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导读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多维度理解与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多维度理解与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多维度理解与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第一单元的多维度理解与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研究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所选篇目包括儒、道经典以及史传经典。

经典入选教材,有着“定篇”的地位,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又承担着研究任务群的相关任务。

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并指导教学,值得深入探讨。

一、经典教学的常见误区与问题分析经典不比一般篇目,学生研究有着双重困难:一是理解文言,二是把握经典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内涵。

实际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形成一定误区。

首先是将经典教学窄化为文言知识、语法教学。

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略了汉语的传承性。

诚然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和语法上有差异,但古汉语不是外语,现代汉语与之是一脉相承的。

以本单元为例,经典篇目中蕴含着很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成语: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游刃有余等,学生理解不会产生完全的隔膜感。

XXX指岀:“我国的语文传统重'道'不重'器',汉语、汉字强调意义。

”因此,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探究“文意”中梳理和积累“文言”,达成“言意统一”的经典理解。

其次是脱离经典文本而关注思想内涵的教学。

XXX说过,经典研究“切莫先横梗着一番大道理”。

如第一课,有的教师为完成比较XXX、XXX和XXX的“理想社会”“人生存于世的姿态”的研究任务组织教学,而忽略了对三篇经典文本的深入探究。

本单元经典教学不能上成文化教育课,脱离经典文本,语文教学目标将无所依傍。

产生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片面的经典理解观念,忽视经典理解具有多维度特性。

我们以XXX“理解四步”和XXX“理解六侧面”进一步分析。

一)XXX经典教育的“理解四步”。

宋代XXX所提出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方法,正好形成了经典理解的四步。

首先是“循序渐进”,指讲经典研究的难易次第,如一般先读《论语》再读《孟子》;也指读书不可躍等,“文字且仔细逐件理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窥见中华文明之光—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导语: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化之光”,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契合。

前三篇文章合为一课,属于“诸子”部分,其中第一篇文章和第二篇文章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第三篇文章选自《庄子》,展现了道家的文化。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各为一课,属于“史传”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关注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领略传统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

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2.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

理解史传中体现出来的智慧、观念,学习对历史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

3.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4.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

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古而观今,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的价值,激发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与热情。

3.培养质疑探究的能力,对艺术的历史与客观的历史产生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小组探究法,演读法,点拨法,对比阅读法,读写互促法课时安排:9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学习)任务一召开“百家争鸣”思想交流会(第一、二、三、四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三篇诸子散文的思想文化内容。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

悟先贤智慧,汲话语力量——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单元解读】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和《左传》《史记》中的精彩片段,旨在引导学生从先秦诸子学说中了解先哲优秀的思想,从古代典籍中体会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进而体悟前人的智慧,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同时,本单元也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阅读中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要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对古代优秀文章中的也典观点、论述方法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论,合理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精练,论摒洽当,有理有据。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都在对话中表达观点,阐述事理。

在对答中或畅述平生之志,或巧解燃眉之急,字里行间蕴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理想的场景,孔子对各个弟子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语言平实练达,于眼前平易事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图。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对答,通过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说理曲折委婉,因势利导,层层深人,思辨性强,设喻生动。

《庖丁解牛》借庖丁与文惠君谈解牛之道的寓言,表达庄子“依乎天理”的养生之道;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体现了庄子文风的汪洋恣肆。

这三篇课文通过不同人物间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和道家不同的理想追求,凸显了先秦诸子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与追寻。

《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军为核心内容,烛之武陈说利弊,论证严谨,改变了秦晋围郑的局面。

《鸿门宴》中,刘邦及其身边谋臣勇士与项羽势力进行巧妙的言语周旋,化险为夷。

文中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言词,耐人咀嚼。

这两篇史传皆记录了凭借话语力量消弭危机的经典场景,蕴涵先贤高妙的智慧。

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全目录

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全目录
11谏逐 客书/李 斯
与妻 书/林觉民
第六 单元
12祝福/鲁 迅
13林教头 风雪 山神 庙/施 耐庵
*装在 套子 里的 人/契诃夫
14促织/蒲松 龄
*变形 记( 节选 )/卡 夫卡
单元 学习 任务
整本 书阅 读
《红 楼梦 》
第七 单元
整本 书阅 读
《红 楼梦 》
第八 单元
15谏 太宗 十思 疏/魏征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 单元
1氓/《诗经·卫风》
离骚 (节 选)/屈原
2*孔雀东南飞 并序
3蜀 道难/李 白
*蜀相/杜 甫
4*望海 潮( 东南 形胜 )/柳永
*扬州 慢( 淮左 名都 )/姜夔
单元 学习 任务
第二 单元
5阿Q正传(节选 )/鲁迅*边城(节选)/沈从 文
6大堰 河 — — 我 的保 姆/艾 青*再别 康桥/徐志 摩
单元 研习 任务
第四 单元
12玩偶 之家 (节 选)/易卜生
13迷娘 (之 一)/歌 德
自己 之歌 (节 选)/惠特 曼
*“世 界上 不存 在没 有意 思的人⋯ ⋯”/叶夫 图申 科
*树和天空/思郎斯特 罗姆
单元 研习 任务
古诗 词诵 读
燕歌 行并 序/高 适
李凭 箜篌 引/李 贺
锦瑟/李商 隐
书愤/陆 游
人的 正确思想 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6实 践是 检验 真理 的 唯一 标准/《光 明日 报》 特约 评论 员
7*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怜悯 是人 的天 性/卢梭
8*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 图
单元 研习 任务
第三 单元
9屈 原列 传/司马 迁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后习题含解析下册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后习题含解析下册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后篇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饥馑.(jǐn)铿.尔(kēng)哂.之(shěn)舞雩.(yú)B。

胡龁.(hé)吾惛.(hūn)狗彘.(zhì) 褊.小(piǎn)C.便嬖.(pì) 庠.序(xiáng)庖.丁(páo) 肯綮.(qǐ)D。

砉.然(xū)怵.然(chù)莫.春(mó)大郤.(xì)项,“褊”应读“biǎn";C项,“嬖”应读“bì”,“綮”应读“qìng”;D 项,“莫”同“暮”,应读“mù".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鼓瑟希.,铿尔B。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我虽不敏.,请尝试之C.盖.亦反其本矣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D.是罔.民也批大郤.,导大窾项,“以”同“已",“希”同“稀”;B项,“涂”同“途";C项,“盖”同“盍”,“采”同“彩";D项,“罔”同“网”,“郤”同“隙"。

3。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吾知也B.何由知吾可也C。

臣之所好者道也D.臣未之闻也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

所见无非..牛者D.虽然..,每至于族项,古义:不称道,不谈论。

今义:暴虐,没有德政。

C项,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D项,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连词,表转折。

5。

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良庖岁.更刀②而刀刃者无厚.③无以,则王.乎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⑤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⑦端章甫..⑧风.乎舞雩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A.①④/②⑥⑨/③⑤⑦/⑧B。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导读 Word版解析版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导读 Word版解析版

中华传统文化
本单元三课五篇课文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与经典对话”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这五篇课文,我们可以按照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提示,运用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方式,由点到面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在学习中要以诵读、交流和专题讨论为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先秦时代的圣哲基于对社会的不同认知,催生和发育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系列先进思想。

一幅流传千古的先贤言志的图景,正反映了孔子“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一场跨越千年的君臣对话,同样体现出孟子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思想和太平盛世的治国梦想;一幕庖丁解牛的大剧,不正折射出庄子率性而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生命的精神境界吗?
现在,让我们同圣贤先哲同行,沐浴思想的春风。

《烛之武退秦师》
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佝偻的背缓缓挺
直……
他,烛之武,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半夜行动,直入敌
营;陈说利害得失,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郑国。

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

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鸿门宴》
提及项羽,我们便会听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
猎猎作响;便会看到,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便会想到,鸿门宴上的磊落与遗憾。

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大气、磅礴、悲情的篇章!。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3庖丁解牛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3庖丁解牛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庖丁解牛》这篇课文中的成语、典故以及庖丁解牛这一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庖丁解牛的技巧。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庖丁解牛》这篇课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1.3 庖丁解牛教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庖丁解牛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技巧。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庖丁解牛》这篇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一首示子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一、读准字音 氾.南() 佚.之狐 ( ) 夜缒.而出()阙.秦( ) 秦伯说.()逢.孙( )失其所与.() 戍.之( )[答案] f án y ì zhu ì qu ē yu èp án ɡ y ǔsh ù二、辨识通假(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秦伯说()(3)失其所与,不知()[答案 ] (1)“共”同“供”,供给(2)“说”同 “悦”, 高兴(3)“知”同“智”,三、一词多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1)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2)鄙许.君焦、瑕( )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3) 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秦伯说,与.郑人盟( )(4) 与失其所与.,不知(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 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子犯请击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夫晋,何厌之.有((5)以(6)之动词动词(1)动词,(假如)没有形容词,当作边邑名词,边境,偏僻的地方答应动词,赞同副词,表示约数[答案]微小副词,隐约副词,稍微(2)名词作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名词,地方(4)介词,和、跟动词(3),结同盟连词,和、跟(5)连词,因为介词,拿,用交,把(6)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连词,表目的,来代词,这件事介词,代词,指秦军动词,去,往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四、词类活用(1) 烛之武退.秦师(2) 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 夜.缒而出((((()))))词,驻军 (4)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6)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7)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8)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9)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0)名词作动词,建盟,结盟五、古今异义(1) 敢以烦执.事.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
本单元三课五篇课文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与经典对话”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这五篇课文,我们可以按照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提示,运用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方式,由点到面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在学习中要以诵读、交流和专题讨论为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先秦时代的圣哲基于对社会的不同认知,催生和发育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系列先进思想。

一幅流传千古的先贤言志的图景,正反映了孔子“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一场跨越千年的君臣对话,同样体现出孟子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思想和太平盛世的治国梦想;一幕庖丁解牛的大剧,不正折射出庄子率性而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生命的精神境界吗?
现在,让我们同圣贤先哲同行,沐浴思想的春风。

《烛之武退秦师》
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佝偻的背缓缓挺直……
他,烛之武,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半夜行动,直入敌营;陈说利害得失,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郑国。

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

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鸿门宴》
提及项羽,我们便会听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
响;便会看到,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便会想到,鸿门宴上的磊落与遗憾。

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大气、磅礴、悲情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