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弹性测试仪作业指导书

弹性测试仪作业指导书

作 成1.校正:1.1台面水平无振动,底座水平指示处于水平位置,如图1;水平仪的空气泡正好处于黑色内圈内为平衡;1.2将摆锤垂直于桌面,旋动指针至零刻度位置时,检查指针的尾端端是否刚好触碰到拨针架;如图21.3将摆锤逆时针提起至挂钩处挂紧,检查指针是否指示100的位置,且摆锤处于水平位置,如图3;2.测试:2.1 将摆锤挂起于水平位置;2.2 旋动指针旋钮,使指针指向零刻度处;图4所示2.3向外拉起夹具固定拉杆,松开夹具,将样品垂直放入夹子,并轻轻往里推夹具,将样品压到位,注意样品须与内壁平贴不能有间隙,但用力不能过大,要确保样品不能受压变形,然后松开夹具固定拉杆,检查样品是否固定好;如图5所示:2.4向右扳动挂钩旋钮,摆锤下落冲击橡胶试样,如图6:2.5摆锤撞击试样片后反弹时会自动带起指针逆时针旋转;当反弹到极限后摆锤又顺时针掉落,指针则停住指向某一刻度;此刻度即为试样块的弹性值;如图72.6按上述2.1~2.5流程,连续进行5次测试,取第4、5两次的平均值;2.7向外拉夹具固定拉杆,松开样品,并取下测试样品;弹性测试仪作业指导书修订记录版本/版次年 月 日内容摘要作业流程图作业步骤图 示操作及注意事項1.每天上下班前需清洁,用抹布轻拭弹性仪上灰尘;核准审核水平归零挂起指针样品撞击读数摆锤样品固定架夹具固定拉杆挂钩旋钮 刻度盘 指针旋钮 指针水平仪 图1图2指针尾拨针架图3图4指针指向100旋动指针旋钮,使指针指向零刻度处 图5 图6图7拉杆外拉往右拨第 1 页,共 1 页。

金属弹性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金属弹性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金属弹性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了了解钢材的刚度及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2、引用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103、仪器设备:万能试验机、引伸计、游标卡尺4、试验步骤4.1用量具测量试样的原标距两端及中间三处截面直径尺寸(板状试样宽和厚度),圆试样直径应在每处于两个垂直的方向各测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

未经加工的螺纹钢筋用重量法计算横截面积。

4.2按试样横截面积、材质(黑色或有色),计算初负荷(一般钢样为100N/mm 2,有色金属为N/mm 2);4.3按试样材质查选或估算预期比例极限。

4.4在预期比例极限的70〜80% ,算出等级荷载(△ P),不少于6 级,并列出荷载表。

4.5 将准备好的试样安装在试验机夹具里,使试样中心线和上下钳口的中心线相符合,然后向试样施加初荷载。

安装引伸计,调整引伸指针零点,再反复向试样施加初荷载二倍的荷载2〜3次,并保持一定时间,退回至初荷载调整引伸计的零点。

4.6向试样均匀无冲击施加荷载,并续出各级荷载和该级荷载下的引伸计相对伸长值,记录于表格中。

4.7同一根试样反复测定三次。

求出E1,E2, E3。

一组试样为3根。

5、计算与评定5.1静弹性模量E按下试计算:理2E=式中:E--弹量模量(N/mm2);△ P=分级荷载(KN );Le—引伸计标距(mm);Fe—试样原横截面积(mm2);△ l —相应于厶P时的伸长(mm)5.2计算示例5.2.1 钢样dO=10.1mm , Fe=80mm2, Le=50mm , K=1/1000mm,初级荷载P0=100 X 80=8000N (8KN )(钢样初始负荷为100N/mm 2)。

预期比例极度限荷载(70〜80%)L00PP 预= =50400KN5.2.2为便于计算取PP=50000KN (比例极限取值为aP=900N/mm2)5.2.3等级荷载△ P=50000-8000/6=7000N ( 7KN )5.2.4荷载表及测定结果计算:△ P=7000N , Le=50mm , Fe=80mm2 ,7000 6050 21.5x10-3105N/mm25.3结果评定:同一根试样须反复测定三次,求出E1、E2、E3,贝U E=1/3( E1+E2+E3)△ 1=21.5 x 10-3mm E= x =2.03 x。

弹簧检验作业指导书

弹簧检验作业指导书

弹簧检验作业指导书弹簧检验作业指导书1.0目的为来料检验人员明确弹簧品质质量要求,特制定此通用标准作为来料检验的标准,同时提供给供应商了解本公司的品质水平要求,加强品质管理。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厂所有弹簧材料入厂时的检验。

3.权责单位3.1检验规范由品保单位制定,品保单位经理核准后发行。

3.2所制定之规格,如有修改时,须经原核准单位同意后修改之。

4.0检验依据4.1依据工程提供产品图纸进行检验。

4.2依据工程提供的产品样板进行检验。

4.3依据制定的检验标准以及相关的资料进行检验。

5.0检验标准5.1检验工具卡尺、工具显微镜、投影仪、点卡、刀片、3M600胶纸、RAC耐耐磨仪、硬度测试仪、酒精、棉布等。

5.2允收标准a. 外观按照MIL-STD-105E一般检验水准II抽样,AQL定为CRI=0、MAJ=0.65、MIN=1.0;b. 性能测试按照MIL-STD-105E特殊检验水准S-1抽样,AQL定为C=0;c. 尺寸按照MIL-STD-105E特殊检验水准S-3抽样,AQL定为C=0.5.3缺陷定义a. 缺陷(CRI):产品功能完全失常或会导致使用者或操作者生命安全之缺陷。

b. 缺陷(MAJ):产品部分功能、结构失常或严重的外观不良会导致客户拒收或抱怨的缺陷。

c. 缺陷(MIN):产品明显的外观不良可能会导致客户抱怨或包装方面的缺陷。

5.4检验条件a. 光源:标准光源灯光;b. 检物表面与眼睛距离:30~40cm;c. 视线与被检物表面角度:45±15o;d. 检验时间:≤10S;e. 视力:裸视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且无色盲。

6.0弹簧检验内容6.1外观检验:。

弹簧检测选配作业指导书

弹簧检测选配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弹簧检测选配目次一、作业介绍 (3)二、作业流程示意图 (4)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 (5)1.班前准备 (5)2.开工准备 (5)3.工序控制 (5)4.弹簧检测选配 (5)5.设备故障处置 (6)6.质量反馈处置 (6)7.完工要求 (7)四、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及材料 (8)一、作业介绍作业地点:检修车间钩缓检修间。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货车车辆车钩支撑座弹簧检测选配作业。

上道作业:支撑座分解作业。

下道作业:支撑座组装作业。

人员要求:本岗位作业须由车辆钳工完成,作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并持有《岗位培训合格证》,上岗人员须持证上岗。

作业要点: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整齐;开工前全面检查工具、材料状态确认性能良好无故障;检查测量具计量检定不过期;完工进行整理,清扫场地。

二、作业流程示意图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1. 班前准备按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参加班前点名会。

2. 开工准备按《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工具及材料》清单检查工装工具、样板量具及材料状态,须齐全、良好。

发生异常情况时通知工长处理。

3. 工序控制检查弹簧分解完毕,弹簧型号符合;不符时,返回分解工序。

4.弹簧检测选配4.1外观检查4.1.1使用钢丝刷清除弹簧表面堆积杂物。

作业时注意佩戴防护眼镜,避免灰尘进入眼睛。

4.1.2目视检查弹簧无裂损。

裂损时报废,用白粉笔划“×”4.2.弹簧检测选配4.2.1将弹簧正位放置在工作平台上。

4.2.2用弹簧检测尺测量弹簧自由高度在233mm-243mm之间,超下限时更换,超上限时可每端同高配套使用,组装时同组3个支承弹簧高度差不大于2mm。

如图1所示图14.2.3检测支撑弹簧腐蚀深度不大于8%。

用弹簧检测量规dZ端测量弹簧腐蚀最大处圆钢直径,dZ端通过腐蚀最大处圆钢直径时弹簧腐蚀深度超限,超限时报废。

如图2所示图25. 设备故障处置工作者在设备点检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设备状态,发现异常,立即停机检查处理,属于自修范围的故障由工作者处理。

59、高速铁路弹性吊索检查作业指导书

59、高速铁路弹性吊索检查作业指导书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弹性吊索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弹性吊索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弹性吊索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检查保养周期:36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总科技[2014]172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设计文件、设备说明书和安装图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使用手板葫芦作业时,要有防止滑脱的安全措施;4.2当车梯在曲线上或遇大风时,对车梯要采取防止倾倒的措施;当车梯在大坡道上时,要采取防止滑移的措施;4.3严禁使用工、机具抬升接触线,防止接触线产生硬点。

5 作业流程图1 弹性吊索检修作业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要求表1 人员要求注:其他作业人员未一一列出。

表2 携带工具表3 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及标准7.1 外观检查(1)弹性吊索状态无过松、过紧,无断股、散股、烧伤。

(2)弹性吊索线夹零配件齐全,无损伤、锈蚀。

(3)弹性吊索线夹螺栓由上向下穿,长螺栓一侧朝安装在田野侧,无紧偏现象。

沥青弹性恢复试验作业指导书(10.11)

沥青弹性恢复试验作业指导书(10.11)

文件编号ZY01-009-2008作业指导书(沥青弹性恢复试验)编写: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受控状态:持有者姓名:分发号:持有者部门: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目录1. 主要设备及开展项目2. 仪器设备操作规程3. 校准/试验工作程序及样品处置4. 试验操作过程5. 数据处理规定6. 测量不确定度报告7. 原始记录表格1.主要设备及开展项目主要仪器设备仪器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温控测力延度仪H-1060.5F 美国HUMBOLDT公司1500mm 1mm表2 开展检测项目开展检测项目项目名称分析方法方法来源测量范围允许误差范围沥青弹性恢复试验T0662-2000 JTJ052-2000 0-1500 mm -2.仪器设备操作规程2.1操作步骤(1)给延度仪水槽注水,打开仪器电源开关,设定仪器水槽温度并将仪器温度保温至试验温度±0.1℃。

(2)调节延度仪的拉伸速度为5cm±0.25cm/min。

(3)移动滑板使其指针正对标尺的零点。

(4)卸下试模取出试件,将试件两端的孔分别套到延度仪滑板及槽端固定板的金属柱上,按控制板上拉伸按钮开始拉伸。

(5)试验结束后取出试件,关闭仪器电源。

3.校准/试验工作程序及样品处置现场取样(委托送样)填写委托单→样品编号→样品区→下放通知单→从样品待检样品区取样品→试验室进行样品试验/检测→样品试验/检测完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对试验卫生进行清理→剩余样品放入已检样品区按规定集中处理→由指定人员出具报告→报告审核、批准→报告盖章、发送4. 试验操作过程4.1试验准备4.1.1仪器有效性检查试验前先检查温控测力延度仪是否在检定有效期范围内。

如果使用有效期在范围内,可继续进行试验;如果不在范围内,通知设备管理员进行设备检定。

4.1.2仪器设备准备(1)检查温控测力延度仪是否正常启动,加热控温功能是否正常。

改性沥青弹性恢复率作业指导书

改性沥青弹性恢复率作业指导书

改性沥青弹性恢复率试验作业指导书一、作业目的:本方法测定热塑性橡胶类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弹性恢复率,即测定用延度试验仪拉伸一定长度后的可恢复变形的百分率,评价其弹性恢复性能。

非经注明,试验温度为25℃,拉伸速率为(5±0.25)cm/min。

二、作业前准备、确定事项:仪器准备:1、试模:采用延度试验所用试模,但中间部分换为直线侧模,如下图,制作的试件截面积为1cm2。

弹性恢复试验用直线延度试模。

2、恒温水槽:能保持规定的试验温度,变化不超过0.1℃。

水槽的容积不小于10L,高度应满足试试件浸没深度不小于10cm,离水槽底部不少于5cm的要求。

3、延度试验机。

4、温度计:0℃~50℃,分度为0.2℃。

5、剪刀试验前准备工作:(1)检查温控测力延度仪是否正常启动加热控温功能是否正常。

设定水槽温度为试验温度如仪器能够正常启动温度能够控制在试验温度±0.1℃范围内则在温控测力延度仪使用记录“使用前”一栏中填写“正常”若不能正常使用则在“使用前”一栏中填写“故障”并填写温控测力延度仪设备台账和设备维修单通知设备管理员进行维修。

(2) 设定恒温水浴温度为试验温度检查控温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若不能正常使用则填写恒温水浴设备台账和设备维修单通知设备管理员进行维修。

(3) 设定烘箱温度170℃±10℃。

(4) 烘箱预热道路石油沥青140℃±5℃改性沥青170℃±10℃。

(5) 样品带盖置烘箱中加热至充分流动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三、标准依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T0662-2011。

四、作业流程:1取小样来回数次倒入试模样品略高出试模如右图2试模底板贴上样品标签置室温下冷却35分钟。

3将试样放入达到试验温度±0.1℃的水浴中保温30分钟。

4取出试样进行刮模刮模时控制好刮刀温度由中间向两边用热刮刀刮平试样。

5试样刮模后放入水浴中继续保温1.5h。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作业指导书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作业指导书
4.2.2每组6根同龄期同条件制作的试件,3根用于测定抗弯拉强度,3根则用作抗弯拉弹性模量。
5.试验步骤:
具体试验步骤依据《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T0559-2005方法进行试验。
6.试验结果整理
6.1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Ef按简支梁在三分点各加荷F0.5/2的跨中挠度公式反算求得:
6.33个试件中如有一个断裂面位于加荷点外侧,则混凝土抗弯拉强度按另外两个试件的试验结果计算。如果这两个测值的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值中较小值的15%,则以两个测值的平均值为测试结果,否则结果无效。
6.4如果有两个试件均出现断裂面位于加荷点外侧,该组结果无效。
6.5结果计算精确至100 MPa;
7.试验报告: 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产地以及混凝土配合比; 试验日期及时间; 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 环境温度和湿度; 执行标准; 抗弯拉模量; 断裂位置 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4.1仪器设备:
序号
名称
使用要求
1
压力机
应符合T0558的规定。
2
抗弯拉试验装置
应符合T0558的规定。
3
千分表
分度值为0.001mm,0级或1级。
4
千分表架
金属框架。
5
其它试验仪器
毛玻璃片、502胶水、平口刮刀、丁字尺、直尺、钢卷尺、铅笔等。
4.2试样准备:
4.2.1试件尺寸符合T0551中表T0551-1的规定,同时在试件长向中部1/3区段内表面不得有直径超过5mm、深度超过2mm的孔洞。
8.试验注意事项:
8.1试件至试验龄期,自养护室取出试件,用湿布覆盖,避免湿度发生变化。
8.2断面位置在试件断块短边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底面中轴线商量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检测弹性机织物的弹性伸长与弹性回复率是否符合标准。

2、试验方法
(一)TTM 076弹性织物伸长率的测定方法
(二)TTM 077弹性织物回复率的测定方法
(三)JIS L1096B法伸缩织物的伸缩性
(四)ASTM D 3107-2003
(一)TTM 076弹性织物伸长率的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测试弹性机织物在一定的负荷下,单位长度的伸长大小。

2、试验器材
2.1钢尺(精确至0.1mm)和标示笔。

2.2样品夹具(宽度大于50毫米)。

3、试验室标准条件
试验布必须在温度为21±1℃和湿度为65±2%的条件下平衡4小时。

4、操作
4.1布条:约65×5cm(修边纱后),修边纱时不可硬扯,作好50cm 标记。

4.2测试:连续慢慢拉伸至30N,停止3秒,慢慢抬起后停止3秒
再拉伸,往复三次,第四次拉伸后测量标记尺寸。

4.3弹性%:(拉伸后尺寸-50厘米)/50厘米
5、试验报告
5.1报告每个测试样品的弹性伸长。

(二)TTM 077弹性织物回复率的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机织弹性织物。

2、试验器材
2.1定时器。

2.2米尺和软尺(精确至0.1MM)。

2.3静力伸长测试仪
3、试验室条件
试验布必须在温度为21±1℃和湿度为65±2%的条件下平衡4小时.
4、操作
4.1按照弹性伸长率方法测试弹性伸长率。

4.2将布条在原长的基础上拉伸弹性伸长的80%,固定半小时后松
开,1小时后测量其长度L1。

例如弹性是40%,则拉伸至50+50×40%×80%厘米,即66厘米。

4.3弹性伸长回复率=(L1-50厘米)/50厘米。

4.4弹性伸长率的80%超过了35%,均按35%计算(即弹性超过了43.75%)。

5、试验报告
记录试样的弹性伸长回复率。

(三)JIS L1096B法(定负荷法)
伸缩织物的伸缩性
试验器械同TTM076、077。

1、伸长率
1.1 试验布必须在温度为21±1℃和湿度为65±2%的条件下平衡4小时。

1.2从调湿完毕的试样上剪取试验片三块,每块长向为弹性方向约
65厘米(或35厘米),宽度修边纱后5厘米。

修边纱时不可硬扯。

1.3在试验片上作好长向为50厘米(或20厘米)标记。

1.4测试
1.4.1把试验片的上面的一个布端用夹子固定后,给另外一个布端加
上14.7N(1.5kgf)的负荷。

1.4.2加上负荷过1分钟后,测定标记之间的距离。

1.4.3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伸长率。

L1-L0
Ep= ×100
L0
Ep:伸长率
L0:原来的标记之间的距离(50cm或20厘米)
L1:14.7N负荷后过1分钟后的标记之间的距离。

1.4.4试验结果为三块试验片试验结果的平均值。

2、伸长恢复率与残留变形率(B-1法)
2.1试验片同1.1、1.2。

2.2把试验片的上面的一个布端用夹子固定后,从上面夹子的最下端
部分开始到20CM或50CM距离的位置上作出标记,为L0。

在此标记处加上14.7N(1.5kgf)的负荷。

2.3加上负荷持续1小时后测定标记之间的距离L1。

2.4去掉负荷后,测量过30秒后的试验布和过1小时后的试验布标
记之间的距离,分别记录L1'(30S)和L1''(1H)。

2.5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伸长恢复率和残留变形率。

把30秒和1小时
的实验各做3次。

平均值作为该试验的结果数据。

L1-L1'
Er= ×100
L1-L0
L1'-L0
Rs= ×100
L0
Er:伸长恢复率
Rs: 残留变形率
L0:原来的标记之间的距离(50cm或20厘米)
L1:加上14.7N负荷后过1小时后的标记之间的距离。

L1':去掉负荷后,过30秒后和过1小时后标记之间的距离。

(四)ASTM D 3107-2003
1.适应范围
适用于有高伸展性(大于12%)和在低拉力下具有良好回复性的织物组织。

2.试验器材
2.1可精确到秒的计时器。

2.2精确到1毫米的钢尺、标记笔。

2.3定力伸长仪。

3.试验条件
测试样在温度为21±1℃,湿度为65±2%的条件下,至少平衡4小时。

4.步骤
4.1在调湿好的试样上,从不同部位剪取三块测试样本,每块弹力方向长约65cm,宽度修边纱后5cm。

4.2将试验基准点以50cm的距离,置于测试样本的中央。

(不少于25cm)
4.3按照面料说明或者客户要求,选择1.81kg(4LB)或1.65kg(3LB)两种条件的负载,客户无明确要求的按4LB,并记录基准点间距O1。

4.4将布条一端固定好后,给测试样本施加一定的拉力,循环3次,每次循环持续5秒(在特定拉力下持续3秒,松驰2秒),第4次施力让重锤自然下垂30分钟,再记录标准点间距B。

4.5换另外一个试样,依次按照4.3或4.4进行测试,直到3个代表不同部位的试样测试完毕。

4.5.1按照要求根据5.1中计算的织物平均伸长值的85%拉长织物,拉长时间为30±1分钟,记录为距离H,并记录这一样本原始基准点间距O2。

(一般02也应为50cm)
4.5.2 30±1分钟以后,使样本处于自由松驰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再松驰30分钟,测量其间距J。

4.6换另外一个测试样本,依次按照4.6.1~4.6.2进行测试,直到3个代表不同部位的试样测试完毕。

5.计算
5.1弹性伸长率=100×(B-O1)/O1
5.1.1以弹性伸长的85%延展后织物残余率= 100×(J-O2/O2)。

5.1.2 以弹性伸长的85%延展后的织物回复率=100×(H-J)/(H-O2)
这里的O1=施加拉力前基准点间间距(一般为50cm)。

这里的O2=被拉长前原始基准点间间距(一般为50cm)。

B=样品被施加拉力30分钟测得的基准点间距。

H=按伸长值的85%计算后的间距(按5.1伸长值的85%)。

J=85%的伸长值绷紧30分钟后,再松驰30分钟后的间距。

6.计算出三个样本的平均弹性伸长率和残余率、回复率。

注:一般回复率要求在96%~98%的客户,回复率计算方法都是用100-残余率,如LIZ客户:延展85%后织物的回复率=100%-残余率。

假如残余率为4%,那么回复率=100%-4%=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