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执笔:付丽娜审核:授课人:付丽娜授课时间:2020.3 班级:初一姓名:小组:课题:最后一课课型:预习+展示【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分析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预测】通过分析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2单元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2单元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2单元6课《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2单元6课《最后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并掌握词义。
(2)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
(3)文化背景的了解:本课涉及到法国被占领区的历史背景,教师需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举例:讲解普法战争以及法国被占领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环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毕业时与同学老师的分别,或是亲人因工作原因远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离别的情感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4.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文章的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5.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最后一课》通过对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节课上的心理活动及表现的描述,展现了法国被占领区人民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失去母语的痛苦。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题。
3.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
4.民族文化传承的讲解:更深入地讲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6最后一课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6最后一课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最后一课教案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选自法国作家阿尔非斯·都德的小说《星期天的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一个小学老师在将要离开的最后一堂课中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职业历程和国家历史,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故事。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值得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法国人的爱国精神;2.理解小学老师告别学生、向学生讲述自己职业历程的激励作用;3.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理解小学老师面对国家处境的感情状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解决途径1.讲解分析:简略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引起学生对这个国家命运的关注;2.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3.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学生讨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引出本次故事主题。

2.学习阅读(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阅读材料。

(2)重点讲解:1.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2.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3)针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

3.视频欣赏(1)收看相关视频,了解更多内容,加深学习印象;(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4.深化思考(1)小组内讨论,思考自己的国家爱情;(2)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国家爱情。

5.展示交流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挑选优秀文章进行分享。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开始懂得爱国爱家,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1.3学会生字词,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民族精神。

3.2学会珍惜学习机会,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2.1分析作品主题,感受爱国情怀。

2.2理解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体会作品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所在地区的方言,引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视。

1.2教师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根据阅读理解,概括课文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3.1.1作品主题是什么?3.1.2作品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有哪些?3.1.3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4.精讲课文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体会作品的教育意义。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6.作业布置6.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感悟了作品主题。

2.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一课》2.辅助资料:关于《一课》的背景资料、相关评论文章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课文朗读与感悟。
(2)生字词学习与运用。
(3)课文内容分析与讨论。
(4)人物形象分析。
(5)课文主题探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表达,增强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文分析解决方法:教师可结合具体实例,逐一讲解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小弗朗士的成长过程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决方法: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反思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离别对成长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离别对人物成长的影响,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珍惜当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以便全班共同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人物情感和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离别情感和成长意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学习时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勇敢面对离别。如果大家对课文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如小弗朗士从调皮捣蛋到认真听讲,韩麦尔先生从严肃到悲痛欲绝,这些形象都反映了他们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变化。

七下第7课《最后一课》(王黎)导学案

七下第7课《最后一课》(王黎)导学案
教师提示:首先速读,要求边读边标出段落序号,圈出生字词。其次精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或语句,至少2部分,要求圈出精美段中需重读或停顿、有节奏感、能感染人的词句,并及时批注出你的初步感悟或理解。最后心读,合上书想一想,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文章大意及主要情节、人物。朗读技巧:正襟危坐不摇晃,目光专注不走神,边读边记效率高,声音感染真奇妙,个人风采最重要。
4、有人曾说:“和平时代我们还需要爱国吗?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该怎样爱国呢?”,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我要来挑战一下。(老师提示:条理要清楚、观点要明确、感受能动人,最好能引用名言和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样更有说服力!)
三、合作研讨,智慧共享!
1、小组对学。2、小组群学。3、组内小展示。
四、展示提升,喜摘硕果!
樊城区七年级下册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年月日星期: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签字:编号:班级:小组:姓名:
一、情境创设,目标引导
1、有趣导入:当下的影视剧流行“穿越”,今天就让我们也来体验一次“穿越”,与19世纪一个法国小镇的小男孩共同上一节令人刻骨铭心的语文课吧。
2、指读目标。
二、组织独学,关注状态
(学生在预习后的学习)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感知人物心理及性格,品味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体会爱国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互学,暴露问题
对学→群学→小展示。
教师:关注学生状态,提醒责任人履职,或参与点拨或讨论。进一步作好学情调查。
由C层展示,其他补充或完善。并将问题及预展示内容写在黑板上。
追问:如果不是最后一课,小主人公会怎样呢?
你觉得我们该怎样爱国呢?
四、评价检测,反馈落,二组展示(三)1,三组展示(三)2,四组展示(三)3,四组展示(三)4等等,提示:可用角色表演、辩论赛等形式展示。形式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资料链接】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诧.异()懊悔....()祈祷..()惩罚()郝叟..()戒尺..( )..()哽咽..()宛转捂.( ) 膝.头( ) 赚.( ) 钥匙..( ) 藤.( ) 挟.( ) 皱( ) 踱.来踱去()2、释词征发:祈祷:思量:诧异:喧闹:惨白:懊悔:哽咽:3.整体感知课文:①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②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将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合作探究】“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交流展示】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2. 请一个小组展示词语释义°3. 请一个小组展示小说四个部分的划分°4. 请一个小组展示“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点评小结】小说情节梳理的方法°【测评达标】1.检测对作家的记忆情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自主学习】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文字,看看哪些分别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文字,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合作探究】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可以将任务分到小组,合作完成)(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3)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6)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交流展示】1. 请一个小组展示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的文字的情况(成员分好工,可两人说有关小弗朗士的描写文字°另两人说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2. 请一个小组谈谈: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3.请两个小组展示他们对(1)-(7)这些语句的品味和理解°【点评小结】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自主学习】1.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填写表格°(气氛、学生、老师三方面)【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2)“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交流展示】1. 请一个小组展示“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的表格填写情况°2. 请一个小组展示他们寻找其他环境描写的文字的文字°3. 请一个小组谈谈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点评小结】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测评达标】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完成下列练习°1.“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这一细节,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课文结尾这段话,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教师版)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主备:黎裕琪审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资料链接】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诧.异()懊悔....()祈祷..()惩罚()郝叟..( ) ..()宛转..()戒尺..()哽咽捂.( ) 膝.头( ) 赚.( ) 钥匙..( ) 藤.( ) 挟.( ) 皱( ) 踱.来踱去()2、释词征发:祈祷:思量:诧异:喧闹:惨白:懊悔:哽咽:3.整体感知课文:①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是最后一堂法语课②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将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以以小弗郎士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合作探究】“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交流展示】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2. 请一个小组展示词语释义°3. 请一个小组展示小说四个部分的划分°4. 请一个小组展示“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点评小结】小说情节梳理的方法°【测评达标】1.检测对作家的记忆情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自主学习】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文字,看看哪些分别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文字,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合作探究】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可以将任务分到小组,合作完成)(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3)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6)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交流展示】1. 请一个小组展示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的文字的情况(成员分好工,可两人说有关小弗朗士的描写文字°另两人说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2. 请一个小组谈谈: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3.请两个小组展示他们对(1)-(7)这些语句的品味和理解°【点评小结】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自主学习】1.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填写表格°(气氛、学生、老师三方面)【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2)“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交流展示】1. 请一个小组展示“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的表格填写情况°2. 请一个小组展示他们寻找其他环境描写的文字的文字°3. 请一个小组谈谈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点评小结】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测评达标】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完成下列练习°1.“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这一细节,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课文结尾这段话,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