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9--蝉[2020年最新]
19法布尔《蝉》教案

《蝉》(法布尔)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二)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三)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
——蝉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2、作者简介: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总体感知文章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初中语文《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蝉的外形、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的描述,掌握一些昆虫学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
2. 教学难点:蝉的外形特征和发育过程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提取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蝉的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蝉的生活习性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
6. 总结拓展:总结蝉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昆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蝉》2. 蝉的图片:展示蝉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外形特征。
3. 昆虫学知识资料:辅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蝉》是一篇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感受作者对蝉的描绘。
运用圈点批注法,深入理解课文。
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蝉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蝉的象征意义。
2.拓展阅读,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蝉有什么了解?蝉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二、预习检测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简单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交流感受,分享对蝉的认识。
四、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析作者对蝉的描绘。
2.圈点批注,理解关键词语。
3.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交流讨论,理解作者对蝉的象征意义。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1.阅读拓展文章,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2.交流讨论,分享对蝉的新认识。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蝉的观察日记,要求描绘细致,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什么?二、课堂讨论1.交流讨论,分享对蝉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写作训练1.根据对蝉的观察和感悟,进行写作训练。
2.交流分享,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讨论,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观察日记。
五、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写作训练。
2.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感受生活。
2023年《蝉》教案 15篇

2023年《蝉》教案 15篇《蝉》教案 1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__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刻,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2、交流感受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
(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__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
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二)交流读书体会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师:想不想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想)要是人家专挑你的毛病呢?(……)恩,不错,虚心的孩子最有出息!好的,哪位专家来点评一下?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教案

19 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
2.体会作者所说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所包含的感情。
3.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诙谐、充满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认识生存和进化的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新文明是我们的使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试着对蝉这种昆虫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文学家。
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
作品有《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
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的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
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四)字词积累:1.语音金蜣巷道臃肿涂墁徘徊皮鞘纤维喧嚣媲美2.语义臃肿: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小心,留心。
庞然大物:指高达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虚荣的事物。
庞然,高达的样子。
灭顶之灾:指被水淹死。
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灭顶,水漫过头顶。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2023最新-《蝉》教案优秀8篇

《蝉》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蝉》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蝉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
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
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
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
形容功劳很小。
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
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
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
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
蝉喘息,雷声净。
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三、整体感知,了解“蝉”“蝉之烦”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蝉之恕”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19蝉(教案)

19蝉1.认识作者,理清说明思路,归纳课文内容。
知识与技术2.品尝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增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过默读、品尝、标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惯和成长规律,感觉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仔细谨慎的科学方法。
感情、态度学习作者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仔细、与价值观深入的察看方法。
1.认识作者,理清说明思路,归纳课文内容。
(要点 )2.品尝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增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难点 )3.细读课文,感觉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仔细谨慎的科学方法。
(要点 )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大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次序发问 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谈谈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次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 ,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固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其实不单是介绍蝉的地穴的状况,不过表示对蝉的观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第 1 段 ),表示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惯的很好环境” ,并介绍观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状况。
第二层 (第 2— 7 段 ),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观察是依据由外到内的察看次序进行的。
第2— 3 段说明对地穴外面情况的观察,第 4 段说明建穴,第5— 7 段写乘机出穴。
第三层 (第 8— 11 段) ,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况的观察是按对事物的察看次序进行的。
第8 段写对蝉的幼9 1011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况的察看。
第二部分“ 蝉的卵” ,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固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其实不单是介绍蝉的卵的状况,不过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观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次序和“ 蝉的地穴” 同样,也是依据对事物察看的进度进行说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蝉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学习感悟文章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情感。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意境。
2. 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准备:课文复印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蝉蜕、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蝉的了解和观点。
2. 展示蝉蜕,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阅读课文 (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情感。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教师适时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 文本分析 (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描写和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Step 4 练习与巩固 (15分钟)1. 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蝉的文章。
Step 5 拓展延伸 (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文章,展示他们的写作能力。
2. 教师介绍更多关于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Step 6 总结与评价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互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Step 7 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5分钟)1. 课后作业:完成作文《我眼中的蝉》,并准备图片或其他材料进行展示。
2.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蝉的特点和习性,增加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他们也学会了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开篇词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 映照着广阔的大地; 生命是智慧的火花, 点缀着灿烂的星空; 生命
是美丽的鲜花, 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 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 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 竟能在枝头唱出 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 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也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学习目标
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 年, 92 岁的法布尔在他钟
爱的昆虫的陪伴下, 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
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
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自学指导(二) —— 合作与探究
( 2)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
【交流】 示例: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
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
桎梏。
2. 了解成语“金蝉脱壳”。
【交流】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
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 (虞世南 )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
这世界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
。这节课 ,就让我们跟随法
布尔一起去了解蝉吧 。
二、自学指导(一) —— 预习与交流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 qi āng) 隧.道( suì)
涂墁.( màn)
抵御.( yù)
纤.弱( xi ān)
臃.肿( yōng) 罅.隙( xi à)
沐.浴( mù)
轧.扁( zhá) 2. 作者简介
黏.土( ni án) 喧嚣.( xi āo) 孵.化( f ū)
法布尔: 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 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
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四、板书设计
Hale Waihona Puke 洞口地穴出口建穴
幼虫
蝉的地穴
伺机出穴
出穴
出穴成长
成长
成长
蝉
飞离树枝
产卵
成虫产卵
卵
蝉的卵
天地破坏
卵化
幼虫入地 落地
幼虫
挖穴隐藏
五、拓展延伸
1. 仿照下列例子 , 你也写两句赞美生命的句子。
( 1)生命就要像蝉一样 , 即使短暂 , 也要固执地等待。 【交流】 示例: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 , 即使卑微 , 也要一丝不苟。
(一)整体感知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交流点拨】 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2. 理清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第 1 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 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 2-7 段):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对蝉的地穴进行考察。 第三层(第 8-11 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第 12-13 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 (第 14-17 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 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 (第 18-24 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 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第 25-26 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 4 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 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 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二)深层探究 1. 品读蝉挖洞、 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 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 【交流点拨】 挖洞(第 4 段):分泌黏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 脱壳(第 8-10 段):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 产卵( 12-13 段):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一根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孔; 幼虫钻土( 23-24 ):四处寻找软土,扒掘地面,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钻进去,隐藏自 己,最后写尾部。 2. 细读课文 8-10 段,说说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 【交流点拨】 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腿、后腿和 翅膀的露出。 3. 作者为什么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蝉,而 是选择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呢? 【交流点拨】 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 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 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其二, 使行文新颖活泼, 不落俗套; 其三, 也是最重要的, 是突出蝉 “ 4 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三)语言品析 1.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尽量向外 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交流点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蝉脱壳比作“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蝉脱壳的过程。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 “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 2.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 【交流点拨】 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此”指蚋毁掉蝉的卵,取代蝉的 家族。写出了 “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
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
壳背部裂开一条缝, 新生蝉从缝里爬出, 蝉翼丰满后飞走; 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 不站近看,
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
下种种伪装, 制造没走的假象, 其实, 人早已走了, 因为有伪装和假象, 他人还以为没有走。
1. 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 观察方法。
2.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 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 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 请同学们自己先
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 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自然科学
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 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
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
35 年中,法布尔
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