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十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猜想6-2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Z作业测评·固效果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解析: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第二、三、四营养级;戊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外来物种引入新的环境中,若当地环境条件适宜且无天敌存在,外来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物种大量死亡,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答案:C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解析: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生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A错误;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B错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C正确;信息传递不像物质流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那样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答案:C3.如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D .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解析:A 正确,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生物种群的集合,池塘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者4捕食两种生物(消费者2和消费者3),有可能使消费者2和消费者3在短时间内减少,进而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D 错误,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除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返回无机环境中去。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工程教案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工程教案教学课题:生态工程高考考点:考点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II〕考点2:生态工程的实例〔I〕教学内容:1、生态经济和生态工程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3、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教学重点:生态工程的原理教学难点:生态工程的原理教学性质:二轮复习、专题复习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目录:1、生态经济和生态工程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3、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生态经济和生态工程1、生态经济:〔选修3P108〕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那么,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体系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物的资源化。
注意:①生态经济是一种无废料、无污染的生产体系或生产模式。
生态工程是实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生态经济模式:原料——产品——原料——产品传统经济模式:原料——产品——废料③生态农业〔属于生态经济〕与石油农业〔属于传统经济〕: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的农业经济,是一种利用生态工程手段而建立的一种少消耗、无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
石油农业:是指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机械的农业生产模式。
2、生态工程:〔1〕概念: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注意:内容:修复、重建已破坏的生态环境;改善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
目的: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建设目的:〔选修3P107〕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例1、以下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C〕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B.防止环境污染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3〕特点:少消耗,多效益,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注意:①生态工程是手段,生态经济是生产模式〔经济模式〕。
2014年高考生物备考 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专题1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含解析)

2014年高考生物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含解析)【明确考纲·把握考情】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
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侧重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侧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能力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环境保护考点侧重于考查全球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多样性的保护等知识,体现了考纲的要求;对能力的考查则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
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
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对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说,注意捕食食物链,一定从生产者到终极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种,两种的通常为竞争和捕食;能量流动功能注重分析同化量的去路,分解者的能量来源,能量流动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不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流向分解者能量为0,注意能量流动两个意义的区分;物质循环,注重分析出四大成分,找出食物链即可;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关键,功能注重和实例相联系;稳定性与营养结构联系。
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54张)

2.(2020·山东等级考)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 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 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 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 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食物网复杂程度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相对值)
常规农业
C [土壤中的小型动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如一些植物害 虫,分解者如蚯蚓等,A错误;实现物质循环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由 题干信息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加入了分解者,因此不能实现物质循 环,B错误;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息可知,加入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污染物获取 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由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由题意可知,泥浆生物反应 器中只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 物理 行为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 生物的种间关系
4.明确碳循环的来源和去路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__合__作__用__或化__能__合__成__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二、研透教材
1.易误辨明
(1)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C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 能相对稳定的能力,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既存在于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B错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 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 强,C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但其恢复力 稳定性低于草原生态系统,D错误。]
2014届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十二) [专题十二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时间:40分钟)1.如图5-12-1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2种成分2.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
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B.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C.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D.平腹小蜂可以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3.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人体的呼吸道对其没有过滤阻挡能力,因而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 2.5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空气中超标细颗粒物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C.PM 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就会导致其pH呈酸性D.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4.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
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D.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5.图5-12-2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
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2.5×103 kJ/(m2·y)图5-12-2B.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C.如果要增加该生态系统中顶位肉食动物的输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加有机物的输入D.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8%6.如图5-12-3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人教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6.2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COD(mg/L)
BOD(mg/L)
总氮量(mg/L)
进水
750
360
700
出水
150
50
25
A.COD、BOD值越高,说明污染程度越低
B.植物的吸收作用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C.群落结构多种多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D.物质的分解只依靠无氧呼吸的微生物完成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6.2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田鼠等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田鼠能根据黄鼬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体验真题+考题切点+考点透析+考题预测,含13年真题)专题突破十二 生态系

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摘要: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
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侧重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
一、专题知识突破1.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Ⅰ(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2.考点剖析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体验真题】1. (2012某某)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立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b 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动【考题切点】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权威课件: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7)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 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的结 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若另一种生物 的食性多样化,则影响较小,若另一种生物的食性单一, 则影响较大。如图5-12-3: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4)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该 湖泊的能量,可通过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或光能) (2)9 三、四 (3)垂直结构 低 (4)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 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生态系统中的有 机碎屑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太 阳能(或光能)。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多吃兔和鸟, 从而导致兔、鸟减少,鹰因为不只吃蛇一种生物,所以蛇 减少并不会造成鹰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 量基本不变。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1 如图5-12-4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及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本里提到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它只有生产者 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分解者只能分 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不能与动植物之间形成捕食链。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 所食的动物。 (3)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 相差1。 (4)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 所有生物,不代表某生物个体,也不一定代表某个种群。 (5)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摘要: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
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侧重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
一、专题知识突破1.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Ⅰ(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2.考点剖析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体验真题】1. (2012四川)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立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b 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动【考题切点】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考点透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2.生态系统的成分易错点及特例易错点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每条食物链(网)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3)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界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下降(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考题预测】1.生态系统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作为一个生态单位,交叉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体。
下列对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考点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体验真题】2.(2013江苏)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
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
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
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
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养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填序号)①鸟②土壤质地③光照④水体肥力⑤稻田杂草【解析】(1)进行实验时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些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使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生长旺盛的水稻和浮游植物会因水中的矿质营养、光照等因素而产生竞争关系。
(4)放养鱼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鱼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5)鸟类的存在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而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故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
【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准确性)(2)浮游动物(3)竞争(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5)①【考题切点】本知识点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侧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能力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
【考点透析】1.能量流动概念的理解能量的输入能量的传递能量的输出能量的流动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①生产者(绿色植物)①食物链和食物网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①传递方向②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①调整能量流动关系②光合作用②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进行②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③传递效率④能量金字塔②生态平衡③环境保护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生态系统的三方面功能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来源光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生物或无机环境形式光能(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物理过程、信息素、植物和动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途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单向或双向范围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圈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联系(1)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1)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全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的总量。
(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的去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
4.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与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来解题。
①设食物链为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最多可获得的能量=N×(20%)3;最少可获得的能量=N×(10%)3。
②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相等,则按照各个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③在食物网中分析,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a.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b.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题预测】2.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下图a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模型,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J/(cm2·a)。
(2)图a揭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在该生态系统中由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时的传递效率是。
若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还需要不断的获得。
(3)表b显示该草原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比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柱形图,横轴表示每类动物受威胁的各种原因,纵轴表示数值。
3.右图表示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叶的光合作用,最后全部用于分解者的生长C.叶中只有1.5%的能量被鸟同化D.呼吸代谢产生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各项生命活动4. 某生态系统中只含有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图a为某段时间内该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图b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甲、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C.T时间后若丁大量死亡,则甲、丙数量急剧增加D.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考点3 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体验真题】3.(2011江苏)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D .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解析:外来的物种迅速繁殖、扩散并危害当地生物多样性,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是指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