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

合集下载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泰山日出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已 经长高了几百米。
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 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起直到思维。”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缺乏科学性
中国古代的“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2、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原子理解为 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性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又 是方法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 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性
机械性
人是机器



关节

心脏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2018马原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2018马原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及存在状态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 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 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产 生使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发生了新的飞跃,并通过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 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及存在状态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 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神魔小说《西游记》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 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 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 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 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 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 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 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的主 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物质及存在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蓝色为重点课堂笔记+教材+课堂PPT+其他笔记由于时间仓促,部分内容可能出错,欢迎后台留言斧正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P21-P25哲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存在和思维、物质与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问题。

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世界,对物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以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和特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独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6.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7.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8.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原元,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论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发展与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或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

组成她人体的各细 胞、各器官有没有 运动?
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相对主义诡辩论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夸大静止的相对性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
县令断案
“我不是我”
古希腊有一个叫欧布里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长时间不还,还装作若无 其事的样子。邻居很生气,向他要账。他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 的我已不再是当初向你借钱的那个我了。所以我没欠你的钱。”邻居气得打了他一顿。二 人闹到县衙,县官问欧布里德: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他把他的理 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邻居,为什么要打人?邻居说:“一切皆变, 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再是打他的我了,我没打人。”县官无言以对,只好不了了之。
Y1 O

Z
1
Z
X1
X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时间 和空间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又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 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 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50 C
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 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 的两端,即0℃和 100℃就是关节点或临 界点。
• 汽


0 C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小 小 竹 排 江 中 游 巍 巍 青 山 两 岸 走 小 小 竹 排 江 中 游 滔 滔 江 水 向 东 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 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 的反映论和 可知论,批 判了不可知 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 的统一,克 服了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的缺陷。
第四, 体现了唯物 主义自然观 与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统 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 基础。
教学要点
• • • • • •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
共同特点(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物质的具体形态
错误:以偏概全
可以说“老虎是动物” 不能说“动物是老虎”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 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列宁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89页。)
50 C
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 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 的两端,即0℃和 100℃就是关节点或临 界点。
• 汽


0 C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小 小 竹 排 江 中 游 巍 巍 青 山 两 岸 走 小 小 竹 排 江 中 游 滔 滔 江 水 向 东 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运动的含义
运动的形式
(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移动)
(2)物理运动(热、光、电磁
、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3)化学运动(化合分解)
(4)生命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间和空间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间断的, 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连续的。
时间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含义
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 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
地球公转
月球表面图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 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光年是 光在一年时间里 所行驶的距离, 约为1013公里。
(3)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特性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 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 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如果你是县令,你会做出怎样判决?
案例分析:“芝诺悖论”
议一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 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这两种观点正确吗?
想一想
运动、静止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静止
绝对的 无条件的
相对的
物质
有条件的
3.时空观
(1)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一)物质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直观性,朴素性的特点,它把物 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其代表有阴阳说〈阴阳图〉,五 行说〈五行图〉,中国的元气说。 朴素唯物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 为一谈,无法解释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及其内在差别性,还只是猜测, 没有科学论证。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 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 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
的。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
著的运动,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自行车上的女孩相 对于行驶的自行车, 她的位置有没有动?
案例分析:“风动?幡动?心动? ”
(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 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 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 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语见《东山外集》)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没有发生质变(化学性质)
静止的表现形式
100 C
第一章 世界的物 质性及发 展规律
•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 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 断增强思维能力。
组成她人体的各细 胞、各器官有没有 运动?
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相对主义诡辩论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夸大静止的相对性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
县令断案
“我不是我”
古希腊有一个叫欧布里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长时间不还,还装作若无 其事的样子。邻居很生气,向他要账。他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 的我已不再是当初向你借钱的那个我了。所以我没欠你的钱。”邻居气得打了他一顿。二 人闹到县衙,县官问欧布里德: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他把他的理 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邻居,为什么要打人?邻居说:“一切皆变, 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再是打他的我了,我没打人。”县官无言以对,只好不了了之。
10.99999…… ……0
2 1.4142……
3 1.73205……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证实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重大意义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同运 动着的物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揭示了 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为物质运动的特性所制 约,是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的。 否定了把物质和时空分裂开来的机械时空 观,推翻了不受物质制约的“绝对时间”、 “绝对空间”的理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 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 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 知论的标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
运动
( 1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 离不开运动)。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将导致形而上学。42毫米
(4)几种错误的时空观 唯心主义时空观
唯心主义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而也 就否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把时间 和空间看作是依赖于意识的东西。如马赫 。
形而上学时空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与运动着的物质 相脱离的、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如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5)掌握正确时空观的实践意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是坚持彻底的 唯物主义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有可能引出一 个超时空、超现实的神秘世界,给宗教神学 唯心主义留下地盘。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在一定的 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 时间、地点和条件安排建设规划,抓住时机, 科学发展。 当代科学对时间空间探索的新进展为人类 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Y1 O

Z
1
Z
X1
X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时间 和空间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又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 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 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物质
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 主义。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时间指的是物质运动 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 即一去不复返。
持续性 是指物 质运动 经历的 或长或 短的过 程。
顺序性是 指物质运 动过程中 的不同事 物或现象 出现的先 后顺序。
时间
过去
现在
将来
时间的一维特性
古人云:“时乎 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 再来”,“一寸光 阴一寸金,寸金难 买寸光阴”,这些 都是时间一维性的 生动写照。
古人云:“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