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学

合集下载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一、名词解释(3*5)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操纵子:操纵子(operon):原核生物能mRNA出来一条mrna的几个功能有关的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区域,称作一个操纵子(operon)。

3、启动子(promoter):真核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及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

4、冈崎片段:冈崎片段就是由于解链方向与激活方向不一致,其中一股子链的激活,Gondrecourt母链求出足够多长度才已经开始分解成引物接着缩短。

这种不已连续的激活片段就是冈崎片段。

5、营养缺陷型:指某一菌株在诱变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成分(生长因子)的能力,使其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必须加入相应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体。

6、准性生殖:就是一种类似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完整的一种生殖方式。

可使同一种生物的两个相同来源(即为同种相同株)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有丝分裂而引致高频率的基因重组。

准性生殖常见于某些真菌,尤其就是半知菌中。

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

8、密码的自旋性:密码的自旋性就是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

9、转座子(transposons):转座子是可以从一个染色体位点转移至另一个位点的分散的重复序列。

转座子也包括含有两个反向重复序列的侧翼,内有转座酶基因,并含有抗生素耐药基因等其他基因。

10、微生物繁育:人为地使用物理、化学的因素,引致有机体产生遗传物质的突变,经选育成为新品种的途径。

二、是非题(2*5)三、选择题(3*5)1、限制性内乌酶的种类、辨识位点、功能、区别根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和是否需要辅助因子,限制与修饰系统主要分成三大类。

ⅱ型酶所占到的比例最小,相对来说最简单,它们辨识回文等距序列,在回文序列内部或附近研磨dna。

《微生物遗传》课件

《微生物遗传》课件
微生物遗传育种与改良
04
自然选育
利用自然变异选择有益的变异体,通过遗传稳定性和生产性状的鉴定,培育出新的菌种。
微生物遗传学应用
05
工业发酵是微生物遗传学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实现大规模生产各类发酵产品,如酒精、醋酸、酵母、抗生素等。
工业发酵中,通过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微生物菌种,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介绍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基因表达的改变对微生物的影响。
详细描述
基因表达是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录为RNA并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DNA的甲基化、染色质构象以及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控。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致病性等方面。
微生物基因突变与重组
19世纪末期
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提出基因概念,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期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20世纪50年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推动了基因组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
微生物遗传物质基础
02
介绍DNA的基本结构,包括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以及DNA的双螺旋结构。
总结词
工业发酵的微生物菌种通常具有特殊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通过研究其遗传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发酵产品和工艺。
生物制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药物成分,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的领域。
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可以改良微生物细胞工厂,高效表达具有药效的蛋白质或其他活性分子。
生物制药中,对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和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和开发新的药物候选分子。
生物环保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处理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领域。

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微生物是指体积小,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通常指细菌、真菌、病毒和原核生物等。

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主要涉及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遗传学研究,包括遗传信息的编码、复制、转录、翻译以及相关的调控机制等。

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应用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日益深入。

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蛋白质互作网络和代谢组学等研究领域。

这些技术的集成为微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全面准确的遗传信息和相关的调控机制数据。

基因组学研究主要涉及微生物基因组或部分基因组的解读。

通过基因组研究可以发现微生物的基因数目、内含子和外显子的结构,以及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和分布情况等。

转录组学研究主要涉及对微生物转录组内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进行分析。

转录组研究可以发现在不同生物学过程中微生物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及此过程的调控机制。

蛋白组学研究主要涉及微生物蛋白质的定量和鉴定。

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等,为深入了解微生物功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蛋白质互作网络研究主要涉及微生物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

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中蛋白质之间的关联关系,这对于揭示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和功能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代谢组学研究主要涉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定量和鉴定。

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合成产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等,为深入了解微生物代谢过程和功能提供有力支持。

二、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应用微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为生物技术、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基因工程是通过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特性,实现对微生物功能的调控。

基因工程可以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解决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如合成抗生素、生产化学品等。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微生物遗传学是研究微生物性状遗传和分子机制的学科,是生物学、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

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对于解决医学、工业、环境以及农业等重要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与应用。

一、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微生物是非常重要的遗传材料来源之一,研究微生物基因组,可以揭示微生物的基本生理和代谢过程,预测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为微生物的应用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许多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例如大肠杆菌、链球菌、酵母菌等。

这些研究为微生物的病原性、代谢过程、生长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提供了深入理解的理论依据。

二、微生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许多有用的生物产品是由微生物生物合成的,例如人类胰岛素、生长激素、抗生素等。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深入了解这些产品的生物合成过程,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某些微生物愈合基因引入新的生产细胞中,从而提高生产质和效率。

此外,研究还可以揭示生长条件和生产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优化微生物的生产条件。

三、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是微生物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目的是通过基因的改变,改变微生物特性,以达到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可以生产出新的化学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可以治疗疾病。

四、微生物的环境修复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生物肥料、臭氧层保护、土地重金属污染控制和水污染处理等方面,微生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微生物能力,使其分解环境中的不良物质,可以实现效果更佳的污染治理。

五、微生物工业的应用微生物可以用于制备食品、化工产品、药品等各种产品,其生物合成技术的高效性、低成本和环保性,使得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除此之外,微生物也在工业废水处理,环境污染控制、新能源发展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
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杂交育种的优点:①由于杂交育种选用了已知性状的供体菌和受体菌作为亲本,故在方向性和自觉性方面,均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②利用杂交育种可以消除某一菌株在经过长期诱变处理后所出现的产量上升缓慢的现象
杂交育种的缺点:杂交育种的方法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和使用,尤其在原核生物的领域中,应用转化、转导或接合等重组技术来培育可应用于生产实践上的高产菌株的例子还不多见。
2.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形状的现象。获得新遗传形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
3.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受体菌,在后者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接合子。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染色体畸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6.降解性(代谢)质粒
如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
7.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只能通过物理的方法检测的质粒。如酵母菌的2um质粒。
二.转座因子
插入(IS)序列、转座子(Tn)、特殊病毒(Mu噬菌体)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微生物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遗传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本文就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微生物是指形态小、复杂度低的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机体的总称。

微生物种类众多,包括细菌、古菌和真菌等。

在微生物中,细菌是最为常见的一类。

细菌是一种典型的单细胞生物,其体积很小,但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生物特性。

因此,细菌是微生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二、微生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微生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因转移、基因表达、突变和基因组的进化等方面。

1.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指DNA在不同细胞之间的传递。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基因转移现象,主要是通过基因传递介体(如质粒、细菌噬菌体、转座子等)来实现的。

不同于有机体的遗传,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应用价值。

通过对基因转移的研究可以促进疾病的治疗,增强微生物代谢效率等。

2.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在细菌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的速度和效率非常快,这与细菌体积小和基因组简单有关。

通过研究细菌基因表达机制,可以深入了解细菌的生命活动过程,特别是对于蛋白质表达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突变突变是指基因组中发生的变异现象。

细菌的基因组相对较小,且具有高度可变性。

在细菌的繁殖过程中,它们会不断发生基因突变,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足够多的突变,形成不同的基因型和表型。

由于其基因组的简洁性,细菌基因突变或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其研究和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4.基因组的进化基因组进化指基因组中有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各种事件,包括基因重排、重复、基因家族扩张和重读、可移动元件的插入和删除等。

微生物基因组进化研究可以为微生物进化的机理和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微生物遗传学的应用领域微生物遗传学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微生物遗传学是指研究微生物的遗传基础和遗传机制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生物遗传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入。

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很多人都会想知道微生物的遗传特点以及它们在生命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那么,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是什么呢?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现状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微生物遗传学探讨细菌的抗药性、传染性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研究微生物基因来调节产业菌株的生长与发育,以达到产量、质量的优化。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过程中,分子遗传学是必不可少的领域。

通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可以探讨细菌膜、抗菌素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受到细胞自我保护机制、环境的影响,以及更为复杂的宿主感染等特性。

另外,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菌的基因组含有许多的非编码RNA,这些非编码RNA为研究细菌生命周期、病原机制以及抗药制备等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基于非编码RNA的研究成为了微生物遗传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断的拓展和丰富。

未来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组测序现在,微生物基因组测序技术越来越成熟,这种高通量的方法可以快速地获取微生物的基因信息。

因此,在微生物遗传学中使用基因组测序来研究微生物的功能、病原性、代谢、生理和与其他生命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将成为未来的重点方向。

2. 单细胞技术运用单细胞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单个微生物细胞的DNA、RNA及代谢产物等,以探究微生物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细胞代谢和功能等方面,可以为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机会。

3. 宏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主要用于研究微生物群体中的所有生物,这是通过分析DNA序列和群体基因组中基因功能的技术手段。

通过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探究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生态相互作用,发现微生物生态系统中隐藏的种群、功能、代谢物质和生物学随机性的可能性,并探讨微生物群体的转录调控和代谢特征等,是微生物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微生物遗传学基础

微生物遗传学基础
代谢
遗传型 + 环境条件 •
发育
表型
表型( ):指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 表型(phenotype):指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 ): 在特性的总和;------是一种现实存在,是具一定遗传型的生 是一种现实存在 在特性的总和 是一种现实存在, 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具体性状。 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具体性状。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 或内因的作用下 , 遗传物 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 变异 生物体在外因 或内因的作用下, 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变异的特点: 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 变异的特点:a.在群体中以 极低的几率出现, 一般为10 极低的几率出现 , ( 一般为 10-6 ~ 10-10 ) ; b. 形状变化 的幅度大; 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的, 的幅度大 ; c. 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 的。 饰变( 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 ) 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特点是: a. 几乎 发生在转录 、 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 特点是 : a.几乎 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 b.性状变 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 ; b. 性状变 化的幅度小; 因遗传物质不变 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因遗传物质不变, 化的幅度小 ; c.因遗传物质不变 , 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 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 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 例如:粘质沙雷氏菌: 例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产生深红色的灵 ℃下培养, 杆菌素; 杆菌素;在37℃下培养,不产生色素;如果重新将温度 ℃下培养,不产生色素; 降到25℃ 又恢复产色素的能力。 降到 ℃,又恢复产色素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图3可以看出,ADH在pH值为7.0时较为稳定。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
将酶液与底物分别在20℃、25℃、30℃、35℃、37℃、 40 ℃、 45 ℃、50℃、 55℃下反应一段时间 , 测定 ADH 酶活力 , 结果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温度为37℃时ADH酶活力最高。
酶的热稳定性
将酶液分别经30℃、35℃、40℃、45℃、50℃、55℃、 60℃热处理30 min,测定剩余酶活力,结果见图5。
酶的最适作用pH值
在pH值为4.0、5.0、6.0、7.0、8.0、9.0、10.0、11.0 的缓冲溶液中进行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见图2。
从图 2 可以看出 ,ADH 的最适作用 pH值在 7.0~ 10.0,pH值 约为8.0时酶活力最大。
酶的pH值稳定性
将 ADH置于pH值分别为4.0、5.0 、6.0 、7.0、 8.0、9.0、 10.0、 11.0 的缓冲溶液中 ,30℃保温 2h,测定剩余酶活力 ,结 果见图3。
乙醇脱氢酶乙醇氧化体系是在肝脏中代谢酒精的一条主 要途径。乙醇脱氢酶氧化体系包括醇脱氢酶 (ADH) 和醛脱氢 酶(ALDH)。参与体内乙醇代谢,是重要的代谢酶。 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靠体内的两种酶 , 一种是乙醇 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前者使乙醇转化为乙醛 ,后者
使乙醛进一步转化为乙酸 ,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可
b
双水相沉淀
双水相系统是指某些高聚物之间或高聚物与无机盐之间
在水中以适当的浓度溶解会形成互不相溶的两水相或多水相 系统。
双水相萃取法近年来已用于对生化物质的分离,其利用
生化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使目标分 子浓缩在一相中从而达到纯化的效果。
M.C.Madhusudhan 等采用硫酸铵及双水相法共同沉淀蛋白 质来纯化ADH。他们通过建立两个体系来比较酶活回收效率。 第一个体系 第二个体系
SO3H Cl N O NH NH N SO3H NH SO3H N
从结构上看,Cibacron Blue 的结构和NAD的结构相似,它 和蛋白质的亲和性类似于蛋白质对核苷酸或蛋白质对辅酶 NAD基 团的识别性。
作者名
Chuanul hidayat
配体选择
亚氨基二酸做配体
回收效果
其动力学结合能力为569 U/ml,ADH的纯化因子和回 收率分别为8.8、93.5% 回收率为57%
后得出使用锌离子时可得最高的 ADH回收率且洗脱时使用的 EDTA
量最少的结果。
b 染料亲和层析
染料亲和层析是 1968 年英国科学家 Haeckel 和德国科学家 Kopperschlager 分别偶然发现的。他们发现蓝染料和磷酸化激 酶有专一性作用,并成功地应用于纯化酵母中磷酸激酶。之后 许多研究者研究了用活性染料纯化蛋白质,常见的活性染料有 O NH2 :活性蓝染料。

乙醇脱氢酶的初步分离


酶的最适作用pH值
酶的最适作用pH值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
酶的热稳定性
乙醇脱氢酶的初步分离
将离心后的上清液用饱和度分别为10%、20%、30%、40%、 45%、 50%、55%、60%、 65%、 70%、80%的硫酸铵溶液分段盐 析,离心收集沉淀物,结果见图1、表1。
从图 1 可以看出 ,ADH 不出现沉淀的最大硫酸铵饱和度约为 45%,ADH完全沉淀的最小硫酸铵饱和度约为60%。因此,沉淀分离 操作应选择的硫酸铵饱和度范围在45%~60%,二次沉淀采用50% 的硫酸铵盐析。二次沉淀后,ADH比活力从粗酶液的0. 464U·mg-1提高到1.198U·mg-1,纯化倍数为2.582。
B
亲合层析柱分离纯化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亲和色谱技术。以亲和力为基础
的生物分离技术是将可逆结合的配基与不溶性的载体偶联 ,
形成具有特异亲和性的分离介质 , 并用其来选择性地吸附生 物活性物质,再通过洗脱来分离所需要的物质。
a 金属亲和层析
固定化金属亲和离子介质的合成主要是要在介质中引入
能够和金属离子产生螯和作用的基团,以实现金属离子的固
a
硫酸铵沉淀
当硫酸铵加入酶溶液时,由于硫酸铵对水分子的亲和力 大于酶,于是酶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层减弱乃至消失。同时, 硫酸铵加入后,由于离子强度发生改变,酶表面电荷大量被 中和,更加导致溶解度降低,使酶分子之间聚集而沉淀。
以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分段盐析沉淀经热处理步骤后的 酶液,测定盐析上清液及沉淀的蛋白质浓度及酶活性,得到 最佳盐析范围 40%~60% 硫酸铵饱和度,表明分段盐析对乙醇 脱氢酶的纯化效果非常显著。
首先用(NH4)2SO4沉淀之后, 先用聚乙二醇(PEG) 操作过程 将沉淀置于缓冲液中,最后采 沉淀之后,再将上 用双水相萃取。 清液用双水相萃取。 各个过程的参数如聚合物的分子量、浓度以及中性 盐的影响都作了相应的考察,以便提高ADH的回收率。 酶活回收 ADH回收率为90%, ADH回收率为85%,纯化因子4.2 效率 纯化因子6.6倍 考虑参数
乙醇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乙醇脱氢酶
乙醇脱氢酶(简称ADH),大量存在 于人和动物肝脏、植物及微生物细胞之中, 是一种含锌金属酶,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 性。 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乙醇脱氢酶与 乙醛脱氢酶(ALDH)构成了乙醇脱氢酶系, 乙醇脱氢酶与体内乙醇代谢,是人和动物 体内重要的代谢酶。作为生物体内主要短 链醇代谢的关键酶,它在很多生理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广泛专一性的含 锌金属酶。
产酶单因素实验

初始pH对ADH酶形成的影响


通气量对ADH形成的影响
培养温度对ADH形成的影响

接种量对ADH酶形成的影响
初始pH对ADH酶形成的影响
将20mL产酶培养基的初始pH分别调至3、4、5、6、7、8、9、10,按 前述方法接种,培养16h后,测定生物量及ADH 的酶活,结果见表 1。
温度为37℃时ADH酶活力最高。
ADH在温度为30~40℃时较稳定。
乙醇脱a、硫酸铵沉淀 b、双水相沉淀
B、亲合层析柱分离纯化
a、金属亲和层析
b、染料亲和层析
A
沉淀法分离纯化ADH
沉淀法是通过改变酶的溶解性,从而使不同的酶从溶液
中析出。常用的沉淀方法有无机盐沉淀、有机溶剂沉淀、 PEG 沉淀、双水相沉淀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无机盐沉淀中 的硫酸铵沉淀。
从表2中可以看到,氧气对于产酶是必需的。通气量越大,菌体生长越好, 总产酶量相应的也高,但通气量过大时,产ADH酶的比活反而有所下降。
培养温度对 ADH 形成的影响
20mL的产酶培养基,按前述方法接种,在不同温度下 培养16h,其它条件不变,测定生物量后,收集菌体,破菌 测定ADH的酶活,结果见表3。
从图5可以看出,ADH在温度为30~40℃时较稳定,温度超
过40℃后酶活力急剧下降。
ADH的初步分离及酶学性质
初步分离 作用pH值 作用温度
热稳定性
沉淀分离操作应选择的硫酸铵饱和度范围 在45%~60%,二次沉淀采用50%的硫酸铵盐 析。
pH值约为8.0时酶活力最大。
pH值稳定性 ADH在pH值为7.0时较为稳定。
理为: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通过螯合作用,将金属粒子结合 在固定相(琼脂糖衍生物)表面,常用的金属粒子为镍锌铜等。 金属粒子能够与氧、氮配体形成复合物。在 ADH 中含有若干组氨 酸,所以能很好地与金属粒子结合。结合之后的洗脱分为三步: 首先降低体系的pH值,其次添加如咪唑或组氨酸等竞争剂,最后 加入强螯合剂如EDTA。通过对锌、镍、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最
从表3可以看出,酵母菌是一个中温菌,30℃左右是其生长和产ADH 酶的最适温度。
接种量对ADH酶形成的影响
选用不同的接种量,加在20mL的产酶培养基中,在30℃、 200r/min 的摇床上培养 16h ,测定生物量后,收集菌体,破 菌测定ADH的酶活,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接种量越大,细胞生物量越大,当接种量为5%时, 乙醇脱氢酶的总活性和比活力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接种量越大,生长快 的菌体较早进入产酶的下降期所致。
定化。欲分离的物质与金属离子形成共配位复合物而结合, 再通过降低pH、加入竞争物(如咪唑、组氨基酸等)、使用螯 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等方法洗脱。常用于蛋白质的纯化分 离,如用镍离子螯合柱亲和层析纯化带有 6 个组氨酸短肽的
重组蛋白质。
N.A.Willoughby采用膨胀床金属亲和层析来纯化ADH。其原
液体培养基
种子的培养
于石英比色皿中加入3mL0.05mol/L Tris-HCl 缓冲液,40μ L0.05mol/L NAD溶液, 40μ L17mol/L C2H5OH溶液后混匀,再加入一定 ADH活性的测定 量的酶液,快速混匀后立即在340nm处测定吸 光度变化值,计算酶活力。定义每分钟A340nm增 加0.001为1活力单位(U)
由表1的结果可知,初始pH在4~6之间时菌体的生长最佳,初始pH对菌体 生长和总产ADH酶量的影响较大,但对比活的影响不是很大。
通气量对ADH形成的影响
在总容量为100、150、200、250、300mL的锥型摇瓶中分 别装入20mL的产酶培养基,按前述方法接种,培养16h后,测 定生物量,收集菌体,破菌测定ADH的酶活,结果见表2。
M. NEGORO 和 游离的对羟基苯乙酮做配体 I.WAKABAY ASHI
陈翔
采用三嗪活性染料制备的亲和层 析柱分离纯化ADH。在琼脂糖凝胶 上,分别偶联三嗪活性染料, 制 成染料亲和层析柱。将面包酵母 经超声破碎、高速离心、硫酸铵 分级沉淀、透析、冰冻干燥等步 骤得到脱氢酶粗品, 再经染料亲 和层析柱进一步纯化。
产酶正交实验
根据以上各产酶单因素实验结果,以培养温度、接种量、初始pH、 通气量为影响菌体产酶的主要因素,选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表进行 正交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