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合集下载

儒释道三者的区别

儒释道三者的区别

儒释道三者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区别:儒学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弟子们根据老师生前的语录,编撰了《论语》,开创了儒家学派。

仁爱是这个学说的精髓。

强调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仁礼安邦,三纲五常等。

儒家讲中庸,孔子最看重宽恕、仁爱、礼尚往来等。

儒家的精神讲究“拿得起”,主张立德、立功、立言、干事、积极有为。

儒家讲究静心修炼、修心养性。

静心,宁静以致远。

儒家要我们承担重任,而道家要我们举重若轻。

]佛家分为两类:小乘佛法讲究“出世”,大乘佛教讲究“入世”,法门不同修为不同,但多是殊途同归!佛家的精髓是“因缘”,即因果、报应。

佛家精神是“放得下”。

看破,放下。

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空。

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佛家倡导: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提倡“无为而治”,强调“想得开”。

主张宁静、淡泊、张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

倡导:“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的法则,就是说:“有天道,日月星辰是运动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环的,有人伦,就要有尊卑和长幼。

“我法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五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儒释道虽然有别,但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即国学。

儒释道主张人们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

它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儒释道来化解社会矛盾,平和人的心态,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不争权夺利,不勾心斗角,多行善积德,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等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

[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心,佛教以“定慧”养心。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2]养心与道德品质修养紧密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

“心”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指称人的生理器官---心脏。

《说文解字》曰:心---象形。

在殷周的古籍中,多指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等,其已具有一些道德意识、思想的含义,并且意识到“心”有思维的功能,是人精神活动的主宰。

《易经》中有“心恻”、“薰心”、“立心”,表明“心”是人情感、欲望的发窍之处,是人思维的所发之地。

在《尚书》中,“心”除表示情感、心理活动外,还具有善恶的观念,指向道德层面。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对“心”的认识比较具体,主要出于人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还不够。

到了春秋时期,“心”的含义更加丰富、明确,对“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抽象。

在《左传》中有“武有仁人之心”,以仁释心。

《国语》提出了“帝心”,与人心相对,认为天有道德意志,人心要符合帝心,否则会受到惩罚。

《老子》中的“心”主要强调“虚其心”,保其“常心”,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长久,同时强调要有“民心”、“人心”,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这里“心”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战国时期,孟子首次明确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认为人心因有思维功能而不同于动物;提出“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之端,是人本有的“良知”、“良能”; 只有不断地扩充、保养其本心,才能养其本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是从道德伦理方面来探讨“心”,将人心、人性与天相贯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3]二、管子的养心思想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统统是一个“道”,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

浅析“以佛修心 以道养身 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以佛修心 以道养身 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国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元化思想。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欣赏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因此“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以儒学立身《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集中精华之体现,也成为了封建社会文人必读的经典,也奠定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那些圣哲箴言也就成为古时乃至今日为人处事之道。

诚然,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灿烂的华夏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也就是文人士子奉行了几千年的立身之道,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八道工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文人大部分都是以“修齐治平”为一生的理想和目标,践行“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道路。

儒释道范文

儒释道范文

儒释道范文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

儒家用来做具体的项任务事情,也就是做好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需要一个人独自完成的任务;道家则是用来与人打交道的,人际交往的,同时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佛家修心则是,儒家和道家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有太多的功利心,算计心,用佛家的语言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业力太多,业力影响着人的命运和运气,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正真幸福指数,所以要用佛家来修心来减小业力带来的影响。

儒家做事,做好个人领域的事。

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个人卫生,个人做的每个角色,做好个人的本职工作,是医生则要不断地提高医术水平,是教师则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是儿子回家就要帮助父母减轻压力尽孝心,是丈夫就要忠且顾家……。

个人领域是基础,做好了个人领域才能够进入下一步,进入公众领域—(这样你这个人才有价值,同时也是展现个人品德,别人才有结交的意义,所以它是基础,不可跳跃)。

要做好个人领域,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在做的同时要做好,就要以终为始,同时有很多的事时则要要事第一,给要做的事排个顺序,先把最重要的事先做了,一件件去完成。

儒家,儒学是基础,是时常常用的,也是为人处事的先决条件,不可逾越。

道家做人,做好公众领域。

“道”也就是规律,生而为人,则要遵循人道。

而人道的核心则是:洞悉人性,察觉人心。

不管是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还是法家的管理之术,还是斗争哲学,还是笼络人心,一切的基础都是从人性人心开始。

人性是生而为人,所共有的部分,也就是只要是正常人对待同一件事,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那么所产生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从而采取相同的行动方案,比如:一个人为了报杀父之仇,把仇人全家全杀了,一开始不知道杀人动机,则人们都是杀人的人是大坏蛋,有在大的错也不应该杀人全家呀,当人们知道杀人动机后,则对杀对方全家的表示理解,甚至赞同,有孝心,这就是“人性”。

要通人性,无需向外求,自己本身是人,只需时刻觉自心,察情绪,用于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聚光灯打在对方身上,关注对方的需求,也就能够察觉对方的情绪,—有点像王阳明的心学。

“儒、释、道”道法三要

“儒、释、道”道法三要

“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是儒佛道的精髓,三要为:以儒做人、以佛修心、以道谋事。

多年来,我们学习儒家做人,亦学习佛家修心,就像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亲友还是学校师长,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教我们的都是怎么做人,却从不教我们怎么才能做成事、赚到钱。

踏进社会后,我们感到在学校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无“用武之地”。

踏入社会,我们开始了从业、挣钱、讨生活的迷茫,由于大多数人赚不到自己所期许的收入。

于是,不知所踪,感受事态炎凉,人事无情。

于是乎又开始心态浮躁,脾气暴躁,性情孤僻等状态。

有人就开始找出路,不是找人生成功之道,而是认为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就想去避世,到哪里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于是佛家的修心避世只说,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佛家确实可以修心,但不可能让你避世,除非离开这个世间。

因为无论你到哪里,到处都有不公和不平。

寺庙就没有不公和不平吗?寺庙就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吗?如果有人说可以,那他纯粹是胡扯,寺院难道不在人世间吗?“佛在心中,不在庙中。

”如果感到心态浮躁,脾气不好,想修一下自己的个性,不在于你身在哪里,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就好。

什么是菩萨:佛家讲的“菩萨”不是庙里那个被人捏成几只手的泥胎,而是一种善行。

当你对别人施以援手时你就是菩萨;当你为他人行善时你就是菩萨;当你度化别人放下屠刀时你就是菩萨;当你懂得并实施施舍时你就是菩萨。

人有双性恶与善,作恶即恶魔,行善即菩萨。

时时行善不作恶,你就是人间活“菩萨”。

什么是佛:佛不在天上,佛不是神,佛是人,是能洞察天地的觉者、是能人生参透的悟者。

是当你自觉、自省、自悟、自知时,你就是“佛”。

什么是神:神不在空中腾云驾雾,而是在人体中,世上有神,只有一神,名叫精神。

神从心中来,从眼中看,从语气中出,从状态体现。

一个人有没有神,从他的眼睛看是否炯炯有神;他说话是否铿锵有力,信心十足;他的状态是否精神饱满。

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在众人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神”。

儒家饰身,道家治心

儒家饰身,道家治心

儒家饰身,道家治心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家和道家。

二者如同中华文化的双轮两翼,共同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组成中华文化的核心,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

儒家思想为我们的世俗社会提供了伦理价值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演变为构建我们几千年社会政治的理论源泉和基本框架。

道家思想除了提供政治运行层面大的“自然之道”以外,在社会思想层面、世俗日用层面、文化艺术层面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新世界。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我们文化教育,育人成贤,育人成才的主要理论资源和智慧资源。

概而言之,儒家思想在培育社会需要的实干人才、公共人才方面非常成功。

道家思想在养成人的性灵、艺术和文化教育方面成就卓著。

借用北宋学者释智圆的话说:儒家长于饰身,道家长于治心。

儒道内外交炼的互补造就了完满的人格。

儒道两家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资源库和智慧库,从来都有着不同层次的运用。

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案例。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自然也可以、也应该善于在传统文化的宝库里汲取力量和智慧。

把这些力量和智慧和成行之有效的、学生乐见的工作形式。

为多源的学生工作需求不断增强活水和活力。

我们经过不断地摸索,灵活运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一些独特体会。

儒家思想在育人方面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有多重意义。

它追问人生存在的根本意义,并将人生意义定位在现实社会中。

在一个世俗社会中设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标准。

道家思想因其在自然之道的探索方面,在人的性灵世界、审美世界方面开拓方面,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超越于世俗社会之上彼岸世界。

这里面可以栖居遐想,可以展现瑰奇,可以吟咏性情,可以同化大道。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至少可以提供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作为修身之本,以此来养成一种温文儒雅的气度和深湛宽广的人格。

第二作为立业之基,以对现实人生的追求和努力建立现世的事业和完满人生。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含五篇)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含五篇)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含五篇)第一篇: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内。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列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

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编辑推荐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了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分为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三部分,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在对儒、释、道基本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梳理,同时辅以大量的历史典故与人文故事来阐述道理,也穿插了一些现代故事,增添时代气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说理寓于其中,内容实用而又兼顾了可读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若以华夏大宗论,则粲然绵延有五千年之誉,若只以儒释道三家论,则一般认老庄为道家原始,孔孟为儒家开宗,迄今已约两千五百年,而佛学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汉地,至今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
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佛法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机敏的做人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们的人格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慈悲宽大,忍让包容,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学习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很多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诸多方面。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目录
上篇道家做人
第一节见素抱朴,本分做人
质朴做人,本分做事
务求平实胜过标榜仁义
简单如一张白纸
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
贤孝世界未必清明
老实做人,规矩做事
第二节收好一颗机心,放好一颗初心机心如流毒
小心误入伪诈人的雷区
聪明才智也有负面效应
势利心愈重烦恼愈多
名心褪尽时,悠然见南山
外曲还须内直
彼此敞开,坦诚相待
收好一颗机心,放好一颗初心
第三节人生如水,游刃有余
水中感悟做人道
守柔如雁过无痕
欲认识世界先认识自己
定住本心,不为外物侵扰
先忘我,才能技通乎神
淡看人生浮沉
曲到好处方为上
灵活应变,游刃有余
第四节先无为,再作为
无用之中有大用
善争者以不争取胜
无言的教育更胜耳提面命
无为之为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无为不等于没主见
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晓之以利害谨言慎行方无尤
老子有三宝,慈俭不为先
第五节心界要比视界宽
心界决定境界
不以鱼缸的心看大海
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
强者无域,弱者自闭
另辟心径,别有天地
开放思维,发现世界
不做杀鸡取卵的事
第六节“耐”与“恒”的境界
沉潜是腾飞前的准备
把眼光放长远
笑到最后才是大赢家
人生要耐得寂寞
成功在于点滴的积淀
执著于一点,成事在天缘
凝神于心,事半功倍
妄动易坏事,百忍能成金
做适合的事,耐恒久的烦
第七节虚怀若谷,得失不挂心月盈自有亏,心满须归零
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虚怀若谷,谦恭自守
人在圈内,心在圈外
不要落入自命不凡的陷阱
适时放弃,得失无碍
放下,才能看到溪头风景
第八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守拙护己,无可用就是大用
耍小聪明是一种无知
莫让才气反伤己身
与众不同未必是好事
上善若水,其用不穷
“呆气”往往是灵气
“自污”乃保身妙方
第九节退步原来是向前
守住已有的便是富足
后退是为了向前
头要低,腰须挺
守住自我,不在凡尘琐务里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