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参赛一等奖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课题名称《烛之武退秦师》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历史散文,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文章讲述了在秦晋围郑的危机形势下,烛之武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说服秦伯退兵,从而挽救了郑国的故事。
四、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品味烛之武的言辞,学习其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艺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烛之武的论辩思路和策略,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讨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章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左传》的历史价值和文学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先秦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政治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论辩艺术。
2.教学难点理解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
探讨烛之武的言辞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文言文阅读鉴赏课。
2.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环节:讲述历史故事,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奇的人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来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郑国面临着秦晋两国的围攻,危在旦夕。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名叫烛之武的老人挺身而出,凭借他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说服了秦伯退兵,挽救了郑国。
那么,烛之武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领略他的风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6教学过程:1、导入: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文言文?《陈涉世家》——我们认识了有着鸿鹄之志的陈胜《唐雎不辱使命》——我们认识了有着凛然正气的唐雎《出师表》——我们认识了忠心耿耿老臣诸葛亮今天我们接着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他就是烛之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2、早读要求同学们对照注释熟读课文,大家读好没有?下面来检查一下。
3、检查:你能说说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吗?温馨提示: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秦晋撤退)还不行的,以给上面四个方面补词的形式完成。
谁围郑了?什么情况下受命?鼓励学生读懂这么多不错4、是怎样说退秦师的?看书用自己的话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还不熟悉,不要紧,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课文浅析烛之武劝说的艺术和形象5、出示学习目标: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课文浅析烛之武劝说的艺术6、结合注释自由读课文。
齐读课文。
7、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口头翻译课文。
要求:不会翻译的字词请圈起来并举手,老师会走到你身边告诉你。
等会儿看谁翻译得更流利。
教师巡视8、落实字词句翻译。
词的翻译,课件展示文段中加点的,口头翻译,词不离句;句的翻译在导学案上,笔做。
9、同学们都很积极。
我想,能解决别人的问题,那叫能读书;如果读书中还能自我思考,提出问题,那叫会读书。
同学们在阅读本文中,有没有迸出的一两个疑惑呢?请写出来,也可以直接在课文旁边批注。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孔子学贵有疑。
——朱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学生不能提,教师抛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何要打郑,烛之武是怎样出山的,怎样劝说的?为什么劝说秦王而不直接劝说晋王?对这些问题不解决,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寻求帮助,有意留下空缺,也为节约时间。
10、本节课我们不解决,相信大家会带着问题查资料,问别人,如果是那样,你真的是个做学问的人了。
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选题思想及思路设计:学生自接触文言文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
每当看到文言文时,第一感觉是坏了,我一定做不好的心理。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文言文不大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语言运用,字面上又给人一种古怪深奥、难以理解的视觉压力;一是学习不得法,没有深入到文章的深处,体味不出其中的乐趣。
因而形成文言文不易学的观念。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章,学习的顺利与否,关系着今后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发展问题,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本篇文章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
因此本课时主要介绍一下有关文学常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地热情。
创新特点:化深奥难懂的字面形象为形象生动的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在解读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掌握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设想:1、文言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
应该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点使学生有一种文言文不难学的感觉。
本文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
因此在学习中加强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内容2、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三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烛之武退秦师》三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1、《烛之武退秦师》三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四、通假字的掌握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大敌当前)2、讲读第二段:⑴ 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⑴ 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临危受命)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1、讲读第三段:⑴ 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1)【教学目标】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1.阅读《学习指导》“背景链接”、“文学常识”。
2.指导学生圈划并识记相关文化常识。
三、新课学习1.熟读全文,纠正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和《学习指导》批注全文,细致疏通文意。
四、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晋侯、秦伯包围了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没有应有的礼遇,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秦国、晋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
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们冒昧地用这件事来麻烦您。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事,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对于来来往往的外交使者,我们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害处。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那么它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件展示)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
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
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课件展示)围郑→受命→退秦→撤围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
(课件展示)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年级学期(春季)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感情和艺术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掌握解读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并将其有关知识结构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通过论辩性的文段写作,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增强学生文化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掌握第一、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2.概括前两段段意,分析其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感受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古代的名人也有GPS、定位手机,并且留下了足迹记录,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一生行走的轨迹,看到其成就背后更真实的生命脉络呢?或许,这幅地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上述愿望。
由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设计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是一款基于古典诗歌的地图。
看这份地图,你能了解唐宋时期中国哪里人才辈出,哪里留下了最多名言佳句,还能一目了然李白、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一生的迁徙轨迹,也可以一步步“点开"沿途那些美好的诗句,跟着诗人去旅行。
二、出示情境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学数据库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其他朝代的文学地图,以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我校有幸被邀请参与数据库信息的编写,我们班需要负责的篇目是先秦文学《左传》的经典篇目——《烛之武退秦师》。
请同学们以网络信息编写员的身份,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数据库完善信息:(一)设标签(二)加注释(三)析文本(四)品特色三、具体环节研究(一)设标签任务一:请你为《烛之武退秦师》设计几个标签,并说明你设置该标签的依据。
要求:1.标签内容简明,准确;2.阐释有理有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况且,连词,表递进。尝:曾经。为:给予。赐:恩 惠。
朝、夕:名词用 作状语。济:渡 河。设:修筑。 版:筑土墙用的 夹板。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公恩惠,(晋公)曾经答 应给您焦、瑕两城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 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乃:于是。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率 军回国。
小结: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 心战术,分为五步:
第一步: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先知其才
~~
晓义 (理)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 (情)
烛之武运用了 哪些方法来说服 秦伯退兵呢?结 果如何?
齐读第三段,共同探讨。
高潮
智退秦师
1、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以退为进
夜:名词作状语。当夜。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其 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 (之)烦执事。
顺承 连词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当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 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 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 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阐述利害,动摇秦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把…当作疆界。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顺承连词,然后
1、郑既知亡
2、亡郑陪邻 (表面)
对秦 对秦
退出(示弱)
有害(动摇)
层 层 深 入
3、舍郑利秦
对秦
4-5、亡郑阙秦 对秦 (深层)
步 步 有大害(瓦解) 紧 逼
有利(利诱)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 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 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 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 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 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 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 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 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 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焉:为什么,疑问代词
以:相当于“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来”。陪:增加。 之薄也。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越过别国(晋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 邑(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变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5.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体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 与《 公羊传 》《 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齐读课文,理清脉络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烛之武 退秦师
晋军退兵
起因
秦晋围郑
晋侯、秦伯:晋文 公、秦穆公。
以:因为。
晋侯、秦伯 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无礼于晋: 贰于楚也。晋军(于)函 于晋无礼。 陵,秦军(于)汜南。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 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 军:驻军。 名词→动词
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DΒιβλιοθήκη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 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
典范。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 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 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 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 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 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 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 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 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 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 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
• 善于揣摩心理;
• 善于分析利弊; • 善于利用矛盾;
• 讲究语言艺术。
结局
晋军退兵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
因:依靠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敝:损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与:结交,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亲附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易:替代 也。”亦去之。 知:通“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 然:然而。 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 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想一想
未见其人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 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 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 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 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 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 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 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 秋》。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 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 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 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 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传》文学性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 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 D吾其还也 )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厌:通”餍”,满足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于)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肆:延伸, 扩张。 唯:句首语气词,表 示希望。图:考虑。
东:向东,名→状 封:使……作疆界, 使动。
焉:哪里
阙:使…..受损,使动。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行李:出使的人, 使者。现指外出 共:同 的人携带的随身 “供”。乏 物品。之:主谓 困:缺少的 之间,取独。 东西。形→ 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东道主:东方道路 上的主人。泛指设 宴请客的主人。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郑国作为您秦国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 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 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阙:通“缺”,侵 损 利:使…..获利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 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 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 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盟:结盟。 说:同“悦”,高 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戍:守卫。
之:代词,他。
师:军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 了。已,同“矣”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子:古代对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人的尊称。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三 寸 之 舌 , 胜 过 百 万 雄 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一 言 之 辩 , 重 于 九 鼎 之 宝
a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 《左传· 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史 左丘明 所作, ___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春秋左传》 原名 。
史书的类别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 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 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 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 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 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 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