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标准范本
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3699-80 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摘要: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它经常会破坏地面工程、环境和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等现状。
本文就滑坡的形成因素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
关键词:滑坡;地震;地质构造;时空分布0 引言中国是滑坡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据初步调查,全国大约有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处,小型灾害点多达数十万甚至100多万处。
1949一20xx年的45年间,共发生破坏较灾害6000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灾害事件至少有1200次。
崩滑流灾害分布十分广泛。
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等个别省自治区3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而最近,20xx 年6月5日下午,重启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发生重大山体滑坡事件,据20xx年6月15日网上最新报道,事故发现9具遗体,另外有63人失踪,20xx年9月8日,发生山西襄汾新塔矿业公司的“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已确认262人遇难,……,所有这些,都无不表明,研究滑坡形成机理及做好其安全防护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地表或岩石坡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内部结构破坏或外力作用等原因,使得坡体发生断裂、滑移或倾覆的现象。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滑坡形成条件1.地质构造条件: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当地质构造出现断层、褶皱等破碎带时,容易引发滑坡。
2.地震活动:地震造成的地面震动会导致坡体内部破坏,进而引发滑坡。
3.地质条件: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比如,含水层存在于不透水层上方时,水分无法迅速排出,导致坡体失稳。
4.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坡体的破坏也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采矿、爆破、挖掘等活动,会导致坡体结构失衡,引发滑坡。
二、滑坡防治措施1.地质调查与评价:在建设前进行地质调查与评价,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信息,预测滑坡风险。
2.坡体加固:对于滑坡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设置护坡墙、加固地基等,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3.排水措施:合理排水是防治滑坡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管道、排水井等设施,将地下水迅速排泄,减少坡体的饱和度。
4.植被恢复:适当植被可以增加坡体的抗冲击能力和抗滑性。
可以进行植被覆盖或者植树造林,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坡体稳定性。
5.监测与预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形测量、地下水位监测等,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6.合理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坡地资源,避免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建设。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深入了解滑坡形成的条件,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地质调查与评价、坡体加固、排水措施、植被恢复、监测与预警以及合理规划与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滑坡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工程防护措施

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工程防护措施一、滑坡形成的机理:1、滑坡形成的条件:①地理本身条件。
如地质地貌②外在条件。
如内外动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影响第一个条件的因素有多种:岩土类型:总体来说,产生滑坡的物质条件是岩土体。
一些结构比较松散,容易风化且抗剪程度很低,在水的作用下一系列变化的,如性质发生改变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页岩、岩片等会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条件:当构造成斜坡的岩、土体通过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变为不连续的,才有可能造成向下滑动。
同时构造面试雨水渗透进去的通道。
地形地貌条件: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与一定坡度的斜坡是产生滑坡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仅满足一个条件,则不可为。
如江、河、湖、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何建筑的边坡等。
水文地质条件:我们因该知道对胁迫稳定性有巨大影响之一的是水。
他的影响有许多种类,包括软化作用,冲刷作用、静水作用和动水压力作用,还与浮托力作用等。
对于第二个条件而言,人类影响较多的地区以及地壳多动的地区容易产生滑坡之类的地质灾害,一些外部影响以及外部作用,将会对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改变,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主要的影响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侵泡、河流等地表水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此外还有一些人为的不科学的行为,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能导致滑坡的产生。
二、.滑坡的防治原则和常见防治措施有哪些?答:滑坡的防治原则应当是以防为主,整治为辅;查明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整治;一次根治,不留后患!防治措施有(一)排水:(1)排除地表水:对滑坡体外地表水要截流旁引,不使它流入滑坡内。
(2)排斥地下水:滑坡体内地下水多来自滑坡外,一般采用截水盲沟引流疏干。
(二)刷方减载:这种措施施工方便,技术简单,在滑坡防治中广泛采用。
主要作法是将滑坡上部岩,土体清除,降低下滑力;清除的岩,土体可堆筑在坡脚,气反压抗滑作用。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范文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范文一、滑坡常识滑坡是指地表或者地下较深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个或者部分发生块状体的位移,滑下到低于原位的地形上。
滑坡的发生通常由于下面几个原因:地震、雨水侵蚀、人类工程活动等。
滑坡应急避险常识:1. 监测预警:对于容易发生滑坡的地质灾害点,应建立监测设备,定期进行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避险措施。
2. 人员安全:一旦发生滑坡,要立即撤离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
撤离时要注意避开可能造成二次灾害的地方,如水源、河岸、山谷等。
3. 预防措施: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工程活动时,应加强地质调查,合理规划,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加固土地、护坡、排水等。
4. 灾后救援:滑坡发生后,组织救援人员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同时,还需要进行紧急修复,恢复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二、泥石流常识泥石流是指大量的岩屑、土壤、植被和水沿山坡下坡区域迅速流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由于降雨、冰雪融化、地震等原因引起。
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1. 预警系统: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应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避险措施。
2. 远离险区:一旦接到泥石流预警,居民应立即撤离险区,远离泥石流流动路径。
如果无法及时撤离,应选择高处的地方躲避,避免被泥石流冲走。
3. 房屋加固:在泥石流易发区,建房时要做好加固工作,采取防护措施,如增加抗倾覆、抗震能力,设置固定防护设施等。
4. 灾后救援:泥石流发生后,要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同时,还要及时清理泥石流堆积物,恢复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总结: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原因以及应急避险的常识非常重要。
在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应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定期进行监测和预警;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时,要立即撤离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在工程活动中,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灾后要迅速进行救援和修复工作,恢复基础设施,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某滑坡的成因分析及处理建议

某滑坡的成因分析及处理建议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等因素,滑坡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通过对某滑坡的成因分析,探讨其处理建议。
一、成因分析1.地质构造因素该滑坡位于岩溶地区,其地层中存在多个倾角大、层理互层、节理发育的灰岩层,这些地质条件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
此外,滑坡区域临近盆地垂直的爬坡段,长期下雨会在高比例的流水冲洗崖体,使得崖体的内部发生破碎,直接影响了岩体的稳定性。
2.自然因素气候和降雨变化是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该滑坡区域,每年7-9月份降雨较为集中,加之地势高、坡度大,注定会发生一定量的滑坡现象。
此外,高强度的降雨还会强化地下水位和流量,进一步降低岩土的摩擦力,加速滑坡的发生和进展。
3.人为因素开发建设是导致滑坡灾害的主要人为因素,包括爆破、挖掘、填筑等工程活动均造成了原有地质体系的破坏。
根据现场监测,该滑坡的发生和进展与早期开采、违法填埋等行为有关。
二、处理建议1.加强监测对滑坡监测应该及时、准确、科学,每日都应该充分监测水位、沉降、变形和裂缝等,这样可以及时掌握滑坡活动的进展,判断滑坡是否需要采取应急措施。
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滑坡进程,可以提高监测精度。
2.应急预案制定滑坡应急预案是防范和抵御滑坡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急预案应详细规定各类应急措施的实施方法、人员分工和责任分工,以确保在滑坡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和抢险。
3.控制人类活动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滑坡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必须加强对相关人类活动的控制,确保人类活动不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和削弱,同时环保法规和标准要更完善,以加强对开发建设行业的监管。
4.修复生态环境应加强滑坡灾害发生和发展的滑动区域的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重点区域进行集中的防护,消除灾害的潜在。
这样就能够实现重建生态环境的目的,使得山岳、水系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复原。
总之,防范和抵御滑坡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某一滑坡的成因分析,需要从各方面深入探索,以消除滑坡发生和扩散的隐患,达到有效预防灾害的目的。
地质滑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地质滑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浅议地质滑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一.地质滑坡地质滑坡是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斜坡,由于受河流冲刷、人工切坡、地下水活动或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带,整体、间歇地以水平位移为主的变形现象。
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由于其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预测的困难,治理费用的昂贵,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
近20年来,是环境和地质灾害研究较快发展的一个时期,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各项研究进一步扩展和深入,防治工程措施在已有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测预报方面也有了巨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规模的扩大,灾害损失也愈来愈大,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铁路和高速公路以及水利等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形成了滑坡的一个高发期。
有人估计我国每年因滑坡灾害损失约20-30亿元。
滑坡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有很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因此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防灾减灾也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国际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的地球动力学计划,80年代岩石圈计划,发展到90年代的全球变化的地圈生物圈计划和从90年代开始的“国际减灾10年计划”,表明从全球系统,特别是全球表层圈动态系统来考查与人类发展生活和经济发展问题相关的环境与灾害问题已是总的趋势。
关于滑坡研究,由来已久。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学科出发作过不少研究,特别是地质学家和土力学家提出过不少假说和见解。
一般地说,大都按静力学观点和理论,以滑坡的形成条件、营力因素、滑体结构、滑面尺寸为依据,对滑坡进行勘测和防治,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达到了保护和提高地质环境及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目的。
二.地质滑坡的成因触发滑坡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降雨和地震是最常见的滑坡灾害的诱因,人类的工程活动也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原因,总结起来总共有四大类型:天然边坡、工程边坡、地质环境边坡和水环境边坡。
浅析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生。
斜 坡上 的植被 破坏 , 爆破 等 , 都有 可能造 成滑坡 产 人为因素对滑坡 的影 响也 很大 ,主要表现 在过度 的开 发资 如开挖 山脚 、
3 滑坡 的防治措施
3 . 1 滑坡 的 防治 案例 分 析
易造成滑坡现象的发生。 总的来说 , 在地 壳运动 的地区和 是使得 斜坡 结构面松 弛, 并改变斜坡 地下水 的分布 , 最后 , 导致 浮作用 , 主要 的诱因有 : 地震 、 斜坡结构 的整 体性失稳, 在 一些其 他因素的作用下 , 会导致 滑坡 人类工程活动 的频发地区是滑坡的多发区, 灾害的发生 。 源和无节制 的进行森 林植被的破坏 ; 大量的工矿开发 , 造成 山体 的 内部 结构 失稳 , 很容 易发 生滑坡 , 此外 , 对 一些 山体 植被 的破 坏, 造成土层 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 很容 易导致滑坡 的发生 。
坡上滑体 的重量 , 降低 了土石层和斜坡 的拉力 , 减少 了抗剪 力作
用, 导致滑 坡产生 , 一 些滑坡 具有“ 大雨大滑 、 小雨小滑 、 没 雨不 滑” 的特点 。地震对 于滑 坡的影响也很大 , 主 要原 因就是地 震发 生后 ,其强烈 的水平 和横 向作用力会使得斜 坡 内部 的岩石 或土 层结构发生变化 , 原有 的稳定斜坡 面受到破 坏, 导致裂缝产 生或
生的地貌部位 。 根据研究得 出, 斜坡 的坡度大于十度, 小于 四十五
度, 并且 , 下部 陡峭、 中部平 缓、 高 处陡峭的斜坡是最容 易发生滑 坡的地貌类 型。 地下水的活动 , 在滑坡 的形成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主要表现 在: 一些软土 层、 风化岩 石等 , 经 受不住流 水 的冲 蚀作 用, 造成土壤 和岩体 的抗剪 力作用下 降, 产生水压力和孔 隙水 的 压力, 侵蚀岩体, 造成斜坡 内部结构造成破坏 , 流水对岩体形成托
山体滑坡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山体滑坡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山体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石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或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失稳,导致大量土石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了解山体滑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体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分渗透:地表水、降雨、融雪等水分能渗透到土壤中,使土壤饱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从而引起滑坡。
2.地震活动:地震会引发山体的震动,从而导致土壤的破碎和变形,进而引发滑坡事故。
3.土壤侵蚀:长期的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会导致土壤的侵蚀,使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加剧了山体滑坡的发生。
为了预防和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滑坡体的动态变化,以便提前预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山区的开发建设,避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开挖和建设。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将人类活动区与滑坡易发区进行有效隔离。
3.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对山区土壤的保护力度,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如植树造林、修建护坡、设置排水沟等,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
4.加强地震预警: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前发现地震活动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5.加强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山体滑坡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监测系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地震预警,加强教育宣传等措施,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山体滑坡灾害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方案编号:LX-FS-A11343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标准范本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摘要: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它经常会破坏地面工程、环境和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等现状。
本文就滑坡的形成因素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
关键词:滑坡;地震;地质构造;时空分布0 引言中国是滑坡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据初步调查,全国大约有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处,小型灾害点多达数十万甚至100多万处。
1949一20xx年的45年间,共发生破坏较灾害6000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灾害事件至少有1200次。
崩滑流灾害分布十分广泛。
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等个别省自治区3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而最近,20xx年6月5日下午,重启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发生重大山体滑坡事件,据20xx年6月15日网上最新报道,事故发现9具遗体,另外有63人失踪,20xx年9月8日,发生山西襄汾新塔矿业公司的“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已确认262人遇难,……,所有这些,都无不表明,研究滑坡形成机理及做好其安全防护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滑坡形成机理1.1基本条件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
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
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
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击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
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
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
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
1.2滑坡形成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1.3 滑坡活动强度的主要因素1.1.1 滑坡自然因素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具体讲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有:(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
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
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
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大的高速滑坡。
1.1.1 滑坡人为因素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
例如:(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
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
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
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
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应加以重视。
1.4 影响滑坡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1.4.1 影响滑坡时间规律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大致有如下规律:(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
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
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
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
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
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
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1.4.1 影响滑坡空间发育规律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
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3)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
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
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
上述地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
如中国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生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
2 滑坡的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2.1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