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pptx
教育技术学导论

2020/5/8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19
renyj1019
范例教学法的优点
(1)教学不再是肤浅的浮光掠影; (2)教材被精选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 (3)典型范例突出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基础性
和范例性,集中了教材和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 矛盾和冲突,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5/8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2020/5/8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7
renyj1019
发现教学法关于教学设计的四大原则
(1)教师必须将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解说清楚; (2)教师在从事知识教学时,须将所授教材做适当
组织; (3)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
对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做适当的安排; (4)适度地调整教材的难易维持学生内在的动机。
3.形成性评价
4.矫正学习
矫正学习是为了给予那些在群体学习中学习速度比较慢 的学生以额外的学习时间。
5.总结性评价
2020/5/8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12
renyj1019
掌握学习模式程序图
2020/5/8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renyj1019
总 结 性 评 价
13
三、加涅针对学习条件的指导教学模式
应有合理的多样化思考; (6)要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方案,应随着学生学业成就的变
化来改善方案。
2020/5/8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25
renyj1019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种国外的教学理论,流派不 同,各具特色。综观其变革和发展,我们可以 看到,它们都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即追求高效 率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习者身心健 康发展。这些教学理论是在不断继承、完善之 中发展、演变的,虽然并不完满,但至今仍有 其应用价值。我们研究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 目的在于借鉴,应当博采众家之长,来指导我 们的教育教学和教育技术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1-3章内容整理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第一节概述1、美国教育技术界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但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事。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总结了以往50年来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方法实践的发展有关:一是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二是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斯金纳)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三是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第二节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1、视听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
它的发展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与传播教学的模式。
2、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1)视听教学论(1)视听教学理论的主体:一、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二、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按其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性质-----具体或抽象的程度来分类;三、视听媒体应与课程有机结合。
(2)“经验之塔”理论对视听教学方法的影响戴尔的“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
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
“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
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做”的经验:直接有目的的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学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
电影,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
在“经验之塔”中,学习者开始是在实际经验中作为一名参与者,然后是作为一名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接着是作为一名间接事物的观察者,观察到的是真实事物的替代物,最后,学习者观察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抽象符号。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

教育技术学导论Educational Technology讲义第一部分基本理论1、教育技术学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入门课程,并全面了解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和研究方法和领域等。
2、学科特点⏹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实践应用型学科⏹交叉型学科⏹从技术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3、发展简史4、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5、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视觉教育:17世纪教育界反对“言语主义”,兴起直观教学,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直至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于是人们产生了"视觉教育"的想法。
视听教学:1955-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媒体组合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正式更名为视听教学部(1947年)。
视听传播:视听传播: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给视听教学领域引起了大量新鲜的理论观念,拓宽了视听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
进而发展到视听传播阶段。
此后发展到教育技术阶段6、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第二部分学习理论及传播理论一、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加涅(1985)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的倾向(disposition)或能力(capability)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
教育技术复 习 提 纲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第一章:1、教育技术94定义是什么?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04定义是什么?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3、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是什么?每一个范畴各包含哪些内容?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研究的范畴包括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1)设计领域。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设计领域的发展源于教学的心理学运动及系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表现为计划,既包括宏观层次的设计(如教学系统的设计),又包括微观层次的设计(如某一课、某一单元的设计)。
因为系统理论的影响,设计领域要研究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因为教学心理学的影响,设计领域更强调整体化及环境研究;设计领域的知识基础包括一系列过程模式、概念模式和理论。
设计领域分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个子领域。
(2)开发领域。
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技术,其基础便是媒体制作。
开发领域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子领域。
(3)利用领域。
利用是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利用领域包括四个子领域: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
(4)管理领域。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管理领域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子领域。
(5)评价领域。
评价是对一个事物的价值的确定。
在教育技术领域中,评价是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标准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评价领域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个子领域。
4、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怎么划分人们获得的经验?(1)目的的直接经验。
教育技术学导论PPT课件

本章知识结构图
2019/11/3
《教育技术学导论》
2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词汇—解释 术语—解读
二、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历史—考察
2019/11/3
《教育技术学导论》
3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一)词汇意义
2019/11/3
《教育技术学导论》
2019/11/3
《教育技术学导论》
12
总结:词语意义上的教育技术
有形的物化 教育技术
工具
资源
无形的智能 教育技术
基于科学原 理的教育技
术
基于经验的 教育技术
2019/11/3
《教育技术学导论》
13
(二)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专业领域的定义)
1.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定义:
–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学习资 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
8
2.无形的智能技术
基于科学原理的技术
热 能
核 能
风能
动能
动-电转换装置
电
(发电机)
能
发电技术(原理—过程)
2019/11/3
《教育技术学导论》
9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什么是科学
– 是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 科学的任务:探究“是什么”和“为什么”
• 什么是技术
– 是改造世界方法和工具体系 – 技术的任务:探究“怎么做”
2019/11/3
《教育技术学导论》
18
1、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
视觉教育
(20世纪 初)
《教育技术学导论》考试大纲

《教育技术学导论》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与目的本科插班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我院将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试基本要求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本科目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本科目知识进行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1.识记:能理解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教育技术发展简史一、考核知识点1.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年代2.什么是视听教学法;3.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4. 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背景;5.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6. 戴尔“经验之塔”基本内容及意义;7. 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8. 掌握学习法;录音指导法;9. 凯勒制;10. 程序教学的基本要素;11.程序教学的两种不同模式;12.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13.早期的系统化教学模型;14. 教育技术是如何形成的。
二、考核要求1.识记①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年代;②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③什么是视听教学法;④视听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⑤掌握学习法、录音指导法;⑥凯勒制;⑦程序教学的基本要素;⑧程序教学的两种不同模式;2.理解①说明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原因;②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及意义;③戴尔“经验之塔”的基本内容及意义;④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⑤早期的系统化教学模型。
3.应用能够说明教育技术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一、考核知识点1.我国电化教育出现的年代与特点;2.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阶段;3. “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4. 电化教育初步发展时期的特点;5. “电化教育”从新起步、迅速发展的原因;6. 电化教育的定义;7. 电化教育的本质;8.教育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9.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技术学导论PPT课件

c、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这一基本 思想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得致函发展与深化。
.
10
视听传播
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学校中视听 设备和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进 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 时,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这 些新的媒体手段的开发和推广使用给视听 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由拉斯韦尔 等人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 有人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 研究。
1894-1994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 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 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 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 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 教学问题的思路。
.
4
视觉教育
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 斯泰洛奇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 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的直观 教具来辅助教学。
.Hale Waihona Puke 14研究任务研究形态
理论 实践
设计 开发 利用 管理 评价
研究对象
学习资源
媒
体 学习过程
.
15
电化教育的由来
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 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我国教 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 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定了 “电化教育”这个名词。同年,南京教 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 训练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 以后,“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便逐渐被 引用开来,一直到现在。
.
11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复习提纲一、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1、本专业发展历史3、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一)视觉教育(visual education)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特征:直观教学17世纪,“图解”教科书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 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典型事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直观教学之父)《世界图解》霍本等《课程视觉化》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DVI)(二)视听教育(visual and audio education)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特征: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典型事件: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三)视听传播(visual and audio communication)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征:教育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典型事件: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四)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征: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学科典型事件: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4、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时期:1919-1949 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典型事件: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棉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记忆、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3+5”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 课程;教育技术学课程组 “3+5”模式:
①3 门主干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②给出一组推荐主干课程,共 13 门包括:《教育传播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媒体的 理 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远程教育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培训课程 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软件分析与设 计》、《教育装备系统规划与集成》、《教育人机工程》、《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从中选择 5 门,并与必须统一开设的 3 门主干课程组成 8 门主干课程。
7、记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 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理论——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原理等 实践——这些知识的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8、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 →本专业发展历史 各专业点往往分别归属于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计算 机 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通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现代教育技术中 心等
院系或部门。
学海无 涯
9、记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的几种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的 能 力;现代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 研究的初步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 媒体与艺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化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 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且根据不同的培养 方向,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电化教育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政府宣传 部门、电视台、相关企业和行业,从事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程开发与 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教学培训设计、企业培训设计,教育装备规划维护 与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与管理、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 作、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教育电子出版物编辑等工作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型人才。
学海无 涯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
整理人:钟嘉宝、张龙滢、马丹童、黄小玉
一、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1、记忆:本专业发展历史 1978 年到 1984 年,电教人员和电教机构蓬勃发展的形势和背景推动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出 现和壮大。
1983 年,华南师大、华东师大首先开设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专业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 1986 年底,包括北师大在内已有 25 所高校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或教育传播 专业。 198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师大、河北大学、华南师大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 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1992 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将“教育技术 ” 正式写入文件中,将课程设置中原来的“电化教育概论”改为“教育技术学导论”。
(三)视听传播 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特征:教育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 典型事件:
①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 ②1961 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 (四)教育技术 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特征: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学科 典型事件:
1993 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 育技术学专业。 199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师大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 2004 年年底为止,约有 170 余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开办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30 余所 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6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专科、本科、 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核心课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 术 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远程教育基础》等。
学海无 涯
课程组: 课程组一,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培养教学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 课程组二,数字教育媒体:主要培养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能 力; 课程组三,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教育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 课程组四,教育软件工程:主要培养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能力; 课程组五,教育装备技术:主要培养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能力。
卫星电视等
网、虚拟现实等以数字
化为标志的技术
观 念 形 态 的 口耳相传、诡辩术、讲 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
技术
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 分类学、标准参照评价、 于 认 知 理 论 的 教 学 设
学、苏格拉底的产婆 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 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
术、直观教学法等
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 “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①1970 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决,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并
学海无 涯
于 1971 年正式启用这个新名称。
4、记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 (一)电化教育的兴起 时间:1919 年 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运用 典型事件: ①较为正式地使用这个词始于 1936 年; ②1932 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 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1940 年,当时的教育部将二者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二)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时间:1949 年 特征:电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很大发展 典型事件: ①1949 年 11 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后改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教工作; ②在建国后的 1950 年到 1965 年间,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加快了发展步伐。 但是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受到严重摧残,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组成部分 的电化教育也未能幸免。 (三)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时间:1978 年开始 特征:各地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购置电教设备;这一时期使用的电教教材 主要是唱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和录像带;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电教实验活动; 电化教育专业的开设促进了专业教材的建设
2、记忆、理解:教育技术发展的“2X3”模型及其内涵
发展阶段
传统教育技术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技术特征
(手工技术时代)
(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化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
学海无 涯
物 化 形 态 的 竹简、粉笔、黑板、印 幻灯、投影、广播、电影、 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
技术
刷材料、实物、模型等 教学机器、电视、录像、 能技术、校园网、互联
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 , 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 为载 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室要布满图画,书本要配有插图。直 观教具 的呈现要放在学生面前合理的距离内,让学生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 并且要设 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重视视觉教 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但很少重视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和管理。
至 2008 年,即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点 44 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 业点 224 个,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83 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8 个,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 个,广泛分布在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军 事院校、职业技术类院校等各类院校。
3、记忆: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 (一)视觉教育 时间:17 世纪至 20 世纪初 特征:一种主要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以辅助的教学活动,直观教学。 17 世纪,“图解”教科书
学海无涯
18-19 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 19 世纪后期-20 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 典型事件: ①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 1658 年编写了一本附有 150 幅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被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霍本等《课程视觉化》; ②1923 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 称 DVI); ③1935 年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委员会通过决议:凡领取教师资格证书者,必须修读有关视觉 教育的课程。 (二)视听教育 时间: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特征: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 典型事件:
6、记忆、理解、分析:AECT`04 教育技术的定义及新变化 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 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新变化: ①2004 定义采用“教育技术”,1994 年采用的是“教学技术”; ②04 定义主要包括三个职能范畴:创设、利用、管理,其中 94 定义中的设计、开发的职能 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一个职能:创设。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 , 已经将其融入了创设、利用和管理之中; ③新定义添加了有关改善绩效的新内容,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 养 和提高能力; ④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倾向于认为教育技术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 区别于教育领域中其他过程或资源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