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有序异质”理论
文莱奇等语言学家提出,语言是一 个“有序的异质体”。这一理论认 为,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的系统,而 是一种有序异质的结构。 “有序异质”的核心是“有序”。 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变异,杂 乱而无序,呈随机分布。
方言
分类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 现在,语言学界通常把方言分为两种:
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 语言和方言的区分标准 关于社会方言的一般结论
同质理论 要求
语言同质理论要求齐整性、对称性和规律性, 害怕语言的变异性,因为变异会破坏结构的 系统性。 比如,索绪尔虽然承认语言共时状态中存在 着变异,但认为变化很小,不重要,因而可 以忽略不计。 又比如,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的核心是替换, 它想用替换的原则,即分布,来控制语言的 变异,使之以变体的面目出现。但语言中的 变异有多种形式,替换的原则无法分析各种 变异。
语言传播
分类:自然传播;有意传播。 语言的自然传播 含义 事实与影响 有意识的传播 语言扩张 语言竞争 传播理论 谱系树模型 “波浪”说 “物种分布”说
语言的自然传播 含义
一个社会为了实现特定的 交际功能而采用某种语言 或语言变体,随着时间的 推移,使用这种语言或语 言变体的规模得以扩大, 这种现象就是语言的传播。
同质理论 实质
“同质说”只着眼于语言 的共时状态,绝对排除历 时的干扰。“同质说”不 能帮助我们找到语言从一 个共时态过渡到另一个共 时态的原因。
同质理论 问题
按照同质理论,语言只能 是一个僵化的系统,缺乏 交际中运转着的语言活生 生的具体内容。 这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
同质理论 出路
只有把语言的各种变异引入 语言研究的领域,从中考察 语言发展的机制和历史上已 经发生变化的特点,才能在 共时状态中找出引起变化的 原因和演变的途径,才能把 共时和历时联系起来。
社会语言学1

社会语言学:社会是手段,语言是目的 说话者身份地位对语言的影响:外交家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大男子主义 社会变迁对语言的影响:女权 网络 文革
语言社会学:语言是手段,社会是目的
例1: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高频词
年代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高频词
亲属称谓:伯父、叔叔、姨夫、姑父、 舅舅,伯母、婶婶、姨妈、姑妈、舅 妈等——uncle,aunt
英语 a big fish a dull fish a loose fish 汉语 牛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伯乐 相马、
• “Every dog has its day.” “Love me,love my dog.”
弱势语言问题 任何一种主流语言在社会上取得强势 地位之后,很自然地排斥了其它少数族 群语言的生存空间。少数族群必须学习 强势语言以求生存,如果少数族群语言 没有良好的保存机制,则会出现势力消 减。在香港,少数族群语言问题可分为 两种:一是中国南方语言,如客家话及 潮州话等,另一种是外族语言,如印巴 人士,以及人数日增的东南亚族裔。目 前香港本地在这方面讨论极少。
香港的语言政策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 英文与中文:国际语言与本土语言 2 广东话与普通话:本土语言与国家 语言 3 广东话与少数族群语言:主流语言 与非主流语言
港人的语言心理 • 语言心理之一:香港认同主义 • 语言心理之二:英语至上主义 • 语言心理之三:语言实用主义
• 语言心理之一:香港认同主义
普通话问题
在生活中,香港基本上是个广东话的世 界。虽然香港一直存在以普通话为主要沟 通语言的人口,但在过去这样的人很难进 入主流社会。1997年以后,人们对普通话 的态度有所改变。现在香港人对于学习普 通话有很大的兴趣,表明香港人对普通话 的态度相当务实:普通话是个人在就业市 场自我增值的重要项目,年轻一代比年长 一代在使用普通话上显得更加积极和有信 心。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异同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异同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
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
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训诂学。
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
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的。
它主要包括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上的两个分支,它们虽然相互联系,但重点很不相同。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意义,还有实践意义不同,它们对人类的其他活动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一、定义不同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亦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的边缘化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交迭领域为“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关系”,这是当今语言研究中最具动力和潜势的一个探索点。
同时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
换言之,开展人类文化语言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介入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而且还可以高屋建瓴地带动、推进和融合当代语言学分支的研究。
人类之所以会有文化,而其它动物不能有文化,其原因除脑力的差异以外,便是语言能力的有无,故语言对于文化的关系极为重大(Ellwood C ·A·,Cultural Evolution)。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语言学为语言教育课程设置和教 材编写提供理论指导,确保教学内容 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教师培训与教学评估
社会语言学有助于教师培训和教学评 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评估能力 。
06
社会语言学的未来展望
语言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自动识别、理解和生 成,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和准确性。
语言规划实施
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规划的实施过程, 分析实施效果,提出改进建议,促进 语言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识别
社会语言学帮助人们识别不同文化间的语言 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交际能力培养
社会语言学强调培养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使 用得体、文化适应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 果。
语言教育
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
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通过语言 表达和建构身份认同。
语言与文化研究
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 系,包括文化传承、文化交流 和文化冲突等方面。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关注政府和机构如何制定和实 施语言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
社会的影响。
03
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 容
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
语言使用与社会环境
社会语言学的起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 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增加,语 言接触和变异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社会语言学的起源也与语言学、社会学、人类 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关,这些学科的理论和 方法为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
社会语言学兴起,研究重点在于语言变异和 语言接触。
语言变化研究
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随时间和社会变迁而产生的变化,包括语音、词 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化,探究这些变化的动因和规律。
社会语言学的定义

社会语言学的定义
社会语言学的定义: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从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观察语言的运用,或从语言的角度探索人类社会生活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社会语言学属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
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社会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检索领域: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第二是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社会语言学

名词解释l、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
是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言语社区各语言变体、各变体的功能和各变体的使用者及其特点。
2、语言变项与语言变式;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
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
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
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
又如北京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语言变体的种类称为“语言变项”3、年龄级差;不同年龄群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征,较大的有孩子和成年人的语言差别。
2) 不同年龄的语言习惯和接受外来语言影响的态度都不一样,容易产生语言的年龄变异。
3) 如北京不同年龄阶层w/v的选择差异。
4、语境化提示;是会话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对语境化提示的利用。
它提示的是过去的交际经验以及根据这些经验而总结出来的知识。
8、语言接触;语言是文化的代码,语言的背后是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
当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也就随之产生交流。
所以语言接触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手段。
语言接触大致的四种结果:一是语言的同化;二是语言的借用;三是语言的融合;四是双语现象的产生。
9、语言(语码)转用,一个言语社区或该社区的一部分人放弃使用母语而转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称为语码转用。
10、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佐伊基(Zwicky)解释为“在同一会话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可能时而用这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不断地换来换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码转换。
社会语言学总结

社会语言学总结1.定义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
(费什曼Fishman,1972)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
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
(杨永林,2001)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Ervin-Tripp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祝畹瑾2.学科性质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语言、社会、文化

第六章语言、社会、文化第一节语言、社会、文化的关系一、语言与社会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
它的出现,无论是在语言观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给语言学界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为其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从目前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队伍日渐扩大且稳定发展,其研究对象明确,成果显著。
在进行相当广泛的社会调查中,社会语言学家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并且提出了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
社会语言学的总任务是要解决语言在社会生活使用中的种种问题(陈松岑: 1985),其包括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涉及一切与语言学有关的社会因素及语言在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变异。
祝畹瑾(1992)把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五大类: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按种族、民族、阶级、阶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属性划分的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2) 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 交谈的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4) 社会和不同社会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5) 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
二、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语言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工具, 又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交往都离不开语言, 人类的信仰及世界观,生产经验及文化知识的世代相传, 也是由于语言, 否则我们的历史将是一片空白。
同时语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 不同文化系统的人, 语言活动有不同的特色。
西方人直率, 东方人含蓄, 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同样, 未开化民族的语言粗糙,缺乏抽象, 也表现了一种文化模式。
人们见面, 彼此打招呼, 西方人说“早上好” , 中国人问“吃了没有” , 也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语言学既不是和语言社会学相对的概 念,也不是和结构语言学相对的概念。
主讲教师:曾少波
1、集中体现
1)从社会、民族、人类等角度考虑语言; 2)把语言作为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的标志; 3)把语言研究作为信息时代的要求,开展调查、统 计、分析和研究工作; 4)不仅仅停留在研究本身,而且还注意使语言在生 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进而丰富语言学的内容。进一 步认识到语言:①是一种资源;②是一项产业 ;③是 生产力 ;④具有市场价值 。
主讲教师:曾少波
3)“语用”说
①代表人物:美国佐伊基。
②所持观点: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who says what to whom on which occasion(什么人在 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
主讲教师:曾少波
4)“应用”说
①代表人物:陈建民、陈章太。
②所持观点: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 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
如何区分在社会语言
学学科性质问题上的 “两属”说和“边缘” 说?
主讲教师:曾少波
主讲教师:曾少波
五、实践价值
1、集中体现 2、具体表现 1)为制定语言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和资料; 3)有助于认识社会文化和历史。
主讲教师:曾少波
1、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它 从不同的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 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角度去考察语言,进而研 究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语言变异。 不同的社会条件
主讲教师:曾少波
3、语言
最通俗的说法 语言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的成员所说的话。 这一定义简明扼要;缺点是:不好界定。 因为: 1)语言具有不同的形式; 2)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讲教师:曾少波
4、语言和社会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1)社会结构影响或决定语言结构(行为); 2)语言结构(行为)影响或决定社会结构;
主讲教师:曾少波
三、研究对象
社会语言学不但要研究语言和客观
的社会诸因素(如社会结构的各种 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 研究主观的社会诸因素(如社会态 度、社会价值等)在语言活动中的 反映。
主讲教师:曾少波
四、理论意义
1、拓宽了语言的研究领域,为语言提出了一 种更为细致同时又更为有用的概念。 2、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数量化的概念。 3、在历时和共时之间提出了一个中间概念, 把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
什么是社会语言学
总体认识
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理论意义
实践价值
主讲教师:曾少波
一、总体认识
1、社会语言学 2、社会
3、语言
4、语言和社会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主讲教师:曾少波
二、学科性质
1、五种学说 1)分支说 2)“两属”说 3)“语用”说 4)“应用”说 5)“边缘”说 2、两个结论
主讲教师:曾少波
5)“边缘”说
①代表人物:陈原。
②所持观点:“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多学科性交 叉学科;从它发展的趋向看来,它不只是社会 科学若干学科的交叉,而且是社会科学和自然 科学的接合部之一。……边缘学科是富有生命 力的,社会语言学也不例外”。
主讲教师:曾少波
2、两个结论
1)和社会语言学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是社会学, 但社会语言学不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简单相加。
主讲教师:曾少波
语言是生产力
①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赚钱的语言;
②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世界范围内的 “汉语热”。
主讲教师:曾少波
语言具有市场价值
决定语言市场价值的三方面因素: ①对某种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供求关系;
②说某种语言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③掌握某种语言后可以获得的经济利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语言和社会相互影响;
4)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没有关系。
主讲教师:曾少波
1)分支说
①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郝德森。
②所持观点:社会语言学就是“社会+语言 学”。
主讲教师:曾少波
2)“两属”说
①代表人物:苏联德舍里耶夫。
②所持观点:“社会语言学不仅仅属于语言科 学的范围,它诞生于其他学科之间,是一门学 科际的学科”。
主讲教师:曾少波
小结
1、陈原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是 边缘学科的学者。 2、借助层次分析法,社会语言学只能分析为 “(社会+语言)学”,不能分析为“社会+ 语言学”。 3、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唯理语言学提 出了形式描写的概念;社会语言学提出了数量 化的概念。
主讲教师:曾少波
思考
变素
语言变异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共变的一门学科。
主讲教师:曾少波
2、社会
(1)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角度看 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 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的本质属性) (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社会是“任何为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目的而 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群体”。(群体性、集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