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磁共振图谱

合集下载

颅脑CT、MRI解剖学

颅脑CT、MRI解剖学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基底动脉主要分支: ❖ 小脑下前动脉 ❖ 小脑上动脉 ❖ 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大脑后动脉主要分支: ❖ 颞下前、中、后动脉及
距状沟动脉、顶枕动脉。
脑静脉系统
❖ 脑静脉系统由脑深部的引流静 脉和脑表面的浅静脉组成。
❖ 脑深部的引流静脉: ❖ 大脑大静脉 ❖ 基底静脉 ❖ 大脑内静脉
体池、枕大池、桥前池、大 脑大静脉池等。 ❖ 脑沟:中央沟、外侧裂沟、 矩状沟、扣带沟等。
六、颅脑血管解剖
❖ 颅脑动脉由颈动脉系统和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
❖ 颈动脉系统:颈内动脉为脑 的主要供血动脉,颈外动脉 主要为颈面部供血,为颅骨 和脑膜的供血动脉。
❖ 椎-基底动脉:供应后颅窝 结构和部分大脑。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
状、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 颅盖骨分高密度的外板和内板、 较低密度的板障。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状、
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颅骨的MRI解剖
❖ 致密的颅骨呈低信 号,含骨髓的板障 呈较高信号。
❖ 腱膜和肌肉呈等T1短T2信号,T2WI不 易与骨区分,T1WI容易区分,不同部位 厚薄有别,但两侧对称。
❖ 以部位命名头皮软组织。
二、颅骨的CT、MRI解剖
❖ 颅骨由颅盖骨和颅底骨构成
❖ 颅盖骨:额骨(1)、顶骨(2)、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颅底骨:蝶骨(1)、筛骨(1)、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考考你脑的分叶?
脑的CT、MRI解剖
❖ 2)小脑:
❖ 位于后颅窝、天幕 下,分左右两侧小 脑半球、蚓部、齿 状核、小脑扁桃体 等。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

正常头颅CT与MRI表现
• 在T2Flai图像上,正常脑室与脑沟、脑 池为低信号,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有 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外一 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正常轴位 T2Flair
正常轴位 T1Flair
弥散加权成像 DWI
• 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 规则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 MR弥散成像的宏观表现用表观弥散系 数 ADC 表 示 , 正 常 组 织 的 ADC 值 在 6~8×10-4mm2/S,
•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 所表现的ADC值是相对稳定的;
• 脑梗死发生时,首先是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内 水份增加,水分子的弥散受限制,即ADC值降低, 故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而ADC 图上表现为低信号,在脑梗死后期,细胞破裂和 血管源性水肿,水分子的弥散又恢复正常,表现 为弥散加权上高信号逐渐减低,ADC值逐渐增 高,在1周至10天左右恢复正常,即假正常化,一 般DWI 上信号恢复慢于ADC的恢复,当DWI仍 是高信号,而ADC未见低信号是,即为亚急性期,
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能复
杂 •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松果体
• 松果体:位于四叠体池内,可能为内分泌腺体
–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 脚,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 连合,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脑池
•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 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 入小脑延髓池,
脑池
• 脑桥小脑三角池: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的内侧面, 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为桥脑基底部下 部和延髓上外侧部,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

头颅MRI超好读片(共110张PPT)精选全文

头颅MRI超好读片(共110张PPT)精选全文

边缘区
细胞内 含铁血黄素 低信号 低信号
接受物体放出能量的装置——表面线圈
4、利用血红蛋白变化的规律,了解并判断出血时相;
A:质子弛豫增强:不成对电子引起局部磁场波动,使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
炎症、脱髓鞘病、变性病等疾病MRI诊断价值优于CT
T2图像—发现病变
脱氧血红蛋白-顺磁性物质
有钙化性病变优先选择CT
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 所表现的ADC值是相对稳定的;
脑梗死发生时,首先是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内 水份增加,水分子的弥散受限制,即ADC值降低,
故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而ADC图上
表现为低信号。在脑梗死后期,细胞破裂和血管 源性水肿,水分子的弥散又恢复正常,表现为弥
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脑结构异常
脑内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界面破坏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形态改变
脑内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 出现异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脑组织界面破坏
脑内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界面破坏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形态改变
脑内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 出现异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采用小反转角度,得到T2*WI图像; GRE序列对磁场均匀度的变化敏感; 在GRE序列上,出血、钙化等所引起的
磁场均匀度变化显示灵敏,表现为低信 号。
T2WI与GRE 海绵状血管瘤
结节性硬化
脑栓塞 丘脑急性出血
脂肪抑制
可以分别进行T1、T2脂肪抑制图象; 主要去除脂肪组织的干扰或鉴别病变组
T1WI高信号
脂肪瘤
亚急性期出血
黑色素瘤
T2WI信号异常表现

头颅磁共振波谱

头颅磁共振波谱

MRS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
癫痫 肿瘤 梗塞
癫痫 磁共振波谱能早期发现癫痫灶及其所
致的细胞损害。 采用NAA/Cho+Cr值为分析指标。
1、敏感性较高
2、颞叶由于受颅底结构及颞骨的影响 ,体素局部的匀场和水抑制程度受到限 制, 很难实现Cr 和Cho 波峰的完全分 离,这时计算它们的合并强度比较合理 可靠。
Cr 峰值位于3.02ppm 处, 另一峰位于 3.94ppm处, 它代表了肌酸(Creatine) 及磷酸肌酸( Phosphocreatine)的总含 量, Cr 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备以及 ATP和ADP 的缓冲剂, Cr 的下降常常提 示神经胶质细胞的能量不足, 也表示神 经元的能量供应不足。Cr可以作为细 胞完整性的可靠标志。
6. 病人移动的影响如果在检查过程中病人 的轻微移动,极易造成波谱的不真实性
脑波谱中几种主要的代谢产物有N - 乙 酰天门氡氨酸(NAA) , 胆碱(Cho) ,肌酸 (Cr), 肌醇(MI), 乳酸(Lac),脂质峰(Lip), 丙氨酸(Ala) , 琥珀酸(Suc), 乙酸(Ace), 甘氨酸(Gly), 谷氨酸(Glx)及氨基酸 (AA)
影响因素
1. 匀场 2. 抑水 3. 体素位置和大小
脂肪、脑脊液、骨组织、大血管及颅内含 气的窦道影响很大, 因此体素设置应该尽量 避免这些组织 外部加用饱和带也可以抑制感兴趣区以外 组织的污染
4均匀性造成很大的影 响, 从而造成假象谱线。
肿瘤 1、胶质瘤 2、转移瘤 3、淋巴瘤
共同点:为NAA下降、Cho 上升、 Cho/ Cr 升高, 可出现Lip 、Lac峰。
不同点:
1、胶质瘤NAA随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减低。
2、由于缺乏Cr激酶, 转移瘤中Cr较高级别胶 质瘤减低更明显甚至是消失的,Cho/Cr之 间存在显著差异。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健康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健康

- 161 -- 162 -1. 口轮匝肌14. 下颌神经28. 椎动脉2. 提上唇肌15. 咽鼓管29. 脚间池3. 上颌骨腭突与16. 上颌动脉30. 乙状窦切牙管17. 头长肌31. 乳突小房4. 提口角肌18. 下颌后静脉32. 延髓5. 上颌窦19. 下颌支33. 小脑蚓部6. 颧大肌20. 岩悬雍垂肌34. 小脑扁桃体7. 软腭21. 舌咽神经35. 枕骨8. 咬肌22. 枕骨基底部36. 小脑半球后9. 鼻咽23. 颈内动脉叶10. 翼内肌24. 腮腺37. 小脑延髓池11. 颞肌25. 迷走神经38. 头半棘肌12. 腭帆张肌26. 颈内静脉13. 翼外肌27. 舌下神经- 163 -- 164 -1. 口轮匝肌17. 头长肌33. 头夹肌2. 提口角肌18. 鼻咽34. 导静脉与髁3. 上颌骨腭突19. 寰椎前弓管4. 硬腭20. 颈内动脉35. 小脑扁桃体5. 颊肌21. 颈内静脉36. 椎动脉6. 颧肌22. 腮腺37. 枕骨7. 软腭23. 下颌后静脉38. 小脑后叶8. 面动脉24. 迷走神经39. 头半棘肌9. 翼外肌25. 头外侧直肌40. 小脑延髓池10. 咬肌26. 舌下神经11. 翼内肌27. 延髓12. 颞肌28.副神经13. 岩悬雍垂肌29. 乳突小房14. 下颌支30. 枕骨基底部15. 头夹肌31. 二腹肌后腹16. 腭帆张肌32. 脚间池- 165 -- 166 -1. 口轮匝肌17. 寰椎前弓33. 寰椎后弓2. 提口角肌18. 舌咽神经34. 头上斜肌3. 硬腭19. 上颌动静脉35. 头后小直肌4. 齿槽突20. 迷走神经36. 头下斜肌5. 面动脉21. 下颌后静脉37. 头半棘肌6. 颊肌22. 舌下神经38. 头夹肌7. 软腭23. 茎突咽肌8. 咬肌24. 副神经9. 翼外肌25. 腮腺10. 下颌支26. 寰椎横突11. 翼内肌27. 枢椎齿突12. 腭帆张肌28. 二腹肌后腹13. 咽上缩肌29. 延髓14. 喉咽30. 寰椎横韧带15. 头长肌31. 椎动脉16. 颈内动脉32. 头外侧直肌- 167 -- 168 -1. 上唇16. 翼内肌31. 二腹肌后腹2. 切牙左1,2 17. 头长肌32. 寰椎侧块3. 口轮匝肌18. 口咽33. 胸锁乳突肌4. 尖牙(左3)19. 茎突舌肌34. 枢椎齿突5. 提口角肌20. 咽静脉丛35. 脊髓6. 前磨牙(左4,21. 茎突咽肌36. 寰椎横韧带5)22. 腮腺与下颌37. 颈深静脉7. 舌后静脉38. 头最长肌8. 磨牙(6-8)23. 上颌动脉39. 斜方肌9. 颊肌24. 舌咽神经40. 头下斜肌10. 面动脉25. 颈内动脉41. 头半棘肌11. 悬雍垂26. 舌下神经42. 头夹肌12. 咬肌27. 寰椎前弓43. 项韧带13. 腭帆张肌28. 迷走神经14. 下颌支29. 横突(孔)15. 咽上缩肌30. 副神经- 169 -- 170 -1. 口轮匝肌17. 茎突舌骨肌33. 头夹肌2. 舌颏舌肌18. 下颌后静脉34. 脊髓3. 提口角肌19. 颈内动脉35. 颈深静脉4. 上颚20. 舌下神经36. 头下斜肌5. 面动脉21. 腮腺37. 头半棘肌6. 舌下肌22. 颈内静脉38. 斜方肌7. 悬雍垂23. 二腹肌后腹39. 项韧带8. 咬肌24. 迷走神经9. 口咽25. 颈最长肌10. 腭扁桃体26. 副神经11. 翼内肌27. 肩胛提肌12. 咽上缩肌28. 颈长肌13. 腭咽肌29. 胸锁乳突肌14. 颈外动脉30. 椎动脉15. 头长肌31. 头最长肌16. 面神经32. 寰椎椎体- 171 -- 172 -1. 口轮匝肌17. 茎突舌肌33. 头棘肌与多2. 降口角肌18. 颈内动脉裂肌3. 上颚19. 颈长肌34. 颈半棘肌4. 下颌舌骨肌20. 舌下神经35. 脊椎棘突5. 颏舌肌21. 寰椎椎体36. 头夹肌6. 咬肌22. 颈内静脉37. 颈深静脉7. 舌骨舌肌23. 下颌后静脉38.斜方肌8. 下颌下腺24. 副神经39. 项韧带9. 口咽25. 椎动脉10. 咽上缩肌26.迷走神经11. 腭咽肌27. 胸锁乳突肌12. 头长肌28. 颈最长肌13. 咽中缩肌29. 头最长肌14. 颈外动脉30. 肩胛提肌15. 翼内肌31. 脊髓16. 腮腺32. 头半棘肌- 173 -- 174 -1. 颏肌17.喉咽33.颈深静脉2. 降口角肌18.颈外动脉34.肩胛提肌3.下颚19.头长肌35.棘突4. 颈阔肌20.喉上神经36.黄韧带5. 颏舌肌21.颈长肌37.头夹肌6. 下颌舌骨肌22.颈内动脉38.颈棘肌7. 舌骨舌肌23.颈外静脉39.项韧带8.会厌24.颈内静脉40.头半棘肌9. 舌根25.C3 椎体41.斜方肌10.下颌下腺26.副神经11.茎突舌肌27.C4 脊神经根12.口咽28.迷走神经13.茎突舌骨肌29.脊髓14.腭咽肌30.胸锁乳突肌15.二腹肌后腹31.C3 椎板16.咽中缩肌32.椎动脉- 175 -- 176 -1. 下颌骨脉29. 关节突关节2. 降口角肌17. 颈阔肌30. 脊髓3. 下颌舌骨肌18. 头长肌31. 肩胛提肌4. 二腹肌前腹19. 颈总动脉分32. 黄韧带5. 颏舌骨肌叉33. 颈深静脉6. 舌骨体20. 迷走神经34. C3 后弓7. 会厌谷21. 颈内静脉35. 头半棘肌8. 舌骨大角22. 脊神经C3 36. 颈棘肌9. 会厌23. 颈外静脉37. 斜方肌10. 下颌下腺24. 脊神经C2 38. 颈半棘肌11. 喉咽25. 椎动脉39. 头夹肌12. 咽下缩肌26. 胸锁乳突肌40. 项韧带13. 梨状隐窝27. 脊神经根14. 颈长肌C415. 下颌后静脉28. 椎间盘16. 甲状腺上动(C3/4)- 177 -- 178 -1. 甲状舌骨肌17.颈外静脉33.斜方肌2. 胸骨舌骨肌18.脊神经(C4)3. 会厌软骨19.脊髓4. 喉前庭20.脊神经(C3)5. 喉咽21.颈棘肌6. 杓状会厌皱襞22.椎动脉7. 下颌下腺23.颈深静脉8. 咽下缩肌24.脊神经根(C5)9. 颈阔肌25.颈最长肌10.颈总动脉26.中斜角肌11.C4 椎体27.颈半棘肌12.颈长肌28.肩胛提肌13.颈内静脉29.头夹肌14.头长肌30.颈夹肌15.头最长肌31.项韧带16.胸锁乳突肌32.头半棘肌- 179 -- 180 -1. 胸骨舌骨肌19.颈外静脉36.头夹肌2. 甲状舌骨肌20.中斜角肌3. 甲状软骨21.C5 椎体4. 颈阔肌22.椎动脉5. 喉前庭23.脊髓6. 杓状会厌皱襞24.后斜角肌7. 喉咽25.C6 后弓8.颈前静脉26.脊神经根C69. 咽下缩肌27.黄韧带10.胸锁乳突肌28.下关节突11.颈总动脉29.颈棘肌与多裂12.迷走神经肌13.颈长肌30.肩胛提肌14.头长肌31.颈半棘肌15.颈内静脉32.颈最长肌16.脊神经(C4)33.头半棘肌17.C5 横突34.颈夹肌18.脊神经(C5)35.斜方肌。

正常头颅CT、MRI图解

正常头颅CT、MRI图解

颅缝
颅骨之间的连接处,CT上 表现为锯齿状的高密度影。
颅底孔道
颅底存在多个孔道,如圆 孔、卵圆孔、棘孔等,CT 上可以观察到这些孔道的 正常形态和大小。
脑组织在CT上的表现
灰质和白质
CT上灰质呈稍高密度影,白质呈 稍低密度影,两者之间的密度差
异较小。
基底节和丘脑
基底节和丘脑是大脑深部的重要结 构,CT上表现为对称性的稍高密 度影。
CT成像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的 衰减程度不同,通过探测器接收并转 化为可见图像。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更好地显 示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和病变。
数据采集与处理
通过滑环技术连续旋转扫描,获取多 个层面的数据,经计算机重建处理形 成三维图像。
MRI成像原理及技术应用
01
02
03
核磁共振现象
MRI利用人体内的氢质子 在强磁场中发生核磁共振 现象,产生信号经接收线 圈接收并转化为图像。
高血压性脑出血
CT平扫可见脑内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MRI对急性期脑出血不敏感,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平扫可见脑沟、脑裂、脑池内高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 号。
脑肿瘤
胶质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可 见不同程度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后明显强化。
颅缝和囟门
颅缝为颅骨之间的连接 处,呈锯齿状低信号影。 囟门为婴幼儿颅骨未闭 合的部分,MRI上显示 为软组织信号。
脑组织在MRI上的表现
1 2 3
灰质和白质
灰质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 号。白质在T1WI上呈稍高信号,在T2WI上呈稍 低信号。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颈部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颈部

- 161 -- 162 -1. 口轮匝肌2. 提上唇肌3. 上颌骨腭突与切牙管4. 提口角肌5. 上颌窦6. 颧大肌7. 软腭8. 咬肌9. 鼻咽10. 翼内肌11. 颞肌12. 腭帆张肌13. 翼外肌14. 下颌神经15. 咽鼓管16. 上颌动脉17. 头长肌18. 下颌后静脉19. 下颌支20. 岩悬雍垂肌21. 舌咽神经22. 枕骨基底部23. 颈内动脉24. 腮腺25. 迷走神经26. 颈内静脉27. 舌下神经28. 椎动脉29. 脚间池30. 乙状窦31. 乳突小房32. 延髓33. 小脑蚓部34. 小脑扁桃体35. 枕骨36. 小脑半球后叶37. 小脑延髓池38. 头半棘肌- 163 -- 164 -1. 口轮匝肌2. 提口角肌3. 上颌骨腭突4. 硬腭5. 颊肌6. 颧肌7. 软腭8. 面动脉9. 翼外肌10. 咬肌11. 翼内肌12. 颞肌13. 岩悬雍垂肌14. 下颌支15. 头夹肌16. 腭帆张肌17. 头长肌18. 鼻咽19. 寰椎前弓20. 颈内动脉21. 颈内静脉22. 腮腺23. 下颌后静脉24. 迷走神经25. 头外侧直肌26. 舌下神经27. 延髓28. 副神经29. 乳突小房30. 枕骨基底部31. 二腹肌后腹32. 脚间池33. 头夹肌34. 导静脉与髁管35. 小脑扁桃体36. 椎动脉37. 枕骨38. 小脑后叶39. 头半棘肌40. 小脑延髓池- 165 -- 166 -1. 口轮匝肌2. 提口角肌3. 硬腭4. 齿槽突5. 面动脉6. 颊肌7. 软腭8. 咬肌9. 翼外肌10. 下颌支11. 翼内肌12. 腭帆张肌13. 咽上缩肌14. 喉咽15. 头长肌16. 颈内动脉17. 寰椎前弓18. 舌咽神经19. 上颌动静脉20. 迷走神经21. 下颌后静脉22. 舌下神经23. 茎突咽肌24. 副神经25. 腮腺26. 寰椎横突27. 枢椎齿突28. 二腹肌后腹29. 延髓30. 寰椎横韧带31. 椎动脉32. 头外侧直肌33. 寰椎后弓34. 头上斜肌35. 头后小直肌36. 头下斜肌37. 头半棘肌38. 头夹肌- 167 -- 168 -1. 上唇2. 切牙(左1,2)3. 口轮匝肌4. 尖牙(左3)5. 提口角肌6. 前磨牙(左4,5)7. 舌8. 磨牙(6-8)9. 颊肌10. 面动脉11. 悬雍垂12. 咬肌13. 腭帆张肌14. 下颌支15. 咽上缩肌16. 翼内肌17. 头长肌18. 口咽19. 茎突舌肌20. 咽静脉丛21. 茎突咽肌22. 腮腺与下颌后静脉23. 上颌动脉24. 舌咽神经25. 颈内动脉26. 舌下神经27. 寰椎前弓28. 迷走神经29. 横突(孔)30. 副神经31. 二腹肌后腹32. 寰椎侧块33. 胸锁乳突肌34. 枢椎齿突35. 脊髓36. 寰椎横韧带37. 颈深静脉38. 头最长肌39. 斜方肌40. 头下斜肌41. 头半棘肌42. 头夹肌43. 项韧带- 169 -- 170 -1. 口轮匝肌2. 舌(颏舌肌)3. 提口角肌4. 上颚5. 面动脉6. 舌下肌7. 悬雍垂8. 咬肌9. 口咽10. 腭扁桃体11. 翼内肌12. 咽上缩肌13. 腭咽肌14. 颈外动脉15. 头长肌16. 面神经17. 茎突舌骨肌18. 下颌后静脉19. 颈内动脉20. 舌下神经21. 腮腺22. 颈内静脉23. 二腹肌后腹24. 迷走神经25. 颈最长肌26. 副神经27. 肩胛提肌28. 颈长肌29. 胸锁乳突肌30. 椎动脉31. 头最长肌32. 寰椎椎体33. 头夹肌34. 脊髓35. 颈深静脉36. 头下斜肌37. 头半棘肌38. 斜方肌39. 项韧带1. 口轮匝肌2. 降口角肌3. 上颚4. 下颌舌骨肌5. 颏舌肌6. 咬肌7. 舌骨舌肌8. 下颌(下)腺9. 口咽10. 咽上缩肌11. 腭咽肌12. 头长肌13. 咽中缩肌14. 颈外动脉15. 翼内肌16. 腮腺17. 茎突舌肌18. 颈内动脉19. 颈长肌20. 舌下神经21. 寰椎椎体22. 颈内静脉23. 下颌后静脉24. 副神经25. 椎动脉26. 迷走神经27. 胸锁乳突肌28. 颈最长肌29. 头最长肌30. 肩胛提肌31. 脊髓32. 头半棘肌33. 头棘肌与多裂肌34. 颈半棘肌35. 脊椎棘突36. 头夹肌37. 颈深静脉38. 斜方肌39. 项韧带1. 颏肌2. 降口角肌3. 下颚4. 颈阔肌5. 颏舌肌6. 下颌舌骨肌7. 舌骨舌肌8. 会厌9. 舌根10.下颌(下)腺11.茎突舌肌12.口咽13.茎突舌骨肌14.腭咽肌15.二腹肌后腹16.咽中缩肌17.喉咽18.颈外动脉19.头长肌20.喉上神经21.颈长肌22.颈内动脉23.颈外静脉24.颈内静脉25.C3椎体26.副神经27.C4脊神经根28.迷走神经29.脊髓30.胸锁乳突肌31.C3椎板32.椎动脉33.颈深静脉34.肩胛提肌35.棘突36.黄韧带37.头夹肌38.颈棘肌39.项韧带40.头半棘肌41.斜方肌1. 下颌骨2. 降口角肌3. 下颌舌骨肌4. 二腹肌前腹5. 颏舌骨肌6. 舌骨体7. 会厌谷8. 舌骨大角9. 会厌10. 下颌(下)腺11. 喉咽12. 咽下缩肌13. 梨状隐窝14. 颈长肌15. 下颌后静脉16. 甲状腺上动脉17. 颈阔肌18. 头长肌19. 颈总动脉分叉20. 迷走神经21. 颈内静脉22. 脊神经(C3)23. 颈外静脉24. 脊神经(C2)25. 椎动脉26. 胸锁乳突肌27. 脊神经根(C4)28. 椎间盘(C3/4)29. 关节突关节30. 脊髓31. 肩胛提肌32. 黄韧带33. 颈深静脉34. C3后弓35. 头半棘肌36. 颈棘肌37. 斜方肌38. 颈半棘肌39. 头夹肌40. 项韧带1. 甲状舌骨肌2. 胸骨舌骨肌3. 会厌软骨4. 喉前庭5. 喉咽6. 杓状会厌皱襞7. 下颌(下)腺8. 咽下缩肌9. 颈阔肌10.颈总动脉11.C4椎体12.颈长肌13.颈内静脉14.头长肌15.头最长肌16.胸锁乳突肌17.颈外静脉18.脊神经(C4)19.脊髓20.脊神经(C3)21.颈棘肌22.椎动脉23.颈深静脉24.脊神经根(C5)25.颈最长肌26.中斜角肌27.颈半棘肌28.肩胛提肌29.头夹肌30.颈夹肌31.项韧带32.头半棘肌33.斜方肌1. 胸骨舌骨肌2. 甲状舌骨肌3. 甲状软骨4. 颈阔肌5. 喉前庭6. 杓状会厌皱襞7. 喉咽8. 颈前静脉9. 咽下缩肌10.胸锁乳突肌11.颈总动脉12.迷走神经13.颈长肌14.头长肌15.颈内静脉16.脊神经(C4)17.C5横突18.脊神经(C5)19.颈外静脉20.中斜角肌21.C5椎体22.椎动脉23.脊髓24.后斜角肌25.C6后弓26.脊神经根C627.黄韧带28.下关节突29.颈棘肌与多裂肌30.肩胛提肌31.颈半棘肌32.颈最长肌33.头半棘肌34.颈夹肌35.斜方肌36.头夹肌- 181 -- 182 -1. 胸骨舌骨肌2. 甲状舌骨肌3. 肩胛舌骨肌4. 喉5. 甲状软骨6. 颈前静脉7. 颈阔肌8. 梨状隐窝9. 杓状软骨10.甲状腺11.环状软骨12.喉咽13.颈总动脉14.咽下缩肌15.颈内静脉16.迷走神经17.颈长肌18.膈神经19.颈外静脉20.头长肌21.C5椎体22.前斜角肌23.胸锁乳突肌24.后斜角肌25.颈最长肌26.脊神经(C4)27.前后神经根28.中斜角肌29.脊髓30.椎动脉31.颈棘肌与多裂肌32.脊神经(C5)33.颈夹肌34.肩胛提肌35.头半棘肌36.脊椎下关节突37.头夹肌38.脊神经根(C6)39.斜方肌40.C6椎体后弓41.颈半棘肌42.C6棘突- 183 -- 184 -1. 声门2. 环状软骨3. 胸骨舌骨肌4. 杓状软骨5. 声带肌6. 颈前静脉7. 肩胛舌骨肌8. 颈长肌9. 甲状软骨10.头长肌11.甲状舌骨肌12.颈阔肌13.甲状腺14.胸锁乳突肌15.颈总动脉16.脊神经(C4,C5)17.颈内静脉18.椎动脉19.颈外静脉20.脊神经(C6)21.膈神经22.头最长肌23.迷走神经24.关节突关节25.中斜角肌26.颈最长肌27.前斜角肌28.头半棘肌29.后斜角肌30.颈夹肌与头夹肌31.肩胛提肌32.颈棘肌与多裂肌33.后环勺肌34.颈半棘肌35.喉咽36.脊髓37.斜方肌38.C5椎体39.咽下缩肌40.神经根(C7)- 185 -- 186 -1. 喉2. 胸骨舌骨肌3. 声带4. 甲状软骨5. 甲状舌骨肌6. 甲状腺7. 杓状软骨8. 颈前静脉9. 杓横肌10. 颈阔肌11. 颈总动脉12. 胸锁乳突肌13. 颈内静脉14. 膈神经15. 迷走神经16. 头长肌17. 颈外静脉18. 前斜角肌19. 喉咽20. 中斜角肌21. 脊神经(C4,C5)22. 后斜角肌23. 颈长肌24. 脊神经根C625. 头最长肌26. 颈最长肌27. 椎动脉28. 颈夹肌29. 肩胛提肌30. 头半棘肌31. 咽下缩肌32. C5/6椎间隙33. 脊髓34. 颈棘肌与多裂肌35. 黄韧带36. 后椎弓37. 头夹肌38. 斜方肌39. 颈半棘肌- 187 -- 188 -1. 喉2. 甲状软骨3. 甲状杓状肌4. 颈前静脉5. 胸骨舌骨肌6. 杓横肌7. 甲状舌骨肌8. 迷走神经9. 胸骨甲状肌10. 颈阔肌11. 环状软骨12. 咽下缩肌13. 甲状腺14. 颈长肌15. 甲状软骨下角16. 头长肌17. 颈总动脉18. 前斜角肌19. 颈内静脉20. 胸锁乳突肌21. 颈外静脉22. C6椎体23. 膈神经24. C4-6脊神经25. 食管26. 椎动脉27. 中斜角肌28. 头最长肌29. 后斜角肌30. 颈最长肌31. 肩胛提肌32. C7脊神经根33. C7横突与后弓34. 头半棘肌35. 脊髓36. 颈夹肌37. 颈棘肌与多裂肌38. C8前后神经根39. 颈半棘肌40. 斜方肌41. 头夹肌42. 脊椎棘突- 189 -- 190 -1. 胸骨舌骨肌2. 环状软骨3. 气管4. 环甲肌5. 胸骨甲状肌6. 颈阔肌7. 甲状腺8. 颈前静脉9. 肩胛舌骨肌10.迷走神经11.食管12.颈总动脉13.胸锁乳突肌14.颈内静脉15.颈长肌16.膈神经17.颈外静脉18.椎动脉19.前斜角肌20.C4-6脊神经21.C6/7椎间隙22.C7神经根23.中斜角肌24.C6/7关节突关节25.后斜角肌26.头最长肌27.脊髓28.颈最长肌29.头半棘肌30.颈夹肌31.颈棘肌与多裂肌32.肩胛提肌33.斜方肌34.颈半棘肌35.脊椎棘突36.上后锯肌37.菱形小肌38.头夹肌39.项韧带- 191 -- 192 -1. 颈前静脉2. 胸骨舌骨肌3. 胸骨甲状肌4. 颈阔肌5. 甲状腺6. 胸锁乳突肌7. 食管8. 气管9. 颈总动脉10. 迷走神经11. 颈内静脉12. 甲状腺下动脉13. 颈长肌14. 膈神经15. 颈外静脉16. 前斜角肌17. C5-7脊神经18. 椎动脉19. C7椎体20. 脊髓21. 中斜角肌22. 第一肋骨23. 后斜角肌24. 颈椎横突25. C8神经根26. 上后锯肌27. 肩胛提肌28. 颈棘肌与多裂肌29. 颈髂肋肌30. 颈半棘肌31. 颈最长肌32. 棘突间韧带33. 颈夹肌34. 斜方肌35. 头半棘肌36. 菱形小肌37. 头夹肌- 193 -- 194 -1. 甲状腺2. 食管3. 颈前静脉4. 甲状腺下静脉5. 气管6. 颈阔肌7. 胸锁乳突肌8. 颈内静脉9. 迷走神经10. 膈神经11. 颈总动脉12. 前斜角肌13. 椎动脉14. C5-7脊神经15. 颈外静脉16. C8神经根17. 颈长肌18. T1横突19. 中斜角肌20. 肋间肌21. T1椎体商后缘22. 脊髓23. 后斜角肌24. 颈髂肋肌25. 第一肋骨26. 肩胛提肌27. C7/T1椎间隙28. 上后锯肌29. 头半棘肌30. 颈夹肌31. 颈棘肌与多裂肌32. 头夹肌33. 颈半棘肌34. 斜方肌35. 菱形小肌36. 棘突间韧带- 195 -- 196 -1. 颈前静脉2. 气管3. 胸锁乳突肌4. 甲状腺5. 颈总动脉6. 胸骨舌骨肌7. 颈阔肌8. 食管9. 颈内静脉10. 颈长肌11. 迷走神经12. 椎动脉13. 膈神经14. T1椎体15. 颈外静脉16. C5-8颈丛17. 前斜角肌18. 中斜角肌19. T1神经根20. 后斜角肌21. 肋间肌22. 第一肋骨23. T1横突24. 肋椎关节25. 黄韧带26. 脊髓27. 肩胛提肌28. 头半棘肌29. 上后锯肌30. 颈髂肋肌31. 颈半棘肌32. 颈棘肌与多裂肌33. 斜方肌34. 颈夹肌35. 脊椎棘突36. 头夹肌(37. 棘突间韧带38. 菱形小肌- 197 -颈部淋巴结1. 颏下淋巴结2. 颌下淋巴结3. 咽后淋巴结4. 耳前淋巴结5. 颈静脉上组淋巴结6. 颈深淋巴结7. 颈背淋巴结8. 颈前静脉淋巴结9. 颈部表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分类)Level1a二腹肌间颏下淋巴结Level1b颌下淋巴结Level2a颈内静脉前、中、后淋巴结Level2b颈内静脉背侧淋巴结Level3沿颈静脉的淋巴结Level5a颈后三角淋巴结,上及环状软骨Level6颈动脉腹侧淋巴结- 198 -颈部淋巴结3.咽后淋巴结6.颈深淋巴结7.颈背淋巴结8.颈前静脉淋巴结 10.喉前淋巴结 11.颈静脉下组淋巴结12.颈前淋巴结 13.气管前淋巴结 14.甲状腺淋巴结 15.气管旁淋巴结 16.锁骨上淋巴结17.颈部表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分类)Level3沿颈静脉的淋巴结Level4颈静脉下淋巴结Level5a颈后三角淋巴结,上及环状软骨上缘Level5b颈后三角淋巴结,界至及环状软骨下缘Level6颈动脉腹侧淋巴结- 199 -- 200 -颈部间隙1. 咀嚼间隙(咀嚼肌,下颌体与下颌支,下齿槽神经,上颌动脉,翼丛,舌神经)2. 咽旁间隙(三叉神经,咽动脉)3. 表浅粘膜间隙(粘膜下唾液腺,淋巴组织)4. 咽后间隙5. 腮腺间隙(腮腺,面神经,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6. 动脉间隙(颈动脉,颈静脉,颅神经Ⅸ-Ⅻ)7. 椎前间隙(椎前与椎旁肌肉,膈神经)8. 内侧间隙(甲状腺,气管旁间隙)9. 椎周间隙(椎前部)10. 椎周间隙(椎旁部)颈部筋膜A颈筋膜浅层B咽颅底筋膜C颈深筋膜中层D颈动脉间筋膜E颈动脉鞘F颈深筋膜深层1. 舌骨上肌群2. 舌骨体3. 会厌前间隙4. 下颌下腺5. 舌会厌襞6. 会厌谷7. 舌骨大角8. 会厌9. 颈前静脉10. 腮腺11. 喉咽12. 颈外动脉13. 颈内动脉14. C3椎体15. 颈内静脉16. 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17. 咽会厌襞18. 咽下缩肌19. 颈动脉叉20. 颈长肌21. 椎动脉1. 甲状舌骨膜2.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3. 会厌前间隙4. 颈阔肌5. 会厌6. 喉7. 梨状隐窝8. 杓状会厌皱襞9. 颈前静脉10.咽下缩肌11.颈总动脉12.颈长肌13.颈内静脉14.椎动脉15.甲状腺上切迹16.会厌软骨茎17.假声带18.甲状软骨薄板19.甲状软骨上角20.C4椎体1.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2. 甲状软骨3. 甲状杓状肌4. 喉前庭5. 咽喉周围间隙6. 梨状隐窝7. 杓状软骨结节8. 杓状软骨体9. 甲状软骨上角10.杓横肌11.环状软骨12.颈总动脉13.颈内静脉14.颈长肌15.C4椎体16.椎动脉17.喉结18.声门裂19.声带肌20.真声带21.颈前静脉22.甲状腺23.杓斜肌24.食管25.C5椎体1.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2. 喉前连合3. 声带肌4. 甲状软骨5. 颈前静脉6. 声门下腔7. 环甲关节8. 环状软骨薄板9. 甲状腺10.咽下缩肌11.颈长肌12.C6椎体13.环甲膜14.咽喉周围间隙15.胸锁乳突肌16.甲状软骨下角17.颈内静脉18.颈总动脉19.食管20.椎动脉1. 腭扁桃体2. 枕骨大孔3. 犁骨4. 前纵韧带5. 鼻咽与颈长肌6. 枢椎齿尖韧带7. 硬腭8. 覆膜9. 切牙管10.后寰枕膜11.口轮匝肌12.寰椎前弓13.软腭14.枕骨下脂肪15.舌与口腔上纵肌16.寰椎横韧带17.舌横肌18.寰椎齿突19.颏舌肌与舌中隔20.项韧带21.下颌骨22.黄韧带23.口咽24.棘间肌25.颏舌骨肌26.杓状横肌与斜肌27.下颌舌骨肌28.C6椎体与椎间盘29.舌骨30.喉31.会厌32.C7棘突33.会厌谷34.咽下缩肌35.甲状软骨36.脊髓37.前庭韧带与喉前庭38.棘突39.声韧带(假声带)40.后纵韧带41.胸骨甲状肌42.前纵韧带43.甲状腺44.食管45.气管46.头臂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色:第一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
浅天蓝:第二运动区(secondary motor area)
土黄色:第三运动皮质(tertiary motor cortex)
Zixiao Li m2a8d.0e3.2020深红色:运动书写中枢(motor write center)
8
Zixiao Li m2a8d.0e3.2020
1
Zixiao Li m2a8d.0e3.2020
2
断层横切面层面示意图
Zixiao Li m2a8d.0e3.2020
3
1 2
3 4
11 10 9
5 8
6
7
Zixiao Li m2a8d.0e3.2020
4
1、硬脑膜 2、头皮,皮下组织 3、额上回 4、蛛网膜下腔 5、大脑镰 6、上矢状窦 7、顶上小叶 8、头皮,表皮 9、顶骨 10、骨膜 11、上矢状窦
Zixiao Li m2a8d.0e3.2020
5
16 1 2 3 4
5 6 7
15 14
13 12
11
8
9
10
Zixiao Li m2a8d.0e3.2020
6
1、头皮 2、颅盖 3、硬膜 4、中央前回 5、中央沟 6、中央后回 7、蛛网膜下腔 8、边缘沟 9、大脑镰 10、顶上小叶 11、中央后回
紫色:第三听觉接受皮质(tertiary auditory receiving cortex)
蓝色:第三视觉接受区(tertiary visual receiving cortex)
浅天蓝:第二运动区(secondary motor area)
土黄色:第三运动皮质(tertiary motor cortex)
13、穹窿伞
28、内囊后肢
14、丘脑枕
29、背内侧核
15、侧脑室三角区
30 、尾状核头部
31、侧脑室额角32、穹窿 33、透明隔 34、扣带回 Zixiao Li m2上a8d.0e矢3.2状02窦0
35大脑前动脉胼胝体缘2支1
尾状核
丘脑
颞上回 角回
侧脑室 后角
枕回
绿色:感觉言语区(sensory speech area,Wernicke)
18、上矢状窦
Zixiao Li m2a8d.0e3.2020
10
锥体束
Pyramid tract
绿色:第一体感接受皮质(primary somesthetic receiving cortex)
紫色:第二体感接受皮质(secondary somesthetic receiving cortex)
Zixiao Li m2a8d.0e3.2020
13
1 2
4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2
5 6
11
7
8
9 10
Zixiao Li m2a8d.0e3.2020
14
1、额上回 2、扣带回 3、脑膜中动脉 4、扣带 5、头皮 6、硬膜 7、大脑镰 8、上矢状窦 9、楔前回 10、硬膜 11、角回 12、缘上回
20、外侧裂
6、丘脑纹状体静脉
21、缘上回
7、颞浅静脉
22、中央后沟
8、颞浅动脉
23、脑膜中动静脉
9、硬膜
24、侧脑室体部
10、头皮
25、中央后回
11、帽状腱膜
26、中央沟
12、顶枕沟
27、中央前回
13、枕静脉28、中央前沟
14、楔前回29、额中回
15、大脑镰30 、额上沟
Zixiao Li m23a81d.0e、3.2额02上0 回32、扣带回
蓝色:第一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
浅天蓝:第二运动区(secondary motor area)
土黄色:第三运动皮质(tertiary motor cortex)
Zixiao Li m2a8d.0e3.2020深红色:运动书写中枢(motor write center)
11
15、小脑幕
30 、大脑脚
Zixiao
Li
31、极外囊 32、岛叶皮质 33、壳核 m2额a8d.0e叶3.2白02质0 38、基底动脉 39、大脑前动脉
34、后交通动脉
35、内囊前肢
36动2眼4神经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Zixiao Li m2a8d.0e3.2020
紫色:第二体感接受皮质(secondary somesthetic receiving cortex)
蓝色:第一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
浅天蓝:第二运动区(secondary motor area)
土黄色:第三运动皮质(tertiary motor cortex)
Zixiao Li m2a8d.0e3.2020深红色:运动言语区(motor speech area, Broca)
13、颞浅动脉 14、中央后回 15、中央沟 16、中央前回 17、中央前沟 18、额中回 19、半卵园中心 20、额上沟 21、额上回 22、上矢状窦
Zixiao Li m2a8d.0e3.2020
15
丘脑
尾状核
左侧额下回
锥体束
Pyramid tract
绿色:第一体感接受皮质(primary somesthetic receiving cortex)
Zixiao Li m2a8d.0e3.2020 深红色:运动言语区(motor speech area, Broca)
19
32 4
34 33 32
31 30
5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8
29 28
25 24 23
22 20
Zixiao Li m2a8d.0e3.2020
12、中央沟 13、中央前回 14、额上沟 15、额上回 16、上矢状窦
Zixiao Li m2a8d.0e3.2020
7
锥体束
Pyramid tract
绿色:第一体感接受皮质(primary somesthetic receiving cortex)
紫色:第二体感接受皮质(secondary somesthetic receiving cortex)
25
Zixiao Li m2a8d.0e3.2020 深红色:视词中枢(visual word center)
22
2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37 35 3332 31 30
29
28 26
25
23
17
18 19
20
Zixiao Li m2a8d.0e3.2020
23
1、终板
16、上丘
20
1、大脑前动脉胼周分支
16、视放射
2、胼胝体额钳
17、直窦
3、丘脑前核
18、纹状皮质
4、内囊前肢
19、大脑内静脉
5、内囊膝部
20、海马
6、内髓板
21、槽
7、壳核
22、脉络丛
8、丘脑腹外侧核
23、颞上回
9、岛叶皮质
24、颞横回
10、外侧裂
25、屏状核
11、髓纹
26、顶盖
12、大脑中动脉
27、中央沟
1 2 4
5
18 17 16
14 12 11
10 6
7
8
9
Zixiao Li m2a8d.0e3.2020
9
1、额上沟 2、额中回 3、脑膜中动脉 4、蛛网膜下腔 5、中央沟 6、大脑镰 7、上矢状窦 8、帽状腱膜 9、边缘沟 10、中央后沟 11、中央沟
12、中央后回 13、颞浅动脉 14、中央前回 15、冠状缝 16、额上沟 17、额上回
18
运动言语区 motor speech area, Broca
缘上回
Supramarginal gyrus
视词中枢
Visual word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tex 第三视觉接受区
左枕回 left occipital gyrus
Tertiary visual
颞上回
receiving areas
绿色:第一体感接受皮质(primary somesthetic receiving cortex)
2 4 5 6
7
18 1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8 9
Zixiao Li m2a8d.0e3.2020
12
1、额上沟 2、额中回 3、板障静脉 4、中央前沟 5、半卵园中心 6、中央前回 7、中央后回 8、顶枕沟 9、楔前回
10、顶下小叶 11、中央后沟 12、中央后回 13、中央沟 14、中央前回 15、中央前沟 16、额上沟 17、额上回 18、上矢状窦
Superior
紫色:第二体感接受皮质(secondary somesthetic receiving cortex)
temporal gyrus 蓝色:第一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
浅天蓝:第二运动区(secondary motor area)
土黄色:第三运动皮质(tertiary motor cortex)
16
3 4
5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9
24
22
10 11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