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复习题纲

合集下载

安徽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复习提纲整理(1)

安徽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复习提纲整理(1)

1.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为1%~2%),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降低(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降低到零)的现象,称为包申格效应。

2.用低密度可动位错理论解释屈服现象产生的原因金属材料3.答:塑性变形的应变速率与可动位错密度、位错运动速率及柏氏矢量成正比欲提高v就需要有较高应力τ这就是我们在实验中看到的上屈服点。

一旦塑性形变产生,位错大量增值,ρ增加,则位错运动速率下降,相应的应力也就突然降低,从而产生了屈服现象。

(回答不完整,尤其是上屈服点产生的原因回答的不好)3.塑性:材料受力,应力超过屈服点后,仍能继续变形而不发生断裂的性质。

强度: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如拉伸、冲击等)仅产生很小的变形即断裂破坏的性质。

4.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最危险?答:韧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产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撕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韧性断裂的断裂面的断口呈纤维状,灰暗色。

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极大,脆性断裂面的断口平齐而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5.试指出剪切断裂与解理断裂哪一个是穿晶断裂,哪一个是沿晶断裂?哪一个属于韧性断裂,哪一个属于脆性断裂?为什么?答:都是穿晶断裂,剪切断裂是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发生滑移分离而造成的断裂,断裂面为穿晶型,在断裂前会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为韧性断裂;而解理断裂是材料在正应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晶体学平面产生的断裂,也为穿晶断裂,但断裂面前无明显的塑性变形,为脆性断裂。

6.拉伸断口的三要素:纤维区、放射区、剪切唇7. 理论断裂强度的推导过程是否存在问题?为什么?为什么理论断裂强度与实际的断裂强度在数值上有数量级的差别?答:(1)虽然理论断裂强度与实际材料的断裂强度在数值上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别,但是理论断裂强度的推导过程是没有问题的。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工程材料部分复习题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工程材料部分复习题

石大网络08春高技能提高班机电一体化专业工程材料作业题说明:允许选作1/3 交作业,其它作复习参考。

一、解释下列概念(7个,28分)屈服强度、冲击韧度、蠕变;加工硬化、再结晶、固溶强化;铁素体、奥氏体、马氏体;正火、调质处理、变质处理;高聚物老化、橡胶的硫化、黄铜的脱锌;渗碳、离子氮化、气相沉积。

巴氏合金、硬质合金、功能材料;二、填空题(25分)1.工程材料分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四类2.常规热处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工艺。

3.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合成纤维)、(胶粘剂)。

4.α—Fe、γ—Fe的晶格类型分别是(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5.从元素间的结合方式来看,合金化可能形成两类相,即(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6.金属结晶时晶核形成的方式有()和()。

7.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链形态有线型、支化型和网体型,(线型)和(支化型)能构成线型聚合物,具有热塑性;另一种构成网体型聚合物,具有(热固)性。

8.陶瓷组织由(晶体相)、(玻璃相)和(气相)三相组成。

9.典型铸锭结构的三个晶区分别是(表层细晶粒区)、(柱状晶区)和(粗等轴晶区)。

10.钢的平衡组织中都有(珠光体)组织,而无硬脆的(莱氏体)共晶组织。

11.钢在1000℃是(奥氏体)相,而其室温平衡组织的组成相是(F)和(Fe3C )。

12.单相固溶体的(锻压)工艺性好,而共晶合金的(铸造)工艺性好。

13.铁碳合金分为()、()、()三大类。

14.按铁碳相图,钢分为()、()、()三类。

15.含碳量较高(>1.0%)的钢,由高温奥氏体缓慢冷却到一定温度会产生过饱和,进而析出(Fe3CⅡ),分布于晶界处而呈(网)状,它使钢的机械性能(下降)。

16.在钢的平衡组织中,(铁素体)使钢的塑性增大,而(珠光体)使钢的强度升高。

17.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滑移)和(孪生)。

18.再结晶后的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土木工程材料习题-第五版201102-答案

土木工程材料习题-第五版201102-答案

一、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一、填空题 (请把答案填在题目的横线上,共20空)1.材料的密度是指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一般情况下,若材料孔隙率越大,则其表观密度越小,强度越低。

3.材料的空隙率是指散粒材料在堆积体积中,固体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堆积体积所占的比例。

4.随含水率的增加,材料的密度不变,导热系数增加。

5.同一组成材料,其孔隙率大,则强度低、保温好、表观密度小。

6.材料的孔隙水饱和系数是指材料的吸水饱和的孔隙体积与材料的孔隙体积之比,其值越大,则抗冻性越差。

7.材料的耐久性是指材料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能经久不变质不破坏,而尚能保持原有的性能。

8.材料的耐水性是指材料在长期水的(吸水饱和)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明显下降的性质。

9.材料的耐水性以软化系数表示,其数值越大,则材料的耐水性越好。

10.材料的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强度也不明显下降的性质。

11.若提高材料的抗冻性,应增加闭口孔隙,减少开口孔隙。

12.材料的抗渗性是指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抵抗渗透的能力。

13.憎水材料与亲水材料相比,更适宜做防水材料。

二、单项选择题:(请把选择的答案填在题目题干的横线上,共10空)1.材料密度ρ、表观密度0ρ、堆积密度0ρ'存在下列关系 A 。

A) ρ>0ρ>0ρ'B) 0ρ'>ρ>0ρC) ρ>0ρ'>0ρ2.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 B 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A)绝对密实B)自然C)堆积D)饱和面干3.粉状或散粒状材料的堆积密度是以材料的重量除以材料 A体积求得的。

A) 堆积态状下的B) 绝对密实的C) 放入水中排开水的D) 自然状态下的4.对相同品种,不同表观密度的材料进行比较时,一般表观密度小者 A 。

A) 强度较低B) 强度提高C) 比较密实D) 空隙率较小5.同种材料,在孔隙率增大时,以下 C 增强。

铸造工程学复习题

铸造工程学复习题

铸造工程学复习提纲1什么是铸造?与其他材料成形工艺相比,铸造工艺有何优缺点。

铸造:将液态〔熔融〕的合金浇入到与零件的形状,尺寸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毛坯或零件的消费方法通常称为铸造。

铸造是消费金属零件毛坯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与其它工艺方法相比,它具有本钱低,工艺灵敏性大,合适消费不同材料、形状和重量的铸件,并合适于批量消费。

但它的缺点是公差较大,易产生内部缺陷。

铸造工艺的优点:(1)适用范围广,据统计:在机械行业中铸件占机器总质量的50%以上;(2)可以制造各种合金铸件(3)铸件尺寸精度高〔与一般焊接件、锻件比拟〕(4)本钱低廉(5)可以消费形状复杂的零件铸造工艺的缺点:(1)铸造消费过程比拟复杂。

(2)影响铸件质量的因素多。

(3)废品率一般较高。

(4)铸件容易出现各种缺陷。

〔浇缺乏,缩孔,气孔,裂纹等〕。

2铸造技术开展的趋势有哪几个方面。

(1)铸件尺寸、重量范围扩展〔特大-特小型铸件〕;(2)铸件的轻量化〔材质轻量化、工艺的准确化〕;(3)铸件的准确化;(4)数字化铸造;(5)网络化铸造:建模+仿真,网络化管理(6)清洁化铸造。

3液态金属充型才能概念,简答铸型和浇注条件方面因素对充型才能的影响并提出进步充型才能应采取的措施。

液态金属充型才能:液态金属经浇注系统充满铸型型腔的全部空间,形成轮廓明晰,形状完好的铸件的才能。

对充型才能的影响:1〕铸型性质:蓄热系数、铸型温度、铸型中的气体、铸型外表光亮碳.2〕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充型压头、浇注系统构造.进步充型才能应采取的措施:针对影响充型才能的各种因素,从方便容易、经济有效几方面进展选择。

一般情况下,进步浇注温度和使用绝热涂料最宜。

〔温度升高,充型才能进步〕4金属中的气体来源有哪些方面,它们对铸件质量可能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来源于熔炼过程、浇铸过程和凝固过程的气体卷入与界面反响。

不利影响:几乎都是有害的,如降低流动性、引起裂纹、造成组织疏松、降低各种强度指标、不利于铸件热处理等等。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复习提纲资料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复习提纲资料

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2019年注册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2A312021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一、土方开挖2A312021土方工程施工技术1.土方工程施工前应考虑土方量、土方运距、土方施工顺序、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土方平衡和合理调配,确定土方机械的作业线路、运输车辆的行走路线、弃土地点。

2.土方施工前,应采用有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

基坑内地下水位应降至你开挖下层土方的底面以下不小于0.5m。

3.无支护土方工程采用放坡挖土,有支护土方工程可采用中心岛式(也称墩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等方法。

2A312021土方工程施工技术2A312021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中心岛式挖土,宜用于支护结构的支撑形式为角撑、环梁式或边桁(框)架式;中间具有较大空间情况下的大型基坑土方开挖。

此方法可利用中间的土墩作为支点搭设栈桥,挖土机可利用栈桥下到基坑挖土,运土的车辆亦可利用栈桥进入基坑运土,具有挖土和运土速度快的优点。

但由于首先挖去基坑四周的土,支护结构受荷时间长,在软黏土中时间效应显著,有可能增大支护结构的变形量,对于支护结构受力不利。

盆式挖土是先开挖基坑中间部分的土体,周围四边留土坡,土坡最后挖除。

采用盆式挖土方法时,周边预留的土坡对围护结构有支撑作用,有利于减少围护结构的变形,其缺点是大量的土方不能直接外运,需集中提升后装车外运。

2A312021土方工程施工技术4.基坑边缘堆置土方和建筑材料,或沿挖方边缘移动运输工具和机械,一般应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2m,堆置高度不应超过1.5m。

5.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清底、验槽,减少暴露时间,防止暴晒和雨水浸刷破坏地基土的原状结构。

6.开挖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经常进行检查。

2A312021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二、土方回填(一)土料要求与含水量控制不能选用淤泥、淤泥质土、膨胀土、有机质大于5%的土、含水溶性硫酸盐大于5%的土、含水量不符合压实要求的黏性土。

《工程力学》(工程类)课程复习大纲

《工程力学》(工程类)课程复习大纲

《工程力学》(工程类)课程学习资料继续教育学院《工程力学》(工程类)课程复习大纲一、考试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说明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各层次含义如下: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

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表达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和说明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计算和处理涉及一两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的会计问题,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二、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时间120分钟三、考试题型●选择题:20%●填空题:20%●简单计算题:30%●综合计算题:30%四、考核的内容和要求第1章物体的受力分析与结构计算简图了解工程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和学习目的;了解静力学公理,理解约束和约束力。

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第2章平面任意力系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平面力对点之矩、平面力偶的概念,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静定和超静定问题的判断。

掌握求解平面汇交力系问题的几何法和解析法的计算、平面力对点之矩的计算和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问题的计算,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计算。

第3章空间力系理解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及空间力偶的概念。

掌握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空间平衡问题的求解,重心的概念及重心问题的求解。

第4章杆件的内力与内力图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掌握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和变形与应变及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5章拉伸、压缩与剪切理解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压缩超静定问题和温度应力、装配应力。

掌握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的概念及计算,材料拉伸、压缩时的强度计算以及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及变形能。

工程材料实验理论试题

工程材料实验理论试题

工程材料实验理论考试复习题参考答案1、二次渗碳体呈网状分布时对钢的机械性能有何影响?怎样才能避免?答:二次渗碳体呈网状分布时,弱化了晶界,会使钢变脆。

正火可以避免。

2、铸铁中的石墨有几种形态?那种形态对性能最有利?答:铸铁中的石墨有形态有:片状、蠕虫状、团絮状、球状。

球状石墨对性能最有利。

3、45钢和T12钢都采用正常淬火得到什么组织?有何区别?答:45钢正常淬火是完全淬火,得到片状马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T12钢正常淬火是不完全淬火,得到片状马氏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4、铸铁中的基体组织是什么?为什么铸铁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热处理?答:铸铁中的基体组织是钢,由于钢能进行各种热处理,故以钢为基体的铸铁也能进行各种热处理。

5、40Cr钢淬火400℃回火后得到的组织名称是什么?该组织的性能如何?答:40Cr钢淬火400℃回火后得到的组织名称是回火屈氏体,该组织弹韧性比较好,屈强比也比较高,故通常用于弹簧的处理。

6、什么是变质处理?说明变质处理的工业应用。

答:所谓变质处理就是指在钢水、或铁水、或其它金属溶液浇铸以前,往其中加入一些高熔点的细小的变质剂,促进非均匀形核,提高形核率,以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变质处理广泛用于冶金工业上,用来细化金属组织,从而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

7、珠光体组织在低倍和高倍观察时有何不同,为什么?答:珠光体在低倍(200倍以下)观察时,由于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小于渗碳体片的厚度,一般看不到单独的渗碳体片,而只能看到被腐蚀成一条黑线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边界。

当组织较细而放大倍数又较低时,珠光体的片层就不能分辨,看到的珠光体组织呈黑色。

在高倍(600倍以上)观察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珠光体中平行相间的白亮宽条铁素体和白亮窄条渗碳体及黑条的相界线。

8、轴承合金的理想组织是什么?为什么?答:轴承合金的理想组织是在软基体上分布着硬质点。

这种既硬又软的混合相组织,保证了轴承合金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塑性的配合以及良好的减摩性。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练习题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练习题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复习题一、填空题1.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有结构、结构和密排六方结构三种。

2.钎料的种类很多,根据钎料的熔点不同将钎焊分为钎焊和钎焊。

3.在自由锻锻件图中,锻件长度尺寸线上方标注460±15,锻件长度尺寸线下方标注410,则零件的长度尺寸为,锻件的基本尺寸为。

4.在车床上钻孔或在钻床上钻孔都容易产生,在随后的精加工中在床上的孔易修复。

5.切削用量包括、和背吃刀量三要素。

6.布氏硬度的实验条件为120 HBS10/1000,表示钢球直径为,力保持时间为。

7.焊条药皮起作用、作用和作用。

8.主运动是旋转运动的机床有、和钻床等。

9.软钎焊的熔点不超过450 ºC,焊后接头的强度较。

10.在焊接过程中,对焊件进行局部的不均匀的加热会产生焊接与。

11.前角分为前角、零前角和前角。

12.纯铁具有同素异构性,当加热到1394ºC时,将由晶格的铁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的δ铁。

13.生产中常用的切削液可分为水溶液、和三类。

14.MG1432A的含义为最大磨削直径为mm,经过次重大设计改进的高精度万能外圆磨床。

15.在钻床上钻孔常出现引偏,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的措施是,,刃磨时,尽量将钻头的两个半锋角和两个主切削刃磨得完全相等。

16.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特性的物质;组成合金的基本物质称为。

17.软钎焊的熔点不超过C,焊后接头的强度较。

18.刀具角度中影响径向分力F y最大的是角,因此车削细长轴时,为减少径向分力的作用,主偏角常采用75度或度。

19.E4303中,E代表,43代表。

20.焊条药皮起作用、作用和作用。

21.Q235A属于钢,45钢属于钢。

22.压板用于在机床工作台或夹具上夹紧工作,要求有较高强度,硬度和一定弹性,材料:45钢,热处理技术条件:淬火,回火,40~45HRC。

则其加工路线为:下料--正火--淬火,回火。

23.合金结晶形成固溶体时,会引起晶格畸变,使得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上升,和下降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概念解释晶格——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则的空间结构称为晶格晶胞——从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为晶胞。

晶面——在晶格中,由一系列原子做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晶向——任意两个原子之间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均匀形核——晶核在均匀液相中由液相的一些原子集团直接形成,不受杂质粒子或外表面的影响。

非均匀形核——在液相依附杂质或表面形成晶核。

过冷——纯金属的实际开始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开始结晶温度之差。

形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液相中形成的晶核数目。

长大速度——单位时间内晶体表面沿其法线方向向前推进的距离。

平面长大——液、固界面始终保持平直的表面向液相中长大。

枝晶长大——在负的温度梯度条件下,如果晶体表面有一晶芽凸出,必然伸到前面过冷度较大的液相中,它的生长速度立即增大,比周围晶体更快地长大和分枝。

滑移——在外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发生相对位移。

孪生——当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孪生变形时,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做均匀切变,在切变区域内,与孪晶面平行的每层原子的切变量与它距孪晶面的距离成正比,并不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纤维组织——金属与合金经塑性变形,在外力作用下,随着金属外形的变化,其内部的晶粒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压扁,当变形量很大时,各晶粒将会被拉长成细条状或纤维状,晶界变得模糊不清,此时,金属的性能也将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如纵向的强度和塑性远大于横向。

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下降,产生加工硬化。

回复——当加热温度不高时,原子的活动能力不大,故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冷变形金属的晶粒外形仍存在,力学性能变化不大,电阻率显著减小,微观内应力显著降低。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由于原子获得更大活动能力,显微组织发生明显变化,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新的等轴晶粒,加工硬化现象消除,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最独立的物质。

相——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和性质,具有均匀的化学成分。

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固态的溶剂中,并保持溶剂晶格类型而形成的相。

金属化合物——合金组元按一定比例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新相。

过冷奥氏体——共析钢过冷到A1温度以下,奥氏体在热力学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分解转变,这种在A1以下存在且不稳定的、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是不完全的,即使冷却到Mf点以下,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这部分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珠光体——α和Fe3C的机械混合物。

索氏体、托氏体——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时,随转变温度的降低,原子扩散能力下降,当温度高时,原子扩散容易,能作较远距离移动而形成较厚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反之,则片层较薄。

根据珠光体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间距,把珠光体型分为三种,即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贝氏体——过冷奥氏体在C曲线“鼻尖”至Ms之间温度范围的等温转变产物。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临界冷却速度——Vk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保温后缓慢冷却,获得以珠光体为主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摄氏度,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以索氏体为主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摄氏度,保温后快速冷却,获得以马氏体或下贝氏体为主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硬性——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其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后进行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马氏体——回火温度为150~250℃,回火组织。

回火托氏体——回火温度为350~500℃,回火组织。

回火索氏体——回火温度为500~650℃,回火组织。

热硬性——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时效强化——消除铸件中的内应力。

自然时效——将铸件长时间置于室温环境下消除应力。

人工时效——将铸件置于530~620度,保温2~6h随炉缓冷至200度以下出炉空冷。

二、思考题2、画出下列立方晶系的晶面及晶向。

(100)、(110)、(111)及【100】、【110】、【111】3、位错的定义是什么?了解三种基本位错的模型及特点。

位错:晶体中已滑移与未滑移的边界线。

螺型位错、刃型位错、混合位错4、何为晶体缺陷?金属中存在哪些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在实际晶体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分为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5、怎样确定位错的柏氏矢量?柏氏矢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柏氏矢量:即可以表示位错的性质,也可以表示晶格畸变的大小和方向。

6、结晶的热力学条件是什么?结晶的热力学条件是:具有一定的过冷度7、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有何影响?怎样控制铸件晶粒大小?实际生产中常用什么有效方法获得细晶粒?细晶粒金属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即强度、硬度、产塑性及韧性都比较好。

因此,生产上对控制金属材料的晶粒大小相当重视,如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细化晶粒。

一般工业上广泛采用变质处理的方法——加入形合剂,以细化晶粒。

方法: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振动8、简述铸锭的典型组织及缺陷。

铸锭的典型组织:表层细晶区;柱状晶区;中心等轴晶区缺陷:缩孔;气孔;夹杂物9、为什么金属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性与韧性也愈好?由于晶界上存在这晶格畸变,阻碍位错的运动,因为在室温下对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其阻碍作用,在宏观上表现为使金属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显然,晶粒越细,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

同样,晶粒越细,裂纹传播(扩展)所消耗的能量越多,裂纹在不同位向的晶粒中传播越困难,金属的断裂韧性越好。

10、金属经塑性变形后会造成哪几种残余内应力?宏观内应力、微观内应力、点阵畸变11、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1)加热温度与时间: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晶粒就越大(2)变形度:临界变形度以下,只有部分晶粒破碎,而另一部分则不变形,此时晶粒不均匀长大,大晶粒吞并小晶粒,所以晶粒粗化;当变形量超过临界变形度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晶粒破碎的程度越大,再结晶后的晶粒越细。

(3)原始晶粒尺寸和均匀度:当变形度一定时,原始材料的晶粒度越均匀,则再结晶后的晶粒越细。

(4)合金元素及杂质:一方面增加变形金属的储存能,一方面阻碍晶界的运动,一般起细化晶粒的作用12、试分析钢材在热变形加工(如锻造时),为什么不出现硬化现象?由于热加工是在高于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过程,所以因塑性变形引起的硬化过程和回复再结晶软化两个相反过程几乎同时存在,这时的回复再结晶是边加工便发生的,因此不存在加工硬化现象。

13、在匀晶相图上证明杠杆定律 P5814、指出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的符号、定义及特点。

铁素体:α碳在α-Fe中形成的固溶体,强度和硬度低,而塑性和韧性好。

奥氏体:γ碳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强度硬度较低,而塑性韧性较高。

渗碳体:铁与碳的稳定化合物,Fe3C,硬度高,但脆性大,塑性差。

珠光体:共析转变的产物,片层状的渗碳体与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用P表示,珠光体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莱氏体:Ld γ和Fe3C的混合物。

脆性的,硬度高,耐磨性好15、默画出Fe-Fe3C相图,标出各点温度及含碳量。

16、写出Fe-Fe3C相图的三个基本反应式,注明反应温度、各相含碳量17、随含碳量的增加,渗碳体的数量、分布、形态如何变化?随着含碳量的增加,三次渗碳体沿铁素体晶界呈片状析出,降低铁的塑性和韧性;二次渗碳体呈网状或针状分布,一次渗碳体呈长条状。

18、加热时,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经历哪几个基本过程?奥氏体形核;奥氏体长大;残余奥氏体的溶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19、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组织各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珠光体:(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机械混合物,三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片层越薄,强度和硬度越高,塑性和韧性也略有改善。

贝氏体:上贝氏体550~350℃,呈羽毛状,铁素体片较宽,碳化物较粗且不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条间,所以它的脆性较大,强度较低、下贝氏体350~Ms黑针状,针状的铁素体有较高的过饱和度,其亚结构是高密度位错,同时细小的碳化物均匀地,高度弥散低分布在铁素体片内,因此它除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外,还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呈细长的扁棒状,存在高密度位错,碳量低,形成温度高,会产生“自回火”现象,碳化物析出均匀,具有高硬度还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针状马氏体呈针状,存在大量孪晶,硬度高,但脆性大20、画出共析钢TTT曲线,指出各线、各区的物理意义21、何为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Vk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临界冷却速度: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影响因素:化学成分和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22、试述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目的,熟悉它们在零件加工工艺路线中的位置。

退火:细化晶粒,提高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型;消除残余内应力;为最终热处理作准备。

正火:预先热处理,获得合适硬度,改善切削加工型;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二次渗碳体;消除魏氏组织,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为最终热处理作准备。

淬火:与回火配合,赋予工件最终使用性能。

回火:降低脆性,减少内应力;获得最终使用性能;稳定工件尺寸;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23、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几种,说明他们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

(1)单介质淬火——碳钢、合金钢,操作简单,易实现机械化(2)双介质淬火——淬火条件理想,单操作复杂(3)分级淬火——减小内应力,降低了变形和开裂的倾向,但只适用于小尺寸工件(4)等温淬火——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多用于形状复杂和要求高的小零件(5)局部淬火——要求局部硬化的工件(6)冷处理——硬而耐磨的精密零件24、常用的回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各种回火操作得到的组织。

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25、写出下列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各热处理工序的作用及所获组织。

(1)45钢机床主轴,要求整体综合力学性能良好。

(2)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为后续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索氏体+少量铁素体或珠光体+少量铁素体获得综合的力学性能,回火索氏体+少量铁素体提高表明硬度,表层:回火马氏体+心部回火索氏体26、试比较碳钢及合金钢的性能、用途及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