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白毛女》观后感 百度上传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这部经典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动人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观看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在那一个个场景中穿梭,感慨万千。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华北农村。
喜儿是一个天真无邪、善良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和父亲杨白劳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苦,但也充满着温馨。
然而,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黄世仁以逼债为名,强行抢走了喜儿,并逼迫杨白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
杨白劳悲愤交加,含恨自尽。
喜儿在黄家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最终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了虎口。
喜儿逃进了深山,在山洞中过着非人的生活。
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精神折磨,她的头发渐渐变白,成了人们口中的“白毛女”。
但她始终怀着对黄世仁的仇恨,坚强地生存着。
直到八路军的到来,喜儿才重见天日,得以报仇雪恨。
这部作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喜儿这个人物形象。
她是中国广大受苦受难的农民的典型代表,她的遭遇让人痛心疾首。
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到被逼成了满头白发的“野人”,这中间的巨大反差,无不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喜儿的坚强和勇敢也让我深受感动。
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她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
她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复仇的火焰,这火焰支撑着她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夜。
杨白劳这个形象,同样令人同情和深思。
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辛勤劳作却依然无法摆脱贫困和被压迫的命运。
他的无奈和绝望,他在面对黄世仁时的那种无力感,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封建剥削制度的罪恶。
他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无声控诉。
而黄世仁,则是封建地主阶级丑恶嘴脸的集中体现。
他贪婪、残忍、无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地欺压贫苦农民。
他的所作所为,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推翻封建制度是多么的必要和紧迫。
除了人物形象,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也让我感到震撼。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农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丝毫的尊严和权利可言。
白毛女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白毛女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剧团里的经典剧目,“喜儿”这实在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物角色了,全剧从喜儿到白毛女,贯穿出现了四位饰演者,但表演最精彩的莫过于首尾两位,前两幕出场的“喜儿”感觉瘦弱单薄,却在痛斥黄世仁时,竟能释放出那样咄咄逼人的惊人气场,实在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动作更显干练稳重,从技术表现到思想内涵,都更饱满了剧中的人物形象。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毛女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白毛女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最近,我看了话剧《白毛女》。
剧中讲述了在1935年除夕,河北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后被地主黄世仁逼死,他的女儿喜儿也被抢到了黄家。
可怜的喜儿趁机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
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为了生存,她不得不与野兽搏斗,忍饥受冻。
然而,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后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看完了这部话剧,我感慨万千。
喜儿只有17岁,正是豆蔻年华,本来也应该穿着漂亮的衣裳,像我们一样坐在明亮宽敞的课堂里学习各种知识,她却亲眼看着父亲惨遭毒手,含恨而死。
她更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成长,一个人在山洞里过着"鬼"一般的生活。
比起她来我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幸运的社会,这都是无数革命先烈披荆斩棘、英勇奋战,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强大繁荣的新中国,有富庶的祖国博大的庇护,我们才能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幸福地放声歌唱;憧憬美好的未来,放飞火红的希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是毛泽东主席说过的。
我也要做这沃土里的一颗种子,阳光下的一朵葵花,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爱和幸福,在党的关怀下,在和煦的阳光下,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富强。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下面是白毛女,快来围观吧。
白毛女观后感【篇一】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妇女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应该得到解放。
新华字典对解放的定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
在旧社会中,因为束缚,妇女没有自由可言,也不知道什么是发展。
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男权的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
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
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
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
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
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
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没有男性的女性),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
《白毛女》读后感

《白毛女》读后感引言《白毛女》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白先勇于1958年创作的一部民族题材的长篇话剧。
它以“白毛女”的形象为主线,描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与苦难,以及人民解放军解救白毛女的故事。
读完《白毛女》后,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白毛女》进行分析和讨论。
剧本结构《白毛女》的剧本结构紧密有机,起承转合合理。
剧本以白毛女的遭遇为起点,通过多线程的方式展开,逐渐将白毛女与人民解放军展现出来。
整个剧本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环境的描写、白毛女回忆家族的辉煌、白毛女被赶出家门的遭遇、白毛女寻找儿子的艰难经历、人民解放军解救白毛女的戏剧性场面。
剧本的结构使故事情节自然推进,同时又保持了紧凑感和张力。
人物形象《白毛女》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白毛女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不仅在贫困困苦中坚持生活,还努力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人民解放军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他们在剧中担任解救白毛女的角色,表现出无私的精神和对人民的关心和保护。
剧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例如高官、杨百万等,他们形象的刻画更加丰满了故事的情节。
主题思想《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关于阶级斗争、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的。
通过白毛女和人民解放军的故事,剧本揭示了贫困农民的苦难和压迫,同时也呼吁人民解放军的出现为农民带来了解放和希望。
作者通过白毛女这个形象传达了乡村妇女的伟大和坚强,同时也表达了农民对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无比信任和拥护。
艺术手法《白毛女》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剧本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中,对白毛女的回忆和对家庭的描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此外,剧中还使用了歌曲和舞蹈,并结合舞台布景、道具等元素,增加了戏剧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综合评价《白毛女》是一部经典的中国话剧作品,通过展示贫苦农村的生活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引发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和阶级斗争的深思。
剧本结构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和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
白毛女观后感农村的苦难与希望

白毛女观后感农村的苦难与希望白毛女观后感:农村的苦难与希望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话剧,它揭示了农村的苦难与希望。
观看白毛女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村人民艰辛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以下是我对这部话剧的观后感。
第一幕,舞台上展现出了农村的贫困景象。
演员们以活生生的形象刻画出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难。
他们过着没有财富积累,物质匮乏的日子。
他们因缺乏医疗和教育资源而感到无助。
第二幕,白毛女的悲惨遭遇打动了我。
她的贞节精神,也让我对她充满敬佩。
在大家都惦记着为了生计去卖掉自己女儿的时候,她能坚守自己的原则,选择不嫁给买马皮的地主。
这一幕让我深思:贞节是人性的高尚品质,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三幕,白毛女最终得到了幸福。
她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摆脱了苦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和共产党的伟大。
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这正是乡村苦难改变的希望所在。
观看白毛女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他们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农民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
他们长期以来承受着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贫困。
农民是国家的基石,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不容小觑。
然而,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
这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大,也削弱了社会的整体稳定。
为了让农村地区的人民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让农民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白毛女是一部展现了农村苦难和希望的优秀作品。
它让我明白了贫穷并不是农村人民的错,而是历史和环境的原因。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改变现状。
正如白毛女最终摆脱了贫困一样,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共同努力,就能够实现农村的振兴,让每个农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结起来,白毛女观后感让我对农村的苦难和希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歌剧白毛女观后感

歌剧白毛女观后感《歌剧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是中国红色经典歌剧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主义主题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生动而令人难忘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歌剧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故事以白毛女的坎坷命运展开,她作为一个农村姑娘,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失去亲人的痛苦和被父亲卖到豪绅家的悲惨遭遇。
然而,她并没有沉沦于苦难之中,反而坚强地抗争,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为解放农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整个故事情节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展现了白毛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引发观众的共鸣。
其次,歌剧的表演非常出色。
演员们的声音高亢激昂,有力地传递出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他们身着美丽的戏服,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娴熟的唱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尤其是主演白毛女的扮演者,她用精湛的演技将白毛女的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观众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以示对演员们出色表演的嘉奖。
同时,歌剧中融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音乐和歌曲。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乡村的春天》、《望春风》等经典曲目,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将观众带入了剧情的深处。
歌曲中的歌词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引发了我对农民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剧中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也十分精致,营造了恰到好处的氛围。
舞台上出现了农田、乡村、工地等不同场景,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特别是在农民群众劳作的描绘中,通过舞台布景和演员的合作,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年代艰难的生活环境和农民们的辛勤努力。
而对我来说,最打动人心的是歌剧所传达的思想和主题。
《白毛女》以白毛女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农民阶级的觉醒和觉悟,她们为寻求解放而不断进取,不断抗争。
这激发我对中国农民的敬佩之情,也让我明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可抹灭的。
综上所述,观看《白毛女》歌剧使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坚韧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剧情扣人心弦,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音乐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艺术之旅。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
在舞蹈作品赏析课当中,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上海芭蕾舞团出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这部舞剧背景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围绕白毛女的经历,讲述喜儿父亲杨白劳因欠地主恶霸黄世仁高利贷被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死后黄世仁抢喜儿回去府上做丫鬟,喜儿不堪凌辱而出逃,躲进深山,练就一身功夫,由于营养缺乏,头发全白。
山里老百姓上山见其模样,以为见到鬼,把喜儿当成白发鬼,纷纷不敢再上山去。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打日本、杀汉奸、除恶霸。
八路军连长是喜儿当初的男朋友,回故地见到杨二婶,向杨二婶询问喜儿情况,因为喜儿逃走市遭到黄世仁派人追在河边慌乱中掉了一支鞋子,大家都以为喜儿投河自尽了,杨二婶就对大春说喜儿已经死了。
大春十分难过,听老百姓说山上有个白发鬼,于是上山一探究竟,原来是喜儿,就把喜儿接下山。
反映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悲惨命运,深刻揭示那个时期地主与贫困老百姓之间的尖锐矛盾,也将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反映出来,同时也反映了共产党的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部舞剧教会我们应该与强势力量对抗,维护我们合法权益,遇到困难时不应退缩,直面困难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勇士!。
《白毛女》观后感(通用10篇)

《白毛女》观后感〔通用10篇〕《白毛女》观后感〔通用10篇〕《白毛女》观后感篇1萧萧风雪夜,又是一个年三十。
辛苦到头过个年,是穷人家朴素的仪式感。
哪怕没有华服美食,一根红头绳,二斤白面,也是过年的体面。
杨白劳与喜儿,同其他许多贫穷农户一样,无甚多物,也无文化,租地主的地,欠地主的债,到了年关清算能躲便躲能混便混。
一年又一年,农户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困难生存,繁衍生息,等终了埋葬在这片土地,新的一代又扛过了父辈的重担。
每年不都是这么回事儿嘛。
农户面对劳作、欠租、躲债的生活大抵都抱有这样的心态。
可今年不一样,黄世仁的一点贪欲打破了这样微妙的平衡。
杨白劳被带走,强按了手印,订下了违心的条约。
喜儿被迫进了黄家。
也许有人会怒其不争。
杨白劳何尝没有对抗?只是他的____是一种无力的争,他也清楚自己无法与黄世仁抗衡。
他对于自己所遭受的命运有一种深深的____为力感。
地主强势追债他无法归还,地主索要喜儿他无处伸冤。
地主与杨白劳,是相对强势与相对弱势的关系。
杨白劳清楚这种强弱,同时认为这种强弱关系已然定型,坚不可破,纵使心不甘情不愿,也无可奈何。
杨白劳是一生受苦过来的,有着典型的弱者心态。
他不是那种平日里积极自信却只在地主家装孙子的人。
杨白劳是依附在强者身边的弱者,像一块橡皮泥,只能随别人捏成什么形状。
矛盾冲突在这里显得十清楚了,地主与杨白劳之徒,形成了对立面。
地主是地主,农户是农户,地主强势,农户弱势,地主陡生欲望,农户保有心愿。
在这样一种对立下,在可能的多种选择下,农户选择了____。
杨白劳无力的____以自杀告终,而喜儿____的方式,是恨,是逃。
她单独一人,面对黄世仁,也是卑弱的。
农户在地主面前似乎总是弱势群体。
____是黄世仁的把兄弟,他二姨正寻求给黄世仁结贵亲。
权贵通过强强结合稳固地位财富,因此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者在强盛的同时又不断以侵取弱者价值的方式来维持自身所得。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自然界的食物链,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舞剧演绎不朽经典
——观《白毛女》有感
《白毛女》有很多版本,也有很多艺术展现形式,有样板戏、电影、民族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个经典,划下了时代的印记。
可是3D舞台剧还是第一次接触。
《白毛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
伴随着《北风吹》《杨白劳》的唱段,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从延安迅速传唱至大江南北,历经时代变迁,成为百姓心中当之无愧的经典。
印象中的《白毛女》,还是观看表演艺术家田华和陈强老师的电影而记忆犹新。
电影的代入感强烈,影像至今都清晰闪烁。
那种爱恨分明的强烈情绪和感同身受的情感世界随着电影情节推进,时起时伏,让人感同身受沉浸其中。
本次观看的《白毛女》是在原有中国民族歌剧基础上结合现代声光电手段,新近创作的3D舞台剧(如果确切一点的说:整部剧应该更像是一部3D歌剧电影)。
在不损失原有作品内涵特质和深刻塑造的个人形象下,闪耀着现代艺术创作的新思维和新火花。
3D形式的舞台剧,从技术层面改良传统的舞台剧,符合商业逻辑,也能恰好的为大众文化和艺术服务。
如果还是采用万年不变的布景、千年不改的观赏体验,势必会破坏这项艺术的历史进程,从而跟报纸一样成为一种被逐渐放弃的媒介形式被放逐。
它的浸入式的效果。
让观众走进舞台。
以前如果观众在观看舞台剧时,往往由于距离较远,很难看清表演的细节。
但是3D电影通过立体效果和镜头的拉伸,使观众放佛身临其境,融入舞台表演艺术中。
这更像是一种融合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有电影元素、舞台剧元素、歌剧元素,更有现代声光电元素,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今对经典舞台剧的保存和传播已成为文艺工作者考虑的重中之重。
“将具有表演艺术高度和艺术家的巅峰状态以3D演出的形式拍摄记录下来,供后辈学习传承,也是刻不容缓。
舞台演员仅凭演出每年最多演出百场,但是电影可重复放映多次。
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优美的唱腔,推广优秀民族剧目有着重要和大胆革新的意义。
这是一场新奇的视觉感受!明明看到的是电影,但是还原的却是舞台剧(歌剧唱段)形式。
贴门神、包饺子、追逃、丢鞋,即有无实物表演又有实物表演;把以前的对白和台词改成了唱段,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舞台剧的节奏和电影元素结合的恰到好处,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也保持了舞台的节奏和美感。
3D特效技术也极大的扩展了舞台空间,远山、村落、大雪也具有真实而立体的效果,通过特技手段塑造的环境和人物,为展现舞台艺术的魅力,起到了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引导观众理解,进而产生极大共鸣的作用。
可能有人会说舞台剧上使用3D技术的创新,是否会喧有宾夺主之嫌、影响剧情的艺术性。
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认为:经典的舞台剧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长河流逝;如何让“老酒装新瓶”,是一种创新、变革,一种前进中的尝试。
早先的舞台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较为难以让年轻观众接受,新生的声光电影已经让年轻的受众群体有了“免疫力”。
但是对于经典之作,尤其是经典的“红剧”,在年轻一代人身上精神继续绽放光彩,就需要一种新的探索。
结合电影的表现和舞台剧场景化(歌剧唱段)展现的精髓,创造一种从视听到内容上形式新颖、感人至深的新剧,不可不谓是用心良苦。
时代在发展,民族在前进,但是红剧的精神永存。
透过对传统经典剧目的再创造和再加工,使原有烙有时代烙印的经典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透过剧情的苦难历程和翻身解放的呐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焕发观众心中的爱憎分明、红心向党的革命精神。
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增强革命战斗精神、陶冶革命情操、展现优良传统的经典舞台剧,无疑对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素质、唤醒革命理想、建设美好社会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和强心针。
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变革时期,对于加强党建和基层建设具有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振奋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