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物品检验规范
采购物资检验规范

重量 纱支 尺寸 标识
随机抽取
编号TX02-28 序号 产品名称 面料 里料 纸箱 检验项目 面里料米数、克重 面里料等级 外型尺寸 材质 印刷 包装袋 同上 颜色 线 商标洗涤标 吊牌合格证 条形码 松紧带 TPR压布心型底 尺寸 弹性 型状 牢固度
填充EPE+1CM40D海绵 厚度
质量要求 按合同要求 尺寸公差±2% 按合同要求
检验方法 验码 目测 测量 目测
抽检数量 抽检2% 按实际米数入库 出现不合格时退货 尺寸不合格退货 随机抽取批量的5% 材质不合格退货
接收原则
印刷要求及清晰程度目测 同上 按色卡要求 按产品出厂要求 按合同要求 测量公差±2% 按合同要求 测量公差±2% 弹性按样品 按合同要求 按合同要求 按合同要求 按合同要求 同上 目测 磅秤 目测 测量 目测 测量 手检 目测 手测 测量 测量 批准: 随机抽取批量的2% 随机抽取批量的5% 随机抽取批量的2%
印刷唛头不符退货,印刷清晰度不好不超过2% 尺寸不合格退货 材质不合格退货 印刷唛头不符退货,印刷清晰度不好不超过2% 色差严重退货 重量不符合,超过1%全退 不符合合同退货 尺寸不合格大于5%退货 标识文字有错误退货 尺寸不合格退货 弹性不符合要求退货 型状不符合要求退货 牢固度不符合要求退货 厚度不符合要求退货 克重不符合要求退货
进货检验流程及规范

1.0目的: 确保未经检验或验证合格的原材料、外协件及供方提供的物品不投入使用或加工,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流程,保证过程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外协、外购产品的检验。
3.0职责:3.1 物流部:3.2 品管部:3.3采购部:3.4 生产部:5.1 入库送检:物流部在规定时间完成物料点收(含质量证明文件或检测报告)、标识,填写《送检单》,填写内容要求完整,物料到库半小时内送品管部报检。
5.2 进货检验流程:5.2.1品管部收到《送捡单》(含质量证明文件或检测报告)半小时内回复检验及完成时间。
5.2.2 标准确认: 来料检验员根据具体来料标识卡、物流部报检单,查找相对应来料检验标准。
5.2.3抽样: 根据来料数量按《产品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确定抽样方案并取样。
5.2.4测量/实验:5.2.4.1 进料检验进行来料标识确认:送货单位、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日期、是否环保等内容标识完整;标识卡内容不完整或者无物流标识,物流部负责纠正,品管部进行跟踪验证。
5.2.4.2 检测实验报告及其他质量证明文件的确认、点收:确认无误按《文件控制程序》归档备查,如送货单位无检测实验报告及其他质量证明文件,内部联络采购部,依《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控制程序》处理。
5.2.4.3 产品包装防护确认:目测检查产品包装外箱是否满足搬运、运输及储存要求,不符合要求,内部联络采购部,依《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控制程序》处理。
5.2.4.4外观检查:不允许有麻点,色差、锈迹、裂纹、油污、碰伤、字迹清楚、破损、缩水、水纹、变形等,按品管部检验标准执行。
5.2.4.5尺寸测量:按品管部图纸及检验标准执行。
5.2.4.6性能实验:按品管部图纸及检验标准执行。
5.2.4.7报告填写:依据来料标识及《报检单》填写《来料检验报告》抬头栏:供应商名称、来料日期、数量、客户名称、合同编号、检验员、检验日期及抽样方案Ac-----接收数 Re------拒收数等。
采购和进货检验管理制度

采购和进货检验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企业的采购和进货检验流程,提高进货品质,保证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采购管理1. 采购计划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制定采购计划,明确采购物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交货时间等内容。
2. 供应商管理(1)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采购部门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包括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产品质量、交货准时性等方面,并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单。
(2)签订合同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货物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价格、交货时间等内容。
3. 采购审批采购计划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可进行采购。
三、进货检验管理1. 进货检验标准明确进货物品的质量标准,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检验。
2. 进货检验程序(1)验货前准备确保进货检验工作所需的场地、工具、器材齐全。
(2)验货流程进货人员按照标准程序进行验货,包括抽样、检测、测量、比对等检验内容。
3. 进货检验记录每次进货检验应有记录,如检验时间、地点、进货数量、合格数量、不合格数量、不合格原因等。
四、因进货不合格处理1. 不合格品分类根据检验结果,将不合格品分类,如可整改品、不可整改品等。
2. 处理措施(1)可整改品由供应商负责整改,重新提交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2)不可整改品立即通知供应商退货,要求赔偿损失。
3. 记录对不合格品的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
五、进货验收标准1. 合格品入库进货物品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2. 不合格品处理不合格品要及时通知供应商退货,并对相关记录进行归档。
六、进货验收记录管理1. 进货验收记录每次进货验收应有记录,包括验收时间、地点、进货数量、合格数量、不合格数量等内容。
2. 进货验收记录保管进货验收记录应进行归档管理,保存一定期限。
七、制度执行1. 本制度由采购部门负责执行,部门负责人监督执行情况。
2. 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
以上就是采购和进货检验管理制度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执行,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采购管理-采购验收制度规范

采购管理-采购验收制度规范采购验收制度规范为了确保企业采购的物资质量符合生产经营需要,防止不合格物资入库、投入使用或流向市场,企业应制定采购验收管理制度,以便对采购物资验收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
第1章总则1.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对所有采购物资的验收工作。
1.3 相关定义验收是指企业对采购物资的质量、数量、包装、规格进行查验,是保证采购物资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1.4 职责划分1.质量管理部负责统筹安排物资验收作业,验收所有物资的数量、重量和规格,并检查包装及外观情况。
2.采购部负责控制采购物资的验收过程,协助验收采购物资,处理验收异常情况等。
3.技术部负责向质量管理部解释相关技术标准、提供技术帮助。
4.对于较为特殊的物资或设备,企业应组织质量管理部、技术部、采购部和使用部门一同参与检验。
第2章采购物资验收规划2.1 确定采购物资验收的内容1.质量管理部应确定采购物资验收内容,采购部为其提供合理化建议。
2.采购物资验收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点:1) 核对采购订单与供货商发货单是否相符,依据单据对物资的数量进行点收。
2) 检查物资外观,包括包装是否牢固,包装标志标签是否符合要求,开包检查物资有无损坏,物资的气味、颜色、手感等。
3) 仔细检查物资质量,主要检查其关键质量指标。
3.在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要记录物资验收信息。
2.2 确定验收方式1.质量管理部负责确定具体的验收方式,采购部为其提供建议。
2.采购物资验收包括全检和抽检两种方式,对大批量到货一般只进行抽检。
3.若采用抽检的方式,则需要根据物资的特点、价值高低、物流环境等,确定合理的抽检比例。
采购物资验收抽检比例考虑因素一览表:考虑因素。
抽检比例采购物资单品价值高的。
全查或抽检比例大;有些价值特别大的物资应全检采购物资性质不稳定的、质量易变化的和易混杂不良品质的,验收比例大或全查在雨季或梅雨季节,怕潮商品抽检比例大;在冬季怕冻商品抽检比例大或全查对采用容易影响物资质量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运送的物资,抽检比例大对于信誉好的供应商生产的产品抽检比例小;反之则大1.准备所需的计量器具、卡量工具和检测仪器仪表等,以确保测量准确可靠。
采购物资外协产品质量检验规范

采购物资外协产品质量检验规范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外协生产模式的普及和发展,采购部门在采购物资时面临着与外协厂家的合作。
为了保证从外协厂家采购到的产品质量符合公司的要求并达到客户的期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检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为公司采购部门提供一套完善的外协产品质量检验规范。
二、目的制定外协产品质量检验规范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外协产品的质量符合公司的要求和客户的期望,提升产品竞争力;2. 降低外协产品带来的质量风险,减少不合格品的使用;3. 规范采购部门与外协厂家的合作,加强双方的沟通与配合;4. 对外协厂家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评估,为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外协产品质量检验流程1. 产品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在与外协厂家签订合作协议之前,采购部门应详细了解外协厂家的全面情况,包括资质、生产设备、管理体系等。
并与外协厂家明确产品质量检验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2. 产品验收的标准制定在与外协厂家沟通的过程中,采购部门与外协厂家协商确定产品验收的具体标准和指标。
标准和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以确保对产品质量的全面检验。
标准和指标的制定可以借鉴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3. 产品验收的方法和流程根据产品的特性和验收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检验方法和流程。
包括:取样方法、检测方法、检验设备和仪器的选择及使用等。
同时,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验收岗位的职责,确保产品验收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4. 产品验收的记录和报告对每批外协产品的验收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归档,包括检验数据、检验结论等。
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验收报告,以供其参考。
在发现问题或不合格品时,应及时与外协厂家沟通和协商解决方案。
四、外协产品质量检验的要点和技巧1. 严格控制取样方法和样本数量,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2. 严格按照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3. 选用合适的检验设备和仪器,确保其精度和灵敏度;4. 对验收标准和指标的执行要求严格,不得随意变更或放宽;5. 在与外协厂家进行合作和沟通时,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
进货物资检验管理制度模版

进货物资检验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进货物资的检验管理,确保进货物资质量,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进货物资的检验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内容包括进货物资的检验管理流程、责任与权限、记录与报告等。
第四条本制度执行的目标是确保进货物资的质量和合规性,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
第二章进货物资检验流程第五条进货物资检验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进货物资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活动。
第六条进货物资检验流程包括以下环节:一、接收进货物资:对到货物资进行准确的登记和录入,并进行初次检查,确保数量一致且无明显损坏。
二、取样检验:对进货物资进行取样,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和分析。
三、检验结果记录:将检验结果记录在物资检验记录表中,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合格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判定进货物资是否合格。
五、不合格处理:对不合格的进货物资按照不合格品管理流程进行处理。
六、验收支付:对合格的进货物资进行验收,并支付相应的货款。
第三章进货物资检验的责任与权限第七条企业进货物资检验的责任与权限明确如下:一、采购部门负责对进货物资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制定和管理。
二、仓储部门负责接收与储存进货物资,并对物资进行初次检查。
三、质量部门负责进货物资的取样检验和实验室测试。
四、供应链管理部门负责对进货物资的合格判定和不合格品处理。
五、财务部门负责对合格的进货物资进行验收支付。
第四章进货物资检验的记录与报告第八条进货物资检验的记录应做到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九条进货物资检验记录包括以下内容:一、进货物资的基本信息,包括供应商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
二、检验项目和标准,包括检验方法、抽样数量和频次等。
三、检验结果,包括定性或定量评价、合格或不合格判定等。
四、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包括不合格品的处理措施和结果。
五、检验人员的签名和日期。
第十条检验记录应及时整理和归档,以便审计和溯源。
第十一条检验报告应根据需要进行编制和传达,以便供应商了解检验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质量采购检验规范模板

质量采购检验规范模板第1章总则第1条目的为严格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标准和质量标准,杜绝不合格物资投入生产,现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范。
第2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本企业所有采购物资的检验工作。
第3条职责1.质量总监负责物资质量检验工作的审核与监督。
2.质量管理部负责物资进货的检验与试验工作的组织与落实。
3.采购部、仓储部相关人员负责物资的验收,检验到库物资的数量、包装及外观。
4.请购部门相关人员负责配合完成物资检验工作,并提供检验所需的资料与信息。
54条采购物资检验的依据1.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采购订单。
3.供应商出示的材质证明书与产品合格证书。
4.技术人员制定的采购物资技术标准。
5.供应商提供的样品与《送货单》。
第2章到库接收检验第5条采购接收检验流程1.采购部接收到物资后,应会同仓储部相关人员共同进行接收检验工作。
2.检验人员核对《订货单》与供应商提供的《送货单》,检查接收货物是否正确。
3.检查包装箱外观,确保包装完好、无损。
4.开箱核对材料名称、规格、数量,并将到货日期及实收物资名称及数量填入《采购检验报告单》。
5.检验合格后,仓储部负责存放物资,采购人员向质量管理部提出质量检验申请。
第6条收料异常处理1.损失处理在检验进料时若发现接收物资有倾覆、破损、变质、受潮等异常时,应由采购部人员进行初步损失计算,具体处理办法如下。
(1)金额超过5OOO元时,应立即通知供应商进行处理。
(2)金额未超过5000元时,则应按照实际数量办理接收,并在《采购检验报告单》上注明损失数量及情况,并通知供应商。
2.超交处理(1)若交货数量超出订货量,采购部人员应及时与供应商确认,并将超出部分办理退货。
(2)若超交情况属于交易惯例的特殊物资,且超交量在总订购量的_%以下,则应由仓储部经理、采购部经理批准同意后进行正常接收,并在《采购检验报告单》上进行备注。
3.短交处理(1)交货数量未达到订购数量时,以补足为原则。
采购物资 进货检验规范

采购物资进货检验规范一、目的规范本公司原材料采购的质量管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光缆交接箱、光缆分纤箱、光缆接头盒、光缆终端盒、光分路器原材料的采购和进货检验。
三、程序3.1仓库根据销售部下达的生产任务、生产定额,编制原材料采购申请单交供应部进行采购。
3.2供应部对采购的原材料(包括实物和质量证明)一起送待检区域,并由检验员进行检验,填写《进货检验记录》。
3.3检验员对《进货检验记录》上的名称、型号、规格、厂家、数量、生产日期和质量证明材料同实物认真核对确认后填写。
3.4检验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检验标准采用正确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并且在填写检测数据时,对无特殊要求的检验记录只需记录检验数据最小值和最大值。
若有不合格品发生则应记录其实测数据。
3.5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检验员必须在《进货检验记录》上签字,并盖上合格标志,标明检验日期,同时由原材料仓库管理人员出具入库单据。
3.6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应隔离存放、做好标识,不得混入合格品仓库。
四、原材料采购清单(如下表)主要原材料采购清单五、原材料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5.1 A类物资的检验5.1.1冷轧板抽样数及判定准则:以上检验项目按GB/T2828.1-2003进行,采用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取一般检验水平II,合格质量水平(AQL)1.0,参见《附表随机抽样方法表》。
5.1.2 不锈钢板抽样数及判定准则:以上检验项目按GB/T2828.1-2003进行,采用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取一般检验水平II,合格质量水平(AQL)1.0,参见《附表随机抽样方法表》。
抽样数及判定准则:以上检验项目按GB/T2828.1-2003进行,采用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取一般检验水平II,合格质量水平(AQL)1.0,参见《附表随机抽样方法表》。
抽样数及判定准则:检验项目1按GB/T2828.1-2003进行,采用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取一般检验水平II,合格质量水平(AQL)1.0,参见《附表随机抽样方法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购物品检验规范(刀具、量具)目的:为了使进厂的采购的刀具、量具得到有效地检验,特制订本检验规范。
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采购的刀具、量具。
主题内容:1、刀具、量具类1.1技术要求1.1.1质量证明:本公司采购的刀具、量具必须附有证明该批产品符合标准要求的出厂合格证,并且合格证上的规格、级别与实物相符。
调研时有品牌要求的,要核对所采购的产品是否是该品牌的,采购部要在入库单上注明品牌要求,否则不予办理入库手续。
1.1.2质量要求:a.采购的刀具量具包装完好无损,并附有合格证。
b.采购的产品必须表面无锈蚀、无损伤。
c.采购的刀具材料最低硬度应在60HRC以上,对于碳素工具钢材料,在室温条件下硬度应在62HRC以上;高速钢硬度为63HRC~70HRC;硬质合金刀具硬度为89HRC~93HRC。
d. 采购的刀具尺寸符合标准要求。
e.进厂的量具符合以下要求:1.1.3外观1.1.3.1 要求:卡尺的表面应无锈蚀,碰伤或其它缺陷。
刻线和数字应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现象。
游标刻线应刻至斜面下边缘。
卡尺上应标有分度值,制造厂名,工厂标志和出厂编号。
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卡尺不应有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1.1.3.2校验方法:目力观察1.1.3.3各部分相互作用1.1.3.4 要求:尺框沿尺身移动应平稳,不应有阻滞现象。
紧固螺钉的作用应可靠。
深度尺不允许有窜动。
微动装置的空程,新制造的应不超过1/4转,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应不超过1/2转。
尺身和尺柜的配合应无明显晃动。
1.1.3.5校验方法:观察和试验。
对于尺身和尺柜的配合质量,用手轻轻摆动活动量爪,进行校验。
1.1.3.6 刻线宽度和刻线宽度差。
1.1.3.7要求:应不超过表4的规定。
表4 (mm)分度值刻线宽度刻线宽度差0.02 0.08-0.12 0.020.05 0.08-0.15 0.030.10 0.08-0.20 0.051.1.3.8 校验方法:尺身和游标的刻线应至少各抽3条。
刻线宽度差以受校刻线中最大与最小宽度之差确定。
1.1.3.9零值误差1.1.3.10 要求:零值误差以零刻度线和尾刻度线的重合度表示,应不超过表9的规定表9分度值零刻线重合度尾刻度线重合度0.02 ±0.005 ±0.010.05 ±0.005 ±0.020.10 ±0.010 ±0.031.1.3.11框紧固和松开的情况下,用目力观察。
必要时用放大镜或工具显微镜检定。
1.1.3.12示值误差1.1.3.13 要求:应不超过表10的规定尺寸范围分度值0.02 0.05 0.10示值误差0-300 ±0.02±0.05 ±0.10>300-500 ±0.04±0.05±0.10>500-700 ±0.05±0.075±0.10>700-900 ±0.06±0.10±0.15>900-1000 ±0.07±0.125±0.151.1.3.14校验方法:用鉴定过的千分尺,对于尺寸范围在300mm内的卡尺,不少于均匀分布3点;对于尺寸范围大于300mm的卡尺,不少于均匀分布6点。
带深度尺的卡尺,深度尺在尺寸20mm一点检定。
其示值误差不超过卡尺游标的分度值检定时,每一受检点应在量爪的里端和外端两位置检定。
每受检点里端外端尺寸之差应不超过表11的规定。
尺寸分度值范围0.02 0.05 0.10每受检点里端与外端尺寸之差0-200 0.01 0.03 0.05>200-500 0.02 0.05 0.05>500-1000 0.04 0.04 0.101.1.4 千分尺校验规程应按各标准要求执行校验1.1.4.1外观:新制的不应有碰伤、锈蚀、带磁或其它缺陷,刻线应清晰均匀。
检定用目力观察1.1.4.2各部分相互作用1.1.4.3 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
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
1.1.4.4试验和目力观察1.1.4.5 刻线宽度及宽度差1.1.4.6固定套管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15-0.20mm,同一把千分尺上的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1.1.4.7 两测量面的平行度1.1.4.8 应不大于表2的规定测量范围(mm)0-25 25-50 50-75 75-100 100-125 125-150150-175175-200200-300示值误差0级±2 ±2 ±2 ±2 --- --- --- --- ---- 1级±4 ±4 ±4 ±4 ±5 ±5 ±6 ±6 ±71.1.4.9 校验方法:用鉴定过的游标卡尺来校验。
测量上限大于150mm的千分尺可只检测微头的示值误差。
用专用量具按0-25mm的千分尺受检点检定,测微头各点相对于零点的示值误差不超过3微米。
1.1.4.10校对用量杆1.1.4.11要求:校对用量杆尺寸偏差和两测量面平行度不超过《校对用量杆参数表》表4的规定。
校对用量杆的公称尺寸(mm)尺寸偏差两测量面的平行度(微米)0级1级25 ±1 ±2 150 ±1.5 ±2 175 ±1.5 ±2 1.5100-125 -------- ±2.5 2150-175 -------- ±3 2.5200-225 -------- ±3.5 3.5250-275 -------- ±3.5 3.5325-375 -------- ±4 4425-475 -------- ±5 51.1.4.12 校验方法:量杆的尺寸及工作面的平行度在钢直尺用比较法进行检定。
对于平测面的量杆应采用在鉴定过的钢直尺上检定。
对于球工作面的量杆,应用直径为8mm的平面测量进行校验。
1.1.5 钢直尺校验规程1.1.5.1 钢直尺必须经过国家法定计量监督机构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于检验过程。
1.1.5.2 钢直尺用不锈钢片制成。
尺的正面上、下两边必须有线纹。
所有同名分度的线纹应等长。
1.1.5.3 尺的端边、侧边不应有毛刺、锋口、锉痕及影响使用的锈迹。
1.1.5.4 使用者发现钢直尺的精确度石疑问,必须停止使用,并立即向计量员报告,由计量员进行处理。
1.1.5.5 计量员对精确度有疑问的钢直尺,必须做出下述处理:a、停止使用,并对已用此尺检验过的产品重新检验。
b、送国家法定的计量监督机构进行鉴定。
c、若不合格,则做报废处理。
1.1.5.6 检验人员使用的钢直尺必须每班校验一次。
1.1.5.7 必须用鉴定过的游标卡尺来校验钢直尺,可以先把卡尺展开,并使其在某一整数的刻度值上,用游标卡尺的刻度值来校对钢直尺,用目视法官查此事的钢直尺的刻度和游标卡尺的刻度的对比差值是否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1.1.6 钢卷尺校验规程钢卷尺为具有一定弹性的整条钢带制成。
尺带两边必须平滑,不得有锋口和毛刺。
线纹必须清楚。
1.3抽样及判定依对于刀具每批按20%的比例进行抽检:有1件不合格,加倍抽取,加倍抽取不合格时,判定为整批不合格;量具进行全数检验。
质量管理部采购物品检验规范(轴承类)目的:为了使进厂的采购轴承得到有效地检验,特制订本检验规范。
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采购轴承。
1.1技术要求1.1.1质量证明:本公司采购的轴承必须附有证明该批产品符合标准要求的出厂合格证,并且合格证上的规格、级别与实物相符。
调研时有品牌要求的,要核对所采购的产品是否是该品牌的,采购部要在入库单上注明品牌要求,否则不予办理入库手续。
1.1.2质量要求:采购的轴承必须表面无锈蚀,轴承转动自如。
1.1.3轴承外形尺寸符合以下要求:轴承内孔直径公差符合下表要求(μm)轴承公称内径d(mm) 0级轴承公称内径d(mm) 0级超过到下偏差超过到下偏差0.6 2.5-8 250 315 -352.5 10 -8 315 400 -4010 18 -8 400 500 -4518 30 -10 500 630 -5030 50 -12 630 800 -7550 80 -15 800 1000 -10080 120 -20 1000 1250 -125120 150 -25 1250 1600 -160 180 250 -30 1600 2000 -200轴承公称外径D(mm)0级轴承公称外径D(mm)0级超过到下偏差超过到下偏差2.5 6 -8 250 315 -356 18 -8 315 400 -4018 30 -9 400 500 -4530 50 -11 500 630 -5050 80 -13 630 800 -7580 120 -15 800 1000 -100120 150 -18 1000 1250 -125 150 180 -25 1250 1600 -160 180 250 -30 1600 2000 -200轴圈公称内径(mm) 0级轴圈公称内径(mm) 0级超过到下偏差超过到下偏差0 18 -8 120 180 -2518 30 -10 180 250 -3030 50 -12 250 315 -3550 80 -15 315 400 -4080 120 -20 400 500 -45座圈公差外径D(mm) 0级座圈公差外径D(mm) 0级超过到下偏差超过到下偏差10 18 -11 315 400 -4018 30 -13 400 500 -4530 50 -16 500 630 -5050 80 -19 630 800 -7580 120 -22 800 1000 -100120 180 -26 1000 1250 -125 180 250 -30 1250 1600 -160 250 315 -35 ---1.1.4轴承硬度符合标准要求,硬度应在HRC60—66之间。
1.2检验方法1.2.1对1.1.1、1.1.2项目目测检验,对合格证、品牌、规格型号进行核对。
1.2.2.对1.1.3、1.1.4项目利用游标卡尺、内径百分表、外径千分尺、硬度计进行检验。
1.3抽样及判定依据对于轴承每批按20%的比例进行抽检:有1件不合格,加倍抽取,加倍抽取不合格时,判定为整批不合格。
质量管理部采购物品检验规范(电器件)目的:为了使进厂的采购电器件得到有效地检验,特制订本检验规范。
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采购电器件。
1.1技术要求1.1.1质量证明:本公司采购的电器件必须附有证明该批产品符合标准要求的出厂合格证,并且合格证上的规格、级别与实物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