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笔记大全精品资料
语文九年级上册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一、《沁园春·雪》1. 重点字词:-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惟,只。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娇艳美好。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2. 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二、《我爱这土地》1. 重点字词:-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悲愤:悲痛愤怒。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2. 主题思想:诗人以鸟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了对土地的执着眷恋,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以及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三、《乡愁》1. 重点字词:-邮票:一种邮资凭证。
-船票:乘船的凭证。
-坟墓: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狭窄水道。
2. 主题思想:诗人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层层推进,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1. 重点字词:-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美丽。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呢喃:形容小声说话的声音。
2. 主题思想:这首诗把“你”比作“人间的四月天”,表达了诗人对“你”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敬业与乐业》1. 重点字词:-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初中笔记整理大全

初中笔记整理大全一、语文。
1. 基础知识。
- 字词。
- 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释义。
例如“确凿(záo)”不能误读为“zuò”,“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 多音字,如“行”有“xíng”(行走)和“háng”(银行)两种读音。
- 语法。
- 词性: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如“学生”“书本”“学校”)、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如“跑”“跳”“思考”)、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如“美丽”“高大”“快乐”)等。
- 句子成分:主语(句子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宾语(动作的对象,常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等。
例如“我(主语)爱(谓语)祖国(宾语)”。
- 修辞。
- 比喻: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使表达更生动形象。
如“月亮像个大圆盘”。
-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感等。
如“春天的脚步近了”。
- 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势。
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 古诗词与文言文。
- 古诗词。
- 作者及朝代: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等有助于理解诗词内涵。
如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
- 诗词内容理解:逐句解读诗句含义,分析意象(诗中带有主观情感的物象,如“月亮”常代表思乡之情)。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写月光营造出清冷的氛围,表达思乡之情。
- 背诵与默写:准确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词,注意易错字,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己”不能写成“已”。
- 文言文。
- 实词和虚词:实词有实在意义,如“之”作代词(“下车引之”中的“之”指代元方)、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往,到……去”,如“吾欲之南海”)等不同用法;虚词如“而”表示并列(“敏而好学”)、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人不知而不愠”)等关系。
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整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整理一、第一单元。
1. 生字词。
- 毯(tǎn):毛毯,注意“毯”字的半包围结构,里面是“炎”。
- 陈(chén):陈列,陈旧。
- 裳(shang):在“衣裳”一词中读轻声。
- 蹄(tí):马蹄,注意“蹄”字的右半部分是“帝”。
- 腐(fǔ):腐烂,腐朽。
- 稍(shāo):稍微,稍等。
2. 重点句子。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赏析:通过描写草原的天空和空气,表达了作者初到草原时的喜悦心情。
运用了“那么……那么……”的句式,强调了草原环境的美好。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含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如看到草原美景时的愉快心情,以及与蒙古族人民联欢时的欢乐氛围。
-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先写草原美景,再写欢迎远客,接着写联欢,最后写惜别,条理清晰。
1. 生字词。
- 缀(zhuì):点缀,缀满。
- 幽(yōu):幽静,幽美。
- 雅(yǎ):优雅,高雅。
- 案(àn):伏案,案件。
- 拙(zhuō):笨拙,拙见。
- 薄(bó):单薄,薄弱。
在“薄饼”一词中读báo。
2. 重点句子。
-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探出”“窥着”将丁香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俏皮和可爱,富有情趣。
-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含义: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就像丁香花的结一样,是解不完的。
语文笔记大全(完整版).doc

❖ 记叙文要素(复述技巧):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情起因;5、经过;6、结果①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分别是顺叙(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倒叙、插叙。
②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③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 初中虚词:之、以、于、而、其、者。
➢ “之”字用法:1.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 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3.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4. 结构助词,定语的后置,不译。
5.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6. 结构助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7. 音节助词,不译。
8. 用作动词,译为“到、去、往”等。
➢ “而”字用法:1. 表转折(却、很)2. 表顺接(承接)前后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起连接作用,可不译(就)3. 表修辞(着、地、的)4. 表并列,前后两部分内容可互换5. 表递进(而且)➢ “者”字用法:1. 结构助词,可译做“…的/的人/的地方/的情况/的原因/的事”2. 语气助词,不译,表判断。
➢ “其”字用法:1. 表猜测,大概、也许、恐怕(其恕乎?)2. 表疑问,难道(其真无马耶?)3. 代词4. 指示代词,这、那5. 加重语气,不译(安陵君其许寡人)❖ 四大家:儒家:“孔、孟”,“仁”德治道家:“老、庄”,道法自然墨家:墨子,非攻兼爱法家:韩非子,法治❖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尚》《礼》《易》《春秋》===================================修辞格=================================== ❖ 顶针的句式特点:上面一句的结尾作为下面一句的开头。
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 环境 正面 侧面 小说三要素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顶针: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段、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针(真),又称联珠、蝉联、联欢。
高中语文笔记大全

高中常见易混近义实词合集1、【处事·处世】“处事”指处理问题,处理各种事务,如“他处事严肃,态度却十分和蔼”。
“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如“他闯荡江湖多年,有着丰富的处世经验”。
高考必背22.【处治·处置】“处治”指处分、惩治,如“对那些民愤极大的腐败分子要从严从快加以处治”。
处置:①表示处理,如“这事务必妥善处置”;②指发落、惩治,如“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些该死的东西”。
2、【窜改·篡改】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但改动的对象和动机不同。
“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中不应该改动的部分,单指文字改动,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不含贬义,如“抄写文件要细心,不要随意窜改”。
“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把正确的东西改为不正确的东西,不限于文字,含贬义,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经典、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如“他们肆意篡改历史”。
3、【参观·观赏】“参观”指实地观察(工作成绩、事业、设施、名胜古迹等),如“参观游览”。
“观赏”指观看欣赏,如“观赏名花异草”。
4、【反应反映】“反应”是指受到某种刺激引起的活动,也指化学、物理的连锁变化;还指事情引起的意见或行动。
“反映”是指把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也指向有关方面报告情况或问题。
“反应”是被动的,“反映”是主动的。
5、【妨碍妨害】“妨碍”着重指造成一定障碍,程度较轻。
如:妨碍交通。
“妨害”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
如:妨害健康。
6、【肤浅浮浅】相同:都表示浅,不深。
不同:“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指浮在表面,认识浅薄,不扎实。
7、【抚养扶养赡养】:“抚养”兼指监护、教养和供养,一般是长辈对晚辈。
“扶养”广义指因亲属关系而发生的一方对他方承担生活供养,狭义指夫妻双方在物质、生活上的互相帮助、照顾。
“赡养”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晚辈对长辈在物质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
初二语文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笔记整理一、字词部分。
1. 字音字形。
- 易错字音:- 归省(xǐng),“省”在这里不读“shěng”。
- 行辈(háng),注意与“xíng”的区别。
- 易错字形:- “撺掇”,要注意“掇”字的写法,右边是“叕”。
- “凫水”的“凫”,不要写成“浮”。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例如:看到老师辛勤的身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如:经过这次挫折,他大彻大悟,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
二、文言文知识。
- 重点实词。
- 缘:沿着,顺着。
如“缘溪行”。
- 鲜美: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中的“鲜美”与现代汉语中表示食物味道好的“鲜美”不同。
-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重点虚词。
- 之:- 助词,“忘路之远近”,可译为“的”。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乃:于是,就。
“乃大惊”。
- 通假字。
- “要”通“邀”,邀请。
“便要还家”。
- 古今异义。
-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如“阡陌交通”。
- 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句子翻译。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重点实词。
- 篁竹:竹林。
“隔篁竹,闻水声”。
- 清冽:清凉。
“水尤清冽”。
- 佁然:呆呆的样子。
“佁然不动”。
- 重点虚词。
- 以:- 因为,“以其境过清”。
- 用,“全石以为底”。
- 词类活用。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 句子翻译。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三、现代文阅读。
1. 记叙文。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物,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等。
语文基础知识笔记整理

诗歌主题:大类别:1.男人在外面流浪①送别诗:朋友间的友情,对家乡的怀念,借此说官运不通②山水诗:纵情山水,对大自然的讴歌,借此说对官场的厌倦③田园诗:田园中的安逸,劳动的乐趣,归隐思想2.男人在外面打仗①边塞诗:边塞的风光,将士的勇敢,战争的惨烈②战争诗:(基本同上),对战争的反思3.男人没事干(想象)①怀古诗:借古讽今,吊古伤怀,抒发历史的沧桑感②说理诗:说明一个道理(说理诗只存在于宋代及以后)③抒情诗一(借景):借助一个景色抒发情感④抒情诗二(借事):借助一个事件说明一个观点或态度⑤抒情诗三(借物):借助一个景物抒发一种情感或者人生观⑥抒情诗四(借人):借助一个人物抒发自己的情感4.女人在家里惆怅①思夫: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②闺怨:对爱情婚姻不如意的怨恨和伤感诗歌风格:风格分类:1.最粗线条①雄浑阔达(辛弃疾、黄庭坚)、豪放旷达(苏轼)、沉郁顿挫(杜甫):雄浑豪放、景色壮阔、感情沉厚……②慷慨悲壮(陆游、岳飞):悲壮、沉重……2.粗线条①平实质朴(陶渊明、白居易、元稹):明白畅晓、多用口语3.细线条①清新雅致(王维、前期李清照):清新自然②含蓄隽永(柳永、秦观、温庭筠):委婉含蓄③绚丽/浪漫飘逸(李白):华美绚丽、多姿多彩4.最细线条①缠绵哀婉(李商隐、李清照):笔调婉约、凄美常用特殊含义词汇:冰雪————品行高洁月亮————思乡柳树————谐音"留",留恋,送别,伤怀蒲—————分手之处芭蕉————凄苦梧桐————孤独梅花————人品高洁(这个概念在唐以后)、春天的含义菊花————孤傲松柏————坚贞羌笛————西北的荒凉,边塞思乡之情春—————与爱情、青春有关春水————愁绪琴瑟————夫妻和谐,兄弟友情鸿雁————捎书传情雁—————思乡秋—————愁绪秋水————女人的眼睛(春山,女人的眉)秦晋————婚姻红豆————相思哀鸿————难民金陵————南京,有亡国之意初春————对春天的向往仲春————对春天的沉醉晚春————对春天的留恋或者伤感竹—————谦虚,高洁杨花————离愁别绪,游子思归柳絮————同上飞蓬————同上野花————不为人知,默默无闻落花————无私奉献,青春易逝兰花————姿态优美、清高夕阳————凄凉、苍茫长江流水——年华流逝、无尽子规————凄清、思归杜鹃————同上蝉—————生性高洁、哀伤修辞:比喻:明喻(本体出现,喻词:像,好像,仿佛,似,犹如),暗喻(词:是、成为),借喻(本体、喻词都不出现)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
优秀语文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摘抄内容1. 《论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 《孟子》(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上》)(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梁惠王上》)(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3. 《庄子》(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逍遥游》)4. 《史记》(1)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安邦定国,何能自甘堕落?(《史记·淮阴侯列传》)(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史记·太史公自序》)(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史记·孔子世家》)5. 《诗经》(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经·关雎》)(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6. 《楚辞》(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7. 《唐诗》(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要素(复述技巧):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情起因;5、经过;6、结果 ①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分别是顺叙(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倒叙、插叙。
②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③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 初中虚词:之、以、于、而、其、者。
➢ “之”字用法: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3.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的后置,不译。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6.结构助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7.音节助词,不译。
8. 用作动词,译为“到、去、往”等。
➢ “而”字用法:1.表转折(却、很) 2.表顺接(承接)前后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起连接作用,可不译(就) 3.表修辞(着、地、的) 4.表并列,前后两部分内容可互换 5. 表递进(而且)➢ “者”字用法:1. 结构助词,可译做“…的/的人/的地方/的情况/的原因/的事”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 环境 正面 侧面 小说三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2.语气助词,不译,表判断。
➢“其”字用法:1.表猜测,大概、也许、恐怕(其恕乎?)2.表疑问,难道(其真无马耶?)3.代词4.指示代词,这、那5.加重语气,不译(安陵君其许寡人)❖四大家:儒家:“孔、孟”,“仁”德治道家:“老、庄”,道法自然墨家:墨子,非攻兼爱法家:韩非子,法治❖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尚》《礼》《易》《春秋》===================================修辞格=================================== ❖顶针的句式特点:上面一句的结尾作为下面一句的开头。
❖顶针: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段、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针(真),又称联珠、蝉联、联欢。
❖对偶: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的语句加强语气效果。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他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做“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作用:①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
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叫做拟物。
拟物分为三种情况:把人当作物来写;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反问的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对比的运用: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对比的运用: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应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夸张的运用: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借物抒情:通过物象的具体描绘,营造出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画面,从而抒发作者的情感,这样不但能让读者了解更深了,而且还可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
中国的寓言故事收录在《庄子》《韩非子》❖三种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它、它们❖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译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多角度描写事物:运用“五觉法”绘景,就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受器官的感觉来描写事物。
❖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有难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清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有蕴蓄于象内。
❖诗歌的划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诗中的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但一般来说,第二人称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常用。
❖过渡句的作用:过渡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在内容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匪的选罚》)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魏禧《大铁锥传》)❖神态描写的运用: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更加凸显人物个性,使得文章给人——真实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自然环境描写及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描写的运用: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强事件的真实性,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童话: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 细节描写的作用: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里、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 病句判断:1. 滥用介词2. 错用关联词3. 使用两面词不当(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刘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
)4. 语序不当5. 成分残缺(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6. 否定不当(①“防止、勿、忌”等不能与“不”连用;②三重否定)7. 搭配不当(现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8. 重复啰嗦(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缓。
)9. 前后矛盾(我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这篇作文。
)10. 句式杂糅(听了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11. 句意歧义(局长、副局长和其他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
)12. 用词不当(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还是个怀疑。
)❖ 写作文十字步骤:1、审题;2、立意;3、选材;4、构思;5、表达。
========================== 初中语文考查题型(130分) ========================= 一、选择题。
(20分)1. 基础知识(拼音,错别字,成语,修辞等)(10分)2. 文言文(5,10,20,25,30课)(实词、虚词,句子翻译,文章内容,写作手法,写作特色)(10分)二、非选择题(10分)1. 古诗默写(课外10首古诗词,要求背诵的课文)2. 综合性活动——仿写,言外之意,情景对话等。
(5分)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细节描写 对比描写 正 面 描 写 借他人之口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