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密云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北京市密云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密云区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高三语文试卷2020.4一、本大题共5道小题,共18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智慧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旨在通过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方式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5G技术为AI 、VR/AR、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
5G技术的超高网速带动了人工智能、VR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到智慧教育中,让学习有了更逼真的沉浸式体验感。
5G+AR/VR,使远程教育更有趣、更生动。
教学内容海量共享、教学素材丰富多样,学生与教师相隔万里也能充分互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多维度虚拟教育场景构建中,远程教学将5G、全息远程技术、AR/VR和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学习者可以沉浸其中,有更真实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
教室要实现5G信号覆盖,学生佩戴VR眼镜,心随景动,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
5G 将以其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给师生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直播效果,大大缩短了知识与现实的距离。
5G应用于教育扶贫,解决了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薄弱等问题,缓解了教育资源贫乏,促进了教育平等。
5G远程教育可实现远程直播、在线点播、异地教学,并能与名师进行教学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促进跨区域、智能化的教学交流。
5G技术保证了安全和速度,为智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它可以模拟高难度的、难以实现的场景教学;可以助力高精尖的专业培训;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可以还原历史面貌,再现科普教育情境;借助5G+AR/VR技术,还可以模拟同步互动学习环境。
5G+AI使教学过程更懂你、更贴心、更智能。
5G+AI技术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习习惯、爱好、特长等个人信息,制定出个性化的方案,借助全方位大数据分析,实现全智能化的教学过程,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智能性。
密云区2019-2020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欢迎下载!欢迎下载!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高三物理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一、本部分共14小题,每题3分,共42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动能增加,其内能也一定增加B.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是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C.一定质量的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一定增加D.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间的引力、斥力都减小2.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光经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分解为a、b两种单色光。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传播时,a光的速度大B.从玻璃射向空气时,b光发生全发射的临界角小C.经过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时,观察到a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大D.若b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a光也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图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C.阴极射线和β射线都是电子流,都源于核外电子D.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射出的α、β、γ射线都能在磁场中发生偏转4.中医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类似于后世的物理第1页(共11页)物理 第 2 页(共 11 页)图2图3火罐疗法。
其方法是以罐为工具,将点燃的纸片放入—个小罐内,当纸片燃烧完时,迅速将火罐开口端紧压在皮肤上,火罐就会紧紧地“吸”在皮肤上,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在刚开始的很短时间内,火罐 “吸”在皮肤上的主要原因是 A .火罐内的气体温度不变,体积减小,压强增大 B .火罐内的气体压强不变,温度降低,体积减小 C .火罐内的气体体积不变,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D .火罐内的气体体积不变,温度降低,压强增大5.2019年5月17日,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于地球静止 轨道卫星(同步卫星)。
北京市2020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最新文档欢迎下载高三统一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共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 500 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 1347-1353 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 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 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 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 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 19 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 20 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密云区2019-2020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

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高三物理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一、本部分共14小题,每题3分,共42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动能增加,其内能也一定增加B.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是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C.一定质量的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一定增加D.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间的引力、斥力都减小2.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光经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分解为a、b两种单色光。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传播时,a光的速度大B.从玻璃射向空气时,b光发生全发射的临界角小C.经过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时,观察到a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大D.若b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a光也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图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C.阴极射线和β射线都是电子流,都源于核外电子D.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射出的α、β、γ射线都能在磁场中发生偏转4.中医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
其方法是以罐为工具,将点燃的纸片放入—个小罐内,当纸片燃烧完时,迅速将火罐开口端紧压在皮肤上,火罐就会紧紧地“吸”在皮肤上,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物理第1页(共11页)物理 第 2 页(共 11 页)图2图3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在刚开始的很短时间内,火罐 “吸”在皮肤上的主要原因是 A .火罐内的气体温度不变,体积减小,压强增大 B .火罐内的气体压强不变,温度降低,体积减小 C .火罐内的气体体积不变,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D .火罐内的气体体积不变,温度降低,压强增大5.2019年5月17日,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于地球静止 轨道卫星(同步卫星)。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西城一模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得作品,完成17-20题。
(18分)大敦煌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
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得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得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得气魄。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编得《元与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
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就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得汉语音译,但就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得解释。
就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得繁华与沧桑。
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在唐代,敦煌更就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得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
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得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得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
价值独特得敦煌文化所散发出得迷人魅力,更就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
深秋得敦煌格外清朗,夜晚得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
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得满天繁星,好像一天得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
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
汉唐得建筑,街头得飞天雕塑,满墙风动得壁画,让人怀疑就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得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
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得波浪,气势磅礴。
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
鸣沙山得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
登临此山, 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
《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北京市2020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

【平谷一模】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4题。
(一)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嚣嚣:百姓苦苦哀叫。
收孥(nú):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虚囹圄而免刑戮虚:使……空B.更节修行,各慎其身更:改变C.而主不收恤恤:顾虑D.是以牧民之道牧:统治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吾尝终日而思矣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宁伪睡以觇之C.刑戮相望于道儿童相见不相识D.下虽有逆行之臣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9.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国立君以礼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
2020-2021学年密云区北庄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密云区北庄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蕴藏着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柢,从时间维度而言,不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其发轫者,非《诗经》莫属。
这是华夏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生长的一个重要根源。
我在《追逐生命的火焰———梅尔诗的一种文本解读》中写道:以“诗”为“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生命的萌动开篇,是人类历史总结的大智慧。
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生命还在延续,诗歌之花就一定灿烂。
诗人从宇宙洪荒与自然景观的混沌中窥见了生命的秘密,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融合中窥见了生命的真谛。
诗的目的何在?众说纷纭,而其中“诗言志”“兴观群怨”“不学诗,无以言”,有广泛的基础。
进一步,则如孔子教导子贡的,“告诸往而知来者”。
一“往”一“来”,倒也是诗的精神之精妙内涵所在。
诚圣人言也。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要解决思想、精神、价值等问题。
这个标准和坐标在哪里呢?庄子宣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空间、时间、周边的一切,都是可取可用的。
而从诗歌“风、雅、颂”“赋、比、兴”看来,理解“文史、文哲、文政”一体化的文化底蕴,深入“做人”与“做文”的深刻思辨,通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体悟,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
在中华文化体系里,儒家侧重于解决人与人的问题,道家侧重于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而佛家则侧重于解决人与内心的问题。
“三家”皆博大精深,自有其说,浩浩荡荡,数千年不绝。
对于诗歌创作、诗歌作品,动观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学;静观之,翠竹黄花,清池皓月,诗性盎然。
溯源至极,恐怕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成为延展性最强的一个答案。
疑问总是存在,争辩也不可能停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始终牵扯着人们的思绪。
2020-2021学年北京密云区古北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北京密云区古北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
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
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
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
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
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材料二: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
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高三语文试卷2020.4一、本大题共5道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智慧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旨在通过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方式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5G技术为AI、VR/AR、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
5G技术的超高网速带动了人工智能、VR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到智慧教育中,让学习有了更逼真的沉浸式体验感。
5G+AR/VR,使远程教育更有趣、更生动。
教学内容海量共享、教学素材丰富多样,学生与教师相隔万里也能充分互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多维度虚拟教育场景构建中,远程教学将5G、全息远程技术、AR/VR和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学习者可以沉浸其中,有更真实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
教室要实现5G信号覆盖,学生佩戴VR眼镜,心随景动,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
5G将以其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给师生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直播效果,大大缩短了知识与现实的距离。
5G应用于教育扶贫,解决了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薄弱等问题,缓解了教育资源贫乏,促进了教育平等。
5G远程教育可实现远程直播、在线点播、异地教学,并能与名师进行教学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促进跨区域、智能化的教学交流。
5G技术保证了安全和速度,为智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它可以模拟高难度的、难以实现的场景教学;可以助力高精尖的专业培训;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可以还原历史面貌,再现科普教育情境;借助5G+AR/VR技术,还可以模拟同步互动学习环境。
5G+AI使教学过程更懂你、更贴心、更智能。
5G+AI技术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习习惯、爱好、特长等个人信息,制定出个性化的方案,借助全方位大数据分析,实现全智能化的教学过程,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智能性。
(取材于贾颖等人的文章,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智慧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慧教育就是教育的信息化,需要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信息技术。
B.智慧教育可促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及教科研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C.智慧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现代技术特点。
D.智慧教育将会促进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2.下列材料能准确解说第四段横线处内容的一项是(3分)A.给“真”人做手术,把一辆“真”车拆装一遍。
B.用VR开飞机,用VR模拟地震现场等教学场景。
C.让学生“站在”塞纳河边与法国人畅快地聊天。
D.模拟历史博物馆、深海、太空等不同教学情境。
材料二5G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它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变革。
现在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网络缓慢,但是5G覆盖的话不仅可以让传输更快,还可能让移动学习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5G的特性将更有效的支持智慧校园建设。
5G将在4G的基础上,将网速提高100倍左右,达到每秒20Gbps,网速的提高支撑起了高集成设备的产生,同时一些如VR眼镜等富媒体虚拟产品也能够得以应用。
5G时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地方都会有高速网络存在,学校不用再单独搭建校园网络,并且通过网络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校园内用网的管控。
5G智能终端设备的功耗将会非常低,目前4G智能手机一天下来电量就用完了,但以后你随身携带的手机,可能一个星期、一个月仅需充一次电,如此一来将极大的减少学校用电安全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家校互联问题。
在5G时代,校园安全体系将实现全新升级,通过将不安全、不文明的信息屏蔽在校园之外,减少社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保护学校数据的安全。
“5G+智慧校园”将会拥有更人性化的服务。
智慧校园可以实现5G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消费,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学生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
借助科技发展,可以打造一个高效、科学、智能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
5G网络下的智慧教育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扩展空间,方便随时随地学习,通过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教育自动化。
(取材于网络文章,有删改)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更有效的支持智慧校园建设”的5G特性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高速度 B.泛在网 C.便携性 D.安全性高材料三5G的应用具体到教育领域,联系比较密切的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安防、智慧教室等。
现在学校比较头痛的手机问题,在5G时代将得到彻底解决。
学生上网行为将受到严格控制,其他智能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众多的终端设备将集成于一个小巧的穿戴设备中,实现多种功能的汇总。
5G应用到教育领域让人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而现阶段5G学校也面临着挑战。
现在5G应用的主要场所还将是商业环境,5G 网络进校园,目前从政策层面还不太明朗。
5G研发的初期,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系统技术来看,无论是基站还是终端发展都不错,但是某一环节的纵向细分产业链实力仍有待提高,例如处理器、滤波器等对产业有支撑作用的核心器件,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应用落地难。
同时,5G校园网络的搭建成本也会提高,这也増加了普通学校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校应用5G技术的难度。
现阶段5G教育应用标准尚需探索。
在5G环境支持下智慧教育的演进趋势分为5个阶段:5G初始应用阶段,5G标准发展成熟阶段,5G终端模块成熟阶段,5G教育网络成熟阶段,基于5G教育模型的变革阶段。
几个阶段层层递进,反映出5G网络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推动作用,而在整个变革过程中,每个阶段将以小步调的形式实现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促进。
当下5G网络环境尚处于调试阶段,也缺乏5G下各类网络应用和融合的标准,所以在此阶段需要一方面探索5G网络和传统网络融合的方式,另一方面探索5G 教育应用的标准。
根据“智慧教育演进路线图”显示,要进入“基于5G教育模型的变革阶段”,还需5年以上。
这一变革将是5G+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5G教育网络环境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当上述网络构建完成后,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也要进行变革,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大规模提升。
(取材于梁希理等人的文章,有删改)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现在学校比较头痛的手机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学生上网行为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B.现在5G应用的主要场所还将是商业环境,5G网络进校园的可行性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朗。
C.现阶段5G教育应用标准已经基本确立,并把智慧教育的演进分为初始应用等五个阶段。
D.要进入“基于5G教育模型的变革阶段”,还需要探索5G网络和传统网络融合的方式等。
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5G背景下的教育将面临着怎样的变革与挑战。
(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氾论训(节选)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若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
夫颜喙聚,梁父之大盗也,而为齐忠臣。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侩也,而为文侯师。
景阳淫酒,被发而御于妇人,成服诸侯。
此三人者,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灭者,其略得也。
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
不能存亡接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
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
夫尧、舜、汤、武,世主之隆也;齐桓、晋文,五霸之豪英也。
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
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方正而不以割,博通而不以訾,文武而不以责。
求于ー人则任以人カ,自修则以道德。
责人以人カ,易偿也;自修以道德,难为也。
难为则行高矣,易偿则求澹①矣。
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颣②。
然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
今志人之所短也,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其贤乎天下,则难矣。
夫百里奚之饭牛,伊尹之负鼎,太公之鼓刀,而其美有存焉者矣。
众人见其位之卑贱,事之洿辱,而不知其大略,以为不肖。
及其为天子三公,而立为诸侯贤相,乃始信于异众也。
夫伊尹发于鼎俎之间,太公出于屠酤之肆,百里奚兴于牛颔之下,洗之以汤沐,祓之以爟火,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于诸侯,因符势有以内合。
故未有功而知其贤者,尧之知舜;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
若释求贤之度数③,而求之于朝肆草莽之中,则其失人也必多矣。
何也?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注】①澹:通“赡”。
足;满足。
②颣:缺点,毛病。
③度数:标准,准则。
(取材于《淮南子》,有删改)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其略行略行:大致的行为B.未足大举大举:重用C.立节抗行抗行:坚持高尚的行为D.今志人之所短也志:记着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求于一人则任以人力以为不肖B.市人之知舜也晋国之大驵侩也C.及其为天子三公而为齐忠臣D.夫发于鼎俎之间外不愧于诸侯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失贤之数也这就会失去众多的贤才B.无问其小节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C.不足以为累不应该成为他的累赘D.訾行者不容于众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人不会被众人所容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引用诸多事例进一步说明一些古人虽然犯了错,但因为优点大于缺点,他们最终还可称为贤才。
B.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陈述观点,意在提醒管理者辩证地看待属下,要明确选贤才的标准和原则。
C.作者举季襄、陈仲子的正面事例,是为了赞扬他们的品德高尚,行为清高,即使饿死也要坚守节操。
D.作者认为君子应端正耿直又不锋芒毕露,博学多才而又不嘲讽别人,文武双全而又不因此苛求别人。
10.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与本文作者的观点有何不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6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③子羽修饰之,东里④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②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⑤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论语·宪问》③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注】①命:外交辞令。
②裨谌:人名。
③行人:官名。
④东里:地名。
⑤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
老:大夫的家臣。
(1)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使用人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的用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