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材分类
诗歌鉴赏之题材分类

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⑴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不舍与伤感, 思念与牵挂,安慰与勉励,送友人时表明自己的 心态,对人生的感慨。 ⑶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烘托、 反衬、想象。
3.古今多少兴亡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 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来表达作者的 感情。 标志: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XX有 感”“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3)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山中送别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 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事物特征:孤独;失群;哀伤;无人理解。 诗人情感:以孤雁自喻。体现了诗人孤独; 失落;人生不得意、无人理解的哀伤之情。
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 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 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 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 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 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 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 《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 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 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 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解读技巧

诗歌专题----诗歌题材分类鉴赏答题技巧有不少同学纠结诗歌鉴赏题目究竟应该怎样做,其实在你把它分类之后,再将题型归类,掌握相应的答题术语,做些练习,就会豁然开朗。
今天我们就来看下诗歌的分类,一窥其貌。
诗歌鉴赏1:咏物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1、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诗歌鉴赏题材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闺情诗
常见情感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 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 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情感 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 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 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 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 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 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 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析: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 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 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 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鉴赏要点
• 1、抓题目,弄清凭吊的人、地方或事件 • 2、寻找古今人物事件的链接点 • 3、分清表达方式和基本内容,抓议论句
情感1: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 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 负,建功业,得遂心愿, 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 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 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 怀人 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煮酒把盏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 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 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 归隐的情怀。 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

17
精选课件
托物言志诗的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 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 元稹《菊花》
⑵托物言志类——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 “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 《石灰吟》、郑燮《竹石》
4
精选课件
引发思念的缘由
内在(本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 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单落 寞);
外在(引子)――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 啼,杨柳青青, 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5
精选课件
情感类型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 筠《商山早行》
表达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诗中情景,为月夜所独有,
问:前人在评论此诗时因曾此前说人:的“评心价已是驰中肯骋的到。彼, 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 字从月色照出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4
精选课件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内愁处容思,:;司①③漂秉马泊道江的直头旅行思的送; 信别②念时谪和官内。的心
尔辈何伤吾道不在被,理此解的心苦惟闷有;④彼年苍华知易逝。的 苍颜华发今如伤特许感点,;:便⑤①宦触挂海景衣浮生冠沉情的,已厌比慢倦喻迟。,以。萧
【注】①此诗为王寂瑟凄被清贬之官景引至发河诗南人的蔡纷州乱时如丝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的愁和思;②以“羁两绪”位领被起贬全篇异。乡
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11
精选课件
古代诗歌按题材分类鉴赏

古代诗歌按题材分类鉴赏一、咏史怀古诗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一般是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等。
(一)咏史怀古诗特点①咏史怀古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②思路:历史上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思想感情。
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
(二)咏史怀古诗常用表达技巧①对比。
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时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
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
②融情入景。
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
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
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
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③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具有永恒的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者出现的。
诗歌鉴赏分类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以历史事件、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历史人物、历史
借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
陈迹等为题材。 怀古叹 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
内 借咏叹史实、描 内 今叹个 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涵 写古迹来抒发诗 容 人命运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
人的兴衰之感, 的坎坷。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以寄托哀思、借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
古讽今。
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标题
①针对历史人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中有“咏 史”“怀
物或事件,发表自
己的观点或看法。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
②缅怀前贤, 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
标 古”“登 情 表达敬仰或惋惜; 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志 某古迹有 感 类比古人,寄托伤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作者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 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 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 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此情此景,不免让 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高考诗歌鉴赏分类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 蜡烛与故乡的江水, 借物抒情,表现自己 留恋惜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 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 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 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 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 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 精神
【课堂练习】
1.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qí 手自栽。一水护田将 绿绕,两山排闼tà 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 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 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 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 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送别怀人诗诗题标志:送、别、赠、酬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南浦、舟、灞桥、阳关等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柳永《雨霖铃》2、离别后的思念和牵挂。
李清照《醉花阴》3、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
高适《别董大》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志向。
《芙蓉楼送辛渐》5、抒发对人生的感概。
韩琮《暮春浐水送别》常用技法:1、寓情于景只有写景句,没有抒情句,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2、烘托不直接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之景有伤别之意来烘托。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3、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人借明丽清新之景反衬自己的哀伤之情。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苏轼《浣溪沙》4、虚实结合常借助想象之景(对写)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切。
候馆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芙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高考真题练习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歌后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指出实景: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写出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渲染了一种朋友离别的凄清气氛。
这是实写。
诗歌三四句以忆字领起,诗人借助想象,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虚幻境界,扩大了诗歌意境,深化诗歌的主题。
规律总结:看到诗题判类别,送别酬赠诗中填。
意象常有柳酒月,离别安慰在心间。
反衬虚实来烘托,送别怀人最黯然。
爱情闺怨诗题材含义: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特定的心理状态。
诗题标志:诗题含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怨、闺怨、幽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
★古诗词常见题材
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
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
★古诗词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密友情之真挚蔑视权贵之高洁
时光易逝之感慨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愤世嫉俗之绪
1.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季节:秋季或春季
时间:清晨或傍晚
地点:路口、长亭释站、渡口码头等
景物:杨柳、酒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2.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3.思妇闺情诗
【常见情感】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
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有三大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外,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4.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5.怀古咏史诗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情感】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技法上: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或借古讽今,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
6.咏物言志诗
【特点】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要点】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常见情感】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7.边塞征战诗
【鉴赏要点】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8.人生感慨诗
【常见情感】
1、怀才不遇;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7、伤春悲秋。
【鉴赏要点】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9.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
如杨万里的《小池》。
10.忧国忧民诗
1、战乱离散的痛苦;
2、同情人民的疾苦;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古诗词内容鉴赏技巧——“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参透主旨
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
赠别诗常见意象:寒秋,流水,春草,登高,杨柳
★积累一点常见的意向和典故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12、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3、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14、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杜甫《登高》
15、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16、鹧鸪鸟——离愁别绪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化碧: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