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诗词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81首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81首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古诗词曲梳理
九年级下册 第81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1 文学常识 2 写作背景 3 重点注释 4 作品主旨
5 理解探究
文学常识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 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写作背景
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招任陕西行 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的。
作品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表达了对 统治者的谴责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对 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理解探究
1、仔细品味“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说说“聚” “怒”两字的运用好在哪里。
“Hale Waihona Puke ”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怒” 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注 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4、这首散曲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 之情?
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 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 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经之路。
悲愤之情。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望西都②, 遥望古都长安,我 内容理解:描
意踌躇③。 心潮起伏。途中所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
伤心秦汉 见的秦汉宫殿遗址 所见所想,历代改朝
经行处④, 引发了无限伤感, 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
宫阙万间 万间宫殿早已化作 景跃然纸上。
都做了土。 了尘土。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炼字:山本是静止的,“如
山峰从四面八方
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
聚集,河流的波
峰峦如聚,

中考必背古诗文61首

中考必背古诗文61首

中考必背古诗文61首中考古诗文是每位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古诗文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认真背诵这些古诗文,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意境。

在背诵这些古诗文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背景:了解每首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

2. 注重韵律:古诗文往往具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考生在背诵时需要注意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记忆。

3. 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加强对古诗文的记忆和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 注重细节:在背诵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如字音、字义、语法等,以确保准确无误。

除了背诵这些古诗文外,考生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考试内容。

同时,也需要做一些练习题,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总之,中考古诗文是每位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需要认真备考。

通过理解背景、注重韵律、反复练习和注重细节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和理解效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的中考必备的61首古诗文,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关雎(节选)《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考语文总复习(一)教材文学常识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一)教材文学常识梳理

8.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与 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夜雨寄北》《贾生》 《无题》) 10.李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 隐并称唐代“三李”。(《雁门太守行》)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其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全书130篇,包括十二 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 家。 (《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 2.《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7.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出现较早,多为叙述著作 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即临别赠言。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 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一文体,在惜别伤离、劝勉激 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如《送东阳马生序》。 8.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言辞往往恭敬、 恳切。“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如《出师表》。 9.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 于记事或陈情。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6.《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五言古诗,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 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庭中有奇树》) 7.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 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8.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梁甫行》) 9.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其代表作有《出师表》 《诫子书》等。

部编中考语文文学常识(1)

部编中考语文文学常识(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A. 《短歌行》B. 《蒿里行》C. 《观沧海》D. 《龟虽寿》【答案】 D【解析】【分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语出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故答案为:D【点评】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诗人认识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却不消极,他要用建功立业来弥补人生这一憾事。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其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都卓有建树。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曹氏三父子。

B. 《狼》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中的“志”意思是“志向”,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并不在功名,而在于诸多“奇异的事”。

C. 新闻特写,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断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D. 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答案】 C【解析】【分析】A.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苏氏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B.““志”意思是动词,记述,《聊斋志异》就是在他的书斋里记述奇异的事。

C.说法正确。

D.律诗并不是要求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而是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有关律诗的文学常识。

学习律诗,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三学生在准备中考时,语文科目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文学常识等。

以下是一些初三必考的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对仗等。

-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意象等。

- 古诗词的背诵:掌握必背的古诗词,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句式结构、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等。

-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

-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言文的主旨、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观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 现代文的鉴赏:能够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四、作文写作- 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转折、结尾等。

- 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语言运用等。

- 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文学常识-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 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的特点。

- 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包括作品的体裁、主题、风格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笔画、笔顺等。

- 成语和谚语的运用: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和谚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 语言的规范性:能够遵循语言的规范,避免语病。

七、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 外国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八、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包括精读和泛读,能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

- 名著的分析和鉴赏:能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构造、主题思想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中考语文科目,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一、语言文字知识
1.汉字知识:汉字的结构和形声、部首、读音、书写、繁体字改革等。

2.符号知识: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和用法,及常用符号的含义。

3.文言文:古诗词、四大类典籍中的文言文的理解、填空和解释。

二、文学知识
1.文学常识:文学史、文学分类、文体特点等概念的理解。

2.文学熟悉:诗词、说明文、记叙文、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特点。

三、古诗词知识
1.古诗词分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词牌、联句、绝句及其特点。

2.古诗词解读:传统古代文学的鉴赏、分析及理解。

四、语言表达能力
1.语言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的辨析、构成及使用。

2.写作能力:根据材料要求写出短文,具备表达能力。

五、文学创作
1.文体:日记、散文、书信、小说等写作技巧。

2. 诗歌:古诗的拟写和诗意表达。

备考中考语文的文学常识

备考中考语文的文学常识

备考中考语文的文学常识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1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1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2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21.岁寒三友:松竹梅2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2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备考2020中考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

中考语文古诗词文学常识_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古诗词文学常识_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7、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8、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轻,看轻、轻视。
9、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10、徐以杓酌油沥之。徐,慢慢地 “杓”通“勺”,勺子 沥之,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
11、遣之 :让他走。遣,打发。
(三)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赏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晚春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 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旷达爽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积极乐观的态度、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选自《王子安集》。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颈联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选自《孟襄阳集》。山村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情趣,老友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诗词文学常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为“风”“雅”“颂”
三个部分,多用“赋”“比”“兴”的手法。

《关雎》(关关雎鸠)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文学第一首优美动人、影响长远情歌,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选自《诗经·周南》。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睹物怀人、情景交融,妻子思念
丈夫的深情。

《蒹葭》(蒹葭苍苍)爱情诗,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欲见而不得的
惆怅,选自《诗经·秦风》。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选自《乐府诗集》,此诗为汉乐府中的民歌。

《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

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选自
《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龟虽寿》(神龟虽寿)曹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
斗精神。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东晋诗人,此诗是田园诗的上品,
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选自《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写作者隐居归田后的劳动生活。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南北
朝时北方民歌,木兰纯朴、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诗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旷达爽朗、共勉互励的
惜别情怀,积极乐观的态度、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选自
《王子安集》。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颈联写塞外
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与
王维并称王、孟,选自《孟襄阳集》。

山村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情趣,老友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孟浩然,前四句描绘洞庭景色,气势磅礴;后四句表明心迹,含蓄得体,第二联可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媲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唐代边塞派代表
诗人,奇异的塞外雪景,诗人将送别与咏雪巧妙结合,通过特殊环境
的描写,衬托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唐代诗人,从神话传说写到现
实感受,语言流丽自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韩愈,字退之,唐代文
学家,忠而获罪的愤慨,颈联既念家人,又伤怀国事,联想到前路艰危,因而徘徊不前表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唐代诗人,以乐府旧题写
当代战事。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李白,描绘荆门山外的壮丽景象,抒
发对故乡的依恋、惜别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诗人将月亮拟人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想象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李白,诗人复杂的内心活动,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诗的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唐代诗人,颈联将景物拟人化
而充满新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常建,唐代诗人,此诗以善写静
景为人称道,尤其中间四句。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唐代诗人,一反前人悲秋俗套,赞美秋天特有的景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诗中抒写
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所以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第三联以生动的
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后世尊其
为“诗圣”,感时忧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选自《杜工部集》。

《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青年时代,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诗
人热情赞美泰山高大神秀的气象,表现出他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
民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