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7)20
石河子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石河子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
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
”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生活。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
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到七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
它只有大约1.5千克,但却是我们所有智慧的来源。
人类的大脑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是怎么工作的?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
尤其是出于对人工智能开发和大脑疾病防治的迫切需要,人们对脑科学有了更强烈的期待,也因此让脑科学成了科研热门中的热门。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走向深入的重要力量,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但是,因为对大脑工作方式的了解有限,人工智能的开发与研究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未来,可不可以充分模拟人类大脑,研发出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技术?人脑与机器能否高度融合?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对脑科学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揭开人脑的奥秘。
当然,其中也包括影响人脑健康的复杂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病。
类似的重大脑疾病,还包括幼年期的自闭症、智力障碍,成年期的抑郁症和各种成瘾行为。
目前,这些重大脑疾病已经成为患者本人、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沉重负担。
那么,这些脑疾病是怎么产生的?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能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疾病?而未来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方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脑科学专家研究回答的关键问题。
脑科学研究除了对防治脑疾病有决定性意义外,还能帮助我们开发出更接近人脑的智能,为人类服务。
“脑机接口”,也称作脑机融合技术,就是通过芯片和传感器,用大脑控制各种设备,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方向。
2020年8月,马斯克的公司成功将芯片植入猪脑,芯片能够感应温度气压的变化,能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能通过发送信号刺激大脑神经元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赤峰四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题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宣言书和纲领,在此序中雨果论述了美丑对照原则。
他居于历史的高度,批判了古典主义僵死的戏剧内容和束缚作家手脚的“三一律”,历数古典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核心。
生活是广阔丰富的,文艺要反映生活。
古典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多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选取题材,从而塑造他们理想的英雄人物。
他们认为艺术只能反映生活中的崇高、优美、光明的事物,而不能写滑稽丑怪。
在他们看来,滑稽丑怪是不美、不合理性的,并有损古希腊、罗马的一些英雄人物形象。
雨果认为“舞台是一个视觉的集中点。
世界上,历史上,生活中和人类中的一切都应该而且能够在其中得到反映”,“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于艺术之中”,古典主义严重束缚了作家的手脚,只准表现“优美”“崇高”事物,将一切平凡庸俗丑陋的东西都拒之门外。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挑战性地提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这种美丑对照原则,将文学的审美价值扩展到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领域,突破了古典主义单一的审美观,也是浪漫主义文学求真、向善、表现自然的特点之体现。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起着先驱的作用,它首次强调了丑的重要性,把丑提到了与美平等的地位,在这之后丑愈来愈凸显出其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新绛县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用人文音乐滋润心灵音乐对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具有独特的影响。
人文音乐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励人、鼓舞人,还与社会发展相互产生主动的影响。
人文音乐有助于凝合社会精神。
音乐活动事实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人文音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
人在劳动中总结、概括、创建了音乐,使音乐艺术从原始萌芽状态不断发展成为人类精神文化产品。
人文音乐的民族性体现了音乐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脱离不了民族的精神特点。
特殊是民歌,更是显明地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等。
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定了人文音乐的发展,但人文音乐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音乐文化活动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能够对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并在确定范围内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增加民族凝合力。
人文音乐有利于培育健康人格。
音乐教化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人文音乐教化既利于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又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社会,音乐教化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
一个人通过学习诗,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育和陶冶,通过学习礼,使行为修养、人际沟通等方面得到培育和陶冶,然后再通过“乐”的教化,将前面的学习有机融合,使人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
人通过“乐”的教化功能,修养成一个落落大方的谦谦君子。
人文音乐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由于人文音乐与人的生活有着干脆的、亲密的联系,对人的心情有着剧烈的激发作用,可以供应应人有教养的消遣、有文化的休息,对人的生理、感情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因而音乐可以对人进行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方面的潜移默化地熏陶,发挥对人的启迪感化作用。
【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5月阶段质量检测试卷共8页,共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准确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不得使用涂改液。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管,留待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
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
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
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
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
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
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
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
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
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
天津市武清区天和城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和城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__,带给受众______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
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拍手称快耳目一新美轮美奂B.叹为观止耳目一新熠熠生辉C.拍手称快焕然一新熠熠生辉D.叹为观止焕然一新美轮美奂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3.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青桐鸣联考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青桐鸣联考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传统节日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直播、短视频、社交平台和网络游戏中,经由数字技术创新演绎,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迸发出显著的文化势能。
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数字空间里的节日活动吸引众多海内外网友关注,一些国外网友还为此踊跃制作相关短视频。
可以说,借助新兴媒介技术,广阔的数字空间拥抱着也创新着传统节日文化。
(摘编自孙佳山《数字空间升维传统节日文化》)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将融媒体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焕发新时代活力、彰显新时代价值,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之举。
从前主要以纸为媒的优秀传统文化存储方法受经费、人力、物流等因素限制,存储的信息非常有限,随着融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储媒介不断得到完善。
目前,可以借助3D扫描仪对传统的纸质媒介进行扫描,获取包括形态、结构、细节等信息在内的三维模型数据,精确地记录传统文化的形态和细节,这是数字化保存的重要方式之一。
比如,国家图书馆启动的数字化数据库工程“古籍库”项目,存储容量是《四库全书》的好几倍。
“传统文化+融媒体新技术”组合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现代化包装,走实景化、交互式融合存储之路。
比如,杨开慧纪念馆对融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以智能化提升湘女文化的内容品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流行元素有机融合,使观众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展示内容形成深层次精神共鸣,让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更强吸引力,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创新存储。
应依托不断发展的融媒体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使其历久弥新,充分呈现出文化之韵、人情之味、艺术之美。
应广泛利用融媒体技术,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时融入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以突破传统技术限制和空间隔阂,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形象化呈现,更便于受众感知和理解。
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6页 1 2015-2016学年度临川一中高一语文5月月考卷 第I 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 记 吴智勇 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
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
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
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学期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07一、基础题(第1—5题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虎兕.(sì)孝悌.(dì)枷.锁(jiā)逸兴遄.飞(chuái)B.汗涔.涔(cén)墓碣.(jié)勖.勉(xù)薄.利可图(bó)C.镂.刻(lòu)缄.默(jiān)彩笺.(qiān)丰草绿褥.(rǔ)D.崔嵬.(wéi) 缴械.(jiè) 镣.铐(liào) 不屈不挠.(ráo)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从今年起,北京市将对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升级,测试年级逐步覆盖全市三、五、八年级所有学生,测试范围从部分区县起动,最终含盖全市所有区县和学校。
B.听善于表达的人说话,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时间飞逝,生动活泼的语言能让人获得精神的享受;反之,枯躁干瘪的语言使人感到无味而生厌,官腔套话更是在糟塌语言。
C.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民之道,圆民主自由之梦;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本月17日凌晨,江北宁慈公路上邵村附近发生一起恶性交通肇事逃佚案,事故场面之惨烈甚至让一些久经事故处理的交警倍感震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它们构成诗后,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般的朦胧诗境。
B.西方人也有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式的艺术常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了。
C.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D.你多年来一直战战兢兢....地为航天事业工作,如果首飞时没有选中你,而是选择了其他同志,你会为你的选择后悔吗?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事实上,很多老年人虽然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
B.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发展、运用和继承,积淀了丰富的象征意蕴。
C.不少中国顾客指出,麦当劳吸引他们来就餐是因为就餐环境和优良服务的原因。
D.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
5.下列各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世界名著《人间喜剧》《死魂灵》《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的作者依次是巴尔扎克、果戈理、托尔斯泰和莫泊桑。
D.《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
二、遨游阅读的天空:(18分)(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9题(每题2分,共8分)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
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痛苦)哦!周朴园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
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待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
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还有一件,——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6.请用三个词语概括选段中周朴园情感变化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7.周朴园向人打听鲁侍萍的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是人之常情,不管鲁侍萍是生是死,周朴园对她的感情始终是一致的。
B.是做给他人看的,目的是借以维护他在家庭及社会上的地位、声望。
C.有真实的一面,因为他与昔日的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的日子,而现在的家庭很不如意。
D.有虚伪的一面,因为他确信侍萍已经死去三十年了,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
8.对下列句子的朗读重音处理错误的一项是A.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B.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C.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D.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9.体会下面一段对话,指出括号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A.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关于无锡的人和事〕干什么?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掩盖,用“我们”而不用“我”〕B.鲁侍萍:亲戚?〔哪里是什么亲戚,全是鬼话〕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掩盖自己的罪行,也带有一丝忏悔〕 C.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人还活着,修什么墓呢〕周朴园:怎么? 〔不解〕D.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你想和她叙旧吗〕周朴园:(惊愕)什么?〔那太好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10分)草堂•诗魂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③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④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⑤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⑥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10.从文章第③段看,根据你的理解,草堂可能在诉说什么?请写出两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1.这篇文章出现了多组对比,请写出两组。
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写法的好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2.请结合全文,解释“文章憎命达”的含义。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三、古诗文鉴赏(10分)(一)、古诗词鉴赏阅读晏殊的《蝶恋花》,回答13—15题。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3.请写出本词在写法上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相类似的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4.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赏析“凋”字的妙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这首词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