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饰艺术鉴赏

合集下载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西藏,被誉为“雪域高原”的神秘之地,是中国珍贵的宝藏之一。

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便是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在这篇文章中,将带您深入探索西藏藏族的瑰宝,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传承。

一、藏族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的华美衣裳藏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绚丽的色彩而闻名。

男性常穿戴的传统服装包括“扎西拉姆”、“格鲁格”等,而女性则喜欢穿着被称为“扎西青”、“鲁朵”等华美的衣裳。

扎西青是一种由刺绣艺术展示的藏族传统女装,它通常由蓝色、红色和绿色组成,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而鲁朵则是一种由精美毛线编织成的藏族妇女传统上衣,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些传统服饰以其细腻的手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向世人展示了西藏人民的智慧和品味。

二、藏族珠宝:灵性与美丽的结晶藏族的珠宝制作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藏族珠宝不仅具有华丽的外观,更融汇了宗教与文化内涵,寓意深远。

藏族珠宝的材质多样,包括纯银、黄金、珊瑚、琥珀等。

其中,银饰品是最为常见的,因为在藏族文化中,银有着神圣的象征意义。

银饰品通常以动物、花纹等图案为设计元素,巧妙地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

除了银饰品,珊瑚、琥珀等稀有材料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藏族珠宝的制作。

珊瑚代表着吉祥和祝福,而琥珀则象征着平安和幸福。

这些珠宝作品以其独特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传统服饰与珠宝的文化传承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几百年来,藏族人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服饰与珠宝制作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在如今的西藏,传统服饰与珠宝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寄托了人们对于家乡和文化的深深眷恋。

许多藏族青年都努力学习传统服饰和珠宝制作的技艺,希望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传递给后代。

同时,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也逐渐走进了时尚舞台。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布达拉宫是西藏的一座宗教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建筑之一。

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达拉宫承载着丰富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本文将以布达拉宫为切入点,介绍藏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一、藏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特点藏族传统服饰包括男女装两大类。

男装主要有“更巴”、“更纳”等,女装则有“唐装”、“左旗布”等。

不同的服饰在款式、颜色和图案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1. 更巴更巴是藏族男士的传统上衣。

它由精湛的手工艺制作而成,通常是用羊毛或棉花为原料织成的。

更巴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颜色斑斓、图案精美。

常见的图案有藏传佛教中的八吉祥和纳木错船,这些图案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好运。

2. 更纳更纳是藏族男士的传统下装。

它通常是用绿色、蓝色或红色的羊毛制成。

更纳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纺、织、染等多道工序。

更纳的特点是它的材质柔软舒适、颜色鲜艳,同时还有很好的保暖性能。

3. 唐装唐装是藏族女士的传统服饰。

它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颜色以红色、蓝色、绿色等明亮的色彩为主。

唐装的特点是其宽松舒适、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在唐装的领口、袖口、下摆等部位通常还会装饰着各种金银丝绣花,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4. 左旗布左旗布又称贡嘎布,是藏族女士的传统各类服饰的主要原料之一。

它是以麻为原料织成的一种布料,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后,使其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

左旗布的特点是其纹路整齐、手感柔软、耐磨耐用。

在制作服饰时,藏族妇女通常会将左旗布与丝绸、羊毛等材料进行组合使用,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和质感。

二、布达拉宫的民俗文化布达拉宫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象征,是藏族民众心中的圣地。

在布达拉宫周边,有着许多与藏族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和习俗。

1. 藏族传统舞蹈藏族传统舞蹈是藏族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布达拉宫附近的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藏族男女士身穿传统服饰,跳着欢快的舞蹈。

舞蹈中的动作柔和而有力,富有神秘色彩,常常表达着对自然和宗教信仰的敬仰与崇拜。

西藏的传统服饰穿越时空感受藏族服饰的力

西藏的传统服饰穿越时空感受藏族服饰的力

西藏的传统服饰穿越时空感受藏族服饰的力西藏地处高原,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孕育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其中,传统服饰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透露着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更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崇高追求。

西藏传统服饰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淘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样式和风格。

穿上这些服饰,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藏族人民生活的轨迹和生命的力量。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藏传统男性服饰。

西藏男性通常会穿着藏袍,这是一种长袍式的服饰,采用厚实的绸缎,保暖性能极佳。

藏袍上有精美的刺绣图案,这是手工艺人们用细腻的技巧和灵巧的手工绣制而成。

此外,男性还会佩戴酥帽,这是一种高大且富有雄风的帽子,巧妙地点缀在头顶,使整个形象更为庄重。

而女性的传统服饰则更加绚丽多彩。

蔚蓝的藏袍、色彩斑斓的贝母饰物、镶嵌珠宝的胸针,这些都是西藏女性服饰中的瑰宝。

藏袍的设计造型优雅,以腰身修长、下摆宽大的形式展现女性的柔美曲线。

此外,藏族女性还会戴着富有装饰性的首饰,如项链、耳环、手镯等,这些首饰不仅能够烘托女性的娇美容颜,更能够彰显其高贵与优雅。

传统的西藏服饰不仅在形式上独具特色,在制作工艺上也别具匠心。

很多服饰上都使用了藏区独有的手工编织或刺绣技巧,这些技艺代代相传,历经岁月的洗涤和磨练,至今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

例如,藏袍上的刺绣图案中融入了大量的动植物元素和宇宙象征,给人一种秀美而神秘的感觉。

除了传统服饰的形式和工艺,西藏的服饰还寄托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服饰是一种身份和身份象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穿上传统服饰,藏族人民更能够感受到自己与祖辈的联系,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

当代的西藏人民依然非常重视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之中。

正因为传统服饰的重要性,西藏的服饰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和手工艺人开始与藏族人民合作,推出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新款传统服饰。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西藏文化的象征。

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服饰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布达拉宫中的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为了展现藏族服饰的魅力,让我们透过文化的窗口,一同来了解这些独特的服饰。

1.藏族服饰的特点藏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纹饰的表现。

传统的藏族服饰以红、白、蓝为主色调,通常以对比色的搭配展现独特的美感。

同时,纹饰的丰富多样也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如藏式宝石图案、莲花纹饰等,都富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2.男性藏族服饰男性藏族服饰常由长袍、披肩、褶裙等组成。

其中长袍是最常见的装束,一般采用上衣和下裙相连的方式,宽松舒适。

披肩则是保护健康和显示身份的象征,常采用丝绸或皮革制作,装饰有各种装饰品和纹饰。

褶裙则是在长袍外搭配的下装,常用纯羊毛或马海毛制成,保暖性能极佳。

3.女性藏族服饰女性藏族服饰通常由上衣、长袍、长裙等组成。

上衣常采用各种材质制作,如丝绸、棉布等,具有丰富的纹饰和装饰物。

长袍是女性传统装束的核心,通常由缎子和绸缎制成,色彩亮丽、花纹精美。

长裙则是传统的下装,采用多层次设计,增添了服饰的层次感和流动感。

4.配饰与头饰在藏族服饰中,配饰与头饰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男性常佩戴帽子,如尊贵的羊角帽、皮质帽子等,展现男性豪放洒脱的一面。

女性则多佩戴各种首饰和头饰,如银饰品、珠宝项链等,展现女性优雅华丽的一面。

5.现代藏族服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现代藏族服饰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的藏族服饰常融入了时尚元素,如运动款式、花朵图案等。

同时,在特殊场合,如婚礼、节日等,人们仍然会穿着传统的藏族服饰,保留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要文化和历史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西藏文化的象征。

其中藏族服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西藏藏式服饰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

西藏藏式服饰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

西藏藏式服饰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西藏藏式服饰作为西藏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对于了解和体验西藏的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西藏藏式服饰的历史起源、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西藏藏式服饰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7世纪的唐朝时期,而在此之前,西藏地区的原始居民主要以毛皮、麻布等简单原料制作服装。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藏开始接受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繁华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而精美的藏式服饰。

藏式服饰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一般来说,藏式服饰包括藏袍、长袍、裙子等,其中以藏袍最为常见。

藏袍通常采用绣花、刺绣、金银丝等工艺进行装饰,色彩鲜艳、图案复杂多样。

此外,藏式服饰还注重对服装材质的选择,如优质的山羊绒、羊毛和高原植物纤维等,以适应恶劣的高原气候。

除了制作工艺的精湛外,藏式服饰还寄托着西藏人民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情感。

藏族人民将服饰视为重要的身份象征和文化表达方式。

例如,在藏族传统婚礼上,新娘通常会身着华丽的婚纱,婚纱上的花纹和图案往往寓意着家庭的繁荣和幸福。

此外,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份的人还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服饰的佩戴和细节的选择,藏族人民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西藏藏式服饰正面临着一些挑战。

年轻一代对现代化的追求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穿着西方式的服装,传统的藏式服饰在他们中逐渐流失。

此外,由于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昂等原因,传统西藏藏式服饰的制作逐渐减少。

然而,尽管面临挑战,西藏藏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并未停止。

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西藏的传统服饰。

一些手工艺人致力于传承和创新藏式服饰,通过合理利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藏式服饰。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在推动藏式服饰的保护和发展,并通过组织展览、文化节等活动来宣传和推广。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藏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藏族服饰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一、历史沿革藏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服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服装款式、饰品搭配、色彩运用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推移,藏族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款式和风格。

二、服装款式藏族服装的主要款式是长袍,分为男式和女式两种。

男式长袍一般比较宽松,长度及膝,袖口较窄,领子较高,颜色以深色为主,如黑色、蓝色、灰色等。

女式长袍则相对较为紧身,长度及踝,袖口较宽,领子较低,颜色则较为鲜艳,如红色、绿色、黄色等。

此外,男女长袍上都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鸟、鱼、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三、饰品搭配藏族服饰文化中,饰品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人民善于用各种饰品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银饰、珊瑚、玛瑙、玉器等。

其中,银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饰品,包括银耳环、银手镯、银项链等。

这些银饰往往雕刻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用各种宝石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等。

四、色彩运用藏族服饰文化中,色彩运用也是非常独特的。

藏族人民喜欢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同时,不同的色彩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吉祥;黄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和权威;绿色象征着生命、希望和和平。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在服饰上绣上白色的花纹和图案,寓意着纯洁、美好和吉祥。

五、文化意义藏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首先,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体现了藏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其次,藏族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是藏族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藏人的舞蹈服饰有何特点?

藏人的舞蹈服饰有何特点?

藏人的舞蹈服饰有何特点?藏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而藏人的舞蹈服饰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人的舞蹈服饰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精美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接下来,将以有序列表的形式来介绍藏人的舞蹈服饰的特点。

1. 高贵典雅的色彩搭配藏人的舞蹈服饰以纯净、鲜艳、明快的色彩为特点。

舞蹈衣裳通常以红、黄、绿、蓝等鲜艳的颜色为主,这些色彩代表着希望、快乐和祝福。

而且在不同的舞蹈形式中,颜色的搭配也有一定的区别。

例如,在庆祝丰收的舞蹈中,舞蹈服饰的色彩更为饱和而明亮,以表达欢乐和喜悦之情。

2. 精湛的手工刺绣技艺藏人的舞蹈服饰以其精湛的手工刺绣技艺而闻名,每一件服装都经过细致繁复的手工刺绣工艺制成。

刺绣图案主要采用民族特色元素,如藏传佛教文化、动物图腾以及自然风景等,这些图案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还融入了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意境,使得舞蹈服饰更加独特而富有艺术价值。

3. 飘逸动感的设计藏人的舞蹈服饰设计注重动感和舞蹈的表现力,服装的剪裁和面料选择都力求使服饰在舞蹈中展现出轻盈、飘逸的效果。

例如,女性的舞蹈裙常常采用宽松的下摆和腰部收紧的设计,使得舞蹈者在舞动时既能展现出婀娜多姿的曲线美,又不会受到束缚和限制。

而男性的舞蹈服饰则通常以长袍、腰带和头饰等为主要组成部分,展现出藏族男性的英勇和潇洒。

4. 寓意丰富的装饰品藏人的舞蹈服饰中还经常搭配各种装饰品,这些装饰品不仅美观,还寓意深远。

例如,舞蹈服饰上常常配有饰有珠子或铜钱的项链和腰带,这些装饰品代表着财富、幸运和祝福。

同时,还有利用银、铜等金属材质制成的手镯、耳环等饰品,这些饰品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也是彰显藏族人民对金属工艺的崇尚和喜爱。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藏人的舞蹈服饰在色彩搭配、手工刺绣技艺、设计和装饰品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展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还传承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一、藏族服饰渊源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往往是古代许多部落或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

藏族是在大约6世纪前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地区一些部族同西藏土著长期交往、分化、融合而形成的。

现在藏族服装基本特征在藏族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之前就已存在。

藏装的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

牧区的皮袍、夹袍,过去官吏、贵族的锦袍,都具有这种特点;拉萨、中甸等地区的“对通”(男短衣)也具有这种特点。

至于工布地区的“古休”(无袖袍)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腹、大襟的袍式服装一脉相通的。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

穿直筒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了。

束袍腰带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衣物。

各种精美的“吃穷”(腰刀)及其他饰品都系在腰带上。

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藏区先民羌人服饰的人物形象,有晋宁石寨山战国至秦仅时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

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服饰各有不同。

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其服饰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均穿袍式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都有发饰。

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有古干尸出土。

测定结果肯定古干尸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古尸出土时,头发梳成许多辫子。

男尸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筒皮靴,靴筒外有毛织带裹腿,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女尸穿毛布长袍,腰间束袋,脚穿长筒皮靴,毛织袋裹腿,皮靴上附有小件铜饰品。

毛织物多以红、绿、褐、黑等色组成方格和彩条,美观大方。

这位在沙漠中沉睡了三千年的女子是当地居民,从其辫发习俗来看与羌人相似。

尽管学术界对该女尸所属人种尚有争议,但其生活的地区和时代都同古代羌人社会有密切联系是不容怀疑的。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有它的时代的延续性,也有它的区域文化的共融性,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服饰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民族中,又可能找到服饰的相同之处。

在一个文化区域里,各族文化除有其民族特色外,又具有整个区域文化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摘要: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

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藏族服饰的兴起佛教僧侣服饰兴起这一时期的服饰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僧侣服饰的兴起。

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后由百姓、政府共同供养。

佛教服饰亦形成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

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

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

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极具地方色彩。

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

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

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

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

元代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

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

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

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还有一种贵族平时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饼形帽,管家或根布(乡官)等也常戴,这个时期萨迦上层官吏、贵族的服饰或仿效蒙古贵族,或直接为元王朝赠赐,穿用十分普遍。

西藏北部牧区与蒙古族交往较多,至今尚保有一定蒙古服饰习俗。

二、藏族地区服饰的历史遗迹有些地区的服饰有明显的历史遗迹,如四川阿坝州农区的嘉绒藏族,因长期与羌族毗邻生活,互相交往,今天的妇女服饰也保留了一些羌族服饰特色。

如普遍穿长衫,并以蓝黑色为主,下身系围腰,腰间扎丝织花带,冬天穿羊皮褂子或羊毛织成的无领短褂等。

约略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历史的不同,藏族服饰异常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

目前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局中国少数民族之手之首。

此外,藏族的服饰制度除了前述的等级差异外,还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上。

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这一点众所周知,而成人仪礼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差别却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

青海农区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岁时,要把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

并要选择吉日进行,称"戴天头"(即姑娘成人礼),要请僧侣先举行宗教仪式,再由成年妇女为姑娘更新装,拜佛、祖先和父母,这时女眷们唱《跪拜天·祖歌》。

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岁要佩挂"马尔顿"(发套)它用布或绸缎制成,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

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华丽的背心,大褂袖口镶有一圈彩虹式贴边。

同样,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发套比已婚妇女发套短得多,而阿坝州藏族女子十六岁后才开始蓄发结辫。

甘肃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间编着,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编串起来。

有些成年服饰还保留有古风,如阿坝州松藩农区藏族妇女成婚后,头上要盘镶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这类头饰据说是西藏阿里地区古代妇女才有的头饰,在今天整个藏区已少见。

另外在丧葬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制度。

如四川阿坝州的丧偶之妻,要将身上所有的饰物取下以守孝,要把饰物藏于箱内一至二年。

并且这段时间,忌穿鲜艳华丽的衣裳,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

所以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

三、藏族服饰文化联系1、服饰文化与纺织的联系尽管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人们不断提供着各种花色品种的棉、丝、麻、毛、涤纶等纺织面料,但在西藏民间,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妇女们仍然喜欢用土织机纺织氆氇。

这种纺织习惯仍在民间代代传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艺的独特和花样的新颖,打入国际市场,得到许多人的欢迎。

这种传统的习惯,是藏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忽视。

民间纺织的目的,主要用来制作自用的衣物,交换是次要的。

为了能达到“丰衣足食”,纺织习惯渐渐形成。

比如在西藏的农区,纺织是其家庭副业。

原料是羊毛,纺织工具是氆氇机。

制氆氇时先纺经线,织时拉平崩紧经线,用梭将纬线穿入,用木板扣紧,来回往复。

2、服饰文化与性别、年龄的联系造成藏族服饰文化男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性别关系外,年龄阶段,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对服饰均有重要影响。

首先,藏族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

男式服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而妇女的服饰不仅式样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质料以轻柔为主。

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文化也不相同。

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

而且在这阶段,男孩和女孩的服装几无差异,甚至可以混穿。

稍大一点,女孩子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

等到成年时,服饰上要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

结婚后,服饰又不同。

中年,老年服饰款式都有区别。

3、服饰文化与季节的联系藏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卫藏、康区、安木多、藏北地区的服饰,在样式,选料,缝制工艺上都表现出不同。

其次在同一气温带,一年四季气候也不相同。

藏族人民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藏装,藏袍,氆氇衫就是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按季节不同,将所穿衣服分为春、夏、秋、冬四类。

如藏族仅冬季所穿的皮衣,随着气候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藏历九月至正月,所穿皮袍毛密结实,经久耐用;藏历正月至三月所穿皮袍毛容易脱落,但比较暖和;藏历四月至六月,所穿皮袍毛短结实,用来做夏衣。

藏族服饰文化的季节表现,还具有突出的节日色彩。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节日。

每逢佳节来临,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我节日的盛装,参加庆祝活动和走亲访友。

节日服饰,和平常的穿着不同,近似于礼服。

所以藏族人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饰,供节日那天穿戴。

在其他一些欢庆场合(比如婚礼等),也穿这种服装。

比如年楚河流域的藏族妇女的头饰绚丽多彩。

尤其是日喀则、江孜一带妇女的节日盛装,更是服装艺术的宝库。

拉萨河谷一带的妇女节日所穿的裙子,则是多褶绣花,挑花镶花。

盛装的节日裙,做工精巧,绸缎作里,氆氇作面,彩线绣制的花纹图案,各呈异彩。

藏族妇女的节日盛装最讲究佩饰。

头、颈、胸、手肩、腰等处的金银玉器装饰物达一百多种。

4、服饰文化与职业的联系不同的职业,构成不同的服饰文化。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职业服装已成为不同职业的标志。

比如解放军、武警、医生、公安等各行各业都穿有职业标志的服装。

在藏族人民中,也存在着不同职业服饰特征的区别,农区、牧区、林区的藏族,有着不同的服饰。

猎装结实,便于穿山越岭,寻踪围猎,便于行动和伪装。

猎帽是用狍子头颅,剔去骨头和肉,鞣制而成。

戴上这种猎帽,可吸引猎物前来,伪装捕杀。

农区和牧区的服饰也很有特点,前面已作过介绍。

这里着重介绍一种职业服饰,那就是藏传佛教徒的职业服饰,确是别具一格。

藏传佛教分为四大派系,黄教僧侣身着黄色袈裟,红教僧侣身着红色袈裟,黑帽系僧侣头戴黑色法帽。

就是西藏最古老的苯教徒,也有自己特定的服饰。

黄教僧侣跳神舞时,有专门的服装和法具。

服装多以皮革制成,上面悬有大小不等的许多花色图案和铜铃,另有一件缀满贝壳之类的皮制坎肩,头戴鸡冠形法帽,还配有单面神鼓和弯弯的长鼓锤。

苯教徒的祭服更为复杂,举行祭祀活动时,头戴尖帽,帽上缀五色布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青色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咒词。

这种宗教装束,在特定情况下穿用,平时并不使用。

5、服饰文化与地域的联系藏族服饰,农区、牧区因劳动特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1).农区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

穿时将衣服顶在头上,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伸出头后,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进随身带的物品。

脚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脚的也有。

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

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

喇嘛则一律穿紫红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半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脚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

喇嘛和尼姑的服装有等级界线,无论式样、颜色或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

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有明显的地区特色。

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

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

“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

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

2.牧区西藏牧民大都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他们的服装首先以挡风御寒为目的,当然也注重实用和美观,藏北草原盛产的羊皮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

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宽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铜色的胸膛。

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

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

他们爱蓄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故称“英雄发”。

夏日戴红缨毡帽,这种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画里的山神都戴这种帽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