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会尊重》教案

合集下载

1 学会尊重 第2课时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 下册

1 学会尊重 第2课时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 下册

学会尊重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了解尊重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尊重的概念;
•理解尊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会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尊重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尊重的含义;
•学会尊重他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尊重习惯。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优点和表扬别人。

2.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几个案例,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

3. 集体讨论
教师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发表对“尊重”的看法。

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 - 你认为什么是尊重? -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有哪些表现方式? - 如果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应该怎么做?
4. 观看视频
教师放映关于尊重他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从中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尊重他人的。

5. 小组活动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在15分钟内,贴出尊重他人的表现方式,并呈报给全班同学。

每组呈报过后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评价。

课堂作业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 你最近有哪些尊重他人的表现?- 如果你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应该怎么办? - 你认为尊重他人有哪些重要意义?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尊重的含义,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尊重他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尊重习惯,让我们身处在一个和谐、文明的社区中。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1《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1《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以“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为主题,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的理念。

本课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尊重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

学生通过对尊重这种道德规则的践行并引导学生不断塑造完善人格和品德,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进一步使学生融入社会公共生活之中。

本课先从学生的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调动学生已有感受讨论分享自己尊重的人物,进而帮助学生知道值得尊重的人既有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的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

在此基础之上引出了两个平行话题——“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第二个话题“尊重自己”,先通过刘菲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是尊重向己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具体情境说明何谓“受伤的自尊”,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应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惜自己的名誉。

借助“好脾气”先生的故事和情境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被冒犯和侮辱时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同时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

第三个话题“尊重他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被尊重的心理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从而推己及人学会尊重他人。

由此,教材进一步通过小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尊重他人的。

“不尊重他人快照”的活动,旨在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为下面如何尊重他人做铺垫。

最后,教师通过情境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用语言和行动等表达尊重,懂得尊重他人还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让他人感觉舒服。

二、学生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方法筛选和整理资料。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对于“尊重”有一定了解,能初步感受尊重对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会尊重》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会尊重》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阐述尊重他人与个人成长、社会和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教师分享一些关于尊重他人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尊重他人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小组内,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自己在尊重他人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共同探讨尊重他人的方法。
3.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准备在全班进行分享。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2.教师总结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尊重他人的方法,强调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明确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尊重他人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
2.设计具有合作性的任务和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引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内倾听他人意见,关心同伴,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故事等,创设与尊重他人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尊重的重要性。
2.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设计贴近他们日常经历的情景,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
3.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道德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在复杂情境中作出正确道德判断的能力。
4.教师关注小组合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收获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三课时《尊重他人》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三课时《尊重他人》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三课时《尊重他人》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主题,第三课时《尊重他人》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道德素养。

本课时内容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尊重他人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尊重意识和行为。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于尊重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反思和实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尊重他人的问题,但不知如何处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深入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3.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学会尊重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尊重他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尊重他人的含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

2.准备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关于尊重他人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尊重?为什么我们要尊重他人?2.呈现(10分钟)展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尊重他人的。

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尊重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巩固。

引导学生明确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尊重他人也是一种自我提升。

5.拓展(10分钟)设计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3课时《尊重他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3课时《尊重他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第3课时《尊重他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主题,而第3课时《尊重他人》则是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

本课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尊重他人,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对尊重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做到真正尊重他人。

通过本课时学习,让学生在理论上加深对尊重他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提高道德品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提高道德品质。

2.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尊重他人的理解和做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场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道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教材封面,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对新课进行导入。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课时案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场景。

要求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注意言行举止,体现尊重他人的态度。

4.巩固(10分钟)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会尊重》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会尊重》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尊重他人的学习内容,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的感悟文章,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和方法。文章字数在300-400字之间,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
2.设计一个以尊重他人为主题的小活动,如“尊重日”、“关爱他人”等,并详细说明活动的目的、内容、步骤和预期效果。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他人是构建美好社会的重要基石。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尊重他人的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等问题。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到的文化背景日益多元,如何在尊重他人方面做到包容与理解,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6.评价与反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7.拓展资源,丰富课堂: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尊重他人的学习素材。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道德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5.结合课本内容,搜集关于尊重他人的名言警句,至少收集5条,并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其意义。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整洁、字迹清楚。
2.家长要积极参与,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完成家庭讨论作业。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尊重他人的含义、重要性和具体表现,如倾听、礼貌、体谅、关爱、包容等。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的主题。

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尊重他人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观念,但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仍需培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如嘲笑、歧视、忽视他人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提高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

3.实践操作法: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

2.课件:教学课件及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道具:角色扮演道具、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个关于尊重与不尊重他人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这个场景的看法,你觉得尊重他人重要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尊重他人。

通过讨论,总结尊重他人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教材中的案例,亲身实践尊重他人的行为。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4.巩固(5分钟)发放卡片,让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尊重他人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1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1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1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1学会尊重第二课时》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但可能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还不够成熟。

他们在与同伴、师长交往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尊重他人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在交往中的尊重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培养学生在与同伴、师长交往中的尊重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尊重他人的重要性2.如何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尊重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讨论交流: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在交往中的尊重经验。

3.情景模拟: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他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3.准备讨论交流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尊重与不尊重他人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尊重他人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讨论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在交往中如何表现出尊重。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他人。

活动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巩固(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明确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交往中表现出尊重。

5.拓展(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表现出尊重他人,并将思考结果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1 学会尊重 教学设计
第1课
学会尊重
课题
第一节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
单元
1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6
学习
目标
1.知道尊重的意义及作用。
2.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法律法规。
3.使学生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尊重无处不在,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
难点
在活动中掌握尊重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知行合一。
总结语中既有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也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学会尊重
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
尊重有成就的人
尊重默默无闻的人
尊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系统掌握知识,总结提升。
课堂练习
一.我知道
1.每个人都应得到(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 )。
二.判断题(请在题目后的括号中画“√”或画“×”) 1.尊重就是尊敬、重视他人。 ( )
环节二尊重默默无闻的人
1.结合情景交流讨论:
(1)小丽的爸爸是清洁工,妈妈在超市上班,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上班很辛苦。如果你是小丽,你准备怎样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
提示: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养育我们,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尊重父母,不能因为父母的职业而嫌弃他们。
(2)班上的小欣成绩较差,又不善于表达。一次《道德与法治》课上,全班交流讨论时,她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美同学直接打断她的发言。如果你是小欣,你会怎么想?
通过一张图片谈话导入本课主题,了解尊重。
讲授新课环ຫໍສະໝຸດ 一尊重有成就的人1.结合情景夸一夸:
(1)材料一:小华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好多桥梁建筑都是他设计的,小华特别尊重爸爸。假如你是小华,你会怎样向同学们夸夸你的爸爸?
答案预设:我的爸爸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设计出最坚固、最安全的大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2)材料二:我班的小娟学习好,又乐于助人,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尊重她。假如你是小娟的同学,你准备怎样表达对小娟的敬佩?
答案预设:我敬佩小娟学习认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绩好,还爱帮助同学,同学有困难,她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2.说说你知道的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受人尊敬的人。
提示:如世界冠军、科学家、品学兼优的同学等。
3.小结:在生活中,那些为人类、为社会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付出的努力,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4.小结: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的意义”。理解尊重的内涵和宪法规定的意义。
学生结合材料夸一夸自己特别尊重的人。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小故事回答。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典型事例回答。
小组交流后,全班抢答。
学生交流不尊重他人的后果。
学生交流回答。
通过对材料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我们应当尊重有成就的人。
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值得尊重的人。
通过交流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尊重无处不在,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
课堂小结
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它是一座桥梁,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信任与爱。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先学会尊重他人。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就从心怀“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开始。
环节二尊重无处不在
1.说一说你有哪些尊重他人的小妙招?
提示:待人真诚,懂得谦让;不给别人起绰号;不贬低别人的劳动成果;别人发表不同意见时,认真倾听;不讽刺嘲笑别人等。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不尊重他人的典型事例。
提示:如不尊重别人的职业、以富欺贫,恃强凌弱、校园暴力等。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交流: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将有哪些变化?
课前准备
1.收集自己所见所闻的关于尊重的小故事。
2.收集自己的身边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的事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说说图片的内容。
(2)从图片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什么叫尊重?尊重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师生小结尊重的含义,导入新课。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提示:小美应该听小欣把话说完。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也要等别人把话说完再说。不能因为小欣学习差就不尊重。耐心倾听也是尊重的一种表现。
2.说一说在你的身边,有哪些值得尊重的普通人呢?
提示:清洁工、护士、教师、快递员、保洁员、外卖员、工人、农民等,默默为社会奉献的“小螺丝钉”式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3.小结:在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尊重的人,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他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三.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到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敬人者,人恒敬之”,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打断别人的发言 B.上课认真听讲 C.给同学起不雅绰号 D.嘲笑残疾人的生理缺陷
2.我们的自尊经常受到他人的关爱和呵护,我们应该( )。
A.人云亦云,顺从他人B.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C.取得成就D.赞美他人
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