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ppt

合集下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知识重构
知识线索
热点聚焦
横向链接
两题重组
课后测评
1、把握一条根本:列强四次侵华战争。两个要点:
一是列强侵华旳史实及其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对抗外国
侵略旳经典史实及成果。
2、按时序梳理民族工业旳发展历程并归纳其特点、
原因及启示。
3、从三个阶段梳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地主阶
必修部分 模块二 专题五 第8讲 第17页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例4 [20知2识重3构 ·安徽高 热点聚焦 考]横1向链9接23年两题重4组月22日 课后测评 《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 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 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 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白( )
(2)从当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增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旳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旳诞生,推动了中国旳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 国旳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旳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 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老式农业文明向近代 工业文明旳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 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 旳社会问题。
必修部分 模块二 专题五 第8讲 第9页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知识重构
热点聚焦
横向链接
两题重组
课后测评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旳特征及历史作用
(1)主要特征:
①从企业旳产生看,中国民族工业走过了一条独特旳道路,是在列 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旳解体旳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 术开办起来旳。 ②从工业部门旳构造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 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旳地域别布看,中国民族工业旳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 在沿海大城市。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 旳。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旳全过程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外国资本 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旳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第三讲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与追求

第三讲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与追求

2、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 一次爱国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3、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 眼界,提高了他们参政的积极性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天津机器局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创办新式海军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筹划海防
旅 顺
北洋海军
威海卫业 口 号→ 求富 主 要 企 业 民用工业名称 创办人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轮船招商局 汉 阳 铁 厂 湖北织布局
兴办民用工业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 业;
百日维新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 文化教育 才,翻译西方书籍, 方 面 传播新思想;创办报 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评价戊戌变法:
1、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促进人 民的觉醒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当中国的读书人埋头于经书中寻章摘句,远离社会现 实的时候;当清帝国的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 迷梦中不能自拔的时候,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和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向前发展,把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国远远甩在后面……..
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 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zxls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zxls

等。
(2)因果型:常用关键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
上页 下页 返回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知识速览 “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 “背景是”等。
(3)材料型:涉及时间概念、地点、人物等关键词;从材料 信息角度看,有“材料表明”、“说明”、“体现”、
“反映”等。
(4)逆向型:其关键词有 “不正确的是”、“不包括”、 “不属于”、“错误的是”等。 (5)目的型: 其关键词主要有“主要目的是” 、“目的是” 等。
征。
答案 D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变式训练1】 (2012· 德阳一模)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 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 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 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
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
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 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 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 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题干“空壳”和“成
果象征”等关键词。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 壳”,但仍保留着象征意义的东西。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 的角度判断,A、B、C三项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 主义”均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 组织和思想理论。只有D项的“中华民国”和“《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成为北洋军阀篡权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
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轮·历史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 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 速);短暂。
(6)总趋势上: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 世界性。 (7)实质上: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二轮·历史
视角整合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1)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2)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
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3)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 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 (3)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
增长,矛盾日渐加剧。
(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甲午中日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 争”。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民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清政府单纯依靠李鸿章 的嫡系部队与日军作战,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 政治 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 表现 经济 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 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 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2.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 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 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了帝国主 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
下一页 末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的代理人。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的觉醒PPT参考课件

近代中国的觉醒PPT参考课件


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表 现
思想上
思维想新启思蒙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
生活上 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觉醒是怎样体现的?
2021/3/10
授课:XXX
2
视角一 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特点)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政权更替: 晚清(1894——1912) 民国(1912——1919)
2021/3/10
授课:XXX
1
政治上 西改方良的救侵国略、:甲革午命中救日国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的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具 经济上 “实实业救救国国”思潮;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
临时大法
•财2中 、产具华、有民言反国封论人建、民专出一制版律的、进平集步等会意,义、人.结民社享、有通人信身、、信居仰住等、 自由→→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
代表临仿时效政美府国的,三总权揽分政立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
时大总仿效统共及和司制法总但长实分行别责任任命内之阁制法官组织之→→
②经济上: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实:南京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奖励工商的法规 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
2021/3/10
授课:XXX
12
思想上: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史上重要的一步

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的探索PPT课件

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的探索PPT课件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 不足”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是洋务运动;“第二期是从制度 上感觉不足”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进行的近代化探索 是新文化运动。
【答案】D
4.【2021·安阳十中月考】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
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
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
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B )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2.【2021·石家庄第七中学阶段检测】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 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 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B.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6.【2021·荆门期末】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
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
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
目的是( )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点拨】据所学可知,近代前期中国的不同阶级在中国近代 化探索历程中,都向西方学习,希望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 路,所以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
习题链接
1D 2C 3C 4D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5C 6B
答案呈现
7A 8 固液共存;不能
专题技能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总体体现渐进性、层次性和继承性
维新派: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通过改革 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正面批判封建思想。
革命派: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土地制度, 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平均地权”;没有明确批判封建思想。
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但全 盘否定儒家思想(绝对化)。
D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 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 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 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 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 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 行其教。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 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 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 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 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 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 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 有什么新变化?
(1)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或答 中西文化交融)。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
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
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先进知 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3)共同点:均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 的独立与富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 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1、概况 衣、习俗、交通、通讯、传媒的变化 2、阶段特征 ①重大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向文明化发展;由 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②呈现不平衡性:
地域:东部快于西部,城市快于农村
阶层:买办、革命者、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变化快 ③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④总趋势:近代化。封闭到开放;繁琐到简约;愚 昧到文明;传统性到世界性 ⑤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 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文地明半—封—建两社个会强;势客文观明上的带猛来烈资撞本击主中义表文现明得,尤促为进充了分中。国的
近代化进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 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 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 中国带来的影响。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 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 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 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 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这是因为( )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 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 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 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二、反侵略、探索民主的实践
——政治民主化的发端和尝试 1、概况
反割台斗争、戊戌变法(发端)、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尝试)
2、阶段特征 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提出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主张,开始民主政治的探索
②探索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道路的转变 Why?
③探索实质是使中国顺应工业文明潮流
④充分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经济工业化的继续
1、概况 ①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阶段特征——“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①总体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②轻重失衡,工业体系不完整 ③分布不平衡 ④无法与外资抗衡,仍从属于自然经济
四、社会生活的变迁——渐进的社会生活近代化
侵略史
抗争史
探索史
一、“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思想解 放 潮流——危机下的觉醒和探索
1、概况 实业救国 维新思想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2、阶段特征
①资产阶级各派依次上台,用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改 造中国社会,形成近代最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向西方学习实现了由器物层次向制度层次、思想 文化层次的发展
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
中(华2)文原明因不:得西不方经工常业地文在明“,生尤存其或是灭技亡术”文之明间的彷迅徨速。发…展…;
西推方行文殖明民赢扩得张世政界策不;是中通国过推其行思闭想关、锁价国值,观日或趋宗落教后的。优势,
而是依影靠响它:运给用中有国组带织来的了暴灾力难优,势使,中这国在逐西步方沦文为明半与殖华民夏
模块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
第五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 探索与抗争——甲午战争后五四 运动前的中国(1895—1912— 1919)
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概况 甲午中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 ②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侵华格局:共同宰割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