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及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及措施摘要:全面监控污染物,主要目的就是为农耕生产作业者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以缓解农产品环保问题,并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平稳地发展。
文章主要内容以现代农产品生态建设化污染物检测科技为研发工作主体,指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生态建设化失调、空气污染加重的现代农产品环保主要问题,系统阐述了大气环境保护检测科技、土壤检测科技、水环境检测科技等的具体实施使用,并提供了健全乡村土壤污染物检测机制等优化乡村农业生态环境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监测技术;措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农业产品高效增长的关键因素,使得传统的数量型生产经营无法正常高效的转化为品质效益型生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危害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用科学可信的技术检测污染,重点在于为后续防控项目的进行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而促进中国农村的自然环境得以有效改造,并助力于绿色农村的建立和发展。
一、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一)耕地生态严重丧失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会逐渐加速农田荒漠化的步伐,从而逐步扩大危害区域,这就是农村生态严重失调的直接体现。
在土地质量逐步下降的过程中,不仅生态的多样性会遭到巨大冲击,而且会明显降低农田对多种自然灾害的对抗能力。
生态系统失调的严重程度愈重,在农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机率也愈高,从而导致农业整个行业的可持续能力逐步下降。
而经过大数据分析和总结的相关研究数据也可以看出,在中国,由于自然灾害问题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远高于农作物生产的正常增长。
综上所述,要彻底解决农业生态失调问题,还须依托于长期修复战略和科学管理,通过逐步优化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并科学处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二)农村污染问题严重当前,中国农村环境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较多。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由于化肥杀虫剂过量应用而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在日常种植生产的过程中,农户在田间土地中投放了大量各个种类的化肥杀虫剂,这不但会给土壤表砼层构成的营养构造造成恶劣危害,而且还要对土地和周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空气污染,从而直接危害了耕地的正常循环使用,不合乎中国农村绿化保护环境可延续的发展原则,并在一定严重程度上造成了自然环境损失。
2022年衡阳市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评价

邓梁娟.2022年衡阳市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评价[J].南方农业,2024,18(4):104-106.2022年衡阳市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评价邓梁娟(湖南省衡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衡阳 430400)摘 要为了解湖南省衡阳市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管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基于2022年衡阳市农村环境监测结果,根据农村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对衡阳市农村环境空气、土壤、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和农田灌溉水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进行评价。
监测结果表明,衡阳市农村环境为轻微污染,等级为“良”,基本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环境监测;评价;湖南省衡阳市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4.033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变化情况,事关农业农村精准治污和科学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地区人民生态环境福祉的必要条件[1]。
面对新形势下环境管理新需求,湖南省衡阳市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从村庄、流域及区域3个层次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村庄层次包含环境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流域层次包含各县市区境内最大河流入境、出境断面及湖库断面监测,区域层次包含“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农田灌溉水水质监测[2]。
笔者基于2022年衡阳市农村环境监测结果,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衡阳市监测村庄进行农村环境状况评价,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加强农村环境管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衡山之南,是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处东经110°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8′24″,辖5个区、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境处于湖南省凹形面的轴带部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河网稠密,地表水丰富[3]。
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年度工作总结9篇

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年度工作总结9篇第1篇示例: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年度工作总结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作为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执行机构,承担着对农业环境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的重要任务。
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我们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工作。
一、监测工作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加强了对农田土壤、水体、大气等关键环境指标的监测工作。
通过加强监测站点布点规划、定期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了当地农业环境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环境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协助解决了一些环境污染事件。
二、评估工作针对农业环境监测数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分析。
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相关专家共同研究,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评价,为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还对不同农业生产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合理的环境规划。
三、宣传工作为了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积极开展了农业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通过组织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发布环保宣传资料、举办环保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广大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引导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技术支持五、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农业环境监测、评估、宣传和技术支持工作,积极参与农业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而努力。
我们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为当地农业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一年的工作总结,我们对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工作成绩感到满意,也清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再接再厉,不断完善自身工作机制,为农业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当地环境的改善、农业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全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

全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牧渔业部(已更名)•【公布日期】1984.06.30•【文号】•【施行日期】1984.06.30•【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全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1984年6月30日农牧渔业部颁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我国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具体情况,参照《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农业环境监测工作范围是对进入农业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经常性监测,调查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变化情况,对农业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评价,为农牧渔业部门开展环境管理和保护、改善农业环境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评价资料,开展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第三条农业环境监测工作在各级农牧渔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下进行。
农业环境监测网参加全国环境监测网。
第二章机构第四条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设置三级农业环境监测站:农牧渔业部设立农业环境监测中心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环境保护部门设农业环境监测站;重点地(市)、县也要设立农业环境监测站。
第五条各级农业环境监测站是各级农牧渔业部门的事业单位,业务上同时受上一级农业环境监测站的指导,并与本地区有关环境保护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完成农业环境监测任务。
各级农业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费用纳入同级农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财政预算。
第六条农业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可依任务大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一般可按下列编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渔业部农业环境监测中心站,60~80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环境监测站30~40人;重点地(市)县农业环境监测站15~20人。
第七条农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按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关于“环境保护干部技术职称暂行办法”执行。
畜牧业养殖场的环境监测与评价

畜牧业养殖场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在畜牧业养殖场中,环境监测与评价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环境的监控和评估,可以有效减少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周边生物多样性,确保人畜共处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将从环境监测的意义、监测指标与方法、评价体系以及监测数据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畜牧业养殖场的环境监测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畜牧业养殖活动会产生大量农业废弃物和污染物,如粪便、尿液和废水等,这些废物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和管理,将对土壤、水体和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
其次,大规模的养殖活动还会导致水源地和周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养殖场的环境质量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二、监测指标与方法1. 水质监测:水是养殖场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养殖活动中最容易受到污染的环境要素之一。
因此,对养殖场周边水体的监测尤为重要。
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水的酸碱度、悬浮物浓度、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
常用的监测方法有现场测试和实验室分析等。
2. 大气监测:养殖场的气体排放会对周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尤其是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大气监测主要关注气体浓度的测量,包括氨气、硫化氢、甲烷等。
常见的监测方法有测气管、袋样采集和传感器等。
3. 土壤监测:养殖场的废弃物通常在土壤中得到处理和利用。
因此,对土壤的监测可以评估废弃物的利用效果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
土壤监测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 pH 值、有效氮磷钾含量和重金属等。
监测方法包括采样分析和室内试验等。
三、评价体系环境监测的数据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以评价养殖场的环境质量。
评价体系通常由环境质量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价结果组成。
1. 环境质量指标:根据监测数据和环境标准,确定适用于评价养殖场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
常见的指标包括水质类指标(如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大气质量指标(如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等)和土壤质量指标(如有机质含量、 pH 值等)。
农业部令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业部令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已经2016年5月3日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2016年6月21日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根据《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
第三条农业部指导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农业部所属相关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组织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指导地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相关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地方耕地质量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具体工作。
第四条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应当具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条件和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对从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制定并发布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对外提供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须经农业部审核批准。
地方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对外提供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须经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七条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信息发布制度。
农业部负责发布全国耕地质量信息,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发布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信息。
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是一项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加剧,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下面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分析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物质以及能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系统。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影响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监测和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的状况。
二、农业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是指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定期观测和数据采集,了解其动态变化和存在问题。
监测可以帮助政府和农民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状况,指导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是农业生态系统监测的基础。
监测指标应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农作物生长情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状况。
四、监测方法和技术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监测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态系统多维度、多尺度的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农业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性评估是指根据监测数据,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评估结果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学依据,决策做出正确的选择,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
六、农业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对农业生态系统评估的基础。
评估指标应包括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表现。
七、评估方法和技术评估方法和技术的选择对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例如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等,以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

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就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展开论述。
二、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标准主要包括水质、土壤质量、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制定。
1. 水质标准(1)水源保护:根据水源地的级别,制定不同的水源保护标准,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2)水质指标:制定不同类型水体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pH 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
(3)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制定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和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以保障水质的安全性。
2. 土壤质量标准(1)土壤理化性质:制定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标准,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容重、水分持水性等。
(2)养分含量: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制定土壤中不同养分元素的含量标准,包括氮、磷、钾等。
(3)污染物限量:制定土壤中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包括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等。
3. 空气质量标准(1)大气污染物:制定大气中不同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2)噪声限制:制定农业生产环境中噪声的限制标准,以减少对农作物和畜禽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主要从农作物质量、畜禽养殖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1. 农作物质量评价标准(1)农产品质量: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不同农作物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
(2)农药残留: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限量评价,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 畜禽养殖环境评价标准(1)环境要求:制定畜禽养殖场环境的要求,包括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噪声限制等。
(2)动物福利:制定畜禽养殖中动物福利的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大小、通风要求、饲喂和饮水等。
3.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标准(1)生态指标:制定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指标评价标准,包括植被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气候指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环境的定义:环境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相对于“中心”或“主体”而言,一般可以理解为“中心” 或“主体”周围的地方、条件或事物;自然环境是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的,既包括未受或很少受到人类影 响的“原始状态” ,也包括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创造的一些人工条件。
·环境的理解:1.主体:人类 2.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 3.自然因素的总和(不包含社会因素) ·环境要素的定义:人们将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 分叫做环境要素。
·农业环境定义: 狭义:指以农业生物(农作物、畜禽和水生生物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
广义:构成整个环境因素中的与农业相关的部分环境。
·环境科学定义:是以“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为对象,研究其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的科学。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定义:是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能量流动: 1.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2.营养剂与生态金字塔:利用率仅 10%(生态金字塔/数量生态金字塔/生物量生态金字塔) 3.意义: 1)保持生态结构稳定性 2)能量流动的方向 3)揭示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生态系统的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替代的过程。
(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 1.正向演替:食物网越复杂 2.逆向演替:食物网相对简单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 ·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物物相关、相生相克、互利共生、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限制因子、时 空有宜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的定义: 大气是指被地球引力所吸引、 覆盖与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 厚度约 1000~1400km。
·大气污染的定义:是指某些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其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都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 极限,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和净化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该地区的生物以及其他物品带来直接 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分类: 1.颗粒状物质:又可分为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其中有的可以以胶粒状态悬浮于空气中,被称为气溶胶(硫 酸雾、硝酸雾、光化学烟雾、含重金属氧化物的烟尘、粉尘) 2.气体污染物:SO2 O3 H2S Cl2 等 名称 降尘 TSP(总悬浮微粒) PM2.5~10 PM2.5 烟 粒径大小 >100μ m <100μ m 2.5μ m≤x<10μ m <2.5μ m 0.01~1μ m雾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 1.固体颗粒(粉尘、飞灰、黑烟、煤烟尘、雾)<10μ m2.硫氧化物:浓度较高时植物体内硫酸盐形成速度高于细胞氧化成硫酸盐速度,会发生急性危害。
典型症 状是叶片出现店长、块状、条状,颜色为白色、黄色或褐色的伤斑(界限分明) 3.氮氧化物:出现水渍斑后逐渐坏死,干燥后成白色、黄色或黄褐色斑点 4.碳氧化物 5.氟化物:受害症状首先发生在嫩叶和新芽上,最初叶尖和叶缘呈水浸渍状,逐渐变为浅黄白色,最后出 现褐红色伤斑。
(界限分明) 6.碳氢化合物、 7.光化学烟雾:叶片下表面出现银白色、棕色或古铜色伤斑。
浓度较低时外观没有明显受害症状,但最终 能使作物产量下降 1)臭氧:叶片上表面秘籍红棕色、紫色、褐色或黄褐色细小斑点 2)过氧乙酰基硝酸酯:叶片背面呈银灰色或青铜色,严重时背面变褐色上表面才可能显露症状(起初上表 面无明显症状) 8.其他污染物(乙烯) :生长发育不稳定,过早成熟或延迟成熟。
9.氯气/氯化物:氯气能破坏叶片里的叶绿素,使叶片出现褪绿伤斑,严重时可使全叶漂白、枯卷,甚至脱 落 ·大气污染物测定方法: 1.二氧化硫 1)分光光度法: a.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b.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吸收液毒 性大) 2)定电位电解法 2.氮氧化物 1)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2)原电池库伦滴定法 3.一氧化碳 1)GC 2)汞置换法 4.光化学氧化剂: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 5.臭氧 1)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 2)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采样布点方法 1.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检测,密集地区多设置采样点 2.网格布点法:多个污染源,污染源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 3.同心圆布点法: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半径 4/10/20/40 采样点 4/8/8/4/) 4.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采样方法 富集采样法 1.溶液吸收法 1)气泡吸收管:适用于气态和蒸汽态物质(流量为 0.5-2.0L/min) 2)冲击式吸收管:适用于气溶胶态物质(小型 3.0L/min,大型 30L/min) 3)多孔筛板吸收管:适用于气态和蒸汽态物质,也适用于气溶胶态物质 2.填充柱阻留法 1)吸附型填充柱:吸附气体和蒸气 2)分配性填充柱:蒸气或气溶胶态 3)光散射法 6.氟化物 1)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2)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7.硫酸盐化速率测定 1)二氧化铅-重量法 2)碱片-重量法 3)碱片-离子色谱法 8.总烃及非甲烷烃 1)GC 2)光电离检测法 9.总悬浮颗粒物(TSP) 1)重量法 2)压电晶差顿法3)反应性填充柱: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态 3.滤料阻留法:测定气溶胶、降尘、可吸附颗粒物、烟尘 4.低温冷凝法:空气中某些沸点比较低的气态污染物 5.静电沉降法:不用于易燃易爆的场合 6.扩散法:适用于气态和蒸汽态有害物质 7.自然积集法:自然降尘量、硫酸盐化速率、氟化物等 8.综合法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水体的定义:一般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下缘的天然水域,它包括水以及水中的溶解性物质、悬浮物 质水生生物及底泥等 ·水体分类:海上水体、陆地水体【地表水体(河流水体、湖泊水体、水库水体) 、地下水体】 ·水体背景值: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体的天然水质,如若干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含量等,叫做 水体的背景值 ·水体污染的定义: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原因产生和排放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导致水 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变化,水质恶化,从而影响了水的使用价值,甚至危及到了 人体健康、破坏了生态环境,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污染物来源: 1.工业污染源:污染物量大、组成复杂 2.生活污染源:一般无有毒物质,其污染物成分主要是有机物 3.农业污染源:分散、成片,污染物成分以有机物和植物营养元素为主(面源污染) 4.大气降落物:种类很多,成分复杂 ·污染类型: 1.污染物划分的污染类型: 1)点源污染:排水管集中排出 2)面源污染:分散,成片地汇集并带入了水体 2.水体划分的污染类型:河流污染(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湖泊污染(降解速度慢,富营养化明显) 、 海洋污染(污染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 ·水体主要污染物: 1.耗氧污染物(有机污染物) :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稳定无机物质时需消耗大量氧气 2.重金属(有生物毒性且比重大于 5 的金属元素) 1)机械迁移 2)物理化学迁移(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发生位置迁移和形态变化) a.沉淀作用:水解生成沉淀,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时易造成二次污染 b.氧化还原作用: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c.吸附作用:胶体物质带电荷能吸附金属离子,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时易造成二次污染 d.络合作用:水体中的有机配位体能和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和螯合物 3)生物迁移: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生长、衰亡过程中重金属发生位置变化 3.非金属毒物 1)酚类:过量的酚类物质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氰化物:氰化物具有剧毒 4.酸、碱、盐类:酸和碱能影响水体的 pH,而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类会提高水的渗透压,进而对于淡水 生物、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5.石油类:多种有毒以及致癌物质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6.植物营养物质:过量的植物营养物质可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危害 ·水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致癌作用、间接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水体遭到植物营养成分污染后而发生的一类现象,多见于静水体或流速缓慢的水 体。
当污水直接排出或者微生物分解使氮磷转变成可供吸收的形态时,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含量上升,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
·水样类型 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瞬时水样的混合) ·采样器:简易采水器、急流采水器、机械式采水器(设置安全瓶防止倒吸) ·注意事项 1.测定悬浮物、pH、DO、BOD,微生物、油类、硫化物、放射性等需要单独采样 2.测定 DO、BOD 和有机污染物的水样必须充满采样容器 3.密封保存 ·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保存: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生物抑制剂、调节 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Hg 加入硝酸和重铬酸钾使汞保持高价 态) ·水样消解: 1.湿式消解 1)硝酸消解法 2)硝酸-高氯酸消解法 3)硝酸-硫酸消解法 4)硫酸-磷酸消解法 3.微波消解法 ·色度:指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 ·浊度:反映水中的不溶性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透明度:水中存在悬浮物、胶体物质、有色物质和藻类时,会使透明度降低 ·金属化合物测定 1.铅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间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汞 1)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2)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3)冷原子荧光光谱法 5)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 6)硝酸-氢氟酸消解法 7)多元消解法 8)碱分解法2.干灰化法(干式分解法/高温分解法) 【不适用处理测定易挥发组分的水样】土地资源及土壤污染防治·土壤: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可分为非腐殖质和腐殖质两类。
·土壤的基本性质:吸附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土壤背景值: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的含量。
·土壤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资产功能、生态环境功能 ·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从 而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并达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正常功能失调甚至某些功能丧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