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剖面法和对称四极测深法电法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作者:————————————————————————————————日期:本科生实习报告实习类型生产实习题目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肖宏跃实习地点成都理工大学实习成绩2015年 9月-2015年1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实习目的 (1)1.2实习安排 (1)1.3实习内容 (2)第二章联合剖面法 (3)2.1方法原理 (3)2.2仪器设备 (4)2.3实施步骤 (4)2.4成果解释 (4)第三章高密度电法 (6)3.1方法原理 (6)3.2仪器设备 (7)3.3实施步骤 (8)3.4成果解释 (8)第四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12)4.1方法原理 (12)4.2仪器设备 (16)4.3实施步骤 (16)4.4成果解释 (16)第五章实习总结 (19)第一章绪论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学、电磁学、电子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
电法勘探(常称为电法或电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1.1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1)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2)学会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处理和成果图的绘制;3)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
1.2 实习安排本次实习时间为2015年9月-11月。
实习进度安排如表1-1。
表1-1 实习进度安排一览表时间地点内容2015年9月7日地球物理学院水槽实验室联合剖面法实习2015年9月8日地球物理学院5417 AMT数据整理2015年9月9日地球物理学院5417 联合剖面数据处理及作图2015年11月3号理工东苑旁边试验场AMT室外实习2015年11月4日金工实习基地后面高密度电法室外实习2015年11月5日地物院楼前草坪上大功率激发极化法室外实习2015年11月6日地球物理学院5417 机房激电资料、高密度电法处理1.3 实习内容在电法勘探的实践中已被利用的电学性质有:描述岩、矿石导电性的电阻率(ρ),反映岩、矿石磁性强弱的磁导率(μ),表示岩、矿石电化学活动性的极化率(η)和岩、矿石的介电常数(ε)等。
对称四极测深实验报告

Copyright ©新人lee对称四极测深法水槽模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复习和巩固对称四极测深法探测的原理。
(2)学会电阻率法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
(3)学会对称四极测深法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并能够分析对称四极测深法在倾斜铜板上视电阻率和视频散率异常特征。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实践对称四极测深法。
在水槽中用对称四极测深装置在倾斜铜板上进行测深法探测,观测并分析视电阻率和视频散率异常。
三、实验模型、仪器设备及参数设置实验模型:用水槽中的水模拟围岩介质,铜板模拟局部异常体(铜板:长30cm ,宽17.5cm )。
铜板顶部埋深约6.5cm ,底部埋深约15cm ,铜板下倾方向为AB 方向,电极入水深度约5cm 。
仪器设备:SQ-3B 双频道轻便型激电仪发送机/接收机,DCX-3电池箱,水槽及电极导线若干。
参数设置:选取三个测点,测点为MN 中点,分别在30cm 、50cm 和70cm 处,记为测点1、2、3,每一测点AB 和MN 电极距离如下:AB/2(cm)45691215203040MN/2(cm)1四、实验步骤1.进行实验仪器的检查,具体检查步骤分为自校和外校:(1)接收机自校(自校结果 -0.2<Fs<0.2,否则重新校正)(2)接收机外校(①接收机信号输入线接入接收机校验端;②发送机工作于校验状态,校验电流100mA ;③外校结果 -0.2<Fs<0.2;否则重新校验)2.根据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布置各极距:将A 、B 、M 、N 电极放入水槽,并将其与接收机、发送机连接好,确保连接无误。
装置示意图见下图。
3.在仪器上进行装置选择和参数设置,选择中间梯度剖面装置并设置AB 、MN 及测点号,发送机发送电流,接收机接收数据,注意要将发送机调至工作状态,接收机进入测量;再依次对各个测点进行测量,并记录好实验数据,注意测点距离为2cm。
4.将观测结果绘制成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测深图,对异常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分析。
物探电剖面法分析解析

3
12 5
4
A MN B
A MON B
ρ0
ρ1
ρ2
ρ1
④ 5点——MN位于良导脉上 方,A、B极分别在良导脉 两侧,形成一种对称状态, 此时jMNA=jMNB、所以ρSA =ρSB,曲线相交。
3 12
4
正交点
5
A MN B
⑤ 交点右侧的分析与左侧相反, 即 ρSA <ρSB
良导脉上方的交点被称 作正交点。交点左侧ρSA > ρSB、右侧ρSA <ρSB。
B s 极小
222 1 2
A MON B
② 2~3段——装置逐点接近界面,由 于电流有易于趋向低阻的性质,使
ρ1 > ρ2
MN附近的电流密度增大,jMNA> joA故ρsA>ρ1,曲线逐渐抬高,当 装置中心点O接近界面时,ρsA取 得极大值。
A s 极大
212 1 2
③ 3~4段——当MN跨界面时,由于 界面两边j1n=j2n原理,jMNA无大变 ρs 化,但ρMN从高阻ρ1,到了低阻的
A
地层为均匀时, ρsA= ρsB; 非均匀地层, ρsA≠ ρsB
曲线绘制方法:
ρs
注意:前进方向的电极 为B极
A
MN
B
ρsB ρsA
L
测线布置原则:测线应垂直构造线方向; 追踪异常体最少有三条测线
二、联合剖面ρs曲线特征
(一)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联合剖面曲线
首先来讨论没有覆盖层时 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联合剖 面曲线。
A s 极大
3
212 1 2
A MN B
ρ2中,所以ρsA下降了ρ1/ρ2倍 1 2
4
s
A
5
21 2 1 2
电法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复习资料解析

电法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复习资料1.电剖面/电测深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在资料的预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初步解释引起各个异常的地质原因。
对有意义的异常体还应该确定大致的形状,走向,倾向,分布范围,埋深等,并绘出相应的定性的解释图件。
(1)电剖面的定性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给定的资料,结合地质和其他的物探资料,进行分析,期间要注意地形影响及地表不均匀体的影响。
根据异常性质经验进行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进行初步判断——断层破碎带,低阻矿脉:引起低阻条带异常及低阻正交点——高低阻岩层接触界线:引起阶梯状条带状异常——高阻岩脉岩墙:引起高阻条带异常——局部不均匀体:引起局部高阻或低阻异常对于局部存在的高阻或者低阻体,可以根据低阻吸引电流,高阻排斥电流的方法留确定局部的视电阻率异常为高阻还是低阻。
电剖面法方法很多这我们就讨论利用联合剖面法来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联合剖面法的不同极距可以判断地下异常体的倾向,利用联合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曲线初步确定异常体中心埋深等等(2)电测深的定性分析方法:目的:通过定性解释可以了解工作的区的地电断层的类型及变化情况。
单独一条电测深曲线的解释:①电性层的数目;②各层电阻率的相对大小;③估计第一层和底层的电阻率值。
最主要是确定电阻率测深曲线的类型。
2.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定性分析方法:这道题要根据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例题在复习资料上有。
3.曲线类型图分析方法:曲线类型,二层情况:(1)D型曲线,p1>p2电阻率下降,基底为低阻(2)G型曲线,p1<p2电阻率升高,基底为高阻三层情况:(1)A型曲线,p1<p2<p3电阻率递增(2)K型曲线,p1<p2>p3中间层电阻率高(3)H型曲线,p1>p2<p3中间层电阻率低(4)Q型曲线,p1>p2>p3电阻率递减多层情况这就不讨论可以根据三层的曲线进行推导4.一维直流电测深的正演方法原理、正演程序流程:一.正演原理(1)电阻率测深法原理电阻率测深法简称电测深,是用来探明水平层状(或近水平层状)岩石在地下分布情况的一组 电阻率法变种。
(联合剖面)电法报告

目录一、电法勘探方法2二、实验准备2三、实验过程3四、实验感想8一.电法勘探方法(1)主要讨论电阻率法:1、剖面法测量横向地质体的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常用装置:二极装置,三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2、测深法通过改变极距测量地下纵向的埋深情况:常用装置:对称四极电测深装置;二.实验准备(1)理论知识:学习实验仪器DDC-8型电子自动补偿仪的操作原理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布置及移动方式改变极距大小,在主测线上获得不同的观测值数据记录、整理与处理、分析(2)所用仪器:(3)DDC-8电阻率仪操作步骤:1、连接A、B、M、N接线柱,并分别与电极正负极连接;2、按ON键打开DDC-8电阻率仪后,再按电池键检查仪器工作电压N10V,不满足电压条件,重新设置仪器至满足后方可进行实验;3、按“排列”键,设置排列方式参数,此次实验主要是对称三极联合剖面法、对称四级联合剖面法和对称四级测深法;4、按“极距”键,设置电极极距参数,AB/2,MN/2(单位:m)按“前进”键,直至显示“K”值,记录装置系数K值;5、检查线路,连接外接电源“HV”:6、按“测量”,采集数据。
三.实验过程实验一:低阻脉上的对称三极联合剖面法水槽模拟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电阻率对称三极联合剖面法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了解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在良导体上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完成数据数据采集处理和异常曲线的绘制(2)实验内容:本实验是在水槽中用联合剖面法进行电阻率异常的实验和观测,装置的大小根据实验条件设计,要求观测不同极距下的异常变化。
注意:①AB/2和MN/2的大小要选择合理②电极入水深度约2~3mm较合适③无穷远极可选在水槽边缘。
(3)实验原理:联合剖面法是由两组三极装置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视电阻率测量方法,具有分辨能力高。
异常明显的优点,但也有装置较笨重、地形影响大等缺点。
无穷远极C 通常设在测区基线方向离测区最边缘的测线大于五倍A0的距离处,本实验设计在水槽边缘处。
电法实习报告

电法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肖宏跃姓名:李文忠学号: 200805060102班级:勘查技术与工程1班实验准备:一.仪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1.发送机、接收机、发电机在工作前应系统检测其各项技术指标,在驻地试运行,确保安全、稳定可靠地工作。
2.用于实习的导线,特别是旧导线要认真检查有无破损点或断点。
发现破损点应用高压绝缘胶布或黑胶布逐层紧密缠绕好,力求所缠绝缘层平整、光滑,不要成为“肿瘤”。
3.对棒状铁、铜制电极要进行除锈处理,使电极表面光亮,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
4.在激发极化法中,使用的不极化电极极差应小于2mv,内阻小于1000 ,并将不极化电极放在盛有C SO4 u 溶液的容器中,电极并联起来以备使用。
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1.组长:组长协助教师落实每天的实习安排,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准备出工需用的仪器设备,外业完成后,负责检查仪器是否齐全。
2.操作员:负责组织野外作业,并负责仪器安全。
指挥布站、跑极,核实点位和野外观测。
当确保质量后,可决定收工,通知切断电源,跑极员收线,现场审查记录,签名以示负责。
3.记录员:核实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的位置,记录点号。
回报并记录观测数据,对跑极员反映的有用地形、接地和地质情况记于备注栏中。
及时计算测量参数并绘制草图。
协助操作员与跑极员的联络。
向操作员建议回程检查观测点,回到基地,对记录进行100%的复算。
4.跑极员:负责收、放导线和布极。
及时报告测点位置、地形、地质等情况。
当准确布极困难,或接地电阻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规范要求移动电极位置,并报告测站。
在布设高压电源供电时,应确保人畜安全。
服从测站指挥,提高工作效率。
三.注意事项1.野外人员应具备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一般常识。
当使用高压电源时,“无穷远”供电电极或中梯装置A、B 供电电极附近应设置明显警告标志或派人看守。
2.在测站布置妥当和电极接地完成后,测站应先通知作业人员再开始供电观测。
观测结束时应先通知发电机停车或切断电池箱电源,然后才通知跑极人员收线或转移供电极位置。
5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电剖面法)

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对称四极剖面法)、实验原理电剖面法是用以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化的一类方法。
一般采用固定的电极距并使电极装置沿剖面移动,在各个测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强度,计算视电阻率值,这样便可得到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
电剖面法的装置形式一般有:二极装置、三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偶极装置、中间梯度装置等。
电剖面法常用剖面图和平面剖面图对所测断面进行定性解释。
如上图为对称四极装置:AM = NB,取MN的中点0为测量记录点,装置视电阻率为:、AB U MN:sK AB ;二其中,装置系数K AB为:如果AM = MN = NB,则装置称为Wenner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布极特点:对称四极剖面法的供电电极距,主要是根据工作地区基岩顶板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覆盖层的平均厚度来确定。
为了在同一条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通常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A I B I和A2B2 )。
A2A1MNB1B2 (所谓"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的电极距与覆盖层的平均厚度(H )关系如下:AB“ =(2~4)H 虽=(6~10)H而测量电极距MN应满足MN AB3本次实验仅使用对称四极装置,不涉及复合对称四极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通常用于了解基岩起伏,不同岩性接触面和古河道等。
基特点是曲线形态简单、易识别、异常幅度小,受表土不均匀和地形影响小、效率高。
二、实验目的1•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原理;2•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 了解对称四级装置在高阻体和低阻体上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三、实验仪器DZD —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
DZD —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由DZD —6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和导线线架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1. 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供电电极、测量电极以及记录点的坐标。
2. 连接仪器、根据工作布置选定极距,计算装置系数将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在第一个测量记录点处正确的布置供电电极AB 和测量电极MN ;计算装置系数。
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姓名:邱乐稳◆学号:0145110130◆专业:地球科学信息与物理学院◆班级:1101班◆指导老师:龚安栋严家斌◆实验名称:直流电法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实验(电阻率法)◆实验仪器:1.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2.12V直流蓄电池3.带有标尺的水槽4.水平铜板或者高阻砖块5.连接线若干,点电极面电极各若干◆实验目的:1、熟悉了解DDC-5电子自动补偿(电阻率)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疑问及教材上的理论曲线,尝试调节一起参数,如观察工作模式的变化,进一步体会生产操作中电法勘探的利弊。
3、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工作模式,熟悉电阻率法各种装置的具体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对其的认识。
◆实验装置:1.中间梯度装置中间梯度法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供电电极AB固定,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范围内移动,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原点O 为AB的中点,记录点号位置为MN中点。
反映一定深度内电阻率水平横向变化情况。
实验装置系数K=2π/|1/AM-1/AN-1/BM+1/BN|。
2.偶极偶极剖面装置偶极偶极装置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如图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子,并分开有一定距离。
由于四个电极都在一条线上,故又称轴向偶极。
其中,原点取OO’中点(O为AB中点,O’为MN中点),它适用于研究沿着剖面不同深度电阻率的变化。
剖面的延伸是通过同时移动AB和MN(通常移动距离为d)来实现的。
取AB=MN=d(d为偶极子长度),OO’=nd(n为正整数),n为电极的间隔系数,则K=π*n*(n^2-1)*d(DDC-5仪器中间隔系数n 与书上理论中提到的间隔系数n不同,前者是AB中点与MN中点的间距,后者是BM的间距)。
3.联合剖面装置联合剖面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电极B放在无穷远处,AMN沿测线同时移动,各电极间相对距离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掌握 DDC-8 电阻率仪的操作方法。 2、熟悉联合剖面装置的特点、原理以及操作方法。 3、结合书本理论,通过实践加深对联合剖面法的认识。 4、运用电阻率方法在实验室模拟测量,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作图,并对其做出 合理解释。
第二节 实验原理
图1 如图 1 所示,它由两个对称的三极装置联合组成,故称联合剖面装置。其中 电源 负极接到置于“无穷远”处的 C 极,正极可分别接至 A 极或 B 极。 其 ρs表示式与三极装置的相同,分别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本科生实习报告
实习科目:
学 专 院: 业: 电法勘探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方向) 昌彦君
江金生、吴仪、尹迪、陈福禄、申瑞东、李硕之、余重阳、王哲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2015 年 12 月 8 日
目录
实验一:联合剖面法
第一节 实验目的……………………………………1 第二节 实验原理……………………………………1 第三节 实验步骤……………………………………2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3
第 4 页
电法实习报告
则ΔUMN 将逐渐减小,以至于无法观测。 因此 ,随着 AB 极距的加大,需要适当地加大 MN 距离,以保证顺利进行 观测。 通常要求满 足以下条件:
1 3 AB MN 1 30 AB
视电阻率随供电电极距变化的电测深曲线反映了地下不同电性的岩层随深 度的分布情况 。 电测深法的电极排列方式也有许多种,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对
A S
K
A
U I
A MN A
,
B S
K
B
U I
B MN B
第 1 页
电法实习报告
式中
K K 2 AM MN AN
A
B
联合剖面装置取 MN 中点作为记录点。
第三节 实验步骤
①连接 A,B,M,N 接线柱并分别与小电极连接; ②按“ON”键打开仪器后,再按“电池”键检查仪器工作电压≥9.6V; ③按“时间”键,设置供电时间参数; ④按“排列”键,设置排列方式参数(3P/PRFL) ; ⑤按“极距”键,设置电极距参数 AB/2 和 MN/2(单位:m) ; ⑥按“前进”键,记录装置系数 K 值; ⑦连接外接电源 HV,检查上述无误后,就可以进行数据采集(ΔUmn,I,R, ρS) ; ⑧将 A 极连通,按“测量” ,记录数据; ⑨换下 A,连上 B 极,再按“测量” ,记录下数据; ⑩将整个电极测量装置向前挪动 5cm,重复⑧⑨⑩直至整个剖面完成; ⑪关闭电源,拆下导线,整理好装置,整齐的放在实验台上。 我们小组共有 8 人,分为电阻率仪操作员、记录员、绘图员和跑极员,实行 轮换制度,每个人每个步骤都操作了一遍。
称四极测深法。其视电阻率ρs 表示式与对称四极剖面法的相同。
AB S K AB
U MN I
式中
K
AB
AM
MN
AN
第三节 实验步骤
①连接 A,B,M,N 接线柱并分别与小电极连接; ②按“ON”键打开仪器后,再按“电池”键检查仪器工作电压≥9.6V; ③按“时间”键,设置供电时间参数; ④按“排列”键,设置排列方式参数(4P/PRFL) ;; ⑤按“极距”键,设置测量电极距参数 MN/2 和供电极距参数 AB/2 值(单 位 m) ; ⑥按“前进”键,设置(单位 m) ; ⑦按“前进”键,记录装置系数 K,记录数据; ⑧按“测量”键,测量视电阻率ρS、电流 I、电压ΔUmn,记录数据;
实验二:对称四极测深法
第一节 实验目的……………………………………4 第二节 实验原理……………………………………4 第三节 实验步骤……………………………………5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6
心得体会…………………………………………7
电法实习报告
实验一:联合剖面法
第一节 实验目的
第 2 页
电法实习报告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如下表:
用 grapher 作图为:
结果分析: 通过视电阻率剖面图可以看出,虚线(A)与实线(B)在图像中部有交点,
第 3 页
电法实习报告
在交点左边视电阻率ρA>ρB,右边的ρB >ρA,因此为正交点,根据良导体联 合剖面法视电阻率剖面曲线特征可以看出,该异常体为低阻体,且低阻体的位置 在交点的法仪 DDC-8 的操作方法,了解了 3 种常用 的测量电阻率的方法,了解了各个装置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熟悉了开展电法工 作的一般流程,对数据进行了简单处理作图,并做出解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 了如何使用 DDC-8 这个仪器开展一些相关的工作,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 据解释、编写报告,我们完成了这些流程。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论 结合实践,巩固所学,也为以后的物探工作打下基础。感谢三位老师的悉心教导 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 7 页
实验二:对称四极测深法
第一节 实验目的
1、掌握 DDC-8 电阻率仪的操作方法。 2、熟悉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特点、原理以及操作方法。 3、结合书本理论,通过实践加深对对称四极测深法(二层水平层状大地模型)的 认识。 4、在实验室模拟测量,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作图,并对其做出合理解释。
第二节 实验原理
图2 如图 2 所示,电测深法的装置特点是保持测量电极 MN 的位置固定,在不 断增大供电电极距的同时,逐次进行观测。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 AB 极距不断加大, 若 MN 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第 5 页
电法实习报告
⑨分别将 A 极、B 极向外挪动 2cm; ⑩重复⑥⑦⑧⑨⑩直至整个剖面完成; ⑪关闭电源,拆下导线,整理好装置,整齐的放在实验台上。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数据
用 grapher 作图为:
第 6 页
电法实习报告
结果分析: 通过视电阻率剖面图可以看出,图像单调上升,中间变化幅度较大,前支和 尾端变化幅度较小,若将图像中段曲线用一条直线来近视代替,则直线与 X 轴 的夹角为 41 度(与 45 度较为接近) 。因此可以看出图像为二层电测深的 G 型曲 线,上面层为低阻,下层为高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