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合集下载

sor模型理论

sor模型理论

sor模型理论Sor模型理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一大分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A. Sor在1940年建立的。

它的主旨是: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以及个人和社会环境间的矛盾状态。

总之,可以说Sor模型理论是一种包含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的心理学模型。

Sor模型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情绪和性格,以及其他因素如健康状况;外在因素则涉及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和行为,以及家庭、学校、团体等社会系统的基本法则。

Sor模型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个人行为是由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矛盾表现出来的,而且这些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也会产生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在个人因素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因素也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系统性的更新、修改和协调过程也就是Sor模型的核心。

Sor模型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解释社会问题,如犯罪、青少年犯罪、职业压力、自杀行为等等。

它也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心理学,如个体心理咨询、家庭心理治疗、婚姻家庭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老年心理治疗等。

因此,熟悉Sor模型理论,以及如何适用它来解释社会问题和临床心理学问题,对加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Sor模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作用,并且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之间也会产生矛盾。

它解释了心理问题过程的复杂性,强调了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动态性,从而提供了有效的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所以,Sor模型理论为我们解释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

TRIZ理论-小人法

TRIZ理论-小人法
7
小人法
实例:茶杯设计
① 分析系统的组成部分并用小人替代
组成:杯子、水、茶叶
喝水
8
小人法
实例:茶杯设计
① 分析系统的组成部分 并用小人替代
白色小人:杯子 黄色小人:茶叶 蓝色小人:水
② 模拟小人不同条件下 的行动方式
小人法
实例:茶杯设计
③ 按问题发生的条件将小人重组实现要求的结果
白色的小人就像门卫, 允许蓝色小人出去, 阻止黄色小人出去。
小人法
实例:矿山爆破装置设计
由此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改 进,最后将爆破装置制成接 点自上而下逐渐收缩,而金 属球改由一系列由大到小, 能与接点一一对应的金属圆 环形状,成功地解决了难题
模型对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小人法的目的
克服由于思维惯性导致的思维障碍 提供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
3
小人法
进行小人法的步骤
Step1 系统中各个部分想象成一组一组的小人。(当前怎样)。 Step2 用多组小人表征当前的系统矛盾与冲突(构建问题小人模型)。 Step3 研究得到的问题小人模型,并对其进行改造(打乱重组小人模 型),以便实现矛盾的解决。(构建方案小人模型)。 Step4 过渡到技术解决方案(方案小人模型)。
小人法
实例:茶杯设计
④ 按小人图示考虑实际的技术方案
最终方案: 在杯子内嵌入一个过滤网,茶水流出,茶叶留存在杯子内
小人法
实例:矿山爆破装置设计
小人法
实例:矿山爆破装置设计
矿山作业时,曾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爆破工 序,起初的2分钟内要完成10次爆破,矿工 通常用传爆管手动接通电路。但之后需要40 个接点并且接通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6~1S, 手工接通很难完成。

人性的系统模型

人性的系统模型

人性的系统模型闵家胤人性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论题。

我们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满意的解答。

原因是人太复杂了,人性太复杂了,用研究简单物质客体的直观方法、归纳方法、分析方法、思辨方法、线性因果关系方法、原子论—还原论方法,是不可能把人性搞清楚的。

本文采用适合研究有机组织复杂性的系统方法以科学的态度透视人和人性,建立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人性的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上来讨论人性。

你会看到,多层次的人性的会逐一显现出来,从最肤浅的人性到最深刻的人性。

第一步我们找出人的类属性的几个主要层次;第二步我们找出在每个层次上形成了什么系统;第三步我们看看作为每个层次上的系统的突现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相应地,我们将建立人性的三种系统模型。

第一步,我们找到人这个概念的外延逐层扩大的类归属:第一人是多种社会系统(组织)的成员;第二人是独特的个体;第三人是人;第四人是动物;第五人是生物;第六人是开放系统。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人性的系统模型之一”。

图1 人性系统模型之一第二步,我们将人的类归属逐一抽象成系统科学研究的某种系统,结果由里向外:第一人是耗散结构;第二人是生物遗传基因程序控制系统;第三人是信号语言控制系统;第四人是符号语言控制系统;第五人是独特的复杂大系统;第六人是各种社会系统的元素。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人性的系统模型之二”。

图2 人性系统模型之二第三步,我们研究这每一种系统的质的规定性,即它的本质属性,我们就得到“人性系统模型之三”。

在我们的模型上,由里向外,人的本质属性分别是:第一利己性;第二潜能的外化和自我实现;第三欲望和情感;第四智能、自我意识和理性;第五个性、气质、能力和性格;第六社会性、价值定向和自觉的能动性。

图3 人性系统模型之三在人性的系统模型上讨论人性在我们建立的“人性的系统模型之三”上,我们能推导出许多关于人性的结论,最重要的是:1. 在具有等级结构的人性系统模型上,所列举出来的这些人人都具有的属性,在深浅和稳定性方面是有等差的。

PSH原理.概要

PSH原理.概要

第三讲整体人模型:“心理-社会均衡”(PSH)理论与“基本人际状态”理论与假设人的存在有生理、社会、心理三个方面,人的需要也分为相应的三个层次,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是人行为的原动力。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这些需要是如何满足的。

人本是一个“心物交互多维动态平衡体”,讨论人的行为必须从多维度、动态平衡的角度进行。

但遗憾的是,目前主流社会科学却基于“科学”的需要却趋于将人割裂开来、静态地把握。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人本是整体的,但整体人无法进行“科学”分析,社会科学便将人割裂为政治、经济、宗教、心理、社会诸方面。

现代社会科学的发达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将研究对象不断分割的过程,不精细分割似不足道为科学。

第二,第二,人的行为不完全是理性的,更受“人心”(如同侪的压力、他人的奉承、自尊心、对未知的恐惧以及报复心等多种情感因素)所左右,而“人心”不易“科学”把握,为得出科学结论就须尽量将其剔除,故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现代社会交换论、博弈论等,皆是建立在“理性人”预设基础之上,即假定人都是依据自身利益做出理性决定,而事实上,人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并非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

专门研究“人心”的现代心理学诸学科也因急于想成为科学而将不易“科学”把握的社会和文化脉络对人心的影响剔除出去,偏重那些生理基础的方面。

第三,第三,人的存在是一种系统,是一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场”,而“场”远没有确定性实体——个体——容易把握,现代社会科学趋于把人还原成单个的原子,目前社会科学的主要范式和理论可以说主要建立在西方“个人”社会基础上。

但“个人”只是人存在的一种特殊系统,是一种冻结了许多条件的特殊的“场”,依据这种特殊系统的范式和理论来把握人,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第四,此外,目前主流社会科学上没有一种将人作为一个“动态平衡体”来把握的成熟的理论模型。

我们需要一种整体把握人的理论模型,而心理文化学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和“基本人际状态”概念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人为因素和航空法规》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ppt课件

《人为因素和航空法规》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ppt课件

第2章 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事故链理论
事故链——要防止事故的发 生,只要将导致事故链条上 的某一环节截断就可以了。 事故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 往涉及许多人 所有案例都包含一系列人为 因素问题,形成了一条事故 链。
如果在管理、维修和机组这些出差错的环节上,建立预防差错的有效 措施,使“链条”中的任一环节断开,这些事故征侯/事故就可能避免。
1)差错减少:旨在直接介入差错源本身。如给维修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改善照明 条件、完善工作单卡等。 2)差错捕获:指假设已犯有错误,试图在航空器出场前“捕获”差错。如相互检 查、专职检验、验证、功能与操作测试等。 3)包容差错:指系统有能力接受差错而不会产生灾难(或十分严重)性后果。如 航空器上多系统中(这样,单个差错只能引起一个系统故障),结构检查大纲 可允许在疲劳裂纹到达临界长度前,检查人员有多次机会发现裂纹。
2.2.2 违规
违规是指故意偏离安全操作程序、标准或规章。 1. 违规 vs. 差错 1)共同点: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差错当事人和违规当事人都不愿造成不良后
果。 2)不同点:违规当事人事先知道、有意偏离了安全操作程序、标准或规章;而 差错当事人事先不知道,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第2章 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3)错误(mistake):错误是一种由于错误的计划或者意图所带来的特定类型的 差错,也就是说,人做了某些自认为是正确的事,而事实上这件事却是错误 的,例如在安装飞机风挡的时候,由于错误的判断,选择了错误的螺栓。
第2章 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4. 人为差错控制——控制方法:减少差错、捕获差错、包容差错
第2章 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圆盘漏洞理论
哪个事故都逃不过人、机、 料、法、环这个“五行轮”。

有关人的心理模型

有关人的心理模型

有关人的心理模型
人的心理模型是指用于描述和解释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来构建,并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情感和决策的内在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模型:
1.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是由人的思维方式、信念和态度决定的。

2.心理动力学模型: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的影响。

3.人本主义模型:认为人是积极和自我实现的,人的行为和情感是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观决定的。

4.生态系统模型:认为人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环境系统中,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5.多元智能模型:认为人的智能是多种形式的,包括语言、数学、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

这些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心理学家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研究。

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互因素模型

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互因素模型

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互因素模型人格持质理泰一彝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宽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互因素模型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特质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例如粗心和细心,善交际和爱独处,都是一种特质的两个极端;两端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变化的维度,每一个人在这个维度上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特质,在每一种人格特质变化的维度上又有固定的位置,各人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大的美女编辑们人格的类型理论是很古老的,但它比较粗糙一些,特质理论相对比较精细,所以,目前特质理论比较盛行;下边我们介绍的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Allport,G.W.的人格特质理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比较大的几种人格特质理论,如卡特尔Catell,R.B.的、艾森克Eysenck的和近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的大五或五因素模型;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来源: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找出适合一类人的特质,即共同特质是重要的;而有些特质又是个人所特有的,所以个人特质也是应该确定的;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其数量不多;例如,在罗贯中笔下,忠君和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权欲熏心和奸诈狡猾则是曹操的首要特质;在莎士比亚笔下,吝啬是葛朗台的首要特质,因为这种行为倾向表现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例如,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它所起的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有魄力,但在对待家务事上却没有主张; 奥尔波特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④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⑤具有自我客观l生,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考试大收集整理。

人机系统模型的概念

人机系统模型的概念

人机系统模型的概念人机系统模型是描述人与机器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在特定环境中,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和效果。

人机系统模型通常包括人类因素、机器因素、系统因素和环境因素。

1. 人类因素人类因素是指人在人机系统中的行为、认知和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感知能力:人类通过感官获取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 反应时间:人类对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反应时间。

* 错误率:人类在执行任务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概率。

* 学习与适应能力:人类具有学习和适应新环境和新任务的能力。

2. 机器因素机器因素是指人机系统中机器的性能和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计算速度: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

* 存储容量:计算机的内存和硬盘容量。

* 界面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包括用户友好性、直观性和功能性。

* 机器故障率: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

3. 系统因素系统因素是指人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包括但不限于:* 通信协议:系统中各部分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 数据流程:系统中数据流动的路径和方式。

* 控制策略:系统中对各个组成部分的控制方式和策略。

* 系统可靠性:整个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可靠性。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人机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 工作场所:如工厂、办公室等。

*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 物理环境:如噪声、光线等。

* 社会文化环境: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总结人机系统模型是研究和设计人机交互系统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和效果。

通过分析人类因素、机器因素、系统因素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人机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模型可反应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控,并能指出促成事故的一系列事件。

下述几个模型都属于系统理论。

一、S—O—R人的因素模型
1969年,J·瑟利提出一个事故模型,它包括两组问题(危险构成和显现危险的紧急时期),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分,即对事件的感知(刺激,S)、对事件的理解(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以及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

包含有S—O—R的第一组侧重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思考的(认识的)和行为的(生理输出)响应。

第二组,瑟利称之为显现危险时期,也同样包含有S—O—R三个相同的成分。

在此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

瑟利模型如图2-2。

二、操作过程与S—O—R人因素的模型
1978年安德淼等曾在分析60件工伤事故时,应用了瑟利模型及其提出的问题,发现后者存在相当的缺陷,并指出:瑟利虽然清楚地处理了操作者的问题,但未涉及机械及其用于环境的运行过程。

通过在瑟利模型上增加一组提前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部波动(变异性),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

这一工作过
程的增加使瑟利模型更为有用。

安德森对瑟利模型的增补,始于控制系统(一个不可控系统,例如闪电,不能为模型的开始组所阐明)。

问及系统是否能观察到(通过仪表或人的感官),阻止察觉是否可能主要指有无噪声、照明不良或因栅栏而阻碍了对工作过程的察觉。

1970年海尔认为,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适当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

海尔的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

他的模型是二个闭环反馈系统,把下列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楚地显示了出来:(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2)处理信息;(3)用行动改变形势;(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信息包括操作者在运行系统中收到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由于机械的故障而不正确,或因视力听力不佳而察觉不到,即不完整的信息。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行动失误。

预期的信息指经常指导对信息收集和选择的预测。

就预测指导感觉而言,可能发生两种类型的失误。

一是操作者感觉上的失误,二是对危险征兆没有察觉。

只有当信息显示不安全时,预测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负担过重,有压力、疲劳或药物作用,使操作者对收集信息的注意力削弱,以致不能保持对危险的警惕。

行为的决策:根据察觉到的信息,经过处理,能否采取正确的行动,这取决于指导、培训以及固有的能力。

决策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包括生产班组群体的利益,也有原有的经验及由此而产生的对
危险的主观评估。

认识、理解、决策均属于中枢处理,接着便是行动输出(响应行为)。

响应行动之后,运行系统会发生变化。

检察和监测功能是反馈环中的主要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