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

合集下载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行为
家长
量表
心理
评估
指导
教育工作者
评定
儿童
儿童 发育
提供
发育
能力
可以
量表
状况
评定
帮助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是一本专门针对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估的量表,旨在帮助家长和 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育行为心理状况,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目录分析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是一本针对儿童心理发育行为评估的专业工具 书。通过对其目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整体结构、内容重点以 及编者的意图。

从目录的编排上可以看出,该书采取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各个章节 主题明确,相互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这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找到自己 感兴趣或需要的部分,同时也能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发育行为的各个方面。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显示,该书具有逻辑清晰、 内容全面、更新及时等特点。这使得该书成为了儿童心理发育行为评估领域的 权威工具书,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是一本非常全面、系统和实用的书籍。它不仅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评估儿 童发展的全面视角。这本书的,无疑是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 程碑。我强烈推荐所有关心儿童发展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相信它能为我们在理 解儿童心理和行为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测评量表

儿童发育行为心理测评量表

• 发育与行为:伴随儿童的生长发育,其行为具有规律性, 也可以表现出异常模式,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 陷多动障碍、阅读障碍等。
•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既往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感染性疾 病和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相 对更加突出。
• 发育评定:重点评定儿童的体格、智力、适应行为、言语 、人格、运动功能等。通过评定,不仅可以了解个体与群 体生长发育状况,而且可以发现功能障碍,为制定康复治 疗目标和方案,正确实施康复治疗技术,判定康复治疗效 果提供科学依据。
• 语言 儿童语言的理解,模仿及表达思维能力。 • 大运动 姿势反应,头的稳定,坐,站,爬,走,跑,跳
等粗大运动能力。 • 精细运动 手与手指的抓握、握紧和操纵物体。 • 个人-社交 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对所居住的社会文化
的个人反应。
• 计算方法发育商(DQ)=发育年龄(DA)/实际年龄(CA)×100
发育筛查评定量表
名称` 预警征
开发单位及时间
中国疾控妇幼保健中心 2011
适用年龄 0~6岁
测试方法及时间 询问家长 2~3分钟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 测查法
北京协和医院1990 足月新生儿
现场测试 10分钟
DDST
北京市儿童保健所1982 0~6岁
现场测儿科医院 0~6岁
中科院心理所 1987
北京师范大学 1985
适用年龄 0~6岁
2~30月 0~6岁 0~3岁 3~6岁
测试方法及时间
现场测试 40~60分钟
现场测试 45分钟
现场测试 20~30分钟
现场测验 30分钟
现场测验 60分钟
目前常用的评估量表
• 0~6岁Gesell发育评估 • 韦氏智力测试 • 婴儿-初中学生评定量表 •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 • 图片词汇测验 • 孤独症ABC量表 • 孤独症CARS量表

常用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

常用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

PART.0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问卷(WSCMBD)➤概述: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warning sign for children ment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WSC-MBD)简称“预警征”是应我国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制定要求,目的是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人员编制一个简单、易掌握、好操作、快速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常规监测工具。

该问卷于2011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组织国内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儿童精神卫生领域专家王惠珊、杨玉凤、金星明、郑毅、邹小兵、贾美香、静进等联合编制,2013年,首次公布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保健技术规范》。

该规范中的预警征象适用于0~3 岁儿童,适用于3~6岁儿童的版本正在开发中。

该工具在制定过程中与国内现有量表的条目进行了比对,并多次组织国内专家对条目进行讨论修订。

考虑到国内现有量表标化年代陈旧且大多数较为复杂,不适合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人员使用,预警征筛查问卷在年龄分组的确认和条目选择上最终依据目前常应用的发育筛查量表和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确定,同时也与基层儿童保健常规检查的年龄分段相吻合。

➤问卷的结构及评分标准:❶问卷的结构:目前,0~3岁的预警征象总共包括8个年龄监测点,分别为3月龄、6月龄8月龄、12月龄、1.5岁、2岁、2.5岁和3岁。

每个年龄点包含4个条目,分别反映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能力、认知能力(视、听力)、社会能力(孤独症)等方面能力。

❷测试方法:为家长询问式测试大约需要2~3分钟时间,要求评价者能准确表达所测条目,家长能理解评价者的描述。

❸评分标准:测评时出现相应年龄段一项不通过即为可疑异常,建议转诊。

➤问卷的特点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❶问卷的特点该工具是提供给基层儿童心理保健人员在健康体检时使用的,以便测试者快速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的简便工具。

特点是简单、快速。

❷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家长表述不清时,需要测试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必要时要通过现场测试来判断。

妇幼心理学实验儿童发育评估_OK

妇幼心理学实验儿童发育评估_OK
上 ➢ 较大的圆盘小能放在更小的圆盘上
37
汉诺塔(河内塔)
反应: ➢ 计划能力 ➢ 空间记忆能力 ➢ 回顾能力
38
汉诺塔(河内塔)
评价指标: ➢ 盘数 ➢ 完成步数 ➢ 完成时间 ➢ 平均计划时间 ➢ 出错次数
39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实验要求 * 实验内容(韦氏智力测试) * 实验结果
40
1.对光反应减量 (在1. 2. 3. 状态*时有) 1.对拨浪鼓声的反应减量 (在1. 2. 3. 状态时有) 1.对铃声的反应减量 (在1. 2. 3. 状态时有) 1.对针刺的反应减量 (在1. 2. 3. 状态时有) 1.朝向无生命的东西看 (只有在第4状态时)才有 1.朝向无生命的东西听
……
28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五)
测量指标:共13个 ➢ 持续性应答数(Rp) ➢ 持续性错误数(Rpe) ➢ 持续性错误的百分数(Rpe%) ➢ 非持续性错误(nRpe) ➢ 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Fm) ➢ 学习到学会(L-C)
29
1、完成测查总应答数(RA):为128或 是完成6个分类所用的应答数。正常值 60-128,提示认知功能;
… 运动量表部分
项目 独站 独走
通过
… 通过
记分 失败
其他

记分 失败

其他
13
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
➢ 适用范围:0-1月
➢ 内容:27项,6大类
①习惯化
②朝向反应
③运动控制成熟性
④易变特点
⑤自我安静下来的能力 ⑥社会行为
➢ 结果:9等制评分
14
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
项目内容
评等
1**
2
3

儿童保健科常用心理量表

儿童保健科常用心理量表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儿童保健科常用心理量表(1) 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CDCC )该量表采用两分法的领域安排。

智力量表:以评价感知敏锐性、注意分辨能力以及对外界作出反应的能力,早期获得物体恒常性、记忆、学习及回答问题的能力,形成作为抽象思维基础的早期概括化和分类能力,注意婴儿感知觉、注意、记忆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

还包括语言发展,着重在开始发音和语言交流的萌发。

运动量表:反映运动协调和技巧行为能力的发展。

智力量表的结果以一种标准得分,即智力发展指数(MDI )来表示,运动量表的测验结果以另一种标准得分,即运动发展指数(PDI)来表示。

凡发育指数在90~109的称为平均智力即中等,110~119为中上,120~129为优秀,130以上为非常(2) 36个月DQ(3) 5)。

前3评分:“量Q )记GI )分(4)(每值,分测验量表分反映受试者各方面能力的强弱。

一般人群智商的平均范围在85~115分之间(平均数为100分,标准差为15),115分以上为高于平均智力,70分以下则考虑智力低下;如两类测验的智商相差15分以上,应作进一步检查以深入了解小儿的能力。

(5) 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全量表共132项,按起始年龄分7部分:①6个月~1岁11个月(第1~19项);②2岁~3岁5个月(第20~41项);③3岁6个月~4岁11个月(第42~63项);④5岁~6岁5个月(第64~80项);⑤6岁6个月~8岁5个月(第81~96项);⑥8岁6个月~10岁5个月(97~113项);⑦10岁6个月以上(114~132项)。

按年龄选择起始年龄项目进行检查。

各年龄阶段包括6个行为能力:①独坐生活能力;②运动能力;③作业;④交往;⑤参加集体活动;⑥自我管理。

评分:受检儿童每通过一项计1分,根据年龄与总分查表得标准分。

按标准分将儿童适应行为分为:极重度低下(≤5分);重度低下(6分);中度低下(7分);轻度低下(8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分);边缘(9分);正常(10分);高常(11分);优秀(12分);非常优秀(≥13分)。

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标准

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标准

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标准
3 岁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标准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能力:能够说出简单的句子,如“我要喝水”、“我喜欢玩具”等,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和问题,如“把球给我”、“你叫什么名字?”等。

2. 社交能力:能够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分享玩具和食物,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我生气了”、“我饿了”等。

3. 认知能力:能够认识基本的颜色、形状、数字和字母,能够简单地分类和比较物品,如“大的球和小的球”、“红色的苹果和绿色的苹果”等。

4. 情感发展: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喜欢、不喜欢、生气、高兴等,能够理解别人的情感,如同情、关心等。

5. 行为习惯:能够独立穿衣、吃饭、上厕所等,能够遵守简单的规则和秩序,如不打人、不骂人、不抢玩具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式都有所不同,以上标准仅供参考。

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医生。

儿童心理发育评估

儿童心理发育评估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估心理发育评估狭义上亦称为心理测验,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学技术,即行为样本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

一般采用心理测验的量表,以分数或等级对人的。

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

心理测验主要用于能力评价、人才选用、教育评价、临床心理诊断、行为评定、干预效果评估等方面。

心理测验按测验目的、测验性质、测验方法、测试组织形式等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a 。

测验目的①智力测验。

以测定人的智力为目的。

如比奈西蒙量表、韦克斯勒量表、瑞文测验联合型(CRT)。

绘人测验等。

②人格测验,如艾森克人格问卷(EPQ)、14项人格特性量表(14PF)等。

③神经心理测验:用于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临床上测量病人在脑病损时所引起心理变化的特点。

如H-R 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视觉保持测验、利脑测验、触觉辨别测验等。

④特种技能测验用于检测人的特殊才能。

如音乐、机械技巧、绘画、文书等多种特殊能力测验。

⑤适应性行为评定:旨在评定被测人智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如社会成就量表、智残评定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等。

b.测验性质①言语测验:以言语来提出刺激,被测人用言语作出反应。

大部分心理测验属于此类。

②非言语测验:也叫操作测验,主试者用操作或语言提出刺激,被测人则用操作来作出反应。

③语言与操作混合测验:结合了上述两方面的测试内容,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PPSI、WISC-R)属此类测验。

c 。

测验方法①问卷:文字测验中采取问答形式的测试方法,用于行为和态度的测量。

②作业测验:多以图形或其他类符号形式,让被测人作出特定反应。

③投射测验用于没有结构性的或没有固定意义的测题月I起被测人的反应,借以考察其所投射的人格特征和品质的一种测验。

如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

d.测验组织形式①个体测验:即主试人与被测人面对面进行的测试。

诊断性测验多属此类。

②团体测验:一个主试人同时对多个被测人进行的测试。

教育心理测量多以班级团体进行。

实施测验的原则:①根据目的选择测验;②与被试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发育进程评估和发展促进

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发育进程评估和发展促进
没有任何相关信号发生,8个月时脑电图与视觉形成相关的γ波震荡。
大脑皮层的各个脑区开始配合形成视觉分析复杂的图象] 。
听觉:能区别语言的意义 。
1岁: 视觉:角膜已经达成人大小(12mm);视力达±;不 完全辐辏反射出现;会指鼻子;能较好辨别场景深度, 可捡细棉线;可区分简单几何图形。[选择性观看] 听觉:开始学样发音;听懂自己的名字[行为反应测听法] 。
双眼单视功能:双眼感受—中枢—完整立体单一物象。 完成双眼单视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同时视 运动性融合 感觉性融合 立体视和深度感。
1.同时视:两眼视觉正常、两眼物象的同时感知。
正常视觉融合
2. 运动性融合:大脑 调节下的共轭辐辏 反射等精细协调运 动。
3. 感觉性融合:双眼 视野交叠约60°形 成视觉融合斜视或 两眼感觉的物象大 小相差5%便不能融 合,会形成复视或 竞争性抑制。
儿童气质理论
托马斯气质理论: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 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的个性风格特质,是个体 日常生活活动的一种稳定的模式,集中反映在在 其日常情绪、行为方式上。
托-切理论,把婴儿的气质类型
气质维度
活动水平 规律性
注意分散度 趋避性 适应性 坚持性
反应强度 反应阈
情绪本质
平易型
变动 非常规律
变动 积极接近 适应性强 高或低 中等或偏下 高或低
(一)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评估
心理行为发育评估:根据一定的发育理论,使用 一定的操作程序,对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和 行为能力等属性加以确定的过程。
在儿童早期,这一过程不仅在量上呈现着 高速发展状态,而且出现巨大而深刻的质 的变化。
(一)小儿中枢神经的生长与发育
大脑:
出 生:平均约370克(成人脑的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随年龄发生的变化。

掌握个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是我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也是我们指导父母教养实践的理论基础。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年龄特征成为评价儿童发育状况的依据。

儿童认知发育
认知(cognition)是指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知之过程;而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认知活动的综合,是知之能力。

认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儿童感知发育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感受器)把感觉到的各种信息(个别的、外部的特征),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原有的经验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这是感知过程,前者称之为感觉,后者称之为知觉。

(1)儿童感知觉发育的年龄特征
1)婴儿感觉功能发育:胎儿的听觉相当灵敏,这是胎教的理论依据之一。

新生儿对声音反应迅速,甚至能区分200Hz和1 000Hz的声音。

2个月龄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和同一个人说话时不同的语调,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叫婴儿名字时有应答性反应。

3~4个月龄的婴儿头转向声源,8个月眼和头同时转向声源。

婴幼儿能听到0~20dB的响度,若只能听到21dB以上响度的声音刺激则有听觉障碍。

新生儿对光的反应敏感,出生时已有瞳孔对光反应,出生12~48h,2/3婴儿两眼追踪移动的红环或红线球,3~4个月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为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感兴趣。

新生儿能区分人脸和非人脸,出生后2周可区分妈妈与爸爸的脸。

出生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时间仅为5sec,3个月龄时达7~10min。

4~12周的婴儿两眼随物体移动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见75cm远的物体。

出生之前,胎儿的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已髓鞘化,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功能发育相对完善。

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

出生2h的新生儿即对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

4~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

新生儿已出现痛觉,但不甚敏感,易出现泛化现象。

新生儿触觉敏感,有些原始反射与触觉的敏感性有关。

新生儿温度觉灵敏,能区别牛奶是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个月龄的婴儿能区分31.5℃~33℃水温的差异。

2)儿童知觉发育:5~6个月龄的婴儿即出现深度知觉,如婴儿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出现退缩反应。

但儿童深度知觉发育持续时间很长,6岁前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跌到或撞到。

1岁,出现空间和时间知觉,"藏猫"游戏提示儿童理解空间和时间交替出现,这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与视觉和动觉相连系。

2~3岁儿童能辨别各种物体的属性如冷、热、软、硬等,5~6岁能区分同样体积当重量不同的两只盒子。

3岁,开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对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岁,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时间知觉要到6岁以后。

3岁儿童开始辨别红色,对黄、蓝、绿的准确辨别要到4~6岁。

5、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分辨左右,而以对方为中心分辨左右则要到7、8岁。

(3)对儿童教养的意义:丰富的语言、声音、视觉刺激,促进视觉、听觉发育;丰富的情感投入,促进儿童的体感和安全感的发育;图片、实物、情景结合语言刺激,促进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逐渐培养儿童观察能力。

方法是,从无目的的观察到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时间由短到长,从观察事物表
面的、明显的特征到观察事物隐蔽的、细微的特征,从对事物的个别的特征到整体的特征。

2.儿童语言发育语言是社会现象,包括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部分。

语言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势语言。

而言语则是个体现象,既发出的声音。

当言语以一定的词汇并按一定的语法规则表达时,即是口头语言。

(1)语言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语言发育经历语言准备和语言发展两个时期,理解先于表达,由发声到说出单词到说出句子,句子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哭是新生儿第一个反射性的发音,1月以内的婴儿哭、叫声未分化,1月后,与不同的需要相联系,如饥饿、不适、疼痛等。

1月后,婴儿开始出现非哭叫声,发声器官反射性出现a、o、u、e等元音,进而出现n、k、p、m等辅音,不具有信号意义。

5月左右,婴儿出现咿呀学语,以重复的音节出现,如ba-ba、da-da、ma-ma,类似人类语言中的爸爸、大大、妈妈等,但无实际意义。

9月龄达高峰。

10~12月,婴儿开始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词,如"爸爸"、"妈妈"等。

我们也可把儿童出现有意义的词看作单词句,因为单词含有句子的成分,如表达一种需要。

1.5~2岁出现双词句或3词句,如"妈妈抱"。

3岁出现多词句和简单复合句,词汇量急剧增加。

4、5岁词汇和表达能力加强,句子中代词使用量增加,但人称代词的正确使用还要到6岁以后。

7岁左右出现内部语言,如默读、默想。

8、9个月的婴儿能理解大人说出的不能做什么,理解大人要求他表示欢迎、再见等,但往往需要与动作相联系。

对语言的社会含义的理解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对儿童教养的意义:母亲敏锐地识别婴儿在不同情况下的哭声,及时给予处理。

从出生开始,父母和其他带养者经常地对婴儿说话、讲故事,对婴儿的无意义的发声给予积极的反映。

2~4岁儿童常语音不清、发音不准、句法错误,大多是正常现象,应鼓励说话,少训斥。

家庭教育中,家长在给儿童讲解的同时,多让儿童表达。

2、3岁儿童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背诵儿歌、复述简短的童话,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儿童注意和记忆发育注意是人们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人或物,起维持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作用,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开始。

记忆是对事物的识记、保持和记忆。

(1)儿童注意和记忆发展的年龄特征:新生儿不存在有意注意,强烈的声光刺激,红色物体的刺激,可引起无意注意。

2、3个月婴儿对人脸、活动的物体感兴趣。

5、6月开始出现集中注意。

1岁儿童可出现10-15秒的随意注意,鲜明、新颖、变化的事物能引起儿童的注意。

趣味和新奇的刺激可使2-3岁儿童集中10-20分钟,5-7岁儿童可主动注意15分钟,7-10岁可集中注意20分钟。

2、3个月婴儿对从眼前突然消失的玩具出现短暂的惊讶,表明婴儿有段时记忆,
3、4个月认识熟人和生人,9-12个月明显惧怕生人,即婴儿期记忆基本以识记为表现形式。

对人或物的再认1岁的潜伏期几天,2岁可达几周,3岁时延长至几个月。

再现的潜伏期在2岁达几天,3岁时延长至几星期,4岁达几月。

(2)对儿童教养的意义:注意和记忆两者紧密相关,新奇的事物、直观的教具、图片、游戏,既可促进儿童的随意注意,又可增强儿童的记忆能力;运用指令强化儿童注意和记忆的目的性,提高注意与记忆能力;通过游戏活动,在情绪良好的情况下帮助记忆。

4.儿童思维的发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象间接概括的反映,需借助语言实现的一种心里活动。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人类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把握没有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或其属性,推测或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为对某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的反映;或是对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

(1)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9个月左右的婴儿期开始出现思维的萌芽,出现所谓的"物体的衡常性",即物体在眼前消失后,婴儿注视物体消失的地点或从消失的地方寻找。

1~3岁,幼儿出现直觉行动思维,是思维的初级新式。

直觉性是指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如妹妹是比自己小的女孩,此时儿童不能理解"小姨"是妈妈的妹妹,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质。

行动性是指依靠动作进行思维,如把木棍当作长枪、马、拐杖等,离开具体事物,思维即告停止。

学龄前期,出现表象思维,有一定的形象思维成分。

表象性是指通过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概括来描述外部世界。

如,出示苹果、梨、西瓜图片,学龄前儿童多以"圆的、有皮、能吃、甜的"进行描述。

此期儿童思维还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认识、愿望等来代替事物的实质,如问火柴能在水中浮起来,而石头不能浮,回答因为火柴轻或火柴小;再问火柴能浮而针为什么不能浮,则回答因为针小回沉下去。

学龄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出现Piaget所称之的体积、重量和数量守衡。

如图6-1所示,上下两排纽扣数量相等,但学龄儿童在数的概念形成并能计数之前,问及"上下两排纽扣数量多少"时,多数儿童会回答下排多,显示学龄前期儿童不能理解纽扣的数量不因排列疏密而数量发生变化。

同时也反映学龄前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成分(如排的越长,数量越多)。

学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思维,但此时抽象思维仍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成分,如在理解"贫苦"的概念时,往往与"三毛"的经历相联系。

(2)对儿童教养的意义:幼儿在传统的游戏中再现对世界的认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知识和经验。

鼓励学龄前儿童开展"假扮"游戏、表演游戏。

引导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帮助儿童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