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长相思》、《山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还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诗歌。
2.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1.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 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绝句》、《江雪》和《渔家傲》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具体内容如下:1.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三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以及对古诗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的内容、韵律美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幅描绘古诗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a. 细节解析:对三首古诗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意境分析:分析三首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绝句》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诗,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对《江雪》和《渔家傲》进行类似的鉴赏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三首古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b. 从三首古诗中选取一首,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脍炙人口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3)学习生字词,如“晓、花、风雨”等。
2.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
(3)学习生字词,如“静、夜、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学习并运用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直观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想象联想法: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黑板、粉笔:用于书写生字词和讲解古诗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第3课《古诗三⾸》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3 古诗三⾸【教学⽬标】1.知识与能⼒(1)指导学⽣朗读并背诵这三⾸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法(1)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2)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之情。
3.情感与价值在品读第⼀⾸古诗的同时,体会⼥主⼈公因爱情受阻⽽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下关于这三位诗⼈的资料——他们⽣活时代的情况,以及写传统习俗的古诗。
【课时安排】3课时第⼀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导⼊新课寒⾷节是古代的⼀个传统节⽇,在清明节前1~2天,古⼈从这⼀天起,三天不⽣⽕做饭,所以叫寒⾷。
我们⼀起来看看当年寒⾷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整体感知1.知诗⼈,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
天宝进⼠。
官⾄中书舍⼈,“⼤历⼗才⼦”之⼀。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辑有《韩君平集》。
寒⾷节是我国古代的⼀个传统节⽇,⼀般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
古⼈很重视这个节⽇,按风俗家家禁⽕,只吃现成⾷物,故名寒⾷。
2.读诗句,明诗意。
师:⾃由读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诗⼈⽴⾜⾼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语,⾼度凝练⽽华美。
“春”是⾃然节候,城是⼈间都⾢,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限美好的景观。
“⽆处不飞花”是诗⼈抓住的典型画⾯。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般性的概括,⽽说“⽆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加强了肯定的语⽓,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不说“⽆处不开花”,⽽说“⽆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感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机外,还说明了诗⼈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以背诵诗歌和品味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
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
阅读古诗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步骤
一、交待教学目的,看阅读提示及每首诗歌的往解①,回答
每篇作品的体裁、出处、作者及其所处朝代;补充解释“散曲”这种文学样式,挂出分组枪答赛计分牌,宣布抢答赛开始。
二、新授和抢答
(一)放录音──《杜少府之任蜀州》
1.谁能解释“之”字?(计分)
2.(读诗)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3.谁能说出该诗的大体意思?(计分)
4.谁能解释“望”的含义?(计分)
5.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诗的含义。
(计分)
6.板书小结:审理诗,背诵后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放录音──《望天门山》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推能最先画出这首嵌画诗的简笔画?(计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计分)
4.放幻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6。
“望”的观察点在哪儿?(计分)
7.“断”、“开”、“出”各有何含义?(计分)
8.板书小结: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三)放录音──《天净沙·秋思》
1·放幻灯片。
2.学生边小声朗读,边看幻灯片,沉入意境,设身处地体会该散曲所抒发的情感。
看谁理解得又快又好。
(计分)3.谁能是先背诵这首歌曲?(计分)
4.(录音、幻灯兼放)与上两首相比较,该散曲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计分)
5.板书小结: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三、幻灯片总结古诗学法
事理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四、总结和宣布抢答赛结果,表彰先进,勉励后进
五、投影片安排作业
1.运用已掌握的古诗学法,自学《水调歌头》和《山坡羊》。
2.将《天净沙·秋思》改写为散文。
点评:这是一堂设计“精巧”的古诗电教课。
说它“精",是因其紧扣了教学目的,融电教、竞赛、学法
传授为一体,而且篇幅精悍,从头到尾浑然一体。
至于“巧”,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电教媒体运
用巧──用录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用幻灯
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姑且不论,单是综合运用录音与幻灯去
诱导学生突破理解《天净沙》的不足之处这一难点,就巧得
恰到好处。
第二,分组抢答用得巧──引入竞争机制确是一
种创新。
它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
线的原则,真正大幅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使之精力集中,毅力大增,学得活泼,学得愉快,给这
堂电教课增添了异彩。
第三,传授学法巧──这堂课由现象
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步步深入地诱导学生归纳出去诗的
三种学法,并布置了相应的作业,为学生运用和掌握学法提
供了方便,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其素质,无疑是
大有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