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气蚀余量计算公式
泵的必需汽蚀余量

泵的必需汽蚀余量一、简介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对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蚀,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汽蚀余量是指液体从泵吸入口至压力最低K点的压力降。
单位用米标注,用(NPSH)r。
二、标准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汽蚀余量-安全量(0.5米)标准大气压能压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
三、汽蚀现象1、汽蚀溃灭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降低压力至该温度下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便产生汽泡。
把这种产生气泡的现象称为汽蚀。
汽蚀时产生的气泡,流动到高压处时,其体积减小以致破灭。
这种由于压力上升气泡消失在液体中的现象称为汽蚀溃灭。
泵在运转中,若其过流部分的局部区域(通常是叶轮叶片进口稍后的某处)因为某种原因,抽送液体的绝对压力降低到当时温度下的液体汽化压力时,液体便在该处开始汽化,产生大量蒸汽,形成气泡,当含有大量气泡的液体向前经叶轮内的高压区时,气泡周围的高压液体致使气泡急剧地缩小以至破裂。
在气泡凝结破裂的同时,液体质点以很高的速度填充空穴,在此瞬间产生很强烈的水击作用,并以很高的冲击频率打击金属表面,冲击应力可达几百至几千个大气压,冲击频率可达每秒几万次,严重时会将壁厚击穿。
在水泵中产生气泡和气泡破裂使过流部件遭受到破坏的过程就是水泵中的汽蚀过程。
水泵产生汽蚀后除了对过流部件会产生破坏作用以外,还会产生噪声和振动,并导致泵的性能下降,严重时会使泵中液体中断,不能正常工作。
2、汽蚀余量指泵入口处液体所具有的总水头与液体汽化时的压力头之差,单位用米(水柱)标注,用(NPSH)表示,具体分为如下几类:NPSHa——装置汽蚀余量又叫有效汽蚀余量,越大越不易汽蚀;NPSHr——泵汽蚀余量,又叫必需的汽蚀余量或泵进口动压降,越小抗汽蚀性能越好;NPSHc——临界汽蚀余量,是指对应泵性能下降一定值的汽蚀余量;[NPSH]——许用汽蚀余量,是确定泵使用条件用的汽蚀余量,通常取[NPSH]=(~)NPSHc。
泵效率计算公式及汽蚀余量

泵效率计算公式及汽蚀余量
泵的效率是指泵把机械能转换为流体能量的比例,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泵效率=实际扬程/理论扬程*100%
其中,实际扬程是泵在实际工作中所能实现的扬程,理论扬程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计算得出的泵的理论扬程。
泵的效率可以影响泵的性能和能耗。
当泵的效率较高时,能够更有效地将机械能转换为流体能量,从而提供更大的流量和扬程;而当泵的效率较低时,能量转化的损失会增加,流量和扬程也会较低。
对于液体泵来说,除了效率外还要考虑汽蚀余量。
汽蚀是指液体中的气体在流动速度增加的情况下溶解度下降,形成气泡的现象。
汽蚀会引起泵的性能下降、噪音增加,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泵的损坏。
为了避免汽蚀对泵的影响,泵的设计需要保留一定的汽蚀余量。
汽蚀余量是指泵在额定工况下,泵进口压力与饱和蒸汽压力之差。
一般来说,汽蚀余量应该大于0.5m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泵在运行时不会发生汽蚀。
为了计算汽蚀余量,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汽蚀余量=泵进口压力-饱和蒸汽压力
其中,泵进口压力可以通过测量泵的进口压力计算得到,饱和蒸汽压力可以通过查阅蒸汽表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汽蚀余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泵的工作条件和操作环境。
不同的泵在不同的工况下,汽蚀余量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和评估。
总之,泵的效率和汽蚀余量是评价泵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
高效率的泵和有足够的汽蚀余量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对于泵的设计和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的计算公式

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是液体泵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运行安全和效率。
在液体泵的设计和选择中,必需要计算出这两个参数,以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汽蚀现象,同时也要保证设备能够正常、高效地工作。
在液体泵设备运行过程中,液体的流动速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压力、液体性质和泵的设计结构等因素。
在液体的流动速度超过一定数值后,液体中的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界面会产生泡沫,使得泵的效率下降甚至造成气蚀。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就需要根据液体的性质和泵的设计参数来计算出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
对于计算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据泵的设计参数和液体的性质来确定。
其中,有效汽蚀余量是指在泵的正常工作条件下,液体的流动速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泵的进口压力低于液体饱和蒸汽压力的余量。
而必需汽蚀余量则是指在泵的设计工况下,液体的流动速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泵的进口压力低于气蚀能够发生的压力的余量。
通常情况下,计算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需要根据具体的泵的设计参数和液体的性质来确定相应的计算公式。
在一般情况下,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1. 有效汽蚀余量计算公式:有效汽蚀余量 = (Ps - Pv) / ρg其中,Ps为液体在泵进口处的静压;Pv为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力;ρ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2. 必需汽蚀余量计算公式:必需汽蚀余量 = (Ps - Pv') / ρg其中,Pv'为液体在泵进口处的蒸汽压力。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上述公式的计算,可以得到液体在泵中运动时的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的数值。
这些数值可以为设备的选择和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从个人角度来看,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的计算是液体泵设备设计中重要的一环。
只有在有了准确的计算结果之后,才能确保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汽蚀现象,并且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泵的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泵的汽蚀余量计算公式以泵的汽蚀余量计算公式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重要的计算公式。
泵的汽蚀余量是指泵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承受的最大汽蚀程度,它是衡量泵运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当泵的汽蚀程度超过其汽蚀余量时,就会发生汽蚀现象,导致泵的性能下降甚至损坏。
因此,准确计算泵的汽蚀余量对于确保泵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泵的汽蚀余量计算公式如下:汽蚀余量 = H - Hs其中,H为泵的静水头,也就是泵入口处的液位高度;Hs为泵的汽蚀余量,是泵性能曲线上的汽蚀余量值。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需要先测量或估算出泵的静水头H,这个值可以通过测量液位高度或使用水泵选型软件来获取。
而泵的汽蚀余量Hs则需要根据泵的性能曲线来确定。
泵的性能曲线是描述泵的性能参数随流量变化的曲线图,通常由泵的制造商提供。
性能曲线上的汽蚀余量值Hs对应着不同流量点上泵的汽蚀余量。
我们可以根据泵的性能曲线,找到所需流量下的汽蚀余量值Hs,然后代入计算公式即可得到泵的汽蚀余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将泵的汽蚀余量与泵的工作点进行比较,以判断泵是否存在汽蚀风险。
如果泵的汽蚀余量大于工作点对应的汽蚀程度,那么泵的运行是安全的。
反之,如果汽蚀余量小于工作点的汽蚀程度,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改变泵的进口高度、增加进口管道直径等,以减小汽蚀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泵的汽蚀余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它随着泵的工况和运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我们需要重新计算泵的汽蚀余量,并根据计算结果来调整泵的运行参数,以确保泵的安全运行。
泵的汽蚀余量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泵的运行安全性。
通过准确计算泵的汽蚀余量,并与实际工作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汽蚀问题,确保泵的正常运行。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理解泵的汽蚀余量计算公式有所帮助。
离心泵有效汽蚀余量计算公式Hf计算

l
泵入口管长度,m
Q
体积流量,m3/h
μ
介质粘度,Pa*s
Re
雷诺准数
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NPSHa=(P_0-P_v)/gγ±∆h-H_f h取正,吸上时△h取负。
f计算
∆P_1=(λ l/d+ξ)∙(ρu^2)/2÷1000 ∆P_2=ξ∙(ρu^2)/2÷1000
1
ρ
2
△h
3
P0
4
Pv
5
Hf
6
NPSHa
离心泵有效汽蚀余量计算
操作温度下介质密度,Kg/m3 泵入口液面与泵叶轮中心距离,m
泵入口液面处绝对压力,kPa 操作温度下介质的蒸汽压,kPa
泵吸入口管道阻力损失,m 泵有效汽蚀余量,m
备注:灌注时△h取正,吸上时△h取负。
△P1
△P e1 K g γ Hf λ ξ u d
Hf计算
吸入器出口至泵吸入口之间的正常流量下管道摩擦压力降 (包括管件、阀门等)kPa,
正常流量下泵吸入管道上设备压力降(包括设备管口压力 降等)kPa
泵流量安全系数,为泵的设计流量与泵的正常流量之比
重力加速度,9.807m*s-2
泵进口条件下液体的相对密度
泵吸入口管道阻力损失
管道摩擦系数,(湍流) 局部阻力系数(管件,阀门,设备管口)
H_F=((∆P_1+∆P_1 ) K^2)/gγ
1020 Kg/m3
0
m
101.325 kPa
19.91 kPa
9.367568 m
-1.23111 m
86.82555
0 1 9.087 1.02 9.367568 0.354635 14.05 1.415428 0.1
泵汽蚀余量的计算

泵汽蚀余量的计算泵汽蚀余量是指泵在工作过程中允许的最大汽蚀值与实际汽蚀值之间的差值。
汽蚀是指液体在泵中形成气蚀泡沫,导致泵的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
泵汽蚀余量的计算是为了保证泵在工作过程中不发生汽蚀,从而保证泵的正常运行。
泵汽蚀余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泵的设计参数、工作条件以及液体的物性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泵汽蚀余量的计算方法。
泵汽蚀余量的计算需要知道泵的设计参数,包括泵的额定扬程、额定流量和额定转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在泵的产品手册或技术规格书中找到。
同时,还需要知道泵的吸入管道和排出管道的长度、直径以及管道的摩阻系数等。
泵汽蚀余量的计算还需要考虑液体的物性参数,包括液体的密度、粘度和汽化压力等。
这些参数可以在液体的物性手册中找到,也可以通过实验或测量得到。
在进行泵汽蚀余量的计算时,需要先计算泵的汽蚀余量系数,然后根据具体的工作条件来确定泵的汽蚀余量。
泵的汽蚀余量系数是指泵的设计扬程与实际扬程之间的差值与泵的设计扬程之比。
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汽蚀余量系数 = (设计扬程 - 实际扬程) / 设计扬程其中,设计扬程是指泵在额定流量和额定转速下所能提供的扬程,可以根据泵的性能曲线来确定;实际扬程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所能提供的扬程,可以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
根据泵的汽蚀余量系数,可以确定泵的汽蚀余量。
一般来说,当汽蚀余量系数大于等于0.3时,泵的汽蚀余量较大,可以满足正常工作要求;当汽蚀余量系数小于0.3时,泵的汽蚀余量较小,可能会出现汽蚀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汽蚀。
为了提高泵的汽蚀余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大泵的设计扬程:通过增大泵的设计扬程,可以提高泵的汽蚀余量。
这可以通过增大泵的转速、改变泵的叶轮尺寸或改变泵的进口和出口管道的直径来实现。
2.改善泵的进口条件:保证泵的进口管道的长度短、直径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管道的摩阻系数,可以减小泵的汽蚀现象,提高泵的汽蚀余量。
汽蚀余量npsh

汽蚀余量npsh
汽蚀余量(Net Positive Suction Head,简称NPSH)是指给定的流量条件下,泵入口处的压力和液体的蒸发压力之间的差值。
它是判断泵是否会发生汽蚀的重要指标。
汽蚀是指液体在泵的吸入侧形成气蚀现象,导致泵的性能降低甚至损坏。
当液体在泵的吸入侧形成负压时,液体中的溶解气体会析出形成气泡,进而引起气蚀。
而汽蚀余量则是指泵入口处的压力减去蒸发压力后剩余的压力值。
汽蚀余量的计算公式为:
NPSH = P - Pvap - (h1 - h0) * g/ρ
其中,P为泵入口处的压力,Pvap为液体的蒸发压力,h1为泵入口处的液面高度,h0为液体自由面到泵入口处的垂直距离,g为重力加速度,ρ为液体密度。
当NPSH大于泵的汽蚀余量要求时,泵不会发生汽蚀。
汽蚀余量是评估泵的抗汽蚀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泵的汽蚀余量要求越高,泵的抗汽蚀能力越强。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泵发生汽蚀,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泵的入口压力、减小液体的蒸发压力、提高液体的进口流速等。
在选择泵的时候也要考虑液体的特性以及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
泵汽蚀余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泵汽蚀余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泵汽蚀余量是指泵在工作时避免因汽蚀而造成设备损坏的安全
余量。
计算泵汽蚀余量的方法和公式如下:
1. 根据NPSHr值计算,NPSHr(净正吸入压力余量)是指泵在
额定工况下所需的最小净正吸入压力,通常由泵的性能曲线给出。
NPSHr值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由泵的制造商提供。
计算泵汽蚀余
量时,需要首先确定工作条件下的NPSHr值,然后结合系统设计工
况和液体性质等因素,计算出泵的实际NPSHa(净正吸入压力)值。
泵汽蚀余量即为NPSHa与NPSHr之差,通常建议保留一定的安全余量,以确保泵在工作时不会发生汽蚀。
2. 计算公式:泵汽蚀余量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NPSH余量 = NPSHa NPSHr.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保证泵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通常建议在计算得到的泵汽蚀余量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安全余量,具
体数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进行确定。
同时,还需要注意在计算
过程中考虑液体的温度、气体含量、管道阻力等因素对NPSH的影响,
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泵汽蚀余量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是基于NPSH的理论和实验数据,通过对泵的实际工况和系统参数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泵在工作时不会受到汽蚀的影响,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