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的历史变迁
经典广告词女士搞笑征婚

经典广告词女士搞笑征婚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曾经风靡一时,通过创意、幽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支持。
在经典广告词中,女士们通过搞笑的方式,勇敢地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爱情观和择偶标准,让人们频频笑出声,也让这些女士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本文将详细介绍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的发展历程和魅力所在。
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陆。
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社会变革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婚恋观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婚姻看作是唯一的出路。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应运而生。
女士们在广告中的表现宛如公开招聘,她们十分坦诚地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种自嘲、自黑和自信并存的心态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喜爱。
她们用幽默和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让人们感受到了她们的坦诚和真诚。
这种搞笑的方式,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看到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和争议。
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婚恋观的颠覆和挑战,阻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和沟通。
但是事实上,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的出现,让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改变了现代婚恋观的发展方向,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在品质和个性特点,而非外在条件和金钱地位。
由于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在中国的流行,也走出了国门,在部分国家也受到了欢迎。
例如在美国,有一些女士通过自己的方式,也用幽默的表达方式推销自己,吸引男生们的眼球。
继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之后,许多有趣的广告创意也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例如“脑残女孩征婚”,“种马男人征婚”,“妈妈咪呀征婚”等等。
这些广告不仅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激发了人们倡导坦诚和个性化交往的意识。
总之,女士搞笑征婚广告词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它能够让人们从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争议性,但是不可否认,它也唤起了人们对于传统婚恋观的思考和探讨。
民国时期的广告状况之征婚广告简介

民国时期的广告状况简介一、促进民族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
1.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商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4.20世纪20年代以后,国内市场开始出现生产过剩问题,面对有限的市场,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如何开拓市场,广告日益被重视,开展有效的广告行销活动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
二、主要广告形式:1.报刊广告是最主要的广告形式。
●民营报纸又是广告传播的最主要媒体,其广告种类多样,包括经济广告、政治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等;涉及的内容从机器广告到洋钉、纸扇、雀粪广告,从运输、保险、娱乐、租赁到占卜算命,甚至和尚的水路道场广告,一应俱全;所占版面比例很高,通常都在60%。
●与报纸相比,杂志的广告量也非常巨大,当时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等畅销杂志都非常热衷刊登各类图画广告。
●因为民国时期,我国长期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故这时的报刊广告除了传播商业信息之外,还常带有浓厚的政治宣传特征。
如1931年11月1日,上海大东南烟草公司借“万宝山事件”在《申报》上做了一整版广告:“热血同胞不可不知万宝山事件,爱国男儿不可不吸万宝山香烟”。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革命刊物也非常重视广告的作用。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号中,明确登出了广告价格:“封面首期每字大洋二分,二期至五期一分半,六期至十期一分二。
中缝首期每字一分半,二期至五期一分一,六期至十期一分。
均已五号字计算,长登另议。
”2.“月份牌”广告画和香烟牌子是当时最具时代特色的广告形式。
●“月份牌”广告画将传统和现代完美的结合起来,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品性,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民国五花八门的征婚广告

民国五花八门的征婚广告作者:佚名来源:《畅谈》2015年第09期憧憬爱情,古今皆同。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写下“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正值元宵观灯夜,人来人往。
但辛先生眼里只有远处的那个她。
近千年后,遥相呼应的梁启超也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可谓深得其意。
其实,二位的隔空叹息,既不空前,也不绝后。
《诗经》中的《汉广》,描写一位老兄发现“汉有游女”,却“不可求思”,所以只能傻呵呵地亮几句嗓子,来表达心里的愁闷。
而到了民国那会儿,帝制废除,思想解放,以前示爱时的欲说还羞,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踪迹难寻。
单身男女们,纷纷通过征婚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姻缘。
这也正符合时下流行的那句口号:如果爱,请大声说出来。
窈窕溆女,君征婚广告词,就是这么任性早在1900年前后,蔡元培、章太炎等名流就先举起了征婚招牌。
元培先生到底是留洋归来,态度开明,开列的五个条件中,有一多半却是为女方着想:一、女子须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不相合,可离婚。
相比之下,太炎先生的征婚条件还保留着旧文人的一些情调。
比如,女方应是个大家闺秀,能写小文章。
最重要的,这姑娘须有服从性质。
寥寥数语,要求着实不低。
但两位都是成名的大人物,有提条件的资本,应者如云自不在话下,最后当然也找到了心目中的如意伴侣。
说到普通人的征婚,那真是千奇百怪,内容各异。
1930年第1期的《青天汇刊》上,收录了一位男子的征婚启事。
现年24岁的“某君”,准备去欧美国家考察学习,离开之前想找一位女伴。
倘若女方也有意出国,“某君”愿意出资赞助;如果不愿意,那待他回来后两人结婚也可。
“某君”共提出了6项条件。
比如,年龄应在7岁至20岁之间,身家清白,初中毕业及以上(大学生更好),性情温和,思想活泼。
还特意指出了对女方身体的期待——“奶部未曾压束者”。
如果对方也看过张竞生的《性史》,那就再好不过啦!有符合条件且欲联系者,可写信前来,并附上一张照片。
《大公报》的征婚广告与近代社会变迁8页word

《大公报》的征婚广告与近代社会变迁征婚广告在我国由来已久,报纸上的征婚广告则出现在近代,《大公报》上刊登了第一则征婚广告,之后包括其他媒体都相继有这类广告。
这些征婚广告的出现原因是什么?这些广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何?通过对其广告内容的分析,又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怎样的变迁内容?为此,笔者从传播学、广告学和历史学的角度,以《大公报》为个案,对其72则征婚广告进行的对比、分析,以求为近代史,特别是广告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征婚广告是指“征婚者将自己和对所征配偶的信息发布在诸如报刊、电台等公共媒介或公园、市场等公共场所上的广告方式”。
它首先是出现在1902年6月的《大公报》上,之后在其他报纸也有了,如章太炎在1903年《顺天时报》上登出续弦的《征婚告白》①,而仅在《大公报》上到1936年,相继刊登了72个这类广告,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近代征婚广告的出现及影响,笔者对这些广告逐一做了分析,并得出相应的一些结论。
一《大公报》上出现征婚广告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1.近代城市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文明变迁是征婚广告出现的根源。
(1)近代城市的兴起是社会风气文明变迁的肇始。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艰难的近代化里程,其中近代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这个文明进程中的核心环节和必然结果。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外启后发的历史环境中,城市,尤其是沿海和开埠城市,受欧风美雨冲击较深,又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和近代知识分子集聚的中心,并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风气转变的先导,是极具扩张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新贵,其物质层面的早期现代化努力又使城市社会出现了一套新的交通、企业、学校、新闻和通讯体验,使人们活动的社会空间不断拓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化更为明显,为国人在社会文化领域进行现代化尝试提供了远比乡村更为适宜的环境。
近代的社会变迁中,就婚姻变迁而言,城市的波涛汹涌与乡村的死水微澜构成了鲜明对比②。
(2)婚姻、家庭观念的革命是近代社会风气文明开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婚恋观大事记

中国婚恋观大事记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2、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新婚姻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3、1982年广州市成立国内第一家青年婚姻介绍所。
4、1984年《中国妇女》杂志在第6期上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成为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
5、200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公布施行。
6、2005年首届中国婚博会在北京举办。
专家谈婚恋观变化吉林日报记者杨华“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营,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大款……”一段简单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在婚恋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引导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显得非常必要。
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我省的两位婚恋方面专家。
省委党校家庭社会学者李莉介绍说,近年来,人们婚恋观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形式上来看,婚恋的私人化和自主性大大增强。
组织、单位逐渐退出包括婚恋在内的众多私人生活领域,结婚无须报请组织批准,离婚也无须对组织负责,人们选择婚恋对象的标准和要求更倾向于当事人自己说了算。
首先体现在择偶方式日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一改过去的组织介绍、媒人说亲的单一方式,社会上陆续出现了婚介所、媒体征婚、集体相亲等多样化的择偶方式,集体结婚风行一时。
近年来,青年们更是通过网络渠道“广泛撒网、重点培养”,通过网络结缘、婚恋的青年人不在少数。
其次,婚礼形式从简单、朴素向热闹、繁琐和奢华发展。
从1990年我国出现第一家专业婚庆公司开始到现在,专业婚庆公司已经铺天盖地,婚礼策划也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再次,就是婚恋组合的多元化和不稳定性,出现了未婚同居、未婚先育、婚外情、同性恋,甚至还有个别的同性家庭,并且离婚率快速上升。
从内容上来说,婚恋观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择偶标准比以前更加理性和现实。
民国时期的征婚广告

民国时期的征婚广告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3年第5期1912 年底,学者章太炎丧偶,一向率性的他谈及自己续偶条件:“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
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
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之后更在北京《顺天时报》登载近代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
提出条件有三:“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1922 年2 月19 日上海《民国日报》载文《堕坑妓女登报征夫》,内提一位黄氏名雪花的香港妓女,年方廿一,才貌双全,厌弃烟花生涯,生出从良意愿,特刊广告如下:自维陋质,少堕烟花。
柳絮萍轻,长途浪遥。
茫茫恨海,谁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侠士。
孽缘已满,夙债堪偿。
无奈未遇知音,难奏求凤之曲。
每念红粉飘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
好景无多,名花易谢。
雅不欲托报章而择配,登告白以求凰。
翻觉红粉颜羞,难免文人讥讽;奈何东皇力薄。
可恨护花无方。
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风尘;惜玉怜香,总之花丛稀见。
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花丛贱质,请速惠临。
被招者,以二十二至四十三岁为合格,身价(赎身费)二百二十元,条件面订。
1931 年7 月6 日上海《民国时报》一个青年男子的征婚广告: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十项: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二、要有概括的眼光和学识;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六、不要眼光势力(利);七、不要自我太强;八、不要太无意见;九、不要见人羞怯;十、不要态度虚浮。
《民国日报》(1931 年7 月6 日)同时刊登的一则女子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
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
三、高尚的人格。
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
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
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
七、没有烟酒等不良的嗜好。
征婚广告30年变迁

征婚广告30年变迁自古以来,婚姻就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体行为。
个人择偶观念反映着自身背景、社会价值体系、风俗习惯等,也折射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朴实的开始“文革”期间还没有征婚广告这回事。
虽然当时的高价姑娘择偶有“五员”一说:相貌演员、工资百元、职业海员、身份**、身体运动员,但从主流来看,那个年代的人还是比较朴实的。
1981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则个人征婚广告:“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40岁,身高1.7米。
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
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43.5元。
”这则广告附有征婚者的照片,信息真实,态度诚恳,尤其在相貌、收入等条件上更是实事求是,没有渲染或淡化,也没有强调或回避。
这则最早的征婚广告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并没有对征婚对象提出任何要求。
明码标价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切都在迅速变化之中。
到上世纪80年代末,尽管朝向物质主义的步子才刚刚迈开,一名32岁女性的征婚广告已经这样写道:“本人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温柔娴静。
欲寻一位有类似条件的诚实、有事业心的男子为伴,国内国外不限。
”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征婚者对海外男子表现出的兴趣。
就像早前的政治面貌一样,文学爱好和海外关系一反之前的霉运,成为一种精英符号。
20年前的征婚者言必称“爱好文学”、“爱好音乐”,以示高雅。
到了20世纪90年代,征婚广告中,身高、长相、经济基础、学历背景等外在条件一跃成为征婚的首选条件。
且看:“某男,35岁,体健,身高1.75米,留美硕士,现在纽约供职,年薪10万美金。
寻能歌善舞、俊美秀丽、本科以上,愿到美国生活的国内小姐。
”“某女,21岁,1.59米,未婚,大专,国营科室管理干部,漂亮聪慧,气质佳。
觅21岁~30岁,1.70米以上,体健貌俊,经济雄厚的海外男友。
”这时,人们已撕掉那情感的“含情脉脉”的面纱,不再羞于“明码标价”,物质条件一举成为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放纵的姿态时至21世纪,一切都继往开来了,征婚广告也是。
〖300年从征婚广告看社会变迁〗

如今各色的征婚节目充斥屏幕,让人们充分见识了征婚广告的魅力。
然而,把个人放在婚姻市场上公然“叫卖”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为人所接受的事,经过了300才从英伦三岛来到东方的礼节之邦。
最先打破规则的是英国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男士。
1695年7月,伦敦财经双周刊《振兴农商纪邯郸影楼要》推出了一项新的创造财富、并且永久改变两性关系的行业──征婚启事(lonely-heartsadvertisement,直译为寂寞之心的广告):“某男,30岁,家产富足,希看寻找一位家产不低于3000英镑的年轻女士。
”征婚广告从17世纪末到现在的300多年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求欢、爱情和婚姻的变迁──它见证了300年内人类社会的变迁。
婚介的商品化非常符合17世纪的英国婚配市场,婚姻大多是笔交易。
和当时的媒妁之言一样,很多征婚广告都是男人寻找年轻富有的女人。
但是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丈夫和妻子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18世纪下半叶,在重视金钱的同时,男人也开始部分的看重女人筹划家务的品质,“体贴”一词不断出现在广告中。
婚姻是财产交易历史上首例征婚启事,就算有人答复,也没有留下记录。
但出版商约翰·霍顿却嗅出了其中的商机。
寻找妻子的男人可以就此省却婚姻市场上那套繁琐又所费不赀的繁文缛节。
局外人也可以在围观过程中享受围观的欢快。
伴随着1690年大量移民融进伦敦和维多利亚时代贸易和广告文化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截至1710年,在英格兰注册的53家报纸中,每家都登了征婚广告:大多来自男士,大部分20多岁,而且都在征友时设定财务状况。
刊登一则广告的用度是很昂贵的,高达3先令,是女仆两个星期的工资。
这就意味着直到19世纪末,大多数刊登广告的人都是中产阶级。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以为,征婚是近代末期自我商品化之后出现的。
第一个征婚广告说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题目之下,一个男人就财产和一个女人讨价还价。
这样的模式主宰了这一行业100年:大多数的征婚广告都是30岁左右的男人,乐于结识年轻的小姐和寡妇,财产不能少于500英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婚广告的历史变迁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利用媒介征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近年来,网络婚介占据了婚介市场的大半江山,类似“非诚勿扰”那样的“征婚秀”甚至成了最走红的电视节目。
而回顾历史,媒体上那些最早征婚广告的出现,无不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117世纪末出现征婚广告
征婚广告,是指“征婚者将自己和对所征配偶的信息发布在诸如报刊、电台等公共媒介或公园、市场等公共场所上的广告方式”。
征婚自古就有。
而把征婚启事登载在杂志、报刊等公共出版物上,要首推17世纪末的英国。
1695年7月,伦敦财经双周刊《家政与经商》杂志上,在阿拉伯种马出售和鞋匠学徒招聘的广告中间,夹着一段四句话的广告:“某男,30岁,家产富足,希望寻找一位家产不低于3000英镑的年轻女士。
”这则广告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则报刊征婚广告的诞生。
顺便说一句,当时拥有3000英镑家产,绝对算是富裕家庭了。
历史上首例征婚启事,结局到底如何已无从考证。
但出版商们却嗅出了其中的商机。
那是一个商业和广告业蓬勃发展的年代。
截至1710年,在英格兰注册的53家报纸中,每家都登了征婚广告。
刊登一则广告的费用高达三先令,是一个女仆两个星期的工资。
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刊登广告的人都是中产阶级。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征婚是近代末期自我商品化之后出现的。
第一个征婚广告说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题目之下,一个男人就财产和一个女人讨价还价。
征婚广告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
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1727年,一位名叫海伦·莫莉逊的英国妇女,在《曼彻斯特刊》上登了征婚广告,声称要找一个如意郎君,并提出三个条件:诚实勇敢;多才多艺;体贴女性。
可是,这位勇敢的女性第二天就被警方拘留了,原来那时在报刊公开征婚触犯了英国当时的法律。
舆论哗然之下,市长把她送进了疯人院。
西班牙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的人数急剧减少,到1921年,英国的女性比男性多出170万,传统随即打破:女性发布的广告第一次超过了男性。
1915年一份征婚广告上写道:女士,未婚夫身亡,乐于嫁给完全失明或者在战争中致残的军官。
2第一则征婚广告争议多
中国媒体上的第一则征婚广告刊登在1902年6月26日的《大公报》上,内容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如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勿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箸或玉照,更妙。
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两处代收。
”
第一则征婚广告登出后就引起两种相反的回应,一是在当年的7月27日《中外日报》转载了这则广告,并加了一个标题《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暗示出对此的赞成之意。
二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女权运动领袖林宗素女士见到这则广告后,给《中外日报》写信猛烈抨击此事,站在女性的立场上,重点指出这则广告中只提对女性要求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至于“南清志士”后来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大公报》没有再做后续报道,我们已无从得知。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也是征婚广告的积极实践者。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他的原配夫人王氏染病去世,当时他34岁。
1903年,章太炎便在北京《顺天时报》上赫然刊登《征婚告白》寻觅续偶。
章太炎在《征婚告白》中,明确提出了他续娶的五条标准: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
章太炎的这一壮举,开创了中国近代文人公开征婚的先例,在当时无异于振聋发聩。
在晚清的遗老遗少眼中,章太炎的《征婚告白》是“越轨”行为,从而引起了许多人讥笑。
很多名门闺秀都望而却步没有应征的勇气,以致拖延了10年之久,直到1913年经友人介绍,太炎先生才结识了条件均合《征婚告白》的汤国梨女士,结为美满的伉俪。
3象征改革开放的征婚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上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则征婚启事。
“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1米7。
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
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五角。
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
”这在今天看似一则很普通的征婚启事,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还真是一桩破天荒的大事。
1979年,刚刚揭掉“右派”帽子的丁乃钧已经快40岁了,最大心愿是找个终身伴侣,然后一起回江苏老家安家。
丁乃钧提笔给《人民日报》的编辑写了封长信,希望能为他登一则征婚广告。
这封信被送到了《人民日报》。
当时的编辑赵立回忆说,丁乃钧给《人民日报》出了个难题。
1949年以来,中国还没有报刊公开刊登征婚启事的先例。
正好这时候,社会上曾风传浙江有一位老
墓碑征婚:英国的一位女士竟在亡夫的墓碑上刻上一段征婚文字:“纪念约翰·弗得斯顿,死于1808年9月10日,也很为他的遗孀悲伤,极希望有情人去安慰她。
她很年轻,芳龄36岁,并具备一切好妻子的美德,她的地址在本地教堂街4号。
”
互联网婚礼: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两位年轻人施格·格鲁斯基和桑德拉·韦德通过互联网举办了一场相距25公里的婚礼。
婚礼是通过三部联网终端机实现的:一部属新娘,一部属新郎,另一部属牧师。
施格端坐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马利布的电脑前;在25公里外的帕利塞德施格一部电脑前,桑德拉身穿古老的平绒婚纱;首先由威廉·伍德牧师在电脑屏幕上打出:“我们相聚于此……”开始仪式。
在一对新人打出:“我愿意”后,伍德牧师立即敲击电脑键盘:“现在我宣布你们为夫妇,你可亲吻新娘。
”桑德拉即时打出“Smooch,Smooch(意为搂抱亲吻)”字样,而施格则打出:“Kiss,Kiss”。
他们是历史上的头一份通过电脑举办婚礼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