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的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蛇串疮的护理要点

蛇串疮的护理要点

蛇串疮护理要点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

以成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主要临床表现1、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肝经郁热者,病室温度宜偏凉;脾虚湿蕴者,病室温度宜偏干燥。

3.保护皮肤,避免磨擦,水疱不宜挑破。

大疱者遵医嘱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疱壁不宜除去,防止继发感染。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体温、脉搏、舌脉、二便等状况。

2)观察疱疹部位、大小、疼痛程度,有特殊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二)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肝经郁热宜凉服,脾虚湿蕴宜温服。

2.服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淡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腻之物,禁烟、酒。

2、肝经郁热者,宜进清热解毒之品。

3、脾虚湿蕴者,宜进健脾利湿之品。

4、气滞血瘀者,宜食清解余毒、行气通络之品。

(四)情志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忌怒,保持情绪稳定,更好地配合治疗。

(五)临证护理1、疼痛剧烈者,遵医嘱针刺,理气止痛。

2、肝经郁热者,睡眠要充足;重症者宜卧床休息。

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脾虚湿蕴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4、气滞血瘀者,病史应避免直接当风,防止感受风邪。

三、辩证施护(一)肝经郁热证1、室内宜偏凉,环境安静、清洁、舒适。

2、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及清热利湿之品,如:冬瓜、绿豆等,忌辛辣鱼虾等动风发物,禁烟酒。

3、疼痛严重时,遵医嘱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4、选择大椎穴、双侧肝俞、肺俞及皮损部位行拔罐治疗,以清热泻火。

(二)脾虚湿蕴证1、病室干燥通风,温度适宜。

2、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及健脾除湿之品,如:莲子粥、山药粥等忌辛辣鱼虾等。

3、中药汤剂宜温服,疼痛严重时,遵医嘱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4、拔罐宜施补法,可选足三里、脾俞及皮损处,时间6—8分钟。

5、安慰体贴患者,消除紧张和顾虑。

中医护理护理查房-严重带状疱疹查(蛇串疮)

中医护理护理查房-严重带状疱疹查(蛇串疮)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遵医嘱给予患者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外用药护理
对患处进行中药外敷或涂擦,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观察皮肤变化情况。
针灸护理
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 针灸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针灸后护理
针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观察患 者有无不适症状。
拔罐护理
拔罐治疗
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拔罐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拔罐后护理
拔罐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推拿护理
推拿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推拿治疗,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
推拿后护理
推拿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04
日常护理建议
生活起居建议
0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 免直接吹风,防止感冒 。
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给予相 应的护理和指导,如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等。
指导患者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劳累等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问诊评估
询问病情
询问患者发病时间、症状表现、治疗经过等,了解病情发展 情况。
询问病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以便 更好地制定护理方案。
切诊评估
脉象
脉象弦数、滑数,提示热毒内蕴或湿热内蕴。
皮肤触诊
皮肤触诊可感知疼痛程度、温度变化等,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
03
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护理
02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 换内衣裤,床单、被褥 应平整、柔软。
03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 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蛇串疮的中医辨证施护

蛇串疮的中医辨证施护

1.2 治疗 方法 :给 予 无菌 针 灸 针 针刺 ,主 穴取 皮 损 周 嗣 阿是 穴 f约离 解 毒 之 品 ,如 :绿 豆 汤 ,忌 烟酒 、辛辣 、鱼 虾等 动 风 发物 之 品 。 室温 宜
疱疹 0.5~1寸处 )、疱 疹皮 损 相 应节 段 之夹 脊 穴 、支 沟 、阳 陵泉 ,配 穴 : 偏 凉 ,保持 环境 安静 ,便 于患 者舒 适放 松 ,创造 优 良的休 息 环境 。
者进 行 统计 分 析 。男 29例 ,女 17例;最大 年 龄 75岁 ,最小 26岁 ,平 均 3.1.3调护 方 法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汤 剂 宜凉 服 ,服 药 后注 意观 察 皮损 变 化 和服 药
51.5岁 。平 均住 院天 数 9.3天 。
后 反应 ,若 恶 心 、腹胀 、便 溏 即停 服 ,服 药后 嘱多 饮水 。宜食 清 热利 湿
腰 以上病 灶 取 曲池 、合 谷 、外关 ,腰 以下 病灶 取 三 阴交 、太 冲 、血海 ,以 3.2脾 虚 湿蕴 证
1.5~2寸 针 ,呈 25。角 朝疱 疹 方 向斜 刺 ,按 皮 损 范 围 ,在周 围进 4~8 3.2.1症 状 :皮 损颜 色 较 淡 ,疱 壁 松 弛 ,伴疼 痛 ,口不 渴 ,食 少 腹胀 ,大 针 ,略 加 捻转 提 插 ,有 轻 度 得 气感 即可 ,相 应 夹 脊 穴 ,斜 向脊 柱 深 刺 , 便 时溏 。舌苔 白或 白腻 ,脉沉 缓 或滑 。 使 针 感循 神 经 分 布线 路 传 导 ,余 穴均 施 提插 捻 转 泻法 ,留针 30分 钟 , 3.2.2治 则 以健 脾 除湿 为 主 。给予 除 湿 胃苓汤 加 减 ,白术 、厚 朴 、炒 苡 每 日 1次 ;予 梅 花针 沿疱 疹 团边 缘正 常皮 肤 行密 集扣 刺 ,中等 刺激 ,以 仁 、陈皮 、茯 苓 、板 蓝根 、延胡 索 、车前 子 、泽泻 、生 甘草 等 。 局部 微 渗 咀为 度隔 日 1次 ;阿 昔 洛 韦乳 膏 涂擦 疱 疹 团 每 日4次 ,皮肤 3.2.3调 护方 法 :皮肤 多松弛 ,多伴 有 周围皮 肤红 肿 ,多烦躁 、焦 虑 。应 痒感 严 重 时 予外 用 炉 甘 石 洗 剂涂 擦 患 处 ;情 绪 焦 虑 者 每晚 睡 前 口服 安 慰体 贴患 者 ,耐心 向患者 解释 病情 ,教会 患者 排解 不 良情 绪方 法 ,如

中医护理护理查房严重带状疱疹查(蛇串疮)

中医护理护理查房严重带状疱疹查(蛇串疮)

简要病史(六)
治疗经过
• (1)中药口服以清肝胆,清热解毒为主 • (2)塌渍治疗:选用白矾30g,冲冰盐水后外用 局部,收敛燥湿,促进水疱消退。三天后用中药 塌渍治疗:选用黄芩20g 黄连20g 黄柏20g 白矾30g 地榆20g 龙胆草20g (3)可见光治疗 • (5)西医给予抗病毒,调节免疫:营养神经 抗感染
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 理评价
• 2.体温过高:与疱疹引起的发热有关 • 护理措施:1、每日监测体温4次,给予物 理降温,加强皮肤与口腔护理。
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 理评价
• 3.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带状疱疹引起 的皮肤损伤及长期卧床有关。 • 护理措施:1.加强皮损区的护理,避免疱疹 受到摩擦,红外线烤灯照射水痂处,睡气 垫床加强翻身叩背。
健康指导
• (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忌恼怒,情绪开朗,心气调 和。 • (二)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注意个人卫生,睡前热水泡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助 入睡,但注意水温,避免烫伤。 • (三)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禁烟 、酒。多食蔬菜、水果、行气通络、清解余毒之品、保持 大便通畅。 (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五)局部遗留神经痛时,给予积极治疗。 •
八、饮食护理
• 2、脾虚湿蕴证:(1)宜进健脾利湿之品,多 食冬瓜、扁豆、山药粥等,以清热解毒,健脾 利湿。如有水肿,食物中适当限盐,可配合服 用赤小豆汤、薏苡仁汤等,利水消肿。 • (2)药膳食疗方:凉血绿豆粥,取绿豆、粳米 各50克,生地、赤芍、丹皮各20克,将生地、 赤芍、丹皮煎汁后去药渣,再加入淘净的绿豆 与粳米,加入适量水熬粥,加糖后服或以菜肴 佐食,具有凉血清热,和营祛湿作用,有助于 疱疹的消退。

带状疱疹病人的护理

带状疱疹病人的护理

带状疱疹病人的护理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是一种按神经分布,有成簇炎性水疱并伴有神经痛的皮肤病。

一、常规护理:(1)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

(2)积极治疗疱疹,防止破损、溃烂发生,保持局部干燥,防止感染。

(3)局部如有破损应及时换药、保护创面不受感染,禁用肥皂清洗患部。

二、饮食护理: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忌羊肉、辣椒、酒等。

(1)忌食辛辣温热食物:酒、烟、生姜、辣椒、羊肉、牛肉及煎炸食物等辛辣温热之品,食后易助火生热。

中医认为,本病为温热火毒蕴结肌肤所生,故该病患者应忌食上述辛辣致热食品。

(2)慎食肥甘油腻之品:肥肉、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腻、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湿热毒邪内蕴不达,病情缠绵不愈。

(3)慎食酸涩收敛之品:酸涩收敛之品有豌豆、芡实、石榴、芋头、菠菜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属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感毒邪而致,故治疗应以行气活血祛瘀为主。

而上述酸涩收敛之品,易使气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重。

三、疼痛护理:(1)同情安慰病人,使病人感到温暖。

(2)分散注意力,年老病人让其家属陪伴。

(3)穿宽大衣物,防止衣服过小摩擦患处增加疼痛感。

气温高时可暴露患处,免去衣服摩擦。

(4)协助病人采取保护性体位以减轻疼痛。

(5)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及营养神经药。

四、眼部护理(主要针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病人):(1)眼部分泌物多时可用外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如有角膜溃疡禁用冲洗,可用棉签擦除分泌物每日2-3次,防止眼睑粘连。

(2)角膜、结膜受累时,注意做好眼部护理,嘱病人不宜终日紧闭双眼,应活动眼球,并交替抗生素眼药水和抗病毒眼药水滴眼,每2小时1次。

(3)洗脸毛巾要保持清洁,勿让污水溅入眼内。

(4)角膜疱疹有破溃,要防止眼球受压,滴药水时动作轻柔。

五、病情观察:(1)观察皮损情况:皮损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中线。

若皮损泛红,有血疱,且病人精神状况差,提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应考虑体内有潜在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完整版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完整版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结合四诊(望、 闻、问、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证型,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治未病
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调理身体、改善 生活方式等措施,提高患者免疫力,预防疾病 复发。
内服中药方剂选用依据
01
02
03
清热解毒
针对蛇串疮热毒炽盛的病 机,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 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 翘、蒲公英等。
04
情绪调节
教导患者学会情绪调节技巧, 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紧张 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预防复发措施讲解
避免诱因
告知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如保 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患 处、减少接触化学物品等。
遵医嘱用药
强调患者遵医嘱按时用药的重 要性,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 或停药。
定期复诊
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及 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ppt课 件完整版
目录
• 蛇串疮概述与中医认识 • 辨证施治原则及方法论述 •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介绍 • 饮食调养与禁忌提示 •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蛇串疮概述与中医认识
蛇串疮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
蛇串疮,又称带状疱疹,是一种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 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 龙”、“缠腰火丹”等。
临床表现
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 痛如火燎,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和神经痛等症状。
中医对蛇串疮的认识
中医病名
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火带疮”、 “缠腰火丹”等,属于“疮疡”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火, 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 溢皮肤而生。或因外感毒邪,湿热火毒 蕴结肌肤而成。

蛇串疮中医护理问题与措施

蛇串疮中医护理问题与措施

蛇串疮中医护理问题与措施哎呀,今天咱们聊聊蛇串疮,这可是个不太好受的小问题。

听名字就知道,蛇串疮可不是个让人觉得舒心的词儿。

别看这名字听起来像个怪兽,其实它是中医里一个常见的皮肤病,搞不好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呢。

咱们说说这个病是啥样的吧,得了蛇串疮,皮肤上就像被一条条小蛇咬过似的,红肿、疼痛,真让人难受得不行,简直是“掉进了万丈深渊”。

你想啊,这要是夏天,穿短裤短袖的,朋友们一看,肯定会问:“这位朋友,您这是打了几场架?”心里那种“羞愧难当”的感觉,真是让人无奈。

说到护理嘛,首先得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千万别让它沾上污垢。

洗澡的时候可得小心点,别用太热的水,也别使劲搓,轻轻一冲就好,毕竟皮肤这东西,咱得对它温柔以待。

药膏这东西嘛,适当涂抹是必须的,有的朋友可能觉得麻烦,偏偏就想着“等它自己好”,可这可不行啊,时间拖得越久,病情越复杂,真是“自掘坟墓”呢。

说到药膏,很多朋友可能喜欢随便用,看到别人用啥就跟着来。

可你可别大意,找个靠谱的中医师开个方子,别自己瞎折腾,免得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那中医嘛,一般会用些清热解毒的药材,像是金银花、连翘之类的,听着就觉得清爽是不是?其实这些中药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白衣天使”,默默地保护着我们,赶走那些“讨厌鬼”。

除了药物,饮食也得注意。

哎呀,这可不是让你节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样能增强咱们的免疫力,抵挡那些小病小痛。

对了,辛辣刺激的食物可得忍住,想想那些辣椒,简直是给你再添一把火,让病情更加“火上浇油”。

所以说,饮食这块儿,咱可不能马虎。

再说说心态,得保持积极乐观,别让情绪影响了身体。

你想,心情一差,免疫力就下降,病情又要“乘虚而入”,就像过年时的红包,谁都想来抢一份,对不对?所以啊,多看看喜剧片,听听轻松的音乐,跟朋友聊聊天,让快乐充盈心头,真是“百病皆可去”。

心情好了,病也能好得快。

注意休息,别熬夜。

你要是熬夜,皮肤就跟熬了整夜的豆浆一样,浑浑噩噩的,没精神。

中医诊疗规范蛇串疮(带状疱疹)

中医诊疗规范蛇串疮(带状疱疹)

七、蛇串疮(带状疱疹)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可发生任何部位。

多见于腹部。

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

【临床表现】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诊断要点】1.中医诊断(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辨证选择口服剂或中成药(二)外治法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湿敷:红斑。

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

3.中药散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直接外涂,或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串疮(带状疱症)的中医护理常规蛇串疮是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

以成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二、临证施护疼痛剧烈者,遵医嘱针刺,理气止痛。

1.肝经郁热者,睡眠要充足;重症者宜卧床休息。

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2.脾虚湿蕴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气滞血瘀者,病室应避免直接当风,防止感受风邪。

三、护理要点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肝经郁热者,病室温度宜偏凉;脾虚湿蕴者,病室温度宜偏干燥。

3.保护皮肤,避免磨擦,水疱不宜挑破。

大疱者遵医嘱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疱壁不宜除去,防止继发感染。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体温、脉搏、舌脉、二便等状况。

2)观察疱疹部位、大小、疼痛程度,有特殊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淡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煎烤、油炸之品,忌鱼腥虾蟹、鸡、羊肉等发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中毒,忌烟、酒。

五、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若出现食欲减退、腹痛便溏者,应停服并报告医师。

2.服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六、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忌怒,保持情绪稳定,更好地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的护理
1、感染
1)保持床单位清洁,及时更换床单。

2)保护皮肤,避免摩擦,水泡不宜挑破。

大疱者遵医嘱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疱壁不宜去除,防止继发感染。

3)注意营养,提高免疫力。

八、辩证施护
(一)肝经郁热证
1.主证
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施护
(1)室内宜偏凉,环境安静、清洁、舒适。

(2)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及清热利湿之品,如:冬瓜、绿豆等,忌辛辣鱼虾等动风发物,禁烟酒。

(3)疼痛严重时,遵医嘱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4)选择大椎穴、双侧肝俞、肺俞及皮损部位行拔罐治疗,以清热泻火。

(二)脾虚湿蕴证
1.主证: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2.施护:
(1)病室干燥通风,温度适宜。

(2)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及健脾除湿之品,如:莲子粥、山药粥等忌辛辣鱼虾等。

(3)中药汤剂宜温服,疼痛严重时,遵医嘱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4)拔罐宜施补法,可选足三里、脾俞及皮损处,时间6—8分钟。

(5)安慰体贴患者,消除紧张和顾虑。

(三)气滞血瘀证
1.主证: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2.施护:
(1)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宜食清解余毒、行气通络之品,如:冬瓜、苦瓜等,忌辛辣鱼虾等。

(2)观察记录疼痛性质、程度、时间、发作规律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3)疼痛严重时影响睡眠,可用耳穴压豆法取穴心、神门、皮质下等,以镇静安神。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
九、健康指导
1、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忌怒,情绪开朗,心气调和。

2、保证充足的睡眠。

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注意个人卫生,临睡前热水泡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膏梁厚味食物,禁烟、酒。

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局部遗留神经痛时,给予积极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