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头饰设计理念

合集下载

民族文化元素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民族文化元素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民族文化元素与设计理念的融合一、贵州旅游工艺品的创新方向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瑰宝,如苗族银饰刺绣及剪纸、布依族蜡染、彝族傩戏、大方漆器、牙舟陶器等等,这些都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物品被开发成具有本土文化烙印的旅游工艺品,尽管这些少数民族元素在现代审美意识中仍独具魅力,但作为旅游工艺品如果仅仅照搬这些元素,仅有着华丽的民族文化外衣而无提升内涵的创新符号,这样的工艺品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

(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工艺品创新的源泉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 37.9%。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孕育了苗、侗、水、彝、布依、仡佬、土家等 17 个分布较为集中的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着丰富深邃的民族文化,因此贵州被称为一个民族民间文化集粹的特色省份。

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贵州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使得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完整地保存了银饰、刺绣、蜡染、漆器等精美绝伦的多种原生态民间工艺传统形式。

例如,苗族服饰以其精妙的工艺、绚丽的色彩、繁多的款式、丰富的题材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诗”,其技艺反映了苗族同胞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本民族独有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主题的集中统一体现;流行在侗族地区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已有两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贵州三都的水书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各领域的文化信息,在2002 年被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上述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粹是贵州省旅游形象的一张名片,使贵州的旅游文化别具一格,是贵州增强旅游工艺品创新思路的源泉和提升品牌战略优势的动力,也正是因为贵州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与民族图案,才使贵州旅游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情与本土文化特色,成为创新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一大优势。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我们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魅力所在。

1. 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侗族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征,绚丽多彩、工艺精湛。

侗族妇女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衫,搭配银饰,头戴侗族特色的花环,形象美丽动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 瑰丽的侗族歌舞:侗族歌舞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舞形式。

例如侗族的“白鹤舞”、“银釵舞”等,舞蹈优美动人、富有节奏感,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侗历正月初一的“侗年节”、三月三的“侗族姑娘节”等,这些节日都是侗族人民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的时刻,人们穿着盛装,唱歌跳舞,庆祝丰收和团圆。

4. 独特的语言文字:侗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侗语族的语言,其文字被称为侗文。

侗文是一种由象形、指事、会意等构成的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1. 家族观念:侗族人民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家族是侗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侗族人民追求家族的兴旺和繁荣,崇尚家族的团结和和睦。

2. 宗族制度:侗族有着严格的宗族制度,家族成员间维系着紧密的血缘关系。

宗族长辈的言行举止在侗族文化中担任着重要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生产方式:侗族历来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棉花、烟叶等是侗族人民的主要农作物。

侗族人民勤劳勇敢,以种田养家,以此谋生。

4. 独特的风俗习惯:侗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丰富的饮食文化,侗族人民喜爱米酒、猪肉等美食;崇拜自然、尊重祖先等传统观念,侗族人民重视礼仪,祭祀活动非常隆重。

5. 宗教信仰:侗族信仰多神,崇拜山神、水神,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

侗族人民在农耕、求雨等重大活动中,都会举行祭祀仪式,以此祈求神灵的护佑和福祉。

侗族

侗族

颜色特点
•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 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 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 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 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 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 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 • • • • •
广西三江侗族服饰 侗族服饰的美学特点 一、材质体现自然美:生态、朴实 二、结构体现形式美:得体、庄重 (一)套装:实用、舒适。 (二)部件:各美其美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 新娘的男子。侗 家特有婚俗。
定亲茶
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 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 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 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龙胜县侗族婚俗。 侗族青年情投意合、 互赠信物, 确定恋爱关系, 送过订亲茶, 才正式向社会公开。
打油茶
送春牛
晚上舞春牛。用竹 篾做骨架上面糊纸, 做成牛头,用灰布缀 以棉绒做春牛。
侗族传统习俗,时在 农历立春日。这天, 家家修整、打归牛栏, 用嫩草、糯米酒饭喂 牛。
Hale Waihona Puke 换灯带指的就是清明节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 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 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 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 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 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 服饰特点 •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 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 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 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 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服饰装饰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 女最讲究的装饰品。银饰 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 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 所制造。此装古朴繁杂, 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2.2迷人的火塘人音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2.2迷人的火塘人音版

《迷人的火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迷人的火塘》,表达侗家人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感受、体验、创造、探究等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完成从节奏的感受、旋律片段的演奏、歌曲的齐唱和合唱的完整表演以及趣味性的情景创设等。

3、知识与技能:学习、巩固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及复调性质的二声部合唱,以更好的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二、教材分析:《迷人的火塘》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二课的唱歌教学课,是一首富有鲜明的侗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创作歌曲,歌曲展示了侗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放歌抒怀的欢乐情景。

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

前乐段的两个乐句旋律平稳,缓缓下行,4个小节最后都是切分音,并构成了级进式下行音调(3-4-1-6),表现了抒情,幽静的意境。

第二乐段是复调性质的二部合唱(一种“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复音音乐。

)前乐段旋律上扬,仿佛是火苗越烧越旺,欢乐的情绪也随之高涨,后乐句的句幅作了扩充,并连续运用了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成的切分节奏,富有动感,气氛更为热烈,最后以舒展的尾声“啊”使侗家的欢乐歌声飘向夜空,久久回荡。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侗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的掌握和了解, 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难点:侗族音乐风格切分节奏的特点。

五、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竖笛、陶笛、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响板)、侗族民族头饰、红绸。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生律动。

1、随《迷人的火塘》的伴奏音乐进行声势律动。

【设计意图:结合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学生主动感知歌曲节奏韵律。

】2、师生问好。

师用少数民族的礼仪向学生问好,学生回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

】3、发声训练。

黔东南民间浮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苗侗银饰制作在美术课堂的可行性探索

黔东南民间浮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苗侗银饰制作在美术课堂的可行性探索
黔 东南 苗 侗 民 间银 饰 工 艺 提 升 为 美 术 课 堂 知 识 , 使 苗侗 民族 民 间银 饰 工 艺得 到 更 好 的 传 承 与 发 展 。 关键词 : 浮 雕 苗 族 侗 族 银 饰 美术 课 堂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 0
文献标识 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8 1 8 1 . 2 0 1 3 . 0 7 . 0 2 1
原因, 使得苗族 、 侗族 在历史上频繁迁徙 , 不断分散 , 栖居地 又受 到 山地环境 的限制 , 致使 内部 支系林 立 , 因而也形成 了它们 文化
的多 样 性 特 征 。
贵州省是苗侗族聚集较多的地方 , 银饰是这 民族象征性的符 号, 是 分支 区别 的符号, 是个人 年龄和性别 的符号, 每个符号都 源 远流长 。图腾崇拜 、 驱邪巫术 、 祈愿意 义的符号是银饰 的重要 造 型 。图腾 崇拜是人类 童年的一种文化现象 , 一旦形 成 , 便会 长久 埋藏在人类 的深层意识中 , 通过物化 的方式释放 出来 。摩尔根在 《 古代社会》 中写 到 : “ 在许多 氏族 中和摩其 人 中一样流行着一 种 传说 , 根据这 种传说 , 他们的第一个祖 先是转化成男人 和女人 的 动物或无 生物 , 他 们就成为 氏族 的象 征( 图腾 ) 。 ” 创 生人类 , 是 图 腾 的功绩 和特征之 一 。 在 苗侗族 银饰里就 保 留了这种文化 内
No . 0 4
T I M E E D U C A T I O N
Av r i l
黔 东南民 间浮雕 工 艺的传承与发展
苗侗银饰 制作在 美术课 堂的可行性探 索
刘桂珍 吴永 忠

三江侗族女性服饰应用的对比分析—以盛装与便装为例

三江侗族女性服饰应用的对比分析—以盛装与便装为例

三江侗族女性服饰应用的对比分析—以盛装与便装为例金枝【摘要】三江侗族女性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具有极为独到的设计风格,其精美的刺绣、耀眼的银饰、高超的装饰技艺和悠远的文化精神内涵,为此,三江侗族女性服饰的组成部分是非常有特色的.他们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婚姻、养育、服饰文化、服饰功能、服饰禁忌、服饰习惯与服饰审美等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汉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民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从而成为影响侗族妇女服饰传承的因素.为此,本文基于此,从三江侗族女性服饰背景进行剖析,对女性服饰盛装与便装加以对比进行分析,进而对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服饰进行梳理.【期刊名称】《工业设计》【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三江侗族;女性服饰;传承;因素【作者】金枝【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4三江侗族民族地区是侗族民族风俗的代表地。

该地区有许多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其中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在侗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服饰是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美学、工艺、风俗等。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侗族女性服饰典型特征侗族民族服饰是指侗族妇女(包括妇女、女孩等)穿戴的各种服装包含金银饰品。

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服饰主要包括:日用服装(又称便装)、节日服装(又称盛装)和其他配套服装。

首饰主要包括头饰(头戴)、身饰(身体各部分如手、脚、胸、背、颈等)和穿在衣服上的装饰,如图1所示。

2 侗族女性服饰工艺与服饰内容2.1 传统侗族女性服饰制作工艺传统侗族女性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逐渐掌握了复杂的服饰制作过程。

侗族服饰的制作过程是复杂的。

传统侗族女性服装的生产需要棉花作为原料。

采棉后,传统侗族女性先将棉花纺织成棉纱、棉线和棉布,然后染棉布。

侗族的服饰

侗族的服饰

侗族不仅是个爱歌的民族,也是一个爱美的民族。

侗家人把对美的追求编织进五彩斑斓的服饰中。

纺纱织布自古被视为女子必备的技能,从种植棉花、苎麻到纺成线,织染成布,做成衣物,八十八道工序均由女子承担。

姑娘们从十三四岁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纺织、染布、挑花刺绣。

侗族纺织品主要有侗布、亮布、侗锦等。

在唐代时,侗族先民就自种棉麻,自染侗布,织出斑细布、白练布、白绢等,有的还成为贡品上贡朝廷。

侗布多用棉花、苎麻纺织,颜色多为黑、紫黑、白等布。

亮布,又称蛋浆布、蛋布、蛋清布。

白布织好后,用清水漂洗晒干,放在蓝靛桶内,用靛蓝草叶加石灰泡制的染料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一两个月后布变成深蓝色。

布从粗变平,由厚变薄,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其布质硬挺不褪色。

刺绣技艺是衡量侗家女子心灵手巧的标识之一,侗寨中不少女子能纺善绣。

2008年,侗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锦的刺绣方法有平绣、十字绣、缠绣、插花、架花等。

绣品多用于背带、被面、衣裤边、女鞋。

侗锦分素锦、彩锦两款,前者用白棉线为经线做底,黑棉线做纬线起花,通经通纬,正反两面起花,织成黑白灰三色图案。

男女侗服样式几十款,着装分日常和节日,服饰因不同地域而多姿多彩,妇女一般着右衽或对襟无领衣,脱肩滚边,有的短及腰,有的长及膝;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有的小腿裹布套或打绑腿,着花布鞋;头或绾偏髻或以梳盘髻,有的还包帕。

喜戴各种银饰。

男装较简单,一般着对襟或右衽无领衣,包大头帕,穿大管裤,着云钩花鞋,其衣料多为侗布、细布,喜蓝、白、青、浅蓝、紫等色。

侗帕品种有男女头帕、手帕、枕帕及嫁篮巾,颜色有素色和彩色之分。

着盛装时,有些侗乡还头插羽毛为饰。

芦笙衣,又称芦笙装、百鸟卉衣。

湖南省通道男子芦笙装,做工精细,如产地不同,造型、风格也各异。

上身是侗锦缝制的马夹背襟,后绣双龙抢宝图纹,下身有侗锦缝制的双层花带,花带条上褂有红白彩色羽毛。

舞者身穿芦笙衣,扎紧绑腿,穿着布鞋跳芦笙舞,别具特色。

黔东南苗族虎头帽的装饰特征及民俗内涵

黔东南苗族虎头帽的装饰特征及民俗内涵

黔东南苗族虎头帽的装饰特征及民俗内涵作者:张心怡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0期【摘要】黔东南苗族虎头帽是苗族重要的文化发展载体,也是一项依靠家庭单位生产的手工艺品。

近年来伴随苗族劳动力从云贵等地大量流出,虎头帽作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概念传播广泛,商业化机械生产的虎头帽受社会欢迎。

但黔东南苗族劳动力减少后家庭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转变,虎头帽的手艺和内涵几近失传。

文章通过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阐述虎头帽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论述传统苗族虎头帽的装饰特征和民俗内涵明晰这项文化宝藏的价值和地位。

最后,通过联系社会背景强调虎头帽的美学内涵对艺术发展具有可行性,在未来应该获得更多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虎头帽;民俗【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39—03一、虎头帽概述苗族头饰种类繁多,有头帕、发髻、银冠、帽子等区分,而帽子通常是给儿童使用。

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帽子相比其他头饰更具有实用价值,另外添加绒毛内里和使用棉布面料都能和帽型巧妙搭配,相比其他工艺和金属材质的头饰更能简单地达到美观效果。

帽子在苗族头饰中一般属于冬帽,成年人的抗寒体质强,在冬季依旧佩戴银冠发饰的人较多,而儿童的抗寒能力弱,帽子被用作帮孩子抵御寒冷的物件几乎是必备的。

制作虎头帽需要的手工艺并不像制作成年人的银饰头冠那样有高的要求,相反,作为看重家庭和宗族体制的苗族来说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都非常重要,是一个家庭内务的核心,孩子的帽子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生产必需品就要满足工艺简单和生产成本低廉。

因此,虎头帽的制作非常能够表现出手工艺和材料上的开放性。

刺绣缝纫的工作在苗族家庭中一般由女性担任,她们在材料选择上需要计算家用开支,即被用于虎头帽购置面料的开销是有限的。

虎头帽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不同于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从灵感和设计元素的提炼到初稿成型的流程,虎头帽是代代相传且极为广泛和常见的用品,因此苗族妇女首先会观摩成品的造型和绣工,这个过程包括灵活地增加自己的创意以及向邻里讨教针法创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头饰设计理念
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侗族头饰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装饰性,承载着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侗族头饰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侗族头饰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他们喜爱大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

因此,在头饰的设计中,他们选用了大量的自然材料,如竹篾、芦苇、木片等。

这些材料不仅容易获得,而且能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

其次,侗族头饰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生活,通常需要进行农耕和养殖,因此头饰的设计必须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侗族人民通过头饰来向外界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希望通过头饰的装饰,给自己带来一份美好的情感体验。

再次,侗族头饰的设计理念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通过头饰的设计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基础上,他们还注入了一些新的设计元素,使头饰更加时尚和个性化。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们对美的需求,还能够使侗族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最后,侗族头饰的设计理念强调群体意识和共同体精神。

侗族
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他们注重集体合作和互助精神。

在头饰的设计中,他们通常会采用一些群体装饰的手法,如同款式相近、颜色相近的头饰,以突出群体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也能够让头饰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总之,侗族头饰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艰苦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群体意识和共同体精神。

这些理念使得侗族头饰独具特色,成为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