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_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kdh

合集下载

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评述

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评述

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评述作者:张蓉来源:《财讯》2018年第27期本文将回顾有关的国内外会计稳健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评价。

本文主要将会计稳健性相关的文件梳理为一下几个部分:会计稳健性的界定、类型、影响因素和經济后果等。

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思考。

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会计稳健性,是指财务会计中的稳健原则,也称谨慎性原则。

它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研究财务会计的稳健性,有助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证券市场的规范,有助于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以及帮助企业进行优化决策。

针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稳健性的界定与类型;二是、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三是、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会计稳健性的界定与类型由于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界定也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研究背景,所以理论界从多个方面均可以对会计稳健性进行界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会计稳健性的定义虽不具有一致的结论却使会计稳健性研究本省焕发着令人着迷的理论魅力。

(1)会计稳健性的界定国外的学者Watts(1993)最早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研究。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认为管理者等为了解决计量过程中的小偏误,都倾向于低估资产和利润,从而导致了会计稳健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认为,稳健性是在面临不确定性是谨慎的反映,以确保企业充分考虑了生产经营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FASB不支持在有了充分的证据仍不确认收入,或者好没有必要的证据之前确认损失。

如果未来受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相同的可能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使用较不乐观的估计数。

但是如果两种金额发生的可能性并不相同,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抛弃可能眭更大的估计数而使用更悲观的估计数。

国际准则委员会(IASB)认为,如果存在不确定因素需要估计,就需在判断过程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也不虚计资产或收益,这是稳健性的体现。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研究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研究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研究摘要:本文针对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实际运用情况,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损益的确认、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论文对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会计运用研究Steady principle in accountant utilization researchMa Tiancai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steady principle in accountant in the practice actual utilization situation,from the fixed asset depreciation method choice,the idea raised the property depreciation preparation,the debt reorganization profit and loss confirmation,the income confirmation and the measurement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has carried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The paper the question and the solution which should pay attention in the actual utilization proposed own view to the steady principle.Keywords: Steady principle Accountant Utilization Studies【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130-03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它是针对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

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

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

2014年21期总第760期会计稳健性是会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会计稳健性做出了相关规定:企业在交易、事项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报告的过程中,要保持谨慎,避免对资产或者收益出现高估、对负债或者费用出现低估的情况。

虽然会计稳健性原则由来已久,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对稳健性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一、关于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的相关研究(3330)Watts 最早提出了对稳健性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会计的契约作用导致了会计稳健性的产生。

之后,由于稳健性计量方法发展缓慢,导致了系统的检验稳健性的文献几乎没有。

直到Basu 之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才开始大量的涌现。

稳健性的研究主要包括计量方法、产生原因及经济后果三个方面。

Basu 对会计稳健性做出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中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Basu 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反向回归法,但Dietrich、Muller、Riedl 三人正对Basu 的反向回归法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回归的过程中,将内生变量作为自变量导致了结果不可接受;第二,负回报观察量较少导致了自变量出现阶段,使得稳健性计量中存在偏差。

Givoly、Hayn、Natarajan 将Basu 的会计稳健性计量是为及时性差异计量,也就是指盈余对于坏消息的反应速度要高于对好消息的反应速度。

他们支持企业中存在的一些与稳健性无关对信息环境特征会对及时性差异的计量造成影响,因此指出Basu 的稳健性计量存在着较大的计量错误。

Ball、Shivakumar 对Basu 的关键性计量方式进行研究之后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一,暂时性的盈余收益或者损失不能够从随机误差或者盈余管理中进行分离;第二,模型只识别暂时性部分的存在性而不识别其及时性。

虽然在Basu 为了能够将这两点缺陷进行减轻,通过对暂时性盈余部分与同期股票回报相关进行识别,但是并没有将其完全消除。

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的论文

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的论文

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的论文[摘要]选取2001年—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会计稳健性与公司资本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价值。

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无效率水平以及投资过度(不足)都显著负相关,这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会计稳健性水平有助于缓解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行为,进而改善公司的资本投资效率。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投资过度;投资不足一、引言会计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稳健性也提出了要求,如在备抵项目的计提、债务重组的会计政策、收入确认的标准、无形资产的处理、或有事项的处理等方面都有更为谨慎的规定。

作为降低企业潜在诉讼成本、契约成本以及政治成本的一项治理机制,会计稳健性可以协调公司内部各契约参与方利益冲突,保证契约有效执行,减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各方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1]。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将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属性的研究(如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而缺乏对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价值研究[27]。

本文通过研究会计稳健性与公司资本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来检验会计稳健性是否影响公司资本的投资效率,进而考察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价值,为认识和理解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价值提供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在资本市场不存在缺陷和公司内部不存在代理成本的理想世界中,公司的投资可以达到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水平。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公司的投资却并非都是有效率的。

一方面,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引起的代理问题,管理者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进行过度投资,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滥用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8];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摩擦,影响公司外部融资成本,容易导致受流动性约束的公司出现投资不足[912]。

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应用探析

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应用探析

一、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1.净资产度量方法。

净资产度量方法是指,随着企业在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收益的延迟确认及对损失的及时确认,尽可能低估资产而高估负债,最终体现为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低估。

净资产度量方法主要包括Feltham和Ohlson(1995)的估价模型法和市净率法,而得到更多应用的是市净率法。

Beaver和Ryan(2000)以账面价值或市场价格为因变量,对年度哑变量和公司哑变量、公司本期和前五年的市场回报作回归分析,哑变量的系数代表公司账面价值低于市场价格的持续性偏差部分,该系数越小,说明会计稳健性越强。

2.偏度度量方法。

遵循稳健性原则意味着对损失的确认更及时,通常采取一次性确认的方式;对收益则延迟确认。

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多于对“好消息”的反映,出现负值的可能性随之增大,会计盈余和应计项目在统计上就会出现负偏的现象。

Basu(1997)、Givoly和Hayn(2000)以及Ball(2000)都曾使用偏度度量方法衡量会计稳健性。

3.Givoly和Hayn(2000)的应计项目计量模式。

如果会计是无偏的,从长期来看,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公司的累计利润应该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趋于一致。

这是因为应计项目倾向于反转,从而使得累计应计值最终归零,在净收益高于(或低于)现金流量的时期,预计在后续期间跟随的是负的应计项目。

但是在遵循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期,财务报告中会产生累计值为负的应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产生负的累计应计值的程度和速度这两个指标来反映财务报告的稳健性。

采用应计项目计量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不以市场为基础,二是可以得到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数值。

Givoly和Hayn(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经营性应计项目比总应计项目更能代表会计稳健性。

具体地说,总应计项目减去折旧和经营性应计项目后得到非经营性应计项目。

非经营性应计项目主要受以下项目的影响,即各种减值准备、重组费用、会计估计变更、或有损失、资产销售或处置、费用资本化、收入的递延及后期确认等。

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综述_佟玲

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综述_佟玲

&FOREIGNENTREPRENEURS2014年4月刊(总第456期)CHINESE一、引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风险,实施谨慎原则,能够使企业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对其加以防范并化解,可以说,谨慎地选择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正向的引导作用,使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得以保护,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会计稳健性的内涵与分类首先从定义上看,Bliss(1924)会计师将稳健原则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如下:“谨慎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做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传统和原则。

稳健性意味着会计人员在确认好消息的时候对可验证性的要求更高,所以稳健性就意味着对损失和收益确认的非对称性,即会计人员对于损失(坏消息)要及时确认而对于收益(好消息)直到有充分的证据时才予以确认。

会计实务也一直深受稳健性原则的影响,例如存货计价中的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以及资产减值的处理都有着稳健性的烙印。

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Sterling(1970)将稳健性作为会计实务中最有影响力的原则之一。

一般而言,稳健性意味着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因为存在着没有确认的商誉)。

在学术界,根据性质的差异将稳健性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

首先非条件稳健性,也称为独立稳健性,这种稳健性意味着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己经确定了,不会再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存在。

关于非条件稳健性的例子有研究支出的费用化处理,以及大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加速折旧法,以及对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使用历史成本等。

浅析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

浅析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

浅析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会计理论研究是财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它的作用是揭示和解释会计实践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含义,以及提出关于金融报告质量和财务报告理论的相关建议。

为了对会计理论进行严谨的研究,必须遵循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

规范方法规范方法是指基于自然法则或其他理性原则,进行会计规则的批判性评估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制定会计标准或规范来进行研究的。

规范方法的思路是通过对有关会计问题的经验知识和复杂数据的分析,总结出规范性的原则和建议,进一步提高会计标准的匹配性和一致性,以达到推进财务报告质量和财务报告理论发展的目的。

规范方法的核心是对不同会计方法的道德标准的评估。

这包括会计信息的精度、可靠性、实际性、明晰度和比较可靠性的评估。

其硬度在于规范方法并不主张通过数学或统计模型等方法进行数值计算,而是相信通过人的主观判断,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会计问题的本质。

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流程判断、多项比较等方法,进一步推测和证明会计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实证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合理的数据采集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对会计问题进行透彻深入的分析,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种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为会计问题解决提供了实操性的建议和指导。

实证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将一个或几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来总结并确定关系强弱的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法,人们可以获取到各种会计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进而依据得出的结论制定相关的会计规则和政策。

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在实践中,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要点存在较大区别。

规范方法更加注重总体的规则制定,最终达成具体的会计价值。

实证方法是以数据为依据,更注重具体分析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在研究过程中规范方法将主要偏重于标准制定、审计等问题,而实证方法更注重具体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其限度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其限度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其限度会计稳健性原则是会计准则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它要求会计人员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要保守地处理,即使出现了风险也要及时地提取出来并进行计提。

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可以让财务报表更加真实、客观,对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来说也更具有参考价值。

会计稳健性原则并非完美无缺,其应用也存在一些限度。

本文将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其限度展开分析。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要保守处理,即在面临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时要提前做好准备。

这个原则直接影响了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的权衡抉择,他们不仅要关注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更要关注企业的风险控制。

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会计人员可能会选择更加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从而减少利润和资产的价值,确保企业不会因为风险而遭受损失。

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确认交易和事件时要慎重对待,不能夸大收益或者掩盖损失。

在面对坏账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该根据稳健性原则提前计提坏账准备,即便一开始可能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损失,但也要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这种保守的做法能够让财务报表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稳健性原则还要求会计人员在面对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要及时地进行披露,而不是选择忽略或者掩饰。

这种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风险状况,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通过应用稳健性原则,会计人员能够增强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使其更具参考价值。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够真实。

因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计人员可能会过于保守地处理,导致实际的利润和资产价值被低估。

这种情况会对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产生误导,使他们无法准确地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影响其决策的准确性。

会计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εi, t
( 2)
式中: ΔEPSi,t 为 i 公司 t - 1 年到 t 年每股盈余的变化;
ΔEPSi,t-1 为 i 公司 t - 2 年到 t - 1 年每股盈余的变化; Pi,t-1
为 i 公 司 t 年 初 的 每 股 价 格; DRi,t 为 哑 变 量, 当
ΔEPSi,t-1 / Pi,t-2 < 0 时取值为 1,否则为 0。
由 Beaver and Ryan ( 2000) 提出。Beaver and Ryan ( 2000)
认为,将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率分为偏差部分
与滞后两部分。偏差是指账面价值持续高于或者低于市场
价值,或者说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率持续高于或者低
于 1。这与会计稳健性有关。滞后是指未预期的利得或损
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AT 与 BTM、ACF 与 BTM、
BTM 与 NA 不可以同时加以采用,其他计量方法之间可以
同时加以采用; 在上述六种计量方法中,AT 和 ACF 这两
种计量方法的可靠性较高,具有比较优势。这些研究结论
对正确地选择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提高实证研究结果
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型。其计量模型如下:
ACCi,t = α0 + α1 DRi, t + β0 CFOi, t +
β1 DRi, t × CFOi, t + εi, t
( 4)
式中: ACCi,t 为 i 公司 t 年初总资产平减后的应计项目,
即 ( 净利润 + 财务费用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期初总资
产; CFOi,t 为 i 公司 t 年初总资产平减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 量,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期初总资产; DRi,t 为哑变量,当 CFOi,t < 0 取值为 1,否则为 0。
( 3)
式中: EPSt+1,t+k 为 t + 1 到 t + k 年的累积每股盈余; Pt
为 t 年末的每股价格; Rt+1,t+k 为 t + 1 到 t + k 年的累积股票报
酬率; DRt+1,t+k 为哑变量,当 Rt+1,t+k < 0 时取值为 1,否则
为 0。如果存在会计稳健性,则 β1 应大于 0。
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 张兆国 刘永丽 李庚秦
(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430074)
【摘要】 本文以 2007—2010 年深沪两市 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对不同会 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和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 从相关性看,AT 与 BTM、ACF 与 BTM、BTM 与 NA 之间均呈正相关,说明不可以同时加以采用,其他计量方法之间均呈负相关或不相关,说明可以同时加 以采用; 从可靠性看,在各种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中,AT 和 ACF 的可靠性较高,具有比较优势。这些研究结论 对我们正确地比较和选择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计量方法 相关性 可靠性
余对差的市场回报就会更加敏感。因此,Basu ( 1997) 采
用反回归方程构建了盈余 - 股票报酬计量法。其计量模型
如下:
EPSi,t pi,t -1
=
α0
+
α1 DRi,t
+
β0 RETi,t
+
β1 RETi,t × DRi,t + εi,t
( 1)
式中: EPSi,t 为 i 公司 t 年度的每股盈余; Pi,t-1 为 i 公司
在对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 关于会计稳健性的计量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会计稳健 性的计量 方 法 主 要 有: 盈 余 - 股 票 报 酬 计 量 法 ( Basu,
1997) ; 盈余持续性计量法 ( Basu,1997) ; 多期间累积的 盈余 - 股 票 报 酬 计 量 法 ( Roychowdury and Watts,2007 ) ; 应计 - 现金流计量法 ( Ball and Shivakumar,2005) ; 净资 产账面与市场价值比率法 ( Beaver and Ryan,2000) ; 负累 积应计项目计量法 ( Givoly and Hayn,2000) 。在这些方法 中谁孰优孰劣以及如何加以合理地应用? 如果不能很好地 解决这一问题,就难以得出有效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将 从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实 证考察。
是由 Roychowdhury and Watts ( 2007) 提出的,它是对盈余
- 股票报酬计量法的改进,即用累计股票报酬率代替年股
票报酬率,用累计每股盈余代替年每股盈余。其计量模型
如下:
EPS t +1,t + k Pt
=
α0
+ α1 DRt+1,t+k
+ β0 RETt+1,t+k
+
β1 RETt+1,t+k * DRt+1,t+k + ε
*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一般项目 ( 10YJA630212) 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10BGL年深沪两市 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
研究样本,借鉴 Wang et al. ( 2009) 的研究思路,从相关
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对上述不同计量方法的比较和选择问
本文其余内容是: 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 第三部分为
研究设计,包括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相关性的检验模型
和可靠性的检验思路; 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相关性
的实证分析和可靠性的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
二、文献回顾
自 Basu ( 1997) 率先对会计稳健性进行 实 证 研 究 以
来,学术界提出了许多计量会计稳健性的方法,主要有:
失没有立即在账面中予以确认,而是在以后期间逐步确认,
从而导致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率暂时性偏高或偏低。
这与会计稳健性无关。因此,Beaver and Ryan ( 2000) 采
用偏差来计量会计稳健性。其计量模型如下:
6
∑ BTMi,t = αt + αi +
βj RETi,t-j + εi,t
( 5)
4. 应计 - 现 金 流 关 系 计 量 法 ( ACF) 。这 种 方 法 由
Ball and Shivakumar ( 2005 ) 提 出。 Ball and Shivakumar
( 2005) 认为,应计项目的随机性会导致两种不同时间序
列特征的现金流,即时间序列上负相关的现金流和正相关
的现金流。这是因为某一年度的现金流出并不意味着企业
稳健性的度量指标,如果该值持续为负,则说明存在会计
稳健性。Tacc 为总应计项目,其计算公式为: Tacc = NI +
一、问题提出
会计稳健性是关于会计盈余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原 则。其基本涵义是不预计任何不确定的收益,但预计所有 可能的损失 ( Bliss,1924) 。遵循这一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 首先,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 对会计理论和实务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Basu ( 1997) 认为这种影响至少有 500 年以上的历史; 第二,会计稳健 性是一种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 ( Ball et al. ,2000) ,它有 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抑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保护投资者权益 ( 姜国华和张然,2007; 曲晓辉和邱月华, 2007,等) ; 第三,会计稳健性是企业稳定发展的 重要保 证,正如阿里· 德赫斯 ( 1998) 的研究所表明,世界上几 乎所有的长寿公司都是选择比较稳健的会计政策。正因如 此,会计稳健性 颇 受 学 术 界 的 关 注,如 近 五 年 来 在 我 国 《会计研究》 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有 21 篇,约占论文总数的 5% 。
Hayn ( 2000) 提出。Givoly and Hayn ( 2000) 认为,由于会
计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更多地反映了 “坏消息” 的影响,
从而导致累计应计项目为负,因此可以通过用累积应计项目
的符号及大小来判断会计稳健性。其计量模型如下:
Nopacc = Tacc - Opacc
( 6)
式中: Nopacc 为公司的非经营性应计项目,即为会计
t 年初的每股价格; RETi,t 为 i 公司 t 年 度 的 股 票 报 酬 率;
DRi,t 为哑变数,当 RETi,t < 0 时取值为 1,否则为 0。
该模型中,β0 度量了会计盈余与正股票年度报酬率之
间的相 关 关 系,即 会 计 盈 余 确 认 “好 消 息” 的 及 时 性;
( β0 + β1 ) 度量了会计盈余与负股票年度报酬率之间的相 关关系,即会计盈余确认 “坏消息” 的及时性; β1 度量了 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较之确认好消息的及时性,如果存在
1. 盈余 - 股票报酬计量法 ( AT) ,也称为非对称及时
性计量法。这种方法由 Basu ( 1997) 提出。Basu ( 1997)
认为,市场回报是经济收益,而会计盈余是对经济收益的
确认,并且由于可验证性的要求都会导致市场价格先于会
计信息,则会计稳健性就意味着会计盈余对 “坏消息” 的
反应比对 “好消息” 的反应更为及时充分,或者说会计盈
在模型 ( 4) 中,度量应计项目与正经营活动现金流
量之间关系的 β0 以及度量应计项目与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之间关系的 ( β0 + β1 ) 均应为负值。由于应计项目具有缓 解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噪音以及及时确认经济损益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