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距离
第七讲(教案)距离产生美:美与距离(钟名诚)

第七讲距离产生美:美与距离在第一讲的时候,我们曾经讨论过:“美从何处寻?”的问题,这是从美的对象的角度去寻找美的。
本讲从审美的主体,也就是人这个角度讨论“人为何会产生美”呢?如图片: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觉得某一个鸟的声音特别清脆,心中恍然有所悟。
一、审美与距离距离产生美。
这个观点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发展了其观点。
他们认为,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
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是根据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驱使下的活动,是有功力目的的。
朱光潜曾经举例说,假如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艺术家同时在看一棵古松树。
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棵古松在市场上的价格,植物学家会研究古松的生长年龄和土壤气候对这个古松的影响,艺术家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棵古松而忘却了世界上的一切,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棵古松就是整个艺术世界,对古松的美感享受使艺术家欣喜若狂。
这就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用的态度转变为审美的态度。
当然,商人和艺术家在看古松的时候,他们的空间距离并没有审美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距离是“心理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
朱光潜留学欧洲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沿着住所傍边的一条小河散步,散步的时候,总是从河的东岸去,过桥后沿着河的西岸回来,走东岸时觉得西岸的景色比东岸美,走西岸时觉得东岸的景色比西岸美,但最美的还是河中的倒影。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
我平时又喜欢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
本来是习见不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75)为什么倒影会比正身更美呢?因为树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段,它容易使人想起实用意义上的意思,比如,避风遮雨、盖房烧火等的实用。
审美距离与移情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物本身
02
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区别
题画松
1
万草已凉露
2
开国披古松
3
青山遍沧海
4
此树生何峰
5
孤根邈无倚
6
直立撑鸿蒙
7
端如君子身
8
挺如壮士胸
9
——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
在上述例子中,筋肉运动起源于摹仿。筋肉运动有时为了摹仿,有时为了适应,当外物没有动作可摹仿时,感官就适应外物,产生种种生理变化。下面我们以几首中国古典诗
01
词为例说明之。
01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绘画风格:冷峭凝练、生硬狂猛。
四、内摹仿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01
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
01
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谷鲁斯
01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02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著作:《表现性的优先地位》、《艺术与视知觉》、《走向艺术心理学〉等。其中《艺术与视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扛鼎之作。
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这灿烂浓郁的世界,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文史知识 2021年04期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
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psychical distance)。
时间与空间都可以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提出来的。
布洛在1912年发表的长篇论文《作为一个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
布洛写这篇文章的时代,人们跨洲旅行主要还是靠乘海船。
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
大雾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还可能出事故,与迎面来船、与险滩暗礁、与在海上漂移的冰山相撞,多愁善感的人会为此忧心忡忡。
“泰坦尼克”号就是那一年出的事。
但是,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仿佛海上的仙女正在围着你翩翩起舞,仿佛你在腾云驾雾,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布洛作为一位心理学家,一生写过十多篇心理学论文,默默无闻。
但却凭着这篇并非严格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论文,一下子扬名学界。
原因在于,这篇文章涉及了美学上的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遍的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在身处荒野时也会碰到。
想到可能会有猛禽野兽出没,有无常的气候变化,有迷路的危险,就无法实现对美的欣赏。
如果你抛开这一切,拉开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就能欣赏荒野中可能具有的自然奇观。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类似的现象:每天上班下班,小区里到处停着汽车,杂乱无章;街上交通堵塞,到处是人和车;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机械地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
但是,如果你突然换一个心境,抬头看看天,天空蓝得透明,衬映着一道靓丽的城市天际线,便会心旷神怡起来。
朱光潜先生喜欢引用阿尔卑斯山路口的一个标牌:慢慢走,欣赏啊。
简审美情感的形式与距离

简论审美情感的形式与距离【摘要】审美情感是一种经过主体想象力加工过的形式化、距离化的情感,它既是创造主体生命情感的对象化实现,又是鉴赏主体生命情感进行同样对象化实现的契机。
它既是旺盛生命力的一种外化,又是对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激发。
【关键词】审美;情感;形式;距离人的生存实践充满着五彩缤纷的情感,这些情感不论是生存感、道德感还是宗教感,虽然都能显示人类的活力,能使生命充满光彩,却由于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人难以把握,也无法予以描述和观照。
一旦将其形式化、距离化,它就转化为审美情感,人们也就可以对它进行反思和观照了。
审美的目光始终是对准形式的,形式中有情、有趣、有滋味、有生命,形式中有自然、有社会、有艺术、有人生。
审美创造者通过各种线条、色彩、形体、姿势、音响、文字组成的形式,物化宇宙自然的生命,表现社会人生的情感。
鉴赏家通过这些线条、色彩、形体、姿势、音响、文字组成的形式,进入审美之境,观照艺术生命,感悟宇宙和人生。
宇宙自然中的生命原本是模糊不清的,社会人生中的情感原本是变动无形的,书法家将其表现为龙飞凤舞、潇洒无比的线条运动;画家将其表现为悦目悦心、悦神悦意的色线构图;音乐家将其表现为悦耳惊心的音响旋律;文学家将其表现为千古不朽的语言意象。
这些审美形式不但把人类模糊的情感变成清晰的观照对象,而且把人从烦躁不安的压抑状态解脱出来。
表现主义理论家科林伍德对此有过经典表述:“当说起某人要表现情感时,所说的话无非是这个意思:首先他意识到有某种情感,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感是什么;他所意识到的一切是一种烦躁不安或兴奋激动,他感到它在内心进行着,但是对于它的性质一无所知。
处于此种状态的时候,关于他的情感他只能说:‘我感到……我不知道我感到的是什么。
’他通过做某种事情把自己从这种无依靠的受压抑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这种事情我们称之为表现他自己。
这是一种和我们叫做语言的东西有某种关系的活动,他通过说话表现他自己。
两种_距离_两种_审美现代性_以布洛和齐美尔为例

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两种“距离”,两种“审美现代性”——以布洛和齐美尔为例金惠敏内容提要 在西方美学史研究中,“距离”是一个老话题了,似乎烂熟到无话可讲的地步。
但是,如果把距离问题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由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审美现代性”联系起来,那么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却远未穷尽。
本文以布洛和齐美尔的距离说为例,提出了两种“距离”,即“艺术的距离”和“社会的距离”,相应地提出了两种“审美现代性”,即“艺术的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的审美现代性”,从而展示了“距离”与当代生活的相关性。
关键词 距离 心理距离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在西方美学史研究中,“距离”是一个老话题了,似乎烂熟到无话可讲的地步。
但近年来,学界关于全球化和电子媒介所造成的“趋零距离”如何危及,如果不至于“终结”的话,文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形式的存在的讨论和争鸣,使得这个沉默多年的话题大有复兴之势。
对于“文学终结”论与“距离”的关系问题,笔者已有专论①,此处不再重复。
本文将从另外一条思路进入这个问题,我们就从“心理距离”开始。
一、“心理距离”说与“审美现代性”说到“心理距离”,自然是以爱德华・布洛的论述在美学史上最为典型,它最系统,最严密,也最有影响。
但如果说它是布洛的首创,恐怕要加上很多的限定方可说得通。
观其理论谱系,朱光潜先生早就指出:“‘心理距离’说可以在德国美学中找到根源。
叔本华已经把审美经验说成是‘彻底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遍方式’。
”②其实,叔本华也只是更具体地使用过“距离”一词,不过因出处冷僻而不大为人注意罢了:“我们的生命履历就像一幅马赛克图案:惟当与其拉开一定的距离,我们方才能够认识它、鉴赏它。
”③朱光潜对“距离”的分析是,“就我说,距离是‘超脱’;就物说,距离是‘孤立’”④。
这是对布洛“心理距离”说的阐发,也是对叔本华由哲学而美学的“距离”的解读。
距离在审美主体而言,是“超脱”于为利害盘算所困扰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在对象或客体而言,则是将其从与我们的功利性关系中“孤立”出来,审美活动由此距离化而发生。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比如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乘船遇雾,如果不能摆脱现实的利害,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由海雾所造成的景象就会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负担,使我们除了忧虑自身的安危之外,再也顾不了别的。
反之,我们如将自身的安危置于度外,尽情观赏海雾所造成的奇观,眼前的奇景便可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
布洛还指出,在日常的经验之中,事物总是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弃绝自身的欲望,以纯然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的客观特性。
透过距离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观物方式,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相钩搭,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
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极容易达到距离的极限而产生失距的现象,所以他们每每不能像艺术家那样,不起利害不起意欲,但以纯粹无杂的审美眼光来观赏对象。
叔本华指出,在审美观照之时,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是个体的人了,因为个体的人已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
他已经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8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任鸿敏教学重点难点:1、领悟美感或美感经验的概念及内涵。
2、距离说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使用教材: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参考书目:1、《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卷。
2、杨思寰:《朱光潜美学与现代心理学》。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
教学过程: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就是“距离产生美”,到底距离能不能产生美,如果能又是怎么产生的,今天就审美距离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讨论一下。
一、美学研究的新方向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的第一句话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到了近代,确切的说,从19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发展,美学研究出现了新趋势:对美的本质的探求日益让位于美感经验的研究,我们在前面的讲课中一直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从古希腊到近现代,可以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我们得到了太多的答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美感经验的心理学,美学从重点研究美转为重点研究美感。
那么我们大家不禁要问,什么叫做美感或美感经验呢?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
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这时你的心中是不是恍然如有所悟,有所得呢。
这种所得、所悟就是美感的生成。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只要有闲功夫,竹韵、松涛、虫声、鸟语、无垠的沙漠、飘忽的雷电风雨,甚至断垣破屋,本来呆板的静物,都能变成赏心悦目的对象。
我们面对艺术美时同样也是这样,这是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和《鸢尾花》,我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你的感受。
《向日葵》是梵高静物画中的精品,在这幅作品中,梵高以饱满的大笔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向日葵的形态,既有盛开的,也有枯萎的,画面是灿烂的金黄色,这种燃烧的金黄色给人一种明亮、跃动、奔放的感觉。
舞蹈的审美距离

舞蹈的审美距离作者:李灿娜来源:《艺海》2010年第07期“距离即美”,这是古典主义美学的一大命题。
与我们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样,距离恰恰常会为我们带来亲近。
分离能够导致心灵沟通感的保持和延续,而过分的接近则会毁灭这种心灵的沟通感。
我们对自己目睹、耳闻、思考、想象的东西感到亲密无间,根本原因是,在这种东西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或者说,由于距离而没有发生利害冲突的可能性。
在舞蹈的表现手法中,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把审美距离拉近或拉远,给观众予以想像的空间。
作为一名从事舞蹈十余年之久的艺术工作者,从学习到实践中领悟到美学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自然天成的审美对象,在舞台上,编导们也创作出了许多的艺术作品,两者都能给我们审美享受。
关注自然天成的审美对象,能拓宽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可以联系到的艺术的认识。
这个认识过程不会阻止我们产生审美距离,因为每个正常人在感知美时都会有意无意的带上思考和联想。
所谓不同的观众皆有不同的感观,正是此理。
剧场的舞者,在每场演出都必须将观众当作审美专家来面对,全神贯注,将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形体美来充分展呈,虽然对每次演出需以唤起观众的快乐为己任,或者说需看上去具有古典主义的传统美,但是要不断更新审美距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常演常新。
然而,多少世纪以来,东西方的舞蹈一直都被当作声色娱乐,因而古典的美学一贯要求舞者具有某种令人快乐的本质,比如说:漂亮的脸蛋、修长的体型、典雅的风度、幽默的情调等,这些都成为古典舞蹈艺术的美学思想。
如今,当人类来到21世纪,这种美学观念只能是运作于广阔无限和包罗万象的范畴中的大量情趣和模式中的一种了,面对新时代的现代舞而言,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中,它甚至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以丑的面貌出现。
锐意改革的先锋派舞者们已经自行授予了敌意惹人生气的权利——他可以冲观众大声喊叫,或者做鬼脸,或者将聚光灯打向观众。
实事求是的说,丑在各门类艺术和美学中,从来都有一席之地,因为它具有美所不具备的种种品质,不仅能丰富舞蹈艺术的内涵,拓展艺术的范畴,而且能够激活人们的容忍意识,激励人们的冒险精神,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并刺激观众的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与距离作者:叶楠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审美与距离的关系为核心,从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把握好距离的尺度追求和谐之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说明距离对审美的重要性,强调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追求和谐之美。
关键词:审美距离度和谐当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欣赏某一客观对象时,主体与客体之间便产生一种介质,这种介质就是距离。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布洛认为:“许多审美观点和审美看法,可以在更基本的概念‘距离’上取得综合。
”由此可见,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对审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距离究竟对审美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审美的距离呢?一、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布洛的“距离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当他运用这一物理学的术语来表达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特殊的审美关系时,则恰恰反应出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这两种“距离”的联系,认识到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
纵观古今中外从审美的角度对距离的不同解释,无外乎以下几种:1、空间距离。
在特定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要善于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距离太小,使主体离客体太近,就会造成主体对客体认识的误区。
一是客体的各个部分互相遮挡,那么主体就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只有退到一定的距离,审美主体才能从全局把握住客体的整体风貌。
另一个是感受美的角度发生了偏离,使审美主体看不到客体原来真实的面貌。
当然,审美欣赏的空间距离也不能够太大,倘若超出了足以使主体进行审美欣赏的距离,那么主体就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人们就会放弃欣赏。
比如要欣赏一尊雕塑,作为审美主体就应该注意调整与雕塑的实际距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
如果离的太远,主体的眼前只可能是一堆泥土;如果离的太近,观者所看到的也只可能是模糊的一片。
审美需要空间距离,就是因为美感的意义就是要使人们产生接近客体的欲望,创设一定的意境,没有距离也就没有接近。
2、时间距离。
首先,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审视不可能瞬间完成,而有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审美主体在知识和情感方面的时间积累。
另外,从审美客体的角度而言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不是一下子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审美主体的眼前,而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吸引着主体的接近和参与。
比如一部电影都会有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作品总是通过情节的逐渐展开才将其深层次的内涵传递给观众,这就是时间间距赋予作品的魅力。
审美欣赏中,审美主客体间的时间距离也不能太大或是太小。
在审美主体感知的先后以及对象出现的先后这两种情况下,如果时间距离过小,就会减少主体全方位认识对象所需要的充足的时间,那么对象在主体的眼中就容易变形,看不到真实的面貌;如果时间距离过大,即欣赏对象各个部分所相隔的时间过长,主体就会因为遗忘而无法将审美对象整合成一个整体,也就无法产生审美感受了。
3、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任何艺术创作,任何美的产生,都来源于生活,“原生态”也成为了一个时尚的名词。
可是,艺术与审美虽然源于生活,但绝不等同于生活。
我们之所以追求审美情趣、体验审美感受,将艺术称之为艺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距离感”。
影视作品它明显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经过演员的演绎,夸大其中的一个“点”,赋予了其新的生命,从而使其高于生活,这就是距离的含义。
音乐、舞蹈、相声、小品同样如此,正是这份距离才凸显了艺术的真谛。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距离才是“揭开审美奥秘的钥匙”。
4、心理距离。
布洛提出了一种“心理距离说”的美感理论,他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着一份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即保持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
我们借用朱光潜先生的关于“海上的雾”的分析来诠释“心理距离说”的主要观点:“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
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的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的喧嚷,时时让人觉的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
……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
你暂且不去想到它耽误了程期,不去想到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地去看它这种现象,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出现梦境的依稀隐约,……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犹豫不易决定。
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么?”(《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这里讲了两种不同的感受,一种是受到现实需要的影响,于是便无法客观的进行欣赏;而另一种则是使心理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置身事外,全神贯注的去欣赏美了。
那么为什么感受会不同呢?就是因为“有了精神上的距离”。
“心理距离”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对其所感知的事物应保持一定的间距,避免自身主观愿望和情感的介入。
有了距离,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吧。
当然,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必须适度。
心理距离过大,就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缺乏深入的认识,也就不可能进行审美活动;心理距离过小,就是主体只考虑客体的实际利害,就很难去注意那些超出了功利以外的美。
以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距离所做的不同的诠释,布洛认为:“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自身目的’”,“是距离把艺术提高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而且授予艺术以‘基准’的性质”,“是距离提供了审美价值的一个特殊标准,以区别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社会的(伦理的)价值”。
可见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审美主体产生审美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距离对审美的消极影响审美主客体是产生美的根源,而距离只是中介。
就是这中介,也往往在审美过程中与主客体发生矛盾,影响着正常的审美活动。
距离是审美的前提,那么距离的丧失也就意味着美感的消失。
“零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过于接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趋向于零,主体就融入了客体之中,使其无法产生审美情趣,美就消失了。
空间距离趋于零时,我们对美的对象的把握就是不全面的。
雄伟壮观的珠穆朗玛闻名于世,可当你来到山脚下和它们近在咫尺时,便失去了那份神秘,展现在眼前的只有那暴露无疑的山石罢了。
时间距离趋于零时,我们对美的对象的把握则不够深入,触及到的往往只是表象。
俗话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可见丧失了时间距离,也就丧失了认清事物真谛的机会。
心理距离趋于零时,即主体完全陷入了与客体的现实利害关系中,无暇顾及那些超越了功利的美的属性,也就不会产生美感了。
布洛认为:“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由此可见,丧失距离,就等于丧失美感,这就是“距离的极限”。
那么,有了距离,是不是就一定有美感呢?也不一定,距离太大,超出了审美主体接受的范围,同样没有美感。
就好比将《红楼梦》的各个章节割裂开来逐字逐句地分析,而不追寻通篇的连贯性,也就无法体会这部巨作的精神实质,也就不懂其美的真谛,布洛称之为“超距”。
审美欣赏的空间距离太大,就会使审美主体感到对象模糊不清;时间距离过大,就无法将对象还原为一个整体加以欣赏;心理距离过大,主体就会迫切想认识客体,无暇去领略它的美了。
由此可见,距离有时也会成为审美欣赏的阻碍,关键还是要掌握一定的分寸,“超距”和“差距”都会影响正常的审美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审美欣赏时,就要把握好“距离的尺度”。
三、审美中的距离尺度——和谐之美英国散文家杰拉尔德说:“一个人用显微镜看布,他看到的不再是布,而是不同的东西。
一个人观察自己同样如此。
事物只有将它置于同样的位置、适度的观察时,才能保留它们本来的特征。
”在审美上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把握审美的尺度,没有恰当的距离,也就没有较为完整的审美。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的距离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审美必须摆脱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与欲念”,二是“审美必须有同情的了解,才能真正把握对象”。
审美客体越是涉及审美主体的内心欲望,越是与主体和谐一致,就越可以引起主体的关注,这就是审美距离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
距离太远,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发生不了共鸣,距离太近,则容易使人以假乱真,把艺术与生活混同起来。
对于审美距离的把握,关键就在于这个“度”。
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在审美活动中无论是空间上、时间上还是心理上,都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个恰当距离,也就是在追求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和谐,达到一种和谐的美。
空间上,审美主体与对象的距离要求宜远则远、宜近则近,好比工笔画要近观,巨幅油画要远观;时间上,要求主体善于选择恰当的时机,好比欣赏同一事物不可过于密集,否则就会“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客观地领会审美对象特有的意境。
这些都说明了审美主体在寻找一个与客体最佳的审美距离,达到主客体在距离上的和谐,从而产生最优的审美体验。
和谐,是美中之大美,是美学的最高境界。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是否恰当,又是和谐之美的前提,无论是空间距离、时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是审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为有了恰当的距离,才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景;因为有了恰当的距离,才能体验到等待观看日出之美的情趣;因为有了恰当的距离,才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理性地欣赏着上天赐予我们身边的种种美丽。
距离,让我们走近美,欣赏美,体验美,在美的国度中享受和谐。
参考文献:[1]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2] 高建平.“心理距离”研究纲要,2001,(5)[3] 张玉勤,张国花.审美中的距离与参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月第2期。
[4] 林素军,谭思健.论审美距离,南昌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
[5] 朱光潜.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0页。
[6]大众美学99——本体篇,42-46页。
[7] 王攸欣.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之八——距离说,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146页。
[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之五——美学,第802页。
[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0]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之审美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02-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