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

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

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优雅的姿态和富有表现力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首先,中国古典舞注重内涵表达。

在中国古典舞中,情感表达是重要的元素之一。

舞者通过舞蹈动作和肢体语言来传递情感,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古典舞中常出现的意境、抒情、叙事等元素,使舞蹈更具有深度和内涵,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共鸣。

其次,中国古典舞注重形态美。

古典舞强调优美的动作、流畅的舞姿和完美的身体协调。

舞者通过精细而独特的身体表达来展现舞姿的美感。

每个动作都经过精锐的训练和反复琢磨,以展现舞者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古典舞中常见的“仙女步”、“剑舞”等动作,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追求。

其三,中国古典舞讲究节奏感和韵律美。

古典舞常常运用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音乐的节拍和情感变化。

舞者通过舞动的速度、节奏的变化以及肢体的协调来传递舞蹈中的节奏感。

在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下,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蹈带来的激动人心的音乐节奏。

另外,中国古典舞强调舞台表演的细节和整体美感。

在古典舞的表演中,服饰、化妆、道具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使舞台效果更加华丽和精致。

舞者的服饰通常采用传统的中国元素,如汉服、旗袍等,这些服饰既显示了舞者的身份,也与舞蹈的古典风格相吻合。

舞台上精美的道具和背景布置也能为观众创造出具有古代韵味的艺术氛围。

古典舞还注重舞者的心理状态和人物塑造。

舞者在表演时,需要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去,表达出角色的情绪和个性。

在演绎古典剧目时,舞者需要通过细腻的表演技巧展现角色的特点和心理变化,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

总之,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注重内涵表达、形态美、节奏感和韵律美以及舞台表演的细节和整体美感,使中国古典舞成为一门集雅致、高度艺术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认识

中国古典舞认识

中国古典舞认识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深厚的艺术表现力和浓郁的中国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舞的认识可以从其起源、特点、表现形式和传承等方面进行扩展和深入分析。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历了演变和发展。

它最早出现在周朝,通过千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典舞以其高度礼仪的舞姿和美丽的舞蹈技巧而被称为“国粹”。

它通常包括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舞台表现力。

中国古典舞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注重舞者的内心表达和情感传达。

舞者通过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中国古典舞追求优美的身体线条和舞姿,要求舞者具有良好的舞蹈技巧和柔韧的身体素质。

此外,中国古典舞还注重舞蹈的整体效果和舞台表现力,通过音乐、服装、道具等元素的结合来丰富舞台效果。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独舞、对舞、群舞等。

独舞通常由一个舞者表演,展示舞者的个人技巧和魅力。

对舞是两名舞者共同演出,通过舞者之间的互动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群舞则由多名舞者组成,通过协同演出展示舞者的整体力量和和谐感。

不同形式的古典舞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中国古典舞的传承是其生命力之一。

从古代宫廷舞蹈开始,中国古典舞通过师徒传承和学院教育等方式得以保留和发展。

在现代,中国古典舞学院和舞蹈团成为培养和推广中国古典舞的重要机构。

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演出,中国古典舞得以传承至今,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学习者。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内涵。

通过对其起源、特点、表现形式和传承等方面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舞的美妙之处。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值得被保护和传承。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第二段:描绘孔乙己因“窃书”而惨遭毒 打,动作极的扭曲和夸张,表现人物的挣 扎。
第三段:凄凉之处无不令人伤感,伸出的 手又缩回似是无奈和人世的失望,配以孩 童的朗读声,更能显示那个社会的黑暗。
《千手观音》
❖ 该作品打破以往舞蹈动作和技巧,而吸收敦 煌壁画,利用手的不同变化造型来创造佛的 形象,利用灯光、舞美等元素将“三头六 臂”、“幻影动作”、“摇身百变”等表现 得淋漓尽致。
❖ 作品欣赏
链接
返回
❖ 汉文化多继承楚文化。而荆楚歌舞则是 秦汉最具有特色的审美文化之一。究其 原因,汉高祖刘邦喜好楚地歌舞显然起 着决定性的因素。
❖ 所谓“翘袖折腰”并不是 通常所说的向后下腰,而 是下旁腰作九十度折曲, 或双臂成“顺风旗”式随下 腰方向平伸,或两袖反翘, 面向观众。其代表人物为高 祖宠妃——戚夫人。
图片
关于击缶而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钦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 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 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前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 得
返回
❖ 汉代舞蹈种类繁多,其中《盘鼓舞》是 当时十分流行的舞蹈。其特点是“舞者 周旋于盘鼓之间,腾踏于盘鼓之上,具 有高超的杂技技巧和优美的体态动律。 盘和鼓则是舞蹈道具。东充文学家傅毅 在其《舞赋》中有专门描述。
关于《盘鼓舞》中的《七盘舞》
❖ 《七盘舞》是利用盘鼓之“数”与“形” 的象征意义来表现汉人的星象意识,表现 人与天地自然合一的意绪。该舞的二鼓分 别代表日、月,七盘代表北斗七星,七盘 二鼓的设置为太空星座之象征。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汉唐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流派,其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和唐朝时期。

汉唐舞蹈独具特色,以其典雅、端庄和华丽的舞姿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汉唐舞蹈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

一、起源汉唐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时期:汉朝和唐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之一,而唐朝则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舞蹈作为一种喜庆、娱乐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汉唐舞蹈的形成,正是借鉴了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特点汉唐舞蹈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使其与其他古典舞蹈流派区分开来。

首先,汉唐舞蹈注重舞姿的优雅和气质的塑造。

优雅的舞姿是汉唐舞蹈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舞者在舞台上通过优美的动作和舞姿展现出皇家风范和高贵气质。

其次,汉唐舞蹈的舞步华丽而富有变化。

舞者的舞步在整个舞蹈过程中形态各异,既有优美的舞蹈动作,也有跃动的步伐。

这种变化的舞步使表演更加生动,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再次,在舞蹈的表达方式上,汉唐舞蹈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舞者的眼神、面部表情还是身体的动作,都能够准确地传递出舞者内心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更容易被舞蹈的魅力所吸引。

最后,汉唐舞蹈还注重服饰和道具的使用。

舞者身着古代的华贵服饰,配以精美的头饰和配饰,在舞台上犹如行走的艺术品。

同时,舞蹈中常常使用纸扇、长巾等道具,增添了舞蹈的艺术性和戏剧性。

三、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汉唐舞蹈作为中国古典舞蹈的一部分,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汉唐舞蹈是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之一。

汉唐时期的舞蹈积极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并加以创新和提炼,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独特性使汉唐舞蹈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汉唐舞蹈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汉唐舞蹈作为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来的舞蹈形式和技巧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论是在舞蹈动作的设计还是在形式的创新方面,汉唐舞蹈都为后世的舞蹈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中国古典舞概念

中国古典舞概念

中国古典舞概念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它通过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魅力。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典舞源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朝。

古代宫廷舞蹈主要有宴会舞、宗教舞、祭祀舞等,起初只在贵族阶层中传承,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元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二、表演特点中国古典舞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其美在于舞者的身姿、动作和服饰的协调统一。

舞者的身姿端庄婉约,动作优雅流畅,充满韵律感。

中国古典舞注重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通过舞者的表演来展示情感和意境。

舞者以身体的舞蹈语言,诠释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善、忠、孝等价值观念。

三、艺术价值中国古典舞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舞蹈的表演要素,还融入了戏剧、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通过舞者的表演,将深沉的情感与精湛的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

中国古典舞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舞者的身姿动作,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礼仪风尚、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因此,中国古典舞在文化传承、历史研究和国家形象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和艺术价值都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中国古典舞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身韵有哪些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有哪些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有哪些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优美的动作和细腻的情感表达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征,包括舞姿、动作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

1. 舞姿端庄优雅中国古典舞以端庄优雅的舞姿为特点。

舞者的身体姿态笔直而收放有度,脚步轻盈,同时具备充满力量的表现能力。

舞姿的端庄优雅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典雅之美,也展现了舞者的修养和才情。

2. 动作精妙独特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精妙独特,注重线条和曲线的运用。

舞者的手势柔美而富有表现力,手指的灵活运动更是古典舞的一大特色。

另外,舞者的转身、跳跃、弓身等动作也充满了节奏感和力量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表演技巧高超中国古典舞在表演技巧方面要求极高。

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体力和灵活性,能够完美地掌握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

古典舞中还包括了许多技巧性的动作,如高挑、飘逸、转身等等,需要舞者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水平。

4. 情感表达丰富深沉中国古典舞的艺术表达以情感为核心,情感深沉且丰富多样。

舞者通过身体的动态和手势的表达,传达出各种情感,如喜悦、愤怒、悲伤等等。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技巧和表演能力,还需要舞者在内心深处有真挚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5. 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古典舞的另一个特征是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舞蹈中常常采用传统的音乐、服饰、道具等元素,以展现古代文人雅士的风姿和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这种融合让舞蹈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也深化了观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6. 注重细节和整体呼应中国古典舞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整体的呼应。

舞者不仅要准确地表达每一个动作和手势,还要与音乐、舞台布景等因素形成完美的整体效果。

舞者的身体力量、舞姿、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精心协调,以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形象。

总结:中国古典舞具有端庄优雅的舞姿、精妙独特的动作、高超的表演技巧、丰富深沉的情感表达、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注重细节和整体呼应等特征。

中国古典舞认识

中国古典舞认识

中国古典舞认识中国古典舞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但受到唐代文化的繁荣和盛世的推动,舞蹈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唐朝,舞蹈成为了宫廷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融入了更多的民间舞蹈元素,并与戏曲、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形式相结合。

唐朝诗人杜牧曾经感叹道:“春酒温柔杂夜合,古调长安舞袖斜”,表达了古典舞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独特魅力。

古典舞在后来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并广泛传播到民间。

在这个过程中,古典舞的艺术形式逐渐演化出不同的流派和舞蹈剧目,如《白蛇传》、《红楼梦》等。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古典舞以优美、婉约、内敛为特点,舞姿动作流畅而含蓄。

它注重身体的柔美曲线,注重舞蹈者的舞姿和表情的表达,力求达到舞姿和音乐之间的完美融合。

在表演形式上,古典舞主要由身体动作和手势表现,注重舞者的身体控制和技巧。

古典舞在节奏和节拍上也有独特的要求,舞者需要通过舞步和姿势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同时呈现出独特的舞台效果。

三、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典舞通过舞蹈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宫廷文化以及民间风俗。

在古代社会中,舞蹈是代表着国家的繁荣和秩序,也象征着人们的喜悦和欢庆。

古典舞将这些情感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来,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古典舞还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强调和谐、平衡和内涵的表达。

通过舞蹈的形式,古典舞表达了中国人对真善美追求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

最后,古典舞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 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中 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特点。

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合了诗歌、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

从形态上来看,中国古典舞强调“圆”的运用。

这种“圆”不仅体现在舞者身体的动作线条上,还贯穿于舞蹈的整体构图和空间流动之中。

舞者的身姿常常呈现出各种圆弧形的姿态,如“云手”“涮腰”等动作,手臂和身体的转动如同行云流水,圆润流畅,给人以优美、和谐的视觉感受。

在舞蹈的构图上,也多采用圆形、弧形等曲线,使整个舞台画面充满了灵动和韵律感。

这种对“圆”的追求,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团圆、美满的向往,以及对和谐、平衡的审美追求。

在韵律方面,中国古典舞注重“韵”的表达。

“韵”是一种内在的气息和情感的流动,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达出来。

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不仅要有精准的动作技巧,更要将情感融入其中,使每一个动作都富有韵味。

比如,一个简单的“亮相”动作,舞者通过眼神、呼吸和身体的停顿,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气势。

这种“韵”的表达,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也是其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像西方舞蹈那样节奏强烈、规律明显,而是有着独特的“弹性节奏”。

这种节奏变化丰富,有快有慢、有张有弛,如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奏一样,充满了变化和灵动性。

舞者在表演中能够根据情感的需要,灵活地调整节奏,使舞蹈更具表现力。

比如在表现欢快的情绪时,节奏明快、动作轻盈;而在表现悲伤的情绪时,节奏缓慢、动作沉重。

这种弹性节奏的运用,让中国古典舞更能体现出细腻的情感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典舞的身法和步法也极具特色。

身法上,要求舞者具备“拧、倾、圆、曲”的特点,通过身体的扭转、倾斜和弯曲,展现出优美的姿态和灵动的气质。

步法上,有“圆场步”“花梆步”等多种独特的步伐,这些步伐不仅具有功能性,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舞特点“中国古典舞”在当代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在从中国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中,提取典型性的舞蹈动态形式,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追随时代精神与人民审美需求,广采博收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与舞蹈身段;武术中姿势和动势的劲力与风范;芭蕾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文化优长,它是在中华文化民族母体之中形成的当代舞蹈的一个种类。

表达了当代中国舞蹈工作者们对传统的一种重新诠释。

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追求。

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中国古典舞已经取得了令国内外所瞩目的艺术成就,它不仅推出了多部教材(其中《身韵》教材荣获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这一训练体系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国舞演员、教员、研究人员,从而直接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

了解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特色与审美追求,舞台剧目的发展与演进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

为建立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新“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20世纪50年代最初的创业者们认识到戏曲舞蹈是蕴涵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并开始在中国戏曲宝库中不断汲取养分,从而对戏曲舞蹈的历史沿革、艺术表现手法、动作结构特征、表演程式规律、民族审美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分析研究,探寻它从内涵到外延的形态中那些蕴藏着舞蹈艺术本体概念的重要提纯因素。

在以戏曲为舞台表现构建方法指导下,以1957年《宝莲灯》和1959年《小刀会》为代表的早期古典舞作品先后问世。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它们都带有很浓厚的戏曲表现痕迹。

从创作来源上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把某些戏曲片段、传统文本改编或移植成舞蹈剧目,其表现为作品内容同戏曲题材同出一辙。

这部分作品中大量借鉴了戏曲舞蹈的套路与动作程式,在继承其特有的功能形态时,还吸取了戏曲表演艺术中各种角色类型的性格特点和造型体态。

例如,在《宝莲灯》和《小刀会》中就较多的吸收了动作逆向起动的形态韵律。

这种运动规律,在戏曲表演中表现为——人物道着“你来看那啊!”时不首先指着叫人去看的对象,而是先以相反的方向着手,然后才转到这一方来。

在千变万化的动姿中蕴含着曲徊萦绕的弧线动态,例如在盘旋卧云扭麻花的姿态中,尽量强调身体的转折,使姿态富于变化的动感。

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其扬善抑恶的主题发挥艺术的教育作用,传统舞蹈的舞台艺术化的新尝试亦带给工农大众美的享受。

但是这种模式使得舞蹈创作总想要寻觅用“舞”之地,而让这类以武生和青衣为创作基调的中国古典舞处于徘徊与守望之中。

历史题材有待于实现以新的释义和肢体语言、情感表现上的创新,使古典舞获得它的再生力与感召力并创造出新的赋予生命感的舞蹈形式。

20世纪80年代,舞蹈家们所创作的大批优秀古典舞剧目已然与创建初期的作品《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大不相同了。

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从戏曲舞蹈“身段”脱胎而出的“身韵”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训练体系。

这套既具有科学系统性,又具有民族审美性的身韵教材,无疑丰富了古典舞的创作语汇,既摆脱了初建时。

作为纯舞蹈艺术在肢体语言上的失语窘境,冲破了传统艺术发展的“瓶颈”。

动作语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古典舞剧目创作的思路被拓宽,并为以后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当以“身韵”为代表的这套融科学系统性、民族风格性、时代审美性为一体的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体系成熟并广为传播时,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机制便产生了质的飞跃。

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古典舞剧目普遍克服了初创时的历史局限,已经摆脱戏曲的模式,并逐渐建构舞蹈本体表现方式。

所谓舞蹈本体,在当代舞蹈家看来,“舞蹈就是舞蹈”,它应不掺入任何舞蹈之外的替代与装饰成分,视舞蹈为一种摆脱功利性价值而注重审美价值,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的,是一种在形体动作上具有韵律感,在长期积淀、选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系统的动作样式。

因此,从这一时期的剧目对舞蹈本体的表现程度、角度和对形式、结构上的处理与发展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叙事、表情的戏剧型剧目;第二类为抒情、写意、象征性的抽象表现型剧目;第三类为借古喻今,现古示今的仿古型剧目;第四类为表现现实人生理想,直抒胸臆的现代型剧目。

《金山战鼓》《风雪山神庙》《新婚别》《木兰归》等剧目可归为第一类,是由于它们在形式上都重于叙事,以历史故事为蓝本,刻画人物类型的性格,描述其历史功绩、爱情经历,情绪上多以悲欢离合为主。

在内容上,舞蹈语言性格鲜明,阴柔阳刚对比强烈。

由于源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戏曲艺术,而传统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又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表演经验,因此当它从戏曲舞蹈中脱胎出来,独立表现特定内容和刻画各类人物形象时,便显示出它近水楼台、捷足先登的优势,即运用传统故事蓝本,再追求舞蹈本体的前提下重叙事。

同时,又在叙事的同时精练了复杂的故事情节,使富有民族底蕴的音乐与丰富的古典舞舞姿相结合,再深化了人物的内心情愫,表现出起伏跌宕的情感世界,显示出中国古典舞内涵深厚的无穷魅力!从事中国古典舞的创业者们一直本着求索、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新的思路,谋求新的发展。

进而出现了以《丝路花雨》《文成公主》《编钟乐舞》《铜雀伎》等为代表的仿古型古典舞剧目。

其中《丝路花雨》是比较典型的一部作品,它取材于古丝绸之路的传说,以我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颂扬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

在艺术上则把闻名天下的敦煌壁画搬上了舞台,用今人的智慧复活了唐代的舞蹈艺术。

舞剧构思巧妙地将莫高窟壁画艺术与人物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使舞与画交相辉映,舞剧以浓郁的敦煌艺术风格,革新了舞剧艺术中常见的陈旧之感。

舞剧将中国古典舞中的敦煌舞与少数民族舞蹈巧妙结合,在动静对比、刚柔相济之中创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物性格。

舞蹈动态中处处不失三道弯“S”形的基本韵律和体态,以扭腰、送胯、勾脚等基本动律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舞——敦煌舞蹈语汇流派。

《丝路花雨》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的舞剧之一,为发展民族舞剧和中国古典舞提供了新的语言形式,并引发了中国舞坛的“仿古热”。

该舞剧荣获1979年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评比一等奖,并应邀出访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较大的声誉。

中国古典舞“身韵”作为一种民族身体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形态,它对剧目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换言之,身韵将古典舞的言说带人了一种更为深邃的文化风格语境,它将动作语言作为基础,提供了给编舞者们更多的、属于该舞种的韵母与符号,并促使编导家着力于对舞蹈本体的开发与应用,使剧目创作的思路得到了更为广阔的拓展,从而带动了像《黄河》《长城》等作品为代表的抒情、写意、象征等抽象表现型古典舞剧目的发展。

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舞剧目在继承与发展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的创作模式,使其在形式上产生流变,由情节的描述转变为情感的宣泄,交响式的构思上不是突出某个人的故事,而是重于整个群体在用肢体语言所舞动出的震撼力。

这一类的作品更接近舞蹈本体。

这个时期的剧目对传统的突破是指它们对叙事性故事的摆脱,更进一步地向舞蹈本体迈进。

其创作思路是从音乐结构出发,寻找一种虚幻形象,而不是首先从故事出发、从人物出发,相比前一阶段的古典舞剧目,它更走向抽象性,并在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交响型性质,这一性质,即从“音乐出发”的创作思路,特别是在《黄河》这一类剧目中得以最充分的发挥与展现。

该舞蹈一直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在1989年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青年舞蹈演员新作品评比中获优秀创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评比经典作品奖。

总而言之,这一类型的古典舞以舞蹈语言中性化的表现形式为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为舞蹈语汇外化深层蕴涵的创造力开启了新的空间,使剧目创作具备了舞种风格暗示性的内在支撑点。

可以说《黄河》《长城》《江河水》等第三类型作品的问世,也预示着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创作艺术发展的特征及其意义是:一方面从运动逻辑和审美标准上改变了以往肢体语言的阴柔阳刚对比鲜明的性别化,使男女舞者在古典舞动态语式上走向了中性化;另一方面,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与身法韵律为基础,赋予剧目新颖独特的个性化特征,使舞蹈的主题思想、人物心境和整体氛围相和谐,达到内外一致、贯穿始终的境界。

也使得肢体语言的外化表意功能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把听觉中的音乐交响性与视觉中古典舞的韵律性浑然融为一体。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承继了此前古典舞剧目的成功因素中努力地寻求“变法”,新生代的古典舞编创者们以根植传统、打破传统、立足当代、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更进一步地向当代舞蹈新境界迈进,开辟了以《扇舞丹青》《风吟》为代表的现代型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领地。

充分运用现代艺术更为新颖的手段,抓住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并将其与艺术革新结合起来,顺应当下时代的人民对古典艺术的审美期待。

“现代型”的剧目探索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古典舞最初形态的挑战。

江北舞蹈培训然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现代型”绝不是现代舞,它只是从结构上走向现代,代表着一种艺术探索的努力,其价值在于挖掘更注重动作本身,它摆脱叙事、摆脱人物的处理方式,在原有的古典舞剧目的创作方向上实现一种扩张与延伸,其目的和原则仍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这与现代舞的理念截然不同。

它在结构上具有了现代性质的古典舞表征,但其根本还是在大的民族文化、审美传统的共性中去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剧目继20世纪80年代的“叙事型”、“仿古型”迈出新的一步后,90年代又迈入“抽象表现型”、“现代型”,但却始终没有脱离古典舞这一舞种的本质,并由传统走向了当代。

这四者之间虽然类型不尽相同,但其内在因素却紧密联系着,都是在同一民族文化母体中所孕育。

它们并不是出现了一类,就排斥或诋毁另一类,而是各具特色“同源异流”式地共进,并在中国古典舞整体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谋求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经过实践,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题材与素材的选择上,是不受历史年代、人物身份限定的。

换言之,它完全处在一个弹性空间里挥洒自如地创造性地去展现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意蕴和精神。

远之可以表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吒闹海》和《飞天》;中之可以表演《秦王点兵》《梁山伯与祝英台》《木兰归》《穆桂英挂帅》;近之也可以塑造《秋瑾》《繁漪》《秋海棠》和《铁梅》等等。

同时还能体现淡化时间和人物特征的摹象型舞蹈,如《白鹤》《金蛇狂舞》《醒狮》等与意象型舞蹈《小溪、江河、大海》《风吟》《扇舞丹青》等。

至此,经过发展与演进的中国古典舞剧目就形成了当下创作的繁荣景象和多样化的审美态势——有的是在择取戏曲舞蹈中最具典型性和衍展性的动姿与动态,对其韵律把握和展开来生成“变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