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描写与宫廷建筑
描写古代皇宫繁华唯美的句子

描写古代皇宫繁华唯美的句子
在古代皇宫的描写中,往往融合了金碧辉煌的建筑、精美绝伦的装饰以及宫廷生活的繁华场景,以下是一些能够体现古代皇宫繁华唯美氛围的句子:
1. 琉璃瓦下,金光闪闪,宫墙内外,一派盛世繁华。
2. 雕梁画栋,绘满了祥云瑞鹤,每一座殿堂都仿佛是人间仙境。
3. 宫殿中,珠帘低垂,琼楼玉宇间,流光溢彩,犹如天上人间。
4. 御花园内,奇花异草竞相开放,蝴蝶翩翩起舞,宛如一幅生动的图画。
5.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衣冠楚楚,礼乐齐鸣,彰显着皇权的庄严与神圣。
6. 夜幕降临,宫灯如海,映照出一片片绚烂光华,令人目不暇接。
7. 笙歌四起,舞袖飘飘,宫女们轻盈的舞姿似天女散花,美不胜收。
8. 紫禁之巅,龙旗飘扬,卫士列阵,铜狮镇守,威严肃穆,气吞万里如虎。
9. 晨曦初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阳光的映衬下更显得富丽堂皇,熠熠生辉。
10. 宴会上,珍馐美味,琼浆玉液,群臣欢聚一堂,共庆国泰民安,富贵荣华。
描写盛唐的唯美句子短句(精选合集两篇)

描写盛唐的唯美句子短句(第一篇)盛世盛唐,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代,也被誉为东方文明的巅峰之作。
在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里,盛唐文化的薪火焚烧,艺术与文学达到了巅峰,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纷纷涌现。
现在,让我们一同领略那些描写盛唐的唯美句子,感受那段辉煌的岁月。
1. 盛世之下,百川归海,万象更新。
2. 宫门开启,春风扑面,盛唐花开正艳。
3. 宏伟的宫殿屹立在苍穹之下,闪耀着夺目的金光。
4. 琉璃瓦上融入了天空的蓝,装点着都城的壮美景色。
5. 举国上下,人们愉悦的笑脸遍布大街小巷。
6. 盛唐文人挥毫泼墨,字字铅华尽显才情。
7. 诗人笔下的山水画卷,仿佛跳出纸张,在眼前跳跃舞蹈。
8. 纷繁的丝绸,各色绚丽的锦袍,为这个盛世平添无限华彩。
9. 盛唐的宴会充满了举国上下的酒肆繁华和欢声笑语。
10. 自鸣钟声传遍了山林,宛如天籁之音,宛如诗人的低语。
11. 一朵朵鲜花绽放在宫廷中,让人陶醉其中。
12. 繁华的雄鸟群聚在琼枝上,共舞丽曲。
13. 坐在窗前,抬头望去,满城的琉璃瓦反射出耀眼的阳光。
14. 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诉说着盛唐的繁华昌盛。
15. 曲水流觞,美酒与音乐交织在一起,豪放的歌声回荡在宫廷。
16. 青石板铺就的宫道,映衬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17. 盛唐风华绝代,让人流连忘返。
18. 春雨绵绵,滋润了盛唐的大地,也滋养了人们的心灵。
19. 夜幕降临,灯火辉煌,城市沐浴在温暖的光芒中。
20. 华服绣裳,流光溢彩,彰显盛唐人民的骄傲。
21. 杨柳依依,泛舟碧波之上,畅享盛唐的宜人风光。
22. 美人如娇花,笑靥如春风,点缀着盛唐的花园。
23. 盛唐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24. 盛唐壮丽的宫殿如蓝天之城,耀眼夺目。
25. 牡丹花开,盛放在皇家花园中,像是竞相跳跃的仙子。
26. 明月高悬,银光洒满大地,唤醒了盛唐人的思乡之情。
27. 壮丽的长安城,高耸入云,宛如天堂之门。
28. 盛唐的夜晚,繁星点点,如诗如画。
《二京赋》

《二京赋》《二京赋》《二京赋》是东汉辞赋,为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
《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
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
《二京赋》由于其结构的严谨精密,被多数人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
作品简介《二京赋》始草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张衡19岁时,完成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张衡30岁在南阳主簿的任上,所以说他精思10年才完成。
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二京赋》的写成与他青年时期出武关、游三辅、观京师、察民风、登山临水、考察游历积累了大量的文学写作素材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赋烟壶张衡见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拟班固《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
《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两都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
《西京赋》假托凭虚公子对长安繁盛富丽的称颂,叙长安地势的有利,建都的必然,然后逐次描绘宫室的辉煌、官署宿卫的严整、后宫的侈糜,离宫苑囿,华美壮丽。
纵猎上林苑,水戏昆明池,无不纵情杀戮以为快事。
其间又穿插商贾、游侠、角抵百戏、嫔妃邀宠等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繁荣富贵、穷奢极侈的京都景象。
作品中所铺叙的品物之盛,人们对待物质享乐的态度,都在极度夸张的描写中见出其荒谬的方面,见出作者的否定之意。
《东京赋》表现安处先生对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
在对东都城市构筑、宫殿建设的描绘中,在对朝会、郊祀、祭庙、亲农、大射、田猎、大傩等上层统治者的盛典礼会的陈述间,使人感受到东汉君主崇尚懿德,修饬礼教,奢未及侈,俭而不陋的礼治成就。
《二京赋》 - 创作背景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
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
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
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
东都洛阳与题材方面的变化相适应的,还有创作宗旨的变化。
古典诗词与建筑意象之美

古典诗词与建筑意象之美摘要: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浓缩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
建筑孕育诗词,诗词描写建筑,诗词与建筑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仍具有相通之处。
通过对多首古诗词的赏析,不难发现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古典诗词,归纳其中蕴含的建筑意象之美,并以此启迪当代的设计智慧,试图呼吁在建筑设计构思中,展现中国文化的源,突出建筑设计中的诗意化创作。
关键词:古典诗词;建筑意象;当代设计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东方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当代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学的形象代表。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亦作为一种东方特有的文化与哲学,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建筑史的发展。
随着历史发展脚步的不断迈进,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建筑孕育了诗词,因此诗词的结构形式便具有了建筑的美感;诗词描写了建筑,所以古典建筑也就有了一股诗词的书香韵味。
纵观浩瀚的历史,无论是大到城市规划建设,还是小到一处宅院的空间组织,处处都能寻觅到两者的踪迹。
一、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意象1) 宫殿与楼阁《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体现了南宋抗金派对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其中“流东”一词从侧面暗示了“金中都宫殿”这一建筑意象。
“金中都宫殿”是中国金代主要都城中都的宫殿。
金朝宫殿仍按“前朝后寝“规制布局,大安殿是前朝主殿,仁政殿则是后寝主殿。
两殿都是工字形平面,由两殿的前殿通过中廊连接后殿。
《水龙吟?春恨》和《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中的两个“南楼”,则分别描写了今江州的庾楼和今武汉的黄鹤楼。
江州庾楼因流传庾亮赏月的故事而闻名,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唐末便为江州名胜;黄鹤楼坐落在蛇山顶,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
主楼周围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2) 府邸与民居《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是唐代皇帝李隆基前往曲阜孔府祭拜孔子时所写。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艺术鉴赏》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艺术鉴赏一、引言1.1 介绍《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也是一部深受欢迎的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通过描写教堂建筑、城市风貌和人物命运等来展现出浓郁的法国文化和建筑艺术。
1.2 文章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建筑艺术进行鉴赏,洞察小说中反映出的当时法国建筑风格、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思想,以及对读者理解该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二、法国哥特式建筑与《巴黎圣母院》2.1 法国哥特式建筑概述简要介绍法国哥特式建筑流派起源、发展阶段及其特色,例如流线型构造、尖顶拱廊等,并探究其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应用。
2.2 小说中的建筑细节描写详细描述小说中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细节,如墙面雕刻、窗户风格、拱顶结构等。
解读这些细节所展现出的法国哥特式建筑精髓与艺术表达。
三、《巴黎圣母院》背后的历史文化3.1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介绍巴黎圣母院在法国历史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于欧洲哥特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还可以探讨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鲜活而有力的再现。
3.2 小说中反映出的法国社会与文化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和情节揭示出来的当时法国社会习俗、权力关系、宗教观念等,并深入思考这些元素对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的影响。
四、《巴黎圣母院》带给读者的启示与思考4.1 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建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将建筑美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2 建筑艺术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建筑艺术在保护历史与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分析小说中对于巴黎圣母院价值的诠释来加深理解。
五、结论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历史背景以及小说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
同时,在欣赏小说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建筑艺术对于人们生活和精神追求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描写皇宫的句子

描写皇宫的句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宫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和传奇的地方。
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荣耀和辉煌。
站在皇宫的门前,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流转。
皇宫的建筑气势恢宏,宫墙高耸入云,屋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透露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
走进宫殿,可以看到华丽的壁画和精美的雕刻,它们记录着历史的光辉和王朝的荣耀。
宫殿内的宫廷舞台、乐池、御花园等建筑,更是展现了皇宫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皇宫内漫步,可以感受到一种肃穆和庄严的氛围。
宫殿内的殿堂、宫室、宝座等建筑,都散发着一种神秘的魅力,仿佛在述说着古代的故事。
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宫廷之中。
皇宫的宫殿内还陈设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
古代的瓷器、玉器、织锦等工艺品,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
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社会和生活。
除了建筑和文物,皇宫的宫廷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宫廷舞蹈、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在皇宫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它们不仅是皇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古代的艺术风采和审美情趣。
在皇宫内,还可以看到一些神秘的宫廷仪式和礼仪。
这些仪式和礼仪不仅是皇宫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展现着古代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总的来说,皇宫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它不仅是古代王朝的象征,更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走进皇宫,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古代的辉煌和荣耀。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社会和生活。
皇宫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会永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历史和文化的永恒之美。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摘要】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之一,建于18世纪。
其建筑特色包括山水结合、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
文献中常被描述为“人间仙境”。
在文学作品中,承德避暑山庄被赞美为皇家园林的杰作。
影视作品中也频繁出现承德避暑山庄的场景。
目前,有关承德避暑山庄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建筑特色和历史价值上。
承德避暑山庄在文献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承德避暑山庄的景观规划和保护措施,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关键词】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建设历史,建筑特色,文学描写,影视作品,研究现状,重要性,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的主要地点。
承德避暑山庄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多位清朝皇帝的扩建和修缮,成为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在文献中,承德避暑山庄被广泛记载和描绘。
从建设历史到建筑特色,从文学描写到影视作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对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描述。
这些文献记录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壮丽景色、悠久历史,以及与清代皇帝相关的许多传奇故事。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承德避暑山庄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也可以看到承德避暑山庄在文学、影视等领域的丰富表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对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的持续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名胜的价值和意义,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建设历史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康熙年间。
康熙帝于公元1703年开始将避暑山庄作为行宫,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建,形成了最初的规模。
而乾隆帝则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使其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在乾隆时期,避暑山庄的建设达到了巅峰,涵盖了汉、蒙、藏、回等多种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五山十八景”格局。
中国古建筑研究方法新探

中国古建筑研究方法新探文化艺术王蕾t任小兵z(1.黄河科技学院建筑系,河南郑州450063;2.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14)脯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理解分析,感受古人对建筑、园林的认识和实践,学习其中的建设、规划思想,绺补建筑遗存和建筑专著留存较少的缺憾,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寻找新的途径。
陕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文学艺术;融合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建筑是物质的,而艺术是饱含诗意的,没有把建筑看成艺术,但是中国人在建筑的实践活动中(尤以中国园林建筑为代表)仍然凝聚着中国人的美术观念和思想感情。
一、建筑学与文学艺术的互补和融合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建筑和文学本来就是融为一体而又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
园林建筑设计迫求文学描写的境界,而文学作品又用最生动的语言赞美园林景色。
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说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意念、意境、创作手法、结构形态的全面而高度的概括。
曲折变化,虚实互现,山路宛转,曲径通幽,村落(楼台)掩映、花木扶疏。
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文学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两者创作原则是一致的。
建筑是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它既可以做为人的生活必需品还可以做为人的休闲娱乐的必需品。
前者表现为物质形态,后者则表现为精神形态。
建筑既然可以娱悦人的精神,就说明它有艺术的内在和外在品性。
而且由文学给予补充和滋养。
如古建筑的内部、外部有很多楹联、题记、碑刻,凡是人们见到的优秀的古建筑遗存,都有或碑刻、或题记、或楹联。
而库崖石刻(佛寺最早的建筑形态)更是典型的建筑、绘画和雕刻的完美结合。
作为文学的诗文题记能起到标帜意蕴启迪人文精神升华的作用。
如扬州蜀岗平山堂(为宋欧阳修所建)有联日:“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显然,对建筑的文学补偿,使建筑锦上添花,又能唤起游人的高雅情趣。
文学对建巍产生艺术滋养,而建筑又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载体。
文学与建筑的水乳交融补充和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描写与宫廷建筑
中国建筑在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文学家写建筑,起于歌颂,至于教化,寄托的是自己的理想。
如范仲淹写岳阳楼之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掩卷沉思,一叹千年。
古典文学有“诗词歌赋”问题之别,“赋”尤以写建筑为重要主题,上至宫室殿堂,下至草案茅舍,收尽笔下,尽书胸怀,“境界”是灵魂。
自两汉至明清,名作迭出。
“赋”是考验当时文学家笔力的标准,可以不为,不可不能。
连《金瓶梅》,《红楼梦》这样不入“正统”的名作,都搀以大量“赋”的文体,以炫耀作者功力。
文学史传之有序,读书人口传心授,随手写来都是千古佳作。
班固《两都赋》,左思《三都赋》,张衡《两京赋》,何晏《景福殿赋》,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刘禹锡《陋室铭》,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袁牧《随园六记》…….无论巨制短篇,均成绝唱。
文学家描写的是建筑,抒发的是理想。
建筑是文学家思想的书房。
中国建筑在脱离了遮风避雨的功能性作用之后,已成为
礼仪规制,人文思想的重要依托。
没有内涵的建筑,难以存世。
精聚思想的建筑,永垂不朽。
一个拍摄中国古典建筑的摄影家,熟读大赋百篇,出手自然不凡,即使难以达致思想的高度,起码可以表达意境的深远。
没有了意境与思想,拍摄建筑只能成为结构示意图。
十年前,一雪后黄昏,西风劲峭掠过积雪的湖面,夕阳惨淡,昏鸦绕树,芦荻瑟瑟,雾雪茫茫。
初摄颐和园,即是一副江山长卷,景象万千,还未按动快门,心已沉入意境之中。
自此,名园四季,徜徉其中,一亭一阁,一石一木,皆入画图,是痴山醉水,是诗料画题。
春,桃花暖笑,古桥夕照。
挂天际一抹流云,落碧水满湖残霞。
不见了昔日王侯,只剩下小桃无主自开,何处有皇家气象,真胜似桃源仙境野人家。
独行湖畔,漫步长堤,目之所及,虽无苏东坡西子西湖浓妆相宜之雅致,却有昆明湖野鸭成群,小鱼衔钩之野趣。
若遇春雨潇潇,携一钓竿,坐对一江春水,任天上云卷云舒,看水面花飘花落,倒也宠辱皆忘,去留无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一代伟人毛泽东携诗赠柳亚子先生,只不知当年同盟会员、南社诗人,是否池畔观鱼,与春同驻。
夏,初柳新荷,长桥卧波。
对棋枰柳荫清坐,携古琴泽畔长歌。
羡什么神仙境界,倒不如闲散生涯真快活。
想当年太后驾临,对此景难掩破碎旧山河。
叹百年沧桑,付诸流水,意迟云在,难得昆明湖风流水面,碧荷凌波。
逍遥浦苇横塘,鸢飞鱼跃。
偏爱月白风清,桥头沽酒,邀三五好友对月清酌,万千红尘全付身后,乃是今日神仙。
“螺黛一横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倒映水晶帘”,乾隆皇帝撰此联只见峨眉虹影,殊不知二百年后凡夫俗子桥边潇洒,月夜销魂。
秋,烟水苍茫,雁过潇湘。
起西风满天秋色,掠碧水一湖残荷,荡兰舟如渡浔阳,对此景江州司马泪痕多。
真可怜一座空园,光绪帝变法无着莫奈何。
秋心萧瑟,意沉沉山河物换星移,是如流水,风光灵秀。
抬眼望蒹葭苍苍,芦花渺渺,沉醉清钟寒韵,晚菊经霜。
醉归去冷落中秋,踏歌来日日重阳,寄情这人间天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神童王勃观此湖山,不知几度文思上笔端。
又何惜洞庭秋色,山外斜阳。
冬,乾坤惊寒,雾雪苍凉。
柳丝瘦难系西风,长桥远冻煞夕阳,天地间寒鸦数点,山水间玉宇琼楼浸空濛。
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周天寒彻。
不知魂梦远前朝,还学陆放翁踏雪寻梅,放浪疏狂。
登佛香高阁,烹一壶茶,任天宇澄清,顿觉心胸涤荡,看四野雪中游人,不知此处他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踪元诗
意萧索,不如我扫雪烹茶,余韵留香。
逞着性子,写这颐和园四季,学的是元人马致远的路子。
除渺然如风失去的古人,其情其景都是我在颐和园的魂牵梦萦。
沉浸在这座园子里,真不知今夕何夕,此地他乡了。
拍摄世界文化遗产,我非常看重“遗产”二字,此乃故去之物,你不站在古人的角度,无法体会其中意蕴,难免就是歪批戏说。
用文学家的思想看待建筑。
用建筑家的眼光看待历史。
书也读了,文也写了,还怕拍照么?!
摄影不过是一个手指头的劳动。
宫廷绘画与皇家园林
中国建筑审美源于绘画,景自天成,画家意匠,人在画中游,尤以园林为胜。
西方建筑审美始于雕塑,突兀雄阔,英雄造世,境在三天外,堪以教堂观止。
中国建筑是画家的世界,讲究章法布局,虚实相生,诗情画意,境由心造。
西方建筑是雕塑家的世界,注重造型轮廓,纹理光影,遗世孑立,物由己出。
中国建筑讲究群体呼应。
西方建筑讲究个体造型。
中国画家参与建筑设计,渊源已久,有据可查。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有西汉刘向所著《说苑》一书,记载先秦故事:齐国筑“九重之台”,请画家敬君绘制“建筑效果图”中标,齐国又命其作“施工图”,耽搁日久,以致返家无望。
此为文字记载画家做建筑设计师第一人,其后历代皆有记述。
北魏蒋少游,隋唐阎立本,阎立德人以画名,却官拜“将作大匠”,“工部尚书”,在政府里负责工程建设,其后展子虔,郑法士,黄伯仁,杨契丹,李诫,?祥,袁江,袁耀,历代画坛高手,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者,难以计数,乃是中国建筑界之传统。
当今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则由清末大画家庆祥主持设计,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绝笔。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以制度化的建制归于政府行政部门,起于宋代。
宋代设置宫廷画院,以专业分工,特设“屋木”一课。
“屋木”就是“建筑学”,虽然居于画学六科之末,却是最有实用意义的一课。
后历代演变,成为“楼台界面”。
元代蒙人执政,仅九十六年,废画院,画家多隐逸山林,建筑亦无特色。
明代恢复画院,清代亦有如意馆。
这两代的建筑遗留居于多数,每能从同时期的“楼台界面”中找到相应图例。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扛鼎之作,空前难计,绝后已成事实。
试论颐和园之于绘画与雕塑的关系,兼及中西
建筑之比较:
其一构图:颐和园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由山至水,亭台楼阁,堤道林木,殿宇廊榭,互相关联,层次分明,浑然画卷,是画家的思维方式。
西方建筑讲究体量关系,空间比例,轮廓造型,满足个体之完善,是雕塑家的思维方式。
其二色彩:中国园林由画家设计,色彩即为绘画主旨,层林叠嶂,碧水蓝天,建筑融于其中,多为土木结构,远观施朱染壁,近看画栋雕梁,出于画作,成为园林,是天然图画,却又画图难足。
西方建筑由雕塑家左右大局,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已成为雕塑家的世传家学。
如以概念而论,西方建筑是雕塑放大,材料以石材居多,以造型说话,色彩可有可无。
其三呼应:中国园林将建筑隐于自然环境之中,乎天应地,计实应虚,参差六合。
高远,深远,平远,次第展开,移步换景,生无穷奥妙。
大手笔“借得山川入画图”,又成气象万千。
从颐和园和春亭望西堤玉泉山,即为此例。
西方建筑横看出世,独立苍穹,是英雄神话的象征。
视周围环境而顾,我行我素,人性解放的伟大宣言,佛罗伦萨大教堂,雅典卫城建筑即是范例。
中国建筑是诗人的吟唱。
西方建筑是哲学家的思考。
/p-71653868.html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