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铺”字用得形象,写出了夕阳余晖的广阔、均匀,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未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碧绿色。

夕阳的光照使得江面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画面感强烈。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争春”一词赋予梅和雪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景象。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阁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梅雪争春的景象陷入思考的状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写出了梅和雪各有优缺点,既赞美了梅花的清香,又肯定了雪花的洁白。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解析。

-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你看啊,诗人远远地就看到那寒山,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

这个“斜”字啊,就把小路那种蜿蜒曲折的样子给写活了。

就好像我们现在去爬山,看到那种弯弯曲曲的山路,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到眼前了呢?- 接着“白云生处有人家”,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哇,多神奇啊,感觉住在那里的人就像住在仙境里一样。

那白云缭绕的,房子若隐若现的,好像是神仙住的地方呢。

- “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啥停车啊?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枫树林里,那景色肯定美极了。

就像我们看到特别美的景色,也会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对吧?- 最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的,可诗人说这秋天的枫叶更红,这就很特别了。

他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不一样的美,秋天不只是萧瑟的,还有这么艳丽的色彩呢。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解析。

- 开头“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都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荷叶以前就像一把把遮雨的伞一样,现在没了,是不是有点凄凉的感觉呢?-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在霜雪中傲然挺立。

这菊花可真有骨气啊,就像一个坚强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屈服。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告诉刘景文啊,一年当中美好的景色你得记住,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夏天的繁花似锦,也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但是有一种独特的丰收的美。

就像我们到了秋天,看到满树的橙子和橘子,是不是也觉得很开心呢?1.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 解析。

- “荷叶罗裙一色裁”,你看那些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就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布料裁出来的一样。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1 古诗词三首一、课前解析关注诗词:本课为两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初夏时节,以“黄、白”的色彩、“肥、稀”的形态组合,让人感受到万物蓬勃、色彩明丽的田园画面。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笔调清新明快,由远景到近景,由静景到人物活动,动静相宜,使整首诗画面生动。

《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将五个人物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

关注作者: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组诗。

作者在早年游历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渡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这些诗歌都是范成大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情感真实。

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朴素自然的风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仿佛自己也在江南乡村生活了很久一样。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杨万里迷恋新市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

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诗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本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及解释1.《山行》——唐・杜牧1.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1.“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山” 指深秋时节的山,带有一种寒冷、萧瑟的感觉;“径” 指小路;“斜” 表示小路蜿蜒曲折。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深秋时节,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的山上走去。

2.“白云生处有人家”:“生” 在这里表示“产生” 或“生出”,给人一种云雾缭绕、升腾的动态感。

这句诗描绘的是在山林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坐” 是因为的意思。

诗人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

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枫叶的艳丽,展现了秋天枫叶的独特之美。

2.《赠刘景文》——宋・苏轼1.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解释:1.“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 指荷花凋谢;“擎” 是举、向上托的意思;“雨盖” 在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这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已经凋谢,连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也枯萎了。

2.“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 表示菊花已经凋零;“傲霜” 指不怕霜寒,坚强不屈。

这句诗说的是虽然菊花已经凋零,但仍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挺立着。

3.“一年好景君须记”:“君” 是对对方的尊称,这里可以理解为“您”。

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您一定要记住。

4.“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 指的是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节。

这句诗的意思是最美的景色就是在这个时候。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解释:1.“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 是形容风声;“梧叶”即梧桐叶。

这句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江上秋风动客情”:“客情” 指旅客思乡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古詩三首》課文原文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宋]範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注釋_________①[耘田]在田間鋤草。

②[績麻]把麻搓成線。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從事。

⑤[傍]靠近。

⑥[陰]樹蔭。

稚子弄冰[宋]楊萬裏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注釋_________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鹽脫曉冰]早晨從金屬盆裏把冰取出來。

③[鈕]一種金屬打擊樂器。

④[磐}一種用玉或石製成的打擊樂器。

⑤[玻璃]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並不是現在的玻璃。

村晚[宋]雷震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注釋_________①[陂]池岸。

②[滿]水中的波紋。

③[腔]曲調。

④[信口]隨口。

【篇二】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古詩三首》知識點我會寫:晝:晝夜白晝極晝晝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樹蠶桑桑葉滄桑滄海桑田曉:拂曉破曉報曉知曉揭曉破音字:解:jiě解釋jiè押解xiè渾身解數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晝(晝夜)盡(盡頭)耘(耕耘)耕(耕地)曉(報曉)澆(澆水)問題歸納:1、三首詩中的孩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第一首詩中的孩子勤勞、天真;第二首詩中的孩子天真可愛,自得其樂;第三首詩中的兒童悠閒自在、無憂無慮。

2、這三首詩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相同之處:都寫兒童自在快樂的生活狀態,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充滿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處:《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描寫的是繁忙的勞動場面引出兒童學種瓜的可愛場景。

《稚子弄冰》從稚子的心理出發,重點描寫“脫冰作戲”。

《村晚》先寫鄉村晚景,再寫牧童,構成了鄉村晚景圖。

課外積累:描寫兒童天真可愛的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课 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图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课 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图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给小鸭子赋予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了人的情感。
诗意:
青翠欲滴的竹林外,开 放着三两枝红艳艳的桃花, 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 感受到江水已经变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多。
诗意:
芦笋刚刚发出嫩芽。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毕业八年的她被迫重返人才市场,但 彼时的 她与毕 业时相 比毫无 长进, 面试屡 屡碰壁 。
李尚龙曾说:
真正的安稳是历经世事后的淡薄,你 还没有 见过世 界,就 想隐退 山林, 到头来 只会是 井底之 蛙。”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优胜劣汰的世界里,你必须不断提升 自己的 价值。 一、放下大概就是这样,即使我们没在 一起, 我也会 好好的 ,谢谢 时间惊 艳了那 段有你 的记忆 ,也谢 谢现在 更努力 变好的 自己。
闲着闲着,一个人就废了。
蔡康永曾说过:“当你没有上进心的 时候, 你是在 杀人, 你不小 心,杀 了你自 己。”
朋友大学毕业后,凭着高学历进了 一家大 公司, 以为从 此一生 安稳, 本职工 作完成 后便悠 闲地追 剧。
身边有同事下班后忙着考证、进修时 ,她嗤 之以鼻 ,认为 别人学 历不如 自己, 再怎么 努力也 无济于 事。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绝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唐】杜甫
春季太阳 迟 日/江 山/丽,
落山渐晚。
状元成才路
/ / 春 风 花 草 香。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yān(燕山 ) 状元成才路 yàn(燕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句解析。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的时候,大人们都出去在田里除草等干农活,到了晚上,妇女们还要把麻搓成线。

这里的“耘田”就是在田间除草的意思,“绩麻”是把麻搓成线,这两件事就概括了农民们一天的忙碌生活。

“村庄儿女各当家”说的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都有自己的活干,都承担着家庭的一部分事务,是家庭的顶梁柱呢。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那些小孩子们还不懂得怎么耕田织布,但是他们看到大人们干活,也在桑树的阴凉下面学着种瓜呢。

“未解”就是不懂得,“供”是从事的意思,“傍”就是靠近。

这些小孩子特别可爱,虽然不懂大人的活,但是有样学样,充满了童真童趣。

- 整体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田园生活的画面。

诗人通过描写大人和小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和充实。

诗里既有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也有对儿童天真可爱的喜爱之情。

而且从诗中我们能感觉到农村那种和谐的家庭氛围,男女老少都在为家庭为生活努力着,就像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诗句解析。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的时候,小孩子从铜盆里把夜里冻成的冰取出来,然后用彩色的丝线把冰穿起来,当成一种像钲(一种古代乐器)一样的东西来玩。

这里的“稚子”就是小孩子,“金盆”不一定是金子做的盆,可能是铜盆之类的,“脱”字用得特别生动,就好像冰是从盆里很轻松地脱离出来一样。

-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小孩子拿着穿起来的冰在树林里敲打着,发出像玉磬(一种打击乐器)一样清脆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

可是突然之间,冰碎了,就像玻璃掉到地上破碎的声音。

“玉磬”这个比喻把冰敲打的声音形容得很美妙,而最后冰碎的声音又充满了意外和童趣。

-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充满了儿童的欢乐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认识“鸢、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
的景象。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导入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喜欢春天吗?想到春天,你会想起哪些景物呢?
你能说一说吗?(生回答。


2.想到春天,我们就会想起小燕子、融化的冰雪、盛开的鲜花和
柳树。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要来几位大诗人,他们会给我们说
说他们看到春天。

(板书:古诗三首)
授新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画生字。

要想学好古诗,要把古诗读的正确、流利。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2)学习生字词语。

①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加一加方法加深印象。

②采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杜甫的古诗我们还学过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首绝句。

(绝句)
1.诗人介绍。

诗题介绍。

2.齐读《绝句》
3.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那么杜甫给我们展现了哪些春
日景物?根据古诗和图画,请你在诗中找一找,圈出来。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①借助注释理解迟日。

A换成春日好不好?
②借助注释理解泥融。

4.齐读古诗,交流理解诗意。

①远近构图。

②聚焦丽、香、融、睡。

从人的感觉上展开想象。

②聚焦睡、飞展开想象。

5.再读古诗,说说诗意。

(明丽和谐)
6.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四、书写指导。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杜甫的《绝句》,领略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

这节让我们来看看江南水乡和山区的风光。

(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根据《绝句》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两首古诗。

①圈景物。

②找特点。

③想画面。

④说诗意。

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