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再次强调,要注意发现违反党的组织原则、搞“一言堂”、________以及违规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②父母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就使得孩子变成________、为所欲为的人。
③安倍“拜鬼”之举招致中韩两国的反对,他给外界留下了一个缺乏充分的外交策略、________的印象。
A.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一意孤行B.专横跋扈一意孤行独断专行C.独断专行专横跋扈一意孤行D.独断专行一意孤行专横跋扈解析独断专行: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专横跋扈:专断蛮横,恣意妄为,很不讲理。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旦价格全面放开,能源领域特别是稀缺资源的涨价是肯定的,如何在价格改革的同时,既让市场说话,又能照顾到群众的意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B.月球一昼夜相当于地球28天,夜晚最低温度达零下180度,为保证探测器有能源,看得清,且在一个比较适合的温度下工作,发射时就要考虑到能在白天落月。
C.中国古代的立法、司法,都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智慧,绝对不会让宗教干预国家的政治、法制,从来没有像西方中世纪那样设置宗教法与宗教法庭。
D.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发展思潮又被新自由主义代替,希望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让政府完全撒手不管。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增速、危机重重甚至经济崩溃。
解析B项,成分残缺,缺少和“考虑”搭配的宾语中心语;C项,暗换主语,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中国”,但从结构看却成了“立法、司法”;D项,搭配不当,“只能是增速、危机重重甚至经济崩溃”应是“只能是增速降低、危机重重甚至经济崩溃”。
答案A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
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语言文字运用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审题

语言文字运用5 +散文阅读1+诗歌鉴赏1+作文审题1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阅读有些像搏斗。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
在这种智力的________中,( )。
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________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________的韵律。
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________,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
作为阅读者的我们,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角斗掌门人言传顶礼膜拜B.角斗掌舵人道破焚香礼拜C.角逐掌门人道破顶礼膜拜D.角逐掌舵人言传焚香礼拜解析角斗:争斗。
角逐:比赛竞争。
语境是说阅读中读者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一直在相互斗争,而没有比赛的意思,所以用“角斗”。
掌门人:多指在某方面某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权威人士。
掌舵人:指在所处的领域或者群体里面最有资格决定方向的人,掌握方向的决策者。
语境是握有秘籍的人,应指的是“掌门人”。
言传:用话语表达出来。
道破:说出真相或真理。
语境强调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描绘出来,而不是不能表达出来。
顶礼膜拜:佛教徒的最高敬礼。
合掌举过头,然后跪下用头来叩人的脚。
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现多含贬义)。
符合语境。
焚香礼拜:焚香,点燃香火。
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
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答案 A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最终思维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B.我们常常笑到最后,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C.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D.我们常常笑到最后,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解析根据下文的转折关系推断,应该强调的是读者在与作者的争辩中败下阵来,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思维”前置加以强调,故可以排除A。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综合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综合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近年来,虽然国产吹瓶机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并不能说技术已经达到________的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②只有靠制度和机制才能使腐败分子________,才能长期稳定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网络反腐“正规军”的到来,彰显了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信心。
③印度演员阿米尔在所有开车的动作戏中与车配合得简直是________,完全到了“人车合一”的地步,而且在戏中,他还融合了马戏、魔术、武术甚至舞蹈等元素。
A.无懈可击无隙可乘天衣无缝B.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无隙可乘C.无隙可乘天衣无缝无懈可击D.无懈可击天衣无缝无隙可乘解析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
无隙可乘:没有空子可钻。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答案A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来,由于受到国际原油持续走低的影响,我国将迎来原油价格调整的“窗口期”,全国大部分省市93号汽油每升零售价格将进入“五元时代”。
B.直至2015年,欧洲奶农们的倒奶行动仍在进行。
多方人士尽管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这一行业将被市场化的结局仍然没法改变。
C.社会诚信缺失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政府担负着引导、示范、管理社会和谐的职责,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D.不管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依靠大数据,因此政府掌握的数据除依法保密外,都要最大限度地公开。
解析A项,成分残缺,“国际原油”后加上“价格”即可。
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尽管”应提到“多方人士”之前。
C项,搭配不当,“示范、管理”与“社会和谐”不搭配。
答案D3.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_______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却早有所闻。
高考语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
题与画每每①,好画还须有好题。
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被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但在我则不免有几分惶恐。
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幅画,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跋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
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
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喻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
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
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
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
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
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辞、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地题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答案:①相得益彰②锦上添花③耿耿于怀解析:正确使用成语。
第①空,此处所填成语应体现题与画之间的关系,而根据后面的“好画还须有好题。
题得好……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被它破坏”可知,题与画之间是相互补益、相互配合的,故此处应该填写“相得益彰”之类的成语。
第②空,此处所填成语应强调题得好对于画的作用或意义,“不啻”一词在句中的含义是“如同”,那么所填成语应含有比喻修辞,再根据题与画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可知,题得好能让画作好上加好,故此处应该填写“锦上添花”之类的成语。
第③空,语境说的是以前“我”曾替抱石题过一幅画,题得特别拙劣,以至于直到今天“我”还是难以释怀,始终记在心里,故此处应该填写“耿耿于怀”之类的成语。
2020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五 写 作含解析

专题规范练十五写作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穆罕默德“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
”——叶芝(爱尔兰)先哲告诉我们,人得用面包去换水仙花;而叶芝却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在生活中更看重的并非花朵。
对上述两种看法,你更倾向哪一种,或你有更好的思考吗?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鸡蛋向内打破是食物,向外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然,向内打破是压力,向外打破是成长。
——李嘉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漫画中的两只乌鸦,可能会让你产生一些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我;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才是生活的常态……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上面的材料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生活的常态》为题,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
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请针对流浪汉或者举牌先生的行为发表你的观点。
高考语文九论述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0分时间: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真实。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
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
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
这中间因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
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
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
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
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
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
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
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
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
访谈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上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
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
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
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
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
历史记忆受其内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升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升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中国步入商品社会后,"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被大力提倡,但这不等于说为顾客服务的人就是奴仆,顾客花了钱就可以________。
②某领导干部酒后驾驶、超速撞人后非但不认错,反而骂骂咧咧,________,扬言要办案交警小心着点儿,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人民公仆形象。
③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李真让人头疼:工作没有成绩时,他整天唉声叹气,悲观失望;工作稍有成绩时,便沾沾自喜,________。
A.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趾高气扬B.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趾高气扬C.颐指气使趾高气扬盛气凌人D.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解析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①句强调花了钱的顾客对服务人员的态度和表现傲慢,应选用"颐指气使";②句想要表现某领导干部傲慢的气势逼人,觉得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应选用"盛气凌人";③句想要表观小李取得一点成绩后便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应选用"趾高气扬"。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扞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

实用类文本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6分时间:60分钟)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人类文明及传统生活习俗已发生深刻变化。
”近日,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延保的开场演讲,直击会议主旨——“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与讨论。
“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当然也影响到教育。
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
”丁钢认为,“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的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成为一种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专家断言,未来三五年,学校将发生深刻变化。
“在办学体制上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不限于固定学习场所;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固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围绕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这些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
在今后的智能学习过程中,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的作用始终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彰显。
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共担责任,倡导“全球共同利益”,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
这没有办法按图索骥,只有在未来实践进程中才能够创建。
(摘编自时晓玲《共享教育将引发学习方式变革》,有删改) 材料二未来几年,共享教育有可能成为一股巨大的新动能,然而,受诸多因素制约,如经费、设施不足等,宁夏部分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通过走访一些农村学校,记者发现,硬件设施都不错,但软件建设跟不上,网速慢、网络不畅通,导致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率低,时常遇到那边的教师已经讲完了一个知识点,这边却因网络“卡壳”还没有听到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9分时间:60分钟)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陈忠实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
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
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
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
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
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
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
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
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
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
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
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
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战。
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
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
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
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
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吗?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前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
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
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
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
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
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
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
“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
问题很普遍。
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
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
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火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
”恒老八对着扑出灶膛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
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
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
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C.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项,“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错,写恒老八“为离开牲畜而流泪”“渴望抓到母牛”体现了他对牲畜的感情,并表明他希望有自己的牛,种好自己的地。
2.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更积极,特别有干劲。
他看到懒民的变化后,就想着赶紧干活去。
(2)更自信,充满成就感(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凭着自己的专长,他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到郑书记的邀请。
(3)更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
他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富。
(4)更机智,学会审时度势。
以前他只懂养牛,如今能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致富门路。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作答时,先从文中找到相关描写,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从第6段恒老八看到懒民杨云山都早早地去责任田施肥,他想着赶紧回去干活,可以看出他更加积极、更有干劲了。
从恒老八给玉琴家的黄牛看病,玉琴婆媳二人十分感激他,郑书记邀请他去广播站讲“牛马经”,可以看出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充满了自信。
从恒老八打算买牛养牛发家致富等情节,以及“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
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
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等语言可以看出他的乐观、机智,他学会了审时度势,及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前途充满自信。
3.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
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
(或:清晨的微光与寒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
)(2)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
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程。
(3)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
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第一处在小说的开头,“屋里静极了”“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等描写,以安静的环境衬托了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
第二处在第6段,“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
第三处在第19段,“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题目“霞光灿烂的早晨”,又具有象征意味,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前景将是一片美好。
这三处景物描写,从黎明之前(五点钟)写到黎明(微微的亮光)再写到太阳升起,由暗到明,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渐明朗,也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集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5题。
凤归云柳永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
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
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太阳。
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
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
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形象,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下片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抒情真挚深沉。
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项,“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表述错误。
“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这几句的意思是,自己丢弃了山水之乐,流连于仕途,而当年那些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被消磨殆尽了,表达的是后悔无奈之情。
5.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6分),过着渔樵的闲适生活。
②词人用“五湖烟浪”“一船风月”来借代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并借用范蠡和西施归隐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
③“幸有”写出了词人仕途不顺后对仕途的厌倦,而“会须”二字强调了词人此刻归隐的决心。
,可结合词下的注释,充分理解这几句词的含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紧接上文自悔之后的无奈选择。
青年与中年的柳永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并不曾真正归隐过。
此时,由于仕途坎坷而生厌倦之心,抒写归隐之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这个春节,随着国产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全国热映,刘慈欣、《三体》、硬核科幻、人类命运等话题成为的热点,中国科幻也被卷入了一场的全民文化狂欢。
在影片的最后,地球一直持续流浪,空间站一路尾随,这就产生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当有一天地球飞出了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的时候,那么又如何在星系穿越间导航?“脉冲星”提供了可能!脉冲星距离地球有上千光年的距离,广泛地分布在银河系的各个角落。
飞船离某颗脉冲星越近,脉冲信号的到达时间就会越提前;相反地,( )。
据此人们可以计算出飞船相对于脉冲星的位置。
脉冲星导航是国际公认的深空导航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优点是导航精度不随深空飞行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相较于深空探测技术的欧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尚处起步阶段。
但随着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的,深空飞行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对深空探测器的导航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及时规划脉冲星观测和开展脉冲星导航技术实验,可以保障我国后续深空探测和空间技术实验的实施,进而为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也许,我们的地球不一定会去流浪,但脉冲星可能是未来人类追寻宇宙奥秘的一座灯塔!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众说纷纭突如其来遥遥领先日新月异B.街谈巷议猝不及防一马当先一日千里C.街谈巷议突如其来遥遥领先一日千里D.众说纷纭猝不及防一马当先日新月异: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