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佛教与心理健康

佛教与心理健康
很多人都会觉得佛教是学佛者的宗教,佛教与普通百姓的心理健康应该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 真正理解佛教思想以后你会明白,佛教的思想和修行其实就是如何放下内心的困惑,达到心理的健康,同时,通过发善心,发大愿,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就自我的过程.
请大家想一想, 不同国家,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产生各种各样却又类似的心理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的相同的念在起作用,如:贪念,欲念,痛念,苦念等等. 因为这些相同的念在内心持久存在,积累及爆发,所以不同的人却产生了类似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心理患者摆脱内心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痛苦,是所有心理咨询师苦苦寻找的答案. 其实,佛在千年之前就给出了如何帮助人类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方法: 放下,放下所有引起心理问题的念,就是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及答案.我们学佛不一定为了成佛,但是佛的放下修行却能帮助我们如何解脱内心的各种痛苦,心理的各种困惑(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感情问题,成长问题,工作问题等等)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同样的道理,那些吸毒,酗酒,嗜赌的人,如果想要戒掉毒,酒,赌等等的不良的行为,通过学佛,通过放下这些不良念也能一一的改正过来.
学佛弟子金鹏霏。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
[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心,佛教以“定慧”养心。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2]养心与道德品质修养紧密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
“心”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指称人的生理器官---心脏。
《说文解字》曰:心---象形。
在殷周的古籍中,多指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等,其已具有一些道德意识、思想的含义,并且意识到“心”有思维的功能,是人精神活动的主宰。
《易经》中有“心恻”、“薰心”、“立心”,表明“心”是人情感、欲望的发窍之处,是人思维的所发之地。
在《尚书》中,“心”除表示情感、心理活动外,还具有善恶的观念,指向道德层面。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对“心”的认识比较具体,主要出于人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还不够。
到了春秋时期,“心”的含义更加丰富、明确,对“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抽象。
在《左传》中有“武有仁人之心”,以仁释心。
《国语》提出了“帝心”,与人心相对,认为天有道德意志,人心要符合帝心,否则会受到惩罚。
《老子》中的“心”主要强调“虚其心”,保其“常心”,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长久,同时强调要有“民心”、“人心”,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这里“心”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战国时期,孟子首次明确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认为人心因有思维功能而不同于动物;提出“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之端,是人本有的“良知”、“良能”; 只有不断地扩充、保养其本心,才能养其本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是从道德伦理方面来探讨“心”,将人心、人性与天相贯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3]二、管子的养心思想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统统是一个“道”,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
试析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意义

试析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意义"论文关键词:佛家智慧;大学生;心理建构论文摘要:佛教关心的是人的心灵。
佛教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积聚了无尽的智慧宝藏。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个人中心主义、行为放纵主义、及时享乐主义、目标虚无主义等。
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开辟新路径。
向大学生正确宣传佛家理论,帮助大学生运用佛学智慧进行心理调适,保持身心健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建构将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已为社会广泛关注。
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培育健康心理、提升人生境界是大学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何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挖掘传统的智慧宝藏,破解心理建构的难题,应当是一条积极可行的思路。
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意义,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佛教哲学与现代心理学之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佛学是关于心灵的学问,佛教哲学是专门研究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的。
佛教基本经典《金刚经》开篇即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之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段文字是说有一个叫须菩提的长老恭敬地请教释迦牟尼:那些善男善女如果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要怎样才能守住心念,又怎样控制好自己的心灵以免受邪念的干扰呢?整部《金刚经》都在逐层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
影响最广的禅宗经典《坛经》反复讲人的本心、自性、自性自度、无念、无住、迷悟、正见、明心、顿悟,就是一套心理学的语言。
同时《坛经》有一套完整的修心方法,《坛经·忏悔品第六》中有一段文字,记录慧能为信徒传“五香”,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事实上就是一套有效的调适心理的方法。
佛家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所谓“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佛家理论从心的角度研究宇宙万物以及芸芸众生,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佛家基本理论就是围绕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人的心理困惑而展开。
佛教与现代生活如何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社会实现内心平静与人生意义的平衡

佛教与现代生活如何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社会实现内心平静与人生意义的平衡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有着丰富的智慧和教导。
如今,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压力,渴望寻找一种方法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人生意义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佛教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社会,以实现内心平静和人生意义的平衡。
第一部分:佛教智慧的核心理念1.1 无常与痛苦佛教教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常的世界中。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法永恒存在。
同时,佛教强调人类的痛苦和苦难,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于世界的欲望和贪心所导致。
只有通过超越欲望的修行,才能摆脱痛苦。
1.2 中道与中庸佛教倡导中道与中庸的生活方式。
不偏不倚,追求平衡,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温和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并避免陷入痛苦的深渊。
1.3 慈悲与善良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佛教鼓励我们培养慈悲心和善良心,关注他人的痛苦,并尽力帮助他们。
通过关心他人,我们能够开启心灵的喜悦和平静。
第二部分:佛教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2.1 正念与冥想正念和冥想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实践之一,也是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关键。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焦虑和压力之中。
通过正念和冥想,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和平静,意识到当前的当下,减少杂念和烦恼。
2.2 修心养性佛教教导我们修心养性,培养内在的美德和善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往往会迷失自我,追求物质的满足。
通过佛教智慧,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贪心,培养深层次的内心平静和满足感。
2.3 帮助他人佛教强调慈悲和同情心,鼓励我们帮助他人。
现代社会往往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导致冷漠和孤独感的增加。
通过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我们能够培养出关怀他人的心态,并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喜悦,从而实现人生意义的平衡。
第三部分:佛教智慧促进内心平静和人生意义的案例研究3.1 佛教智慧在工作场所的应用现代工作场所充满了竞争和压力,很容易让人们感到沮丧和无助。
佛学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佛学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心理品质就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建议,也就是将来迈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主动专门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条件。
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人与自然发展,就是以身心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
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
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
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就是大学生获得事业成功的稳固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出现了非常大变化,大学生都推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求职的竞争必然可以并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佛教文化与心理健康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佛教文化与心理健康【摘要】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对其重新解读发现:佛教文化与心理学为维护人类的心理健康目的是一致的;佛教文化“觉”“空”有心理调节作用;“禅定”有心理保健作用。
佛教文化或许能为现代人维护身心健康提供另一种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佛教文化;心理健康今天的人类文明看似已取得巨大成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在生理方面似乎越来越有保障,而在心理方面却恰恰相反,反而是社会越进步心理困扰越多。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更需要心理健康的保障。
人类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并不在于人类能够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和科学手段,而首先在于人能否冷静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科学手段既可以让世界变成天堂,也可以让世界成为“人间地狱”。
事实上,当今心理问题的增多,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社会安定的严重问题。
所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也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而佛教的“心学”所采用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或许能为现代人维护身心健康提供另一种思路。
1.从现代心理学角度重新解读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中包括了很多可利用的心理学资源,但佛学总体上产生于与现代社会状况相去甚远的古代社会,在文化型态上属于一种潜科学或前科学的文化范式。
所以必须经过现代文明的重新解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对于佛教典籍中描述的许多特异心理现象和佛教修持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身心变化也需要现代心理学的参与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并揭示其内在机制。
我国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认知与阐释,无疑是佛教这一古老的宗教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福泽社会的现实途径之一。
通往心灵的福祉——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第9卷第l期(总弟61期)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V01.9No.1&删No,61.Ia洲Of=R了ROLE圳耳]LC酊10N^Lm舯哐OFⅪN,JI^NGNo.t2037通往心灵的福祉——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启示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灵的异化问题在这个克斥着信息与机器的时代变得越发突出。
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源起于西方的现代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能够不断了解人的。
理现象、揭示人的·o理规律。
而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以“治心”为本的佛教思想中也包含着许多关于心灵问题的有益启示。
借鉴佛教中关于心灵问题的有益思想及方法有助于拓展现代心理学美于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疗问题的视野。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我执“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隐藏著一切未来发展的种子,我的任务便是帮助这颗种子发展、成熟,直到发挥它的最佳潜能。
”这是心理学家荣格的一句话,然而却足以代表所有探索人类心理奥秘,追求入类幸福的人们的心声。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不断地努力了解自我,特别是人类特有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从抽象的哲学视角.还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人类在解读心灵的道路上收获颇多。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人类本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特别是影响了整个东方几千年的佛教思想,对我们这些身处儒、释、道文化熏陶下的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深有启发。
在现代心理学诞生以前,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人的心理现象,特别是人的心理现象与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将人的精神活动归纳为“五志”。
即怒、喜、思、优、恐。
与之相对应的五脏为:肝、心、!型夔脾、肺、肾。
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便是这种心身关系的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心理健康的定义很多,如:心理健康是指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
论佛教禅定修行过程中的身心效应

论佛教禅定修行过程中的身心效应佛教禅定修行是一种深度冥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身心的平静与安宁,提高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
在禅定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如何集中注意力,让自己的思想不再被外界干扰,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平静与安宁。
本文将阐述禅定修行的身心效应及其证明。
一、身体效应1. 减轻身体疼痛禅定修行可以缓解身体疼痛。
通过禅定,我们可以放松身体,放松身体的肌肉及神经系统,从而减轻身体疼痛。
例如,有一个研究表明,通过禅定,病人可以减少长期疼痛的用药次数。
同时,禅定也可以帮助减轻疼痛的强度和频率,提高身体的舒适度。
2. 放松肌肉经过禅定冥想,我们可以放松身体的肌肉,特别是面部肌肉,减轻肌肉的张力,增加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睡眠禅定也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睡眠。
通过静坐冥想,我们可以放松身体,放松身体的肌肉,有助于入眠。
同时,禅定也能够减少人们的情绪扰动,降低人们对外界的敏感度,从而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睡眠。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通过禅定,治疗失眠的人可以改善其睡眠质量。
禅定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睡眠的质量。
二、心理效应1. 减轻焦虑禅定可以减轻焦虑。
通过禅定,我们可以放松身体和心灵,减少消耗体能的思想,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禅定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压力和有害情绪。
另一项研究表明,禅定可以降低人们的焦虑水平,并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2. 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禅定也可以改善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通过禅定,我们可以学习如何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的干扰,从而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通过禅定,人们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记忆和注意力。
此外,禅定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
3. 提高情绪控制能力禅定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情绪。
通过禅定,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受情绪的控制,从而获得更加平静和内心的安宁。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禅定可以改善监狱中的犯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压力和挫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作者:张鑫
来源:《老区建设》2015年第02期
?眼提要?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变得愈来愈快,身心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极大的困扰。
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对于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治疗有很大的成果,而与西方心理学相通的佛教更是以塑造人的心理为其关键。
借鉴修心思想和禅修方法来解决当代人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眼关键词?演佛教修心;修心七要;菩提心;身心健康
?眼作者简介?演张鑫(1990—),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宗教艺术学。
?穴江西南昌 330013?雪
?眼基金项目?演本文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本文为2013年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YC2013—X14。
西方医学在分析了一百多个情绪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之后,发现长期焦虑(包括哀愁、沮丧、悲观、愤怒、敌意)的人们,罹患重病的机率要高出常人一倍,这充分揭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哈佛医学院的进化心理学家南希·埃特考夫曾认为,我们在正面与负面的体验中,进化的过程似乎让我们更容易去关注并记住后者。
这就意味着即使在没有任何问题出现时,人们依旧会有烦恼、不愉快的情绪和对过去或未来悲观的想法,实际上多数的痛苦都源于人的内心。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人们在奔波忙碌、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忽视了对自身心灵的重视和提升,人们正面临着各种身心健康问题。
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Ronald D.Siegel在工作中发现,他的病人中所有人都认为生活很艰难,而没有接受心理治疗的人的烦恼也并不比他的病人少。
现代人面临的各种困扰和烦恼,仅仅依靠医学或心理学的治疗和帮助,恐怕远远不够。
早期著名的康斯托克和帕特里奇(Comstock and Par-tridge,1972)研究显示,在某种程度上,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其他人更健康一些。
人们也常常在生活中用宗教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而日本京都大学的佐藤学者在研究禅的心理学意义上,也认为禅可以调身和调心,能为现代人提供一种高度的生存之道。
笔者采用了文献综述法,经过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及佛教书籍,发现佛教中的修心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佛教是心性之学,佛教的修行注重修心,更多的是对人的心灵的教导。
佛教中任何法门的修行都离不开修
心。
笔者以阿底峡尊者的《修心七要》为中心,展开对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问题的探讨。
一、《修心七要》作者及诠释的内容
佛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的一部分,从发展和演变至今,佛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吸取了各个不同时期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体现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独有的价值。
《达摩大师血脉论》中菩提达摩有云:“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佛教修行以修心为首要,佛教对于人内心的关注远远大过其他宗教。
从一定意义说,佛教的一切教义都以修心为首要,修习发菩提心就是一个提升和净化人心灵的过程。
《修心七要》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之精华。
它包含了修心七要、大乘菩提心、修心八颂几个内容。
其中讲解的内容言简意赅却很实际,蕴含的修心思想尤其符合当代人对身心问题的调整和改善。
修心七要法是禅修的基本,也是大乘佛教中修行的精华。
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将修心七要带来西藏,指引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通过修心来克制自己的情绪,摆脱负面情绪,如何通过修心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遭遇和困境。
阿底峡尊者是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奠基者,他出生于西元九八二年,是孟加拉一个小王国的王子。
《广传》中记载他二十九岁出家后因反复研究而精通各类论典,名声远扬。
他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便是本人对发菩提心修法的贡献。
阿底峡曾师从金洲大师等三位大师,并将学到的发心法传给他的弟子,积累了很多有关修心的论典。
其中《修心七要》成为了各派修习发菩提心必读的书籍。
《修心七要》是西藏的基本教义,它教导人们怎样去帮助别人承担痛苦,怎样和别人分享你的慈悲心,如何面对“我执”引起的烦恼,强调所有想要获得证悟的人都需要修持发菩提心。
修心七要法的根本教法中包含七个要点,首先要通过“前行法”将你的心远离四种执著,利用“正行法”将我们的心向转为四念,不至于被繁琐的人情世故所拖累。
而菩提心又分为“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
究竟菩提心讲求静心,将世间的一切现象皆视为虚无,所有显现只是自在本心的梦境,努力发觉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从而解脱自我,产生慈悲心,悲悯世间众生,以解脱他人为目标,这也是佛教对于智慧的代表,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精神高度。
而相对菩提心,是利用“自他交换法”来去除内心的妄念和障碍,从而加深我们“止”的心态。
而所谓“止”,是一种“舍得”,懂得舍弃,人生才能变得更洒脱。
二、佛教修心思想与身心健康问题的对峙
我们在面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变化时,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生活可能很多时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顺利。
事实上,你的内心是否快乐完全可以由自己做主。
我们更应该直面那些无法改变的状况而不是担忧和逃避。
早在20世纪的心理治疗师
大多都读过朱迪思·维奥斯特(Judith Viorst)写的《必要的丧失》(Necessary Loss),这本书在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
书中提及到难以应对无法避免的改变是让我们无法快乐的根本原因。
佛教中强调“我执”的概念,就是说人们内心都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够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让人满意。
人们往往会因为“我”而产生各种欲望,当我们陷入“执我”时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面临贪、嗔、痴的烦恼。
《修心七要》中通过“自他交换”来训练我们的相对菩提心,它教授我们怎样观察自己的内心,通过清除内心的障碍来使自己放松和舒适,是一种修习“止”的方法。
这一方法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应善于“舍弃”来求得心灵的自在和洒脱,做到“舍得”。
舍弃内心的贪婪和欲望,看淡那些世间的功名利禄,放下那些因自己嫌恶的人或事产生的愤怒和不满,自然会觉得身心放松,心情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得。
《修心七要》中的自他交换法使我们身心更加沉静的同时,要求人们要增长慈悲心,是一种“观”的方法。
努力使自己感受万物万念都是虚幻的,想象自己亲身经历芸芸众生所受的苦难,生起究竟菩提心。
当身体面对病痛的折磨,或者在生活中遇到险境或遭受困难,我们也可以通过修习菩提心的方法来转化逆境。
在困难来临时,我们通过生相对菩提心将逆境转化成禅修的内容,所有的苦难都是“我执”的结果,是清除自己之前恶业的方法,为了避免造成将来更大的恶果,我们要忍受这些苦难。
同时想象自己在替众生经受这些苦难,生起究竟菩提心,将一切苦难和困境转化成正能量,使人的本性升华。
在修心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心专注而宁静,也是一种“禅”的方法。
佛教通过禅定来净化心灵,明辨是非,消除烦恼,减轻人们心灵的负荷。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我们的内心变得焦躁,通过禅修的方法来放松身心,调身养性,更不失为一种很好地养生之道。
我们在生活中,尝试遇到任何事情都让自己生菩提心,认清并努力克服“执我”这一修习菩提心的障碍,在困难和不幸面前想象自己正在代替众生遭受苦难,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调整自我,净化内心。
三、小结
佛教中对心的认知和修习内涵极其丰富,在研究佛教修心思想和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无穷的智慧和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无论是它对于关注人的内心,还是帮助人们摆脱烦恼、释缓压力,更好地控制情绪,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佛教修心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具有很大的启发。
它在帮助我们解决身心健康问题的同时,也意味着佛教切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给人们全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当代问题的有效方法,意义重大。
对于佛教修行发菩提心的方法及内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东杜法王仁波切,郑振煌译.心灵神医?眼M?演.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眼2?演?眼美?演Ronald D.Siegel,李迎潮,李孟潮译.正念之道——每天解脱一点点?眼M?演.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眼3?演?眼美?演Ronald
D.Siegel,李迎潮,李孟潮译.正念之道——每天解脱一点点?眼M?演.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眼4?演?眼英?演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陈彪译,高师宁校.宗教心理学导论?眼M?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眼5?演徐光兴.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眼M?演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眼6?演《大藏经》第48卷,《d续藏经》第63册.?眼7?演谢思仁译.修心七要?眼M?演.台北:众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3.?眼8?演?眼美?演Ronald D.Siegel,李迎潮,李孟潮译.正念之道—每天解脱一点点?眼M?演.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眼责任编辑:邵猷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