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学院:艺术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精品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作者精心整理这篇《美学原理》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1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寻找、在探索,试图解开生活中那些美学的奥秘。
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美学原理》正是这样一盏明灯,它为我们揭示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法教授,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张法教授从多个角度对美学进行了阐述,包括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心理、艺术创作等。
他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概念,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学的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比如,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语言的美学、节奏的美学、情感的美学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感知。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创造美。
同时,书中的一些实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作者提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那是中国美学的高峰。
这些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有豪放派的磅礴大气,又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
这些例子使我认识到,美学并不只存在于遥远的古代,它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然而,《美学原理》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的一些理论阐述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
对此,作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尽量简化语言,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书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美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美学的实践价值。
王德胜《美学原理》读书笔记1.

王德胜《美学原理》读书笔记1
阅读书目:王德胜主编:《美学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先贤对美的论述
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荀子:全粹全美、水玉比德
毕达哥拉斯:主张美是“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形体、心灵、行为、制度等都是美,但探讨美的本质应该探究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和“净化说”
中世纪:审美的光辉完全归于神
文艺复兴:以人为本
法国古典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狄德罗(D.Diderot)“美在关系说”
莱辛(G.E.Lessing)“诗画同一说”。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一、引言
阅读《美学原理》让我深入理解了美的本质,美的感受以及美的创造。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导我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美的奥秘。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包括对主题的思考、与自身经验的关联,以及书中的精彩内容。
二、美的本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交织
《美学原理》指出,美的本质在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交织。
美既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又体现在整体的和谐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尊重他人的差异,欣赏世界的多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三、美的感受: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书中强调,美的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一方面,美的感受受到个体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美的对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如比例、色彩等。
这使我意识到,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也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象的客观美。
四、美的创造: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创造是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创新为美注入活力,传统则为美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性。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美。
五、结语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创
造美。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启迪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感受力,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美学原理笔记

2.现代
(1)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2)朱光潜 ①著作:《谈美》、《文艺心理学》——介绍克罗齐的“直觉说”、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 洛的“距离说”; 《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介绍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理论以及弗洛伊 德、荣格等人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 《西方美学史》 《诗论》 ② 翻译:柏拉图《文艺对话录》、黑格尔《美学》、维柯《新科学》、克罗齐《美学原理》等 等
③美在意象 从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出发
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个灵境就是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是情和景的结晶,“景中全是 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 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他又说“象如日,创化万 物,明朗万物。”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美和真、善是属于哲学的永恒的课题。
•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史研究艺术的;美学等同于美术;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2)代表人物
• 中国:石涛《画语录》 • 歌德
(3)来自心理学的挑战
• 美学——语言学:克罗齐、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理论、维 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的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索绪尔发端而以罗兰•巴 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加达默尔的解释学
• 美学——人类学: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弗雷泽的《金 枝》 • 美学 ——神话学:约瑟夫•坎伯 • 美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这 些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成果。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温习提纲之五兆芳芳创作1、一般识记:一般的美学不雅点如:鲁迅的喜剧不雅和喜剧不雅、形式美的内涵.重要美学范围如:优美、审美风气、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鲁迅的喜剧不雅:喜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扑灭给人看.鲁迅的喜剧不雅: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形式美的内涵: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类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纪律的组合.美的形式不克不及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直接的,朦胧的.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优美是指理性内容与理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别与社会及自然、主不雅的合目的性和客不雅的合纪律性的调和统一.它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示了人与自然的一种调和关系,优美的实质在于人与世界的调和共存.审美风气:审美风气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采则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的审美风采.自然美:自然美的实质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美是无目的,无概念,自由的,在自然风光上显美,是主客不雅的统一,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品.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丑:丑是美的对立面,丑衬托美.没有丑,就没有美.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以至于人的实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非人的实质力量以堂而皇之的外不雅走进了我们的审美领域.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示出来的就是丑.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打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美感带有明显的豪情体验愉悦的特征,始终不离理性的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的认识.2、整体理解:重要的美学不雅象的性质、存在方法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的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的风度与风神、就广州某一修建论述形式美理论、丑的美学意义、意境的根本特征、艺术品的条理结构崇高的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示为对象质量的“大”和对象数量的“多”,一般具有澎湃的形式,突出审美的力度. 崇高是对人的实质力量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超凡的心灵震撼. 如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坚毅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放的尊严之美.人的风度与风神:人物美主要显现在三个层面:人体美、人的风度和风神、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一团体的言行举止、声容笑貌表示其灵魂、精神之美时,就形成风度和风神美.形式美理论:形式美法例是人们在审美勾当中对美的形式的归纳综合反应,形式美法例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成长,其法则不但来源于客不雅事物,还为了创造更美的事物.主要法例: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丑的美学意义:⑴丑是美的对立面,丑可以衬托美.没有丑,就没有美.美是以人间的丑为反衬的.⑵世界的成长有待于丑的刺激.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示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示为对陈旧、日渐衰落的,但习以为常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阶段对立产生以来,人的卑劣情欲(贪、权)成了历史成长的杠杆.⑶审丑一向是审美勾当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示奇丑奇异的杰作.⑷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心灵的点化,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美,也就是“化丑为美”意境的根本特征:⑴主客统一⑵情景融合⑶时空转换⑷有无相生(主客统一是意境的最根本内涵,它包含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意志和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思想领域中的统一,如庄周梦蝶)艺术品的条理结构:艺术作品有其存在的结构方法,我们有需要对其内在结构进行条理阐发.分条理阐发的理论前提是:艺术品是以生成意象为目的的多条理的开放系统.①物质资料层②符号形式层③意象世界层④超验意境层①物质资料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纸、舞台、胶卷等.②符号形式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词语等.这是艺术品组成的第二条理.物质资料层是艺术结果的直接性物质存在,符号形式层则是直接性物质存在.③意象世界层:指成立在前两个条理根本上的,非现实的、展示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理性所掌控,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的焦点条理.④超验意境层:指意象世界面前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的超验层以意象世界为中介,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无从谈起.3、能力提高: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创作、如何理解崇高.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其实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句话有较完整的论述.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寄义大体意思是:没有生活原形或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产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一切的所谓“艺术”都是人眼中的艺术,而人是生活的产品,人的全部辨别尺度当然也是生活的产品,所以说完全脱离生活的所谓艺术不成能与人的辨别尺度接轨,逆而论之,人类艺术必来源于人类生活.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没有生活原形或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产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加倍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何理解崇高:崇高的审美特征有四点——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坚毅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放的尊严之美.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在崇高的审美体验中,人们取得的是一种不凡的力量,压倒一切的气势,并引起人们的惊愕、敬仰.如绵延万里的长城.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崇高不但是外在的特定的物质形式,也展现对社会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如苍劲的古松,显示以真与善为根本的内在价值.3. 坚毅刚强的品格之美:崇高体现的是坚毅刚强的人生品格,充满阳刚之美.艺术品的崇高,主要体现于“力度”和“气度”上,亦即艺术作品的阳刚、豪宕.如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4.恢宏豪放的尊严之美:崇高主要体现人对存在超出的实现,感应自身的强大,从而肯定存在的意义.譬如抗洪救灾,首先产生恐惧,若敬而不惧,由存在中感悟尊严之美.拓展例子:“捐款”是人类一种崇高的慈善行动,其美感源于捐款者的“真诚”.但这部作品却有意无意地把捐款者说成“误捐”(不真诚),且让“亲家”以一连串粗鄙的语言(诸如“你把孀妇捐到家来了,要不是孀妇,你还不捐呢)去解构“捐款者”的崇高.这样的审美价值取向,实在有媚俗化、功利化之嫌.《捐助》没有达到不雅众预期,验证了一个复杂的道理:崇高的话题不该该作为笑料;硬把一个沉重的话题拿来说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这样.如何理解艺术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
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
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四.美学的学科性质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
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
——黑格尔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等同于美术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
19世纪中叶,费希纳叶朗观点: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哲学所讲者,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冯友兰第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交叉,美学和心理学,美学和语言学(克罗齐:普通语言学就是美学,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和人类学(艺术的起源,金枝都是美学家的参考书)美学和神话学(神话就是体验生命)美学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等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民俗史的研究成果。
)第四,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的新流派层出不穷,但是在西方众多流派中,至今也难找出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现代的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化大综合内容包括: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大综合19世纪文化学术精神和20世界文化学术精神大综合当代西方的各种美学体系,基本属于西方文化范围,并不包括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东方文化,这样的美学是片面的,称不上真正的国际性学科。
美学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必须具有中国古典美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西方美学不能够包括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1。
学习美学可以完善个人人格修养2。
学习美学可以完善自身理论修养:人类求知是出自本性-—亚里士多德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出于最深刻的理由,可以说,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伽达默尔以上两天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石油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
对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学习美学还有:道和技,中国艺术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毛泽东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道家美学有密切关系。
写意不写实话剧写实,但京剧不写实,戏剧的特点是虚拟,但虚拟不代表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京剧主要靠演员的表现展现,某个戏剧只能是某个演员演绎才有相应的意象世界,换做别人就是别的意象世界六.怎样学习美学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照射下,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的价值和光彩……——宗白华,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绝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的——宗白华);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过去的哲学经典著作-—恩格斯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要扩大知识面;第一章“美”是什么“美"的概念的两个区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区分广义的“美”与狭义的“美”的区分;狭义的美: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保罗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或者说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是说美是在物还是在心)李泽厚: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李泽厚《美学概论》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没决定美感?——李泽厚《美学概论》这场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的美学观点开始的,参与讨论的主要分为四派别:一个是蔡仪的(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蔡仪《新美学》;二是高尔太,吕荧:美是主观的。
三是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谓社会性,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李泽厚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自然美是艺术美的雏形-—朱光潜)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第二次“美学热“,试图跳出美学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探讨美学的本质二.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与人的“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含义: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象】:西方古代艺术家称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称为”物色“”景色“,”象“不等于“物“,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显现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席勒2。
美并不是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个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3.没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神秀和慧能之间的偈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马祖道一四.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对美在哪里的回答)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该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最早铸成这个概念的是刘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王夫之美感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朱光潜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朱光潜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相触相感时的波动——宗白华《艺境》美的对象首先刺激起感性,使它陶醉—-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审美对象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五.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六.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美和真的关系是什么?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事真实存在的王夫之:意象世界是“现量”,“现量”是“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
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王夫之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意象世界“显现真实”是指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尼采提出“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基督教的彼岸世界;康德的“物自体”的世界(这三种表现形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永恒不变)关于“生活世界"的解释之一:生活世界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是与我们的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现实具体的周围世界”,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的实在.之二:生活世界不是脱离人的死寂的物质世界,而是人与世界的“公在的世界”,是“万物一体"的世界。
之三:生活世界史人生存活动本身,是一个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价值”和诗意的世界.之四:由于人们习惯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因而生活世界往往被掩盖,为了揭示真实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美”.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是生命的体系,它要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
中国的体系强调“象”,“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神圣的客愁”。
-—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何处是人类高深莫测的归宿?——荷尔德林《莱茵颂》哲学员就是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哲学文集》美(意象世界)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物”的实体性、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自然的境域、人生的家园,因而也是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
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苏格拉底观点:美和善是统一的,都以功用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