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做人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人生最咼之境界,在于人之自我创造,创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
循一定之规范,求得自我之正确修养,精进不已,自能达到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夫养生之道,儒、释、道三家虽各有其法门,然共同之目的,不外要人真实本分做人”,教人如何完成其完美人生”为要旨。
故三家之学,首重人生修养,亦各有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其中尤以道家之于养生更为精辟,期人人皆能由超凡入圣后,再进而能超圣入神,复进而能超神入化,与化为体,与道合一!将人类导入最高境界。
惜乎芸芸众生,什九汨没于凡俗境界与功利境界中,不能解脱超越.良可慨也!功利境界,亦可称之为凡夫境界。
凡沉溺于富贵功名.与物质境界中不能超凡脱俗者,皆凡夫也。
能用存养省察正心养性及克己归仁功夫,力自修养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为君子为贤人,上而超凡入圣。
修养之道,在能去人欲存天理,去凡心存道心,以超脱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杰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与君子贤人境界中)。
人类大都为物尘所蔽,为名利所陷,生于斯,死于斯,代代相传,愈陷愈深,灵明尽丧,几难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脱功利境界者,深可叹也!进而入于道德境界。
主在能解脱功利境界、物质境界之束缚,尽心尽性、立德养气以修道,使气质变化,超世独立,动心起念,不堕凡俗观念中,保其本性灵根(即圣人种子),全其天真,即是圣人。
人皆有圣性,返朴还真,以存其本来赤子之心与圣性,扩而充之,上登圣境,即入于圣人境界。
圣人境界之极,则天地与我为体,万物与我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谈天人合一,但无天人合一之修炼法)。
至此则可称为天地境界中人。
再进而入于神人境界。
此即超道德境界与超圣人境界,丹道派则称之为真人境界。
于超凡入圣后,继续自圣人起修,向上迈进一步,而至于超圣入神,以期神化登真。
此一段功夫,除变化气质之外,尚须变化心性,其着手处,宜使人心与天心合一,人性与天性同流,全其真我之本心本性之真。
在道家不但主张尽人皆可成圣人,且进而力主尽人皆可成神人。
儒家道家人生价值理想社会追求的作文

儒家道家人生价值理想社会追求的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影响的两大思想流派。
虽然他们的一些主张不太一样,但都追求着理想社会的实现。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价值理想吧!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循"仁"、"礼"、"义"、"智"、"信"这些道德准则。
首先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关心和爱护他人。
仁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一个有仁德的人必定是善良、宽厚、宽容的。
其次要谨守礼节,有谦逊有礼貌的品行。
比如对长辈要尊重,对朋友要友善等等。
再者要做一个正直有原则的人,不偏不倚、秉持正义。
智就是勤奋学习求知,做一个有博学多闻的智者。
最后信则是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儒家理想中的社会就是"大同世界",亦即是一个非常太平、和谐、有序的世界。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互相关爱、互相尊重,遵守道德规范;贤能者获得重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国家用"礼"统治天下,全体臣民都孝敬有礼。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那该是多么美好啊!至于道家,他们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道家认为,人应该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们讲究"无为"的处世哲学,做事要随遇而安、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执著,任由自然本真的一面显现。
因此,道家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
在道家眼里,理想世界是一个纯朴、自然、简单的世界。
人们生活简朴,远离奢华;淡漠名利,不争不斗;不太奢求,随遇而安。
整个社会就像村野一般,处处洋溢着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
道家认为,只有大家都回到最质朴、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精神和物质生活才能真正达到平衡。
虽然儒家和道家主张有些不同,但他们都在向往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让人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种理想世界虽然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它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儒释道三家七大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七大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铁树)。
道家文化对待生活的态度

道家文化对待生活的态度
道家文化注重自然、平和、中庸的生活态度,它主张人们应该追
求心灵的内在平静,并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生活和行为的规律。
道家文化认为,生活是一个自然流转的过程,不要强行干预,要
顺应自然的变化,像水一样柔顺自然。
同时,道家文化也强调平和、
自然、淡泊等概念,主张人们应抛弃过分追求财富和荣誉的浮躁心态。
道家文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尊重生命,珍视自然,注重个人修养
以达到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获得人生真谛的目的。
它也提倡人们在
工作、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和过度,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道术兼修,道是道理,术是谋术。
道是做人的原那么,是不变的,术是做人的技巧,是需要多变的。
只讲原那么是迂腐的,只讲技巧是浅薄的。
用现代话讲,就是做人的战略和战术要统一。
这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有到达事业顶峰之美妙感受,大多数人的失败,正是因为只学习外在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的修养,由此迷失了方向,降低了追求。
道术兼修也可以叫道术合一。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分不清道与术的区别,甚至以为术就是道,或者只空谈道,而不懂术,结果寸步难行。
做人的道理是道,生存的技能是术。
现在年轻人太过于学习技能或专业,而忽略了学做人,或者学了一些做人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境界的提升,并且也没有把品德和技巧两者合一。
其实,术无道那么不立,心道为本,道术合一,那么无坚不催也。
很多人以为,成功主要是靠我自身的技能,然后我再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
认为成功是80%靠技能,20%是靠做人。
但是实际情况是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做人与技能的比例其实是有一个年龄阶段的分配。
人在年少的时候,要多学本领,技能是进入社会的入场券。
但是以后,做人就占了主要。
从总的人生来说,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大学教授只讲道,空谈战略,而生意人只讲术,只讲赚钱。
结果大学教授还比不上一个小学文化的生意人赚钱多。
做人的境界是道,做人的技巧是术。
很多政治家只注重权谋之术,没有追求的人自然会成为贪官,而真正做大事的人讲道的,例如历史名臣,都是同时也注重自身修养的,例如曾国藩等。
道可以让人成圣,术可以让人成王。
心中没有大道的人注定难成大事;更不要说成贤成圣;纵然一时成事,也只能是混世魔王或乱世枭雄,终为世人所不齿。
很多人就以为个人成功是需要学习做人的技巧,以为80%靠技巧,20%靠品德,其实品德和境界才是主要的。
80%靠品德,20%靠魅力。
人的理想是道,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术。
道是方向,术是实现道的途径。
人活着需要吃饭,但是人不能为吃饭而活着。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听了道中道后的感想

听了道中道后的感想
很多人都知道道家的做人思想,“清静无为,知足常乐,”但若不知晓老庄的“道”,那么“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根基便不存在,因此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么一句话很好,但实难做到。
因此必先谈“道”,“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最终实体,是超越界,超越界不能被描述,能被描述的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而是我们能感知的“道”或者说是我们描述中的“道”,因此才有《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道”是无处不在的,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的,蝼蚁、瓦甓甚至屎溺之中皆有道。
道不分尊卑高下,因此道家也是宣扬摒弃区分的。
因为正因为人学会了区分,能认清什么更珍贵,什么更好用,才会有欲望,才会产生纷争。
“道”是没有概念能概括的,因为“道”是无,无好坏,无大小,无长短。
万物生于道,最终回归于道。
因此死亡也变得不那么可怕,死亡在道家的眼睛里,只是一种回归。
有关道德,老子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的道德是顺其自然而为之,而非刻意而为。
对于儒墨的道德,老庄两人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庄子更是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因此,在老子那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时代,老子的“道”完美地回答了哲学上的两个虚无主义难题: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与道德上的虚无主义,给生命和道德提供了(坚实的理由)。
另外,道家主张无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无心而为。
做
人做事,不抱有目的性,顺势而为。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去作为,这样便不会伤即外物,更能明哲保身,《齐物论》中的庖丁解牛便是如此,这也叫顺其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掌握了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必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处处受欢迎,事事皆顺利,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学习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现代人最关注的许多人生问题。
诸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养生等诸多方面。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大方是性格,大气是人格养好你的大气,大气不是性格,是一种人格魅力,相信你,没问题。
气是一个人的气质或气度,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观表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大气不是从小生来的,而是经历生活慢慢培养出来的浩然之气,是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所持有态度的一种意识,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装是装不出来的。
大气是谈吐大方得体,处世自然和谐,生活态度平和,不急噪,不懈怠,不该出手的时候呆若木鸡,该出手时让人瞠目结舌。
大气是总能高屋建瓴地去看待问题,让人感觉厚重,像一本好书,让人荡气回肠,不轻不浮,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都不会感觉索然无味,一旦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受益非浅。
大气是让人感觉敬重而不是敬畏。
沉淀自己,多思考,多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可以做不到,但内心永远不要放弃。
放开眼界,能跳多高就跳多高,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大气是一种态度。
孔子见齐景公面不改色,都是平常人,心中没有神,见贤思齐,而不是惧贤,时刻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大气是一种修养。
发怒时要看看发怒的对象是谁。
可以和比你高出很多的人发火一万次,而不要和一个乞丐发一次怒。
大气是一种深度。
别人可以猜测不到你内心有多深,但永远不要让别人对你抱有怀疑和敌对心理。
做到真正的大气很难,如果做到就成功了。
这回答太牛了----不愧是大师!!【孩子怎么教?】众: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师:您影印过文件吗?众:影印过。
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场内立刻响起雷鸣掌声。
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师: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自己不优秀,如何给孩子优秀的教育?如何要求孩子优秀?不如提升自己,同时提高孩子)【粪便臭不臭?】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
师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女士:前几年。
师: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女士:当然很臭啦!师:现在粪便在哪里呢?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师: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女士:那多恶心!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
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女士:听懂了!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女士:不要了!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这就是心理调节了,你苦难的事已经过去,如果依然以前的自己,那只会依旧苦难,状态决定你的成就)【心灵篮球】一位研究生来拜访我,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我没有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师:你一定打过篮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青年:是的,打过!师:打篮球干什么?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球,是为了快点把篮打烂吗?青年:不是,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娱乐。
师说:不用篮球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运动嘛!青年:那样多没意思。
而且旁人看到还以为是神经病呢!师:说得好!篮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锻炼和娱乐的道具。
那么,身体需要锻炼,心灵就不需要锻炼吗?青年:按理应该。
可心灵怎么锻炼呢?师:人在崇拜的时候,五体投地,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融化,与被崇拜者在心灵上合一与连接。
这就是心灵的锻炼。
别人礼拜我,我也是一个道具,就像一个篮球,让人打来打去。
只不过我不是真的篮球,是一个心灵篮球。
同样,拜祖宗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孝心,用心灵承接祖宗累积的能量;拜土地是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们生长在大地,大地给我们很多的食物和物品,而我们回馈的都是垃圾;拜龙王是珍惜感恩水,因为人体有70-80%是由水组成……中国人拜的学问深了,里面有大智慧妙作用。
虔诚礼拜的时候,拜和被拜是一个整体,哪有什么你我高低呢?有些人搞不懂就大加诽谤,是没有实践过和用心体验过。
妄加诽谤就是痴狂!青年:太高深,太智慧了!请受我三拜!师问:感觉到心灵锻炼的美妙了吗?青年:嗯!很伟大!……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管理的弊端】女孩买了条裤子,一试太长,请奶奶帮忙剪短,奶奶说忙;找妈妈,也没空;找姐姐,更没空。
女孩失望地入睡了。
奶奶忙完家务想起小孙女的裤子,就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姐姐回来又把裤子剪短了;妈妈回来也把裤子剪短了,最后裤子没法穿了。
——管理的弊端就在于:要么都不管,要么都来管!【杯子】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
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
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
【碗破的启示】一个卖瓷碗的老人挑着扁担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
路人看到觉得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你的碗摔碎了你却不看一下呢?”老人答到:“我再怎么回头看,碗还是碎的。
”你得到什么启示呢?【鹦鹉与乌鸦】鹦鹉遇到乌鸦,笼中的鹦鹉安逸;野外的乌鸦自由。
鹦鹉羡慕乌鸦自由,乌鸦羡慕鹦鹉安逸,二鸟便商议互换。
乌鸦得到安逸,但难得主人欢喜,最后抑郁而死;鹦鹉得到自由,但长期安逸,不能独立生存,最终饥饿而死。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羡慕他人的幸福,也许那并不适合你。
【营销哲学】一害羞男孩在教室自习,看到一个很中意的女孩,眼看女孩看完书要离开了,害羞的男孩憋红了脸上前搭讪:同学能借我10块钱吃面条吗?钱包丢宿舍了,这是我的学生证,你给我手机号,回头还你钱。
女孩想了想说:行吧。
正掏钱,男孩又说:要是能借20,我请你也吃一碗。
关于学习:失败不用学,懶惰不用学,疾病不用学,所有不好的习惯都不用学习;成功要学,健康要学,创业要学,所有让人积极向上的习惯都要学习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穷人什么苦都能吃,就是不想吃学习的苦;而富人什么苦都不能吃,就是能吃学习的苦!人的好运从哪里来?一、从好身体来二、从好心眼来人存好心,善良为本。
慈善胸怀,厚德宽人。
三、从好观念来观念带来决定,决定影响行为,行为就有结果。
四、从好脾气来坏脾气,破坏人际关系,影响健康,生气将会污染生命。
脾气太坏的人,命运之神不会照顾你的。
所以,要争气不生气,五、从好表情来人说,出门看天色,入门看脸色,当自己烦恼、愤怒、痛苦的时候,你那一副不好看的嘴脸,任何人都不想见。
相由心生,尊敬别人,微笑总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
六、从好言语来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句六月寒。
与人为善,和颜悦色、和气生财,好运常在。
敬人者人恒敬之。
而抱怨无法解决问题,恶语更伤人,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七、从好行为来检点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具备被爱的条件,懂得惜福与造福,多做好事,所谓舍得,才有获得。
八、从好关系来好关系,靠好心德培植,好人缘,好人脉,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