痰饮化热、食积热腐; • 舌苔黄而滑,多属阳虚寒湿,痰饮化热,复感湿热。
ppt精选版
36
(3)灰黑苔
• 浅黑苔即称为“灰苔”;
• 深灰苔即称为“黑苔”。
• 舌苔灰黑而干 ──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 极,热炽津伤所致。
• 舌苔灰黑而润 ── 主里寒之重证 ── 多因阳虚寒 极,痰饮寒湿内阻所致。
• 痿软舌: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 • 颤动舌:虚损、动风 • 短缩舌——病情危重
ppt精选版
34
舌态
临床意义
•为热入心包、热盛伤阴或风痰阻络
强硬
•若舌强而色红绛少津者,为热盛;若伴神昏者,为热入心包;
热痰风 •若舌胖苔腻而强硬者,为痰浊阻络;
•若突然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为中风先兆
血虚
• 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ppt精选版
13
问睡眠
• 失眠 (1)实证:胆郁痰扰或食滞内停 (2)虚证: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 • 嗜睡 ➢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 ➢精神极度疲惫,欲睡而非睡,似睡而非睡,
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ppt精选版
14
类型 症状表现
中医诊断学
ppt精选版
1
问诊
• 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ppt精选版
2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 概念 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 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ppt精选版
36
(3)灰黑苔
• 浅黑苔即称为“灰苔”;
• 深灰苔即称为“黑苔”。
• 舌苔灰黑而干 ──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 极,热炽津伤所致。
• 舌苔灰黑而润 ── 主里寒之重证 ── 多因阳虚寒 极,痰饮寒湿内阻所致。
• 痿软舌: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 • 颤动舌:虚损、动风 • 短缩舌——病情危重
ppt精选版
34
舌态
临床意义
•为热入心包、热盛伤阴或风痰阻络
强硬
•若舌强而色红绛少津者,为热盛;若伴神昏者,为热入心包;
热痰风 •若舌胖苔腻而强硬者,为痰浊阻络;
•若突然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为中风先兆
血虚
• 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ppt精选版
13
问睡眠
• 失眠 (1)实证:胆郁痰扰或食滞内停 (2)虚证: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 • 嗜睡 ➢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 ➢精神极度疲惫,欲睡而非睡,似睡而非睡,
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ppt精选版
14
类型 症状表现
中医诊断学
ppt精选版
1
问诊
• 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ppt精选版
2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 概念 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 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31
3、手足心汗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微汗出,多因生理
现象。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可 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 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4、心胸汗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 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 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5、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下焦湿热 郁蒸所致。
30
(三)局部汗出
1、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 出量多的症状。可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中焦 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元气将脱,虚 阳上越,津随阳泄;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 阳气旺盛,热蒸于头等导致。
2、半身汗
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 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 侧,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多见于痿病、中 风及截瘫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 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7、绞痛
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 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空痛
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部或小腹部
32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患 病机体的各个部位皆可发生。疼痛有虚实 之分。实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 痰浊凝滞,或食积、虫积、结石等阻滞脏 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 通则痛”。虚性疼痛多因阳气亏虚,精血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即所谓“不荣 则痛”。
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 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系阳盛或阴虚所致,是里热证的特征证候。 1、壮热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
3、手足心汗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微汗出,多因生理
现象。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可 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 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4、心胸汗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 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 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5、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下焦湿热 郁蒸所致。
30
(三)局部汗出
1、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 出量多的症状。可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中焦 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元气将脱,虚 阳上越,津随阳泄;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 阳气旺盛,热蒸于头等导致。
2、半身汗
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 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 侧,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多见于痿病、中 风及截瘫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 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7、绞痛
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 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空痛
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部或小腹部
32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患 病机体的各个部位皆可发生。疼痛有虚实 之分。实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 痰浊凝滞,或食积、虫积、结石等阻滞脏 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 通则痛”。虚性疼痛多因阳气亏虚,精血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即所谓“不荣 则痛”。
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 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系阳盛或阴虚所致,是里热证的特征证候。 1、壮热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潮 热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分型】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
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见于湿
温阴虚病潮) 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
(见于阴虚证)
绝汗:病人津液大泄,大汗不止,见于重病、危证病人。
躁扰烦渴,汗出如油,脉细数疾——亡阴证
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证
战汗: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 汗出热不退,脉来疾急——邪盛正衰
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2.3 局部汗出
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多因上 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或病危虚阳上越所致。
微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 热 【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3.4 寒热往来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 分型:
寒发 热无 往定 来时 寒发 热有 往定 来时
【概念】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无时间规律
【意义】见于半表半里证
【病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正相争,相持不下, 邪胜则恶寒, 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
了解疾病的传变、邪正消长、估计病情 发展的趋势。 (三)诊治经过
询问曾作过那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那 些诊治、效果及反映如何?作为当前诊治的参考。
(四 )现在症状 问诊重点,详见第三节。
四、既往史
(一)既往健康状况
素体健康——多实证 虚弱——多虚证 阴虚——易热化 阳虚——易寒化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口气
口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口淡多为胃寒或脾虚。
鼻气
鼻出臭气,多为肺胃热盛。
汗气
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汗出臭 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难闻,多属肠有郁热;小便臊臭, 多属湿热下注。
闻诊注意事项
注意听声音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等 变化。
结合望、问、切三诊 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气血津液失调辨证方法论述
气血津液失调
指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亏损及其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可见于多个脏腑系统,常见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等。
辨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 液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问既往病史
包括患者过去患过的疾病、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等。这些 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背景,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参考。
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询问
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况、情 志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 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病因,为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家族史
包括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患有类似 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可能的 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指出按诊时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和异常情况, 如患者疼痛、肿胀等反应的处理方式。
切诊综合应用举例
综合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脉诊和按诊结果与其他四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举例说明
列举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口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口淡多为胃寒或脾虚。
鼻气
鼻出臭气,多为肺胃热盛。
汗气
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汗出臭 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难闻,多属肠有郁热;小便臊臭, 多属湿热下注。
闻诊注意事项
注意听声音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等 变化。
结合望、问、切三诊 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气血津液失调辨证方法论述
气血津液失调
指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亏损及其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可见于多个脏腑系统,常见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等。
辨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 液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问既往病史
包括患者过去患过的疾病、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等。这些 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背景,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参考。
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询问
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况、情 志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 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病因,为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家族史
包括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患有类似 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可能的 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指出按诊时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和异常情况, 如患者疼痛、肿胀等反应的处理方式。
切诊综合应用举例
综合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脉诊和按诊结果与其他四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举例说明
列举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调经止带,通 过调理气血、脏腑功能,改善月经失 调、带下病等症状。
产后调理
中医注重产后调理,通过饮食、药物 等手段,促进产妇身体恢复,预防产 后疾病。
孕育保健
中医对孕育过程有独特的认识,通过 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 女性生殖健康。
中医诊断学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同样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审症求因
根据症状表现,推求病因 病机。
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并用, 全面收集病情资料。
辨证施治
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 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 确定治法。
0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 舌苔等
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 状况
判断病情轻重、寒热 虚实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阴阳辨证
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总纲领。
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的深浅,判断病情轻 重及预后。
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重要内容。
虚实辨证
辨别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 据。
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包括咳嗽、气喘、 咯血、便秘、泄泻 等证候。
脾与胃病辨证
包括食少、腹胀、 便溏、呕吐、呃逆 等证候。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中医诊断学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 了中医诊断学的国际化进程。
对全球健康事业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慢性病、亚健康等领域的防治方面具 有显著优势。
THANKS
产后调理
中医注重产后调理,通过饮食、药物 等手段,促进产妇身体恢复,预防产 后疾病。
孕育保健
中医对孕育过程有独特的认识,通过 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 女性生殖健康。
中医诊断学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同样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审症求因
根据症状表现,推求病因 病机。
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并用, 全面收集病情资料。
辨证施治
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 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 确定治法。
0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 舌苔等
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 状况
判断病情轻重、寒热 虚实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阴阳辨证
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总纲领。
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的深浅,判断病情轻 重及预后。
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重要内容。
虚实辨证
辨别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 据。
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包括咳嗽、气喘、 咯血、便秘、泄泻 等证候。
脾与胃病辨证
包括食少、腹胀、 便溏、呕吐、呃逆 等证候。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中医诊断学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 了中医诊断学的国际化进程。
对全球健康事业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慢性病、亚健康等领域的防治方面具 有显著优势。
THANKS
中医诊断学PPT(1)

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邪正盛衰;阴阳——病类。
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3.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任何疾病的辨证,从大体上说, 都离不开病位的表里、病性的寒热虚实、病证类别的阴阳,八纲辨证 有广泛的实用性,对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二、八纲辨证源流
八纲辨证的源流:《内经》有八纲内容的散在论述, 并基本确立了其间的辨证关系;张仲景初步运用八纲进 行辨证论冶;明代实际已将八纲作为辨证的纲领,张景 岳的“二纲六变”明确了八纲间的关系;近人祝味菊正 式提出了“八纲”之名;《中医诊断学》的正式出版使 八纲辨证得以普及推广。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气不足,鼓动 无力
心阳虚衰,鼓动 无力,虚寒内生
心悸及气虚证 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阳虚证候
心阳虚脱 证
心阳衰极,阳气 暴脱
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亡阳的见 症,如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 呼吸微弱,甚或神志模糊,脉微欲绝等。
六、心火亢盛证
1.心火亢盛证的含义Δ 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四、风热犯肺证 1.风热犯肺证的含义Δ 指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 证候。
2.风热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Δ (1)具有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见症——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 浊涕,咽喉疼痛。 (2)兼有风热表证见症。
3.风热犯肺证的审证要点Δ 咳嗽及风热表证表现。
五、燥邪犯肺证 1.燥邪犯肺证的含义Δ 指外界燥邪侵,已肺卫,肺系津液耗 伤所表现的证候。据其偏寒、偏热之不同,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临床表现
共 同 点
寒阴 实
证盛 寒
证都
具
有
寒
阳
虚
的
虚
寒
征
证象
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3.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任何疾病的辨证,从大体上说, 都离不开病位的表里、病性的寒热虚实、病证类别的阴阳,八纲辨证 有广泛的实用性,对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二、八纲辨证源流
八纲辨证的源流:《内经》有八纲内容的散在论述, 并基本确立了其间的辨证关系;张仲景初步运用八纲进 行辨证论冶;明代实际已将八纲作为辨证的纲领,张景 岳的“二纲六变”明确了八纲间的关系;近人祝味菊正 式提出了“八纲”之名;《中医诊断学》的正式出版使 八纲辨证得以普及推广。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气不足,鼓动 无力
心阳虚衰,鼓动 无力,虚寒内生
心悸及气虚证 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阳虚证候
心阳虚脱 证
心阳衰极,阳气 暴脱
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亡阳的见 症,如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 呼吸微弱,甚或神志模糊,脉微欲绝等。
六、心火亢盛证
1.心火亢盛证的含义Δ 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四、风热犯肺证 1.风热犯肺证的含义Δ 指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 证候。
2.风热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Δ (1)具有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见症——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 浊涕,咽喉疼痛。 (2)兼有风热表证见症。
3.风热犯肺证的审证要点Δ 咳嗽及风热表证表现。
五、燥邪犯肺证 1.燥邪犯肺证的含义Δ 指外界燥邪侵,已肺卫,肺系津液耗 伤所表现的证候。据其偏寒、偏热之不同,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临床表现
共 同 点
寒阴 实
证盛 寒
证都
具
有
寒
阳
虚
的
虚
寒
征
证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 证
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 起病或急或缓,病情重,病程 感受外邪 (六 淫,疫疠 , 长。 虫毒)
外邪袭表,阻遏卫气。
脏腑损伤,气血津精受病,脏 腑失调
新起恶寒(恶风)发热同 时并见
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
不明显
以脏讣证状为主要表现。
舌苔变化不明现,脉浮。
舌苔多变化,脉沉。
略
略
项病 类 目机 别
寒热证鉴别表
虚烦 躁扰 皮肤 皱瘪, 小便 极少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2. 试述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3. 如何鉴别亡阴证与亡阳证? 4. 里邪出表是否为里证转表证?为什麽? 5. 热证为什麽可以转化为寒证? 6. 鉴别虚实真假的要点有哪些?
黑箱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1. 脏腑辨证的含义:Δ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出上,将 四诊所收集的证状,体征及有中医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 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 简言之,即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2. 脏腑辨证归类方法的形成(略)。 3. 运用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其要点如下 (1) 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2) 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3) 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观角度全面分析脏腑所属证候。 4. 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必备基础。 5. 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主要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内伤杂病。
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邪正盛衰;阴阳——病类。 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3.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任何疾病的辨证,从大体上说, 都离不开病位的表里、病性的寒热虚实、病证类别的阴阳,八纲辨证 有广泛的实用性,对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二、八纲辨证源流
八纲辨证的源流:《内经》有八纲内容的散在论述, 并基本确立了其间的辨证关系;张仲景初步运用八纲进 行辨证论冶;明代实际已将八纲作为辨证的纲领,张景 岳的“二纲六变”明确了八纲间的关系;近人祝味菊正 式提出了“八纲”之名;《中医诊断学》的正式出版使 八纲辨证得以普及推广。
心
•一.心血虚证
病
•二、心阴虚证
常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见
•五、心阳虚脱证
证
•六、心火亢盛证
候
•七、心脉痹阻证
如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下
•十、瘀阻脑络证
一.心血虚证
1.心血虚的含义:Δ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2.心血虚证的辩证:Δ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 血不养心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 萎黄,唇舌色淡。 血少脉道失充——脉细无力。 3.心血虚证的审证要点:Δ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及血虚 证
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候
三、心气虚证 1.心气虚证的含义Δ 因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2.心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除具有心气虚,鼓动无力的心悸见症 外,尚有气虚的一般见症。
3.心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Δ心悸及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1.心阳虚证的含义Δ 因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共 同 点
寒阴 实
证盛 寒
证都
具
有
寒
阳
虚
的
虚
寒
征
证象
寒热 口渴 面色四分舌脉神态肢泌
物,
二
便
怕冷 口不 面色
冷
排
舌 迟或
喜温 渴
白,
出
苔紧
或喜 蜷卧
物
白,
热饮
清
稀
淡 无力 胖
热阳 实 都
证盛 热 具
证有
热
的
阴 虚
虚 热
征 象
证
发热 口渴 面赤, 热 尿
恶热 饮或 烦躁
黄
喜凉 喜冷
便
饮
结
潮热 口干 低热
二、心阴虚证
1.心阴虚证的含义 Δ因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2.心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Δ
具有心失所养,心动失常,心神不宁的主症;具有阴虚内热见症。 3.心阴虚证的辨证要点Δ
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候。
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的鉴别
证型
病机
临床表现
心血 虚
心阴 虚
心血亏虚,心失 濡养
心阴亏损,虚热 内扰
颧红
舌 脉数。 红 苔 黄
红 细数 绛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亡阴亡阳鉴别表
鉴 别 证型
亡阳 证
亡阴 证
病史
原为 阳虚 证
原为 阴虚 证
寒热
畏寒 面苍 白
恶热 面赤
汗出
汗质 稀冷
汗质 热粘
肌肤 四肢
肌肤 不温 手足 厥冷
身灼 肢温
舌象 舌淡 舌红
脉象 脉微 脉疾
兼证
神情 淡漠, 呼吸 气微
2.心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Δ 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 来。具有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血行不畅的主症;具有阳虚温煦 失职的见症。
3.心阳虚证的审证要点Δ: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阳虚证候。
五、心阳虚脱证
1.心阳虚脱证的含义Δ 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 重证候。
2.心阳虚脱证的辨证分析要点Δ
(1)本证常由心阳虚证进一步恶性发展而成,亦可因寒邪暴 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所致。
(2)本证是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亡阳的见症,如四 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微弱,甚或神志模糊,脉微 欲绝等。
散在于《内经》;初步运用于《伤寒杂病论》; 形成于明代;正式提出
于祝味菊《伤寒质难》一书。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表证与里证、 寒证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
四对既互相对立 又互有联系的八 个方面证候,各 自都不是一个完 整而具体的证。
表里证鉴别表
表证
里证
特点
病机
临寒 床热 表 现内
脏 证 候 舌 脉
第一节 心病辨证
[ 提问]:心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如何? 心有主血脉和主神明的作用。 心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Δ病变范围:主要反应在心
脏本身及其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的活动的 异常。主要表现: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 神昏,神识措乱,脉结代或促等
中医诊断学 PPT
八纲辨证
辨证论治的意义: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与辨病论治相辅相成。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的概念:Δ 对通过诊法收集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 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情的寒热、邪正的盛衰和病 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的纲领及辨证方法。
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 起病或急或缓,病情重,病程 感受外邪 (六 淫,疫疠 , 长。 虫毒)
外邪袭表,阻遏卫气。
脏腑损伤,气血津精受病,脏 腑失调
新起恶寒(恶风)发热同 时并见
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
不明显
以脏讣证状为主要表现。
舌苔变化不明现,脉浮。
舌苔多变化,脉沉。
略
略
项病 类 目机 别
寒热证鉴别表
虚烦 躁扰 皮肤 皱瘪, 小便 极少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2. 试述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3. 如何鉴别亡阴证与亡阳证? 4. 里邪出表是否为里证转表证?为什麽? 5. 热证为什麽可以转化为寒证? 6. 鉴别虚实真假的要点有哪些?
黑箱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1. 脏腑辨证的含义:Δ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出上,将 四诊所收集的证状,体征及有中医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 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 简言之,即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2. 脏腑辨证归类方法的形成(略)。 3. 运用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其要点如下 (1) 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2) 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3) 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观角度全面分析脏腑所属证候。 4. 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必备基础。 5. 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主要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内伤杂病。
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邪正盛衰;阴阳——病类。 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3.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任何疾病的辨证,从大体上说, 都离不开病位的表里、病性的寒热虚实、病证类别的阴阳,八纲辨证 有广泛的实用性,对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二、八纲辨证源流
八纲辨证的源流:《内经》有八纲内容的散在论述, 并基本确立了其间的辨证关系;张仲景初步运用八纲进 行辨证论冶;明代实际已将八纲作为辨证的纲领,张景 岳的“二纲六变”明确了八纲间的关系;近人祝味菊正 式提出了“八纲”之名;《中医诊断学》的正式出版使 八纲辨证得以普及推广。
心
•一.心血虚证
病
•二、心阴虚证
常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见
•五、心阳虚脱证
证
•六、心火亢盛证
候
•七、心脉痹阻证
如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下
•十、瘀阻脑络证
一.心血虚证
1.心血虚的含义:Δ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2.心血虚证的辩证:Δ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 血不养心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 萎黄,唇舌色淡。 血少脉道失充——脉细无力。 3.心血虚证的审证要点:Δ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及血虚 证
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候
三、心气虚证 1.心气虚证的含义Δ 因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2.心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除具有心气虚,鼓动无力的心悸见症 外,尚有气虚的一般见症。
3.心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Δ心悸及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1.心阳虚证的含义Δ 因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共 同 点
寒阴 实
证盛 寒
证都
具
有
寒
阳
虚
的
虚
寒
征
证象
寒热 口渴 面色四分舌脉神态肢泌
物,
二
便
怕冷 口不 面色
冷
排
舌 迟或
喜温 渴
白,
出
苔紧
或喜 蜷卧
物
白,
热饮
清
稀
淡 无力 胖
热阳 实 都
证盛 热 具
证有
热
的
阴 虚
虚 热
征 象
证
发热 口渴 面赤, 热 尿
恶热 饮或 烦躁
黄
喜凉 喜冷
便
饮
结
潮热 口干 低热
二、心阴虚证
1.心阴虚证的含义 Δ因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2.心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Δ
具有心失所养,心动失常,心神不宁的主症;具有阴虚内热见症。 3.心阴虚证的辨证要点Δ
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候。
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的鉴别
证型
病机
临床表现
心血 虚
心阴 虚
心血亏虚,心失 濡养
心阴亏损,虚热 内扰
颧红
舌 脉数。 红 苔 黄
红 细数 绛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亡阴亡阳鉴别表
鉴 别 证型
亡阳 证
亡阴 证
病史
原为 阳虚 证
原为 阴虚 证
寒热
畏寒 面苍 白
恶热 面赤
汗出
汗质 稀冷
汗质 热粘
肌肤 四肢
肌肤 不温 手足 厥冷
身灼 肢温
舌象 舌淡 舌红
脉象 脉微 脉疾
兼证
神情 淡漠, 呼吸 气微
2.心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Δ 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 来。具有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血行不畅的主症;具有阳虚温煦 失职的见症。
3.心阳虚证的审证要点Δ: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阳虚证候。
五、心阳虚脱证
1.心阳虚脱证的含义Δ 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 重证候。
2.心阳虚脱证的辨证分析要点Δ
(1)本证常由心阳虚证进一步恶性发展而成,亦可因寒邪暴 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所致。
(2)本证是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亡阳的见症,如四 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微弱,甚或神志模糊,脉微 欲绝等。
散在于《内经》;初步运用于《伤寒杂病论》; 形成于明代;正式提出
于祝味菊《伤寒质难》一书。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表证与里证、 寒证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
四对既互相对立 又互有联系的八 个方面证候,各 自都不是一个完 整而具体的证。
表里证鉴别表
表证
里证
特点
病机
临寒 床热 表 现内
脏 证 候 舌 脉
第一节 心病辨证
[ 提问]:心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如何? 心有主血脉和主神明的作用。 心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Δ病变范围:主要反应在心
脏本身及其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的活动的 异常。主要表现: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 神昏,神识措乱,脉结代或促等
中医诊断学 PPT
八纲辨证
辨证论治的意义: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与辨病论治相辅相成。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的概念:Δ 对通过诊法收集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 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情的寒热、邪正的盛衰和病 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的纲领及辨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