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阿里山纪行》,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对台湾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包括阿里山的位置、气候、植被、动物资源以及邹族文化等。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位置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与台湾其他山脉的关系。
第三章:阿里山的自然风光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欣赏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了解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森林、瀑布、云海、日出等自然景观。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感受邹族文化的魅力。
4.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寺庙、火车站、邹族文化等人文景观。
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阿里山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台湾地区其他景点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阿里山的气候特点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降水以及季节变化等,并分析这些气候特点对阿里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阿里山的植被与动物资源7.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认识阿里山丰富的动物资源。
7.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植被类型、植物特点以及代表性的动物种类,分析这些生物资源在阿里山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八章:邹族文化简介8.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邹族的历史、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及与阿里山的关联。
8.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邹族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邹族文化在阿里山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第九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与保护9.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意义。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游记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游记的阅读理解和理解感悟。
三、教学难点1. 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游记体裁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阿里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准备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的预习成果,对阿里山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了解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出文中描述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讲解游记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游记。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第一篇: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展示一:三.文本引读整体感知: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读课文1、阿里山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章中那句话也可以概括你的感受?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展示二:四.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2、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2)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展示三:五.研读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展示四:六.品读鉴赏(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二)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示五:(三)品味语言美。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3)运用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通过文本,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收集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
2. 视频:准备阿里山的宣传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3. 文本:挑选与阿里山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4. 写作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
(2)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课堂讲解(1)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2)详细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阐述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森林铁路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阿里山纪行》教案6

《阿里山纪行》教课设计6《阿里山纪行》教案学习目标:1、品尝富裕音乐美的语言。
2、赏识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裕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课假想:1、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学习相联合,教师作一般性的指引、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课难点,主要让学生在频频朗诵的基础上品尝。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建情境。
学习时间:一教时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高峰青》、转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创造学习气氛,感觉阿里山的漂亮。
一、导入今日到达这景色如画的南洋中学,与大家一同学习,我感觉特别快乐。
“高峰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歌谣能够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关于期盼祖国一致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悄耸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向往,今日我们就来一同走进今世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同来领会那边的山山川水。
二、示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
下边请同学们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同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诵课文。
思虑: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先印象是什么?“我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生答,师投影四、赏析美文(一)感知全文,赏识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1、阿里山风光的美详细表此刻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4--9 段,小组议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师投影)(温馨提示:可采纳“形容词 +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亮的水潭景静谧的丛林美厚密的青苔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3、请同学们赏识美如画的阿里山景色。
4、师:江山这样多娇,访名山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写下来,是人生一大乐事。
海峡那处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令人心旷神怡,获取美的享受。
“全部景语皆情语” ,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作者为之而沉醉,恨不得与之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意。
(二)、品尝语言美。
1、师:有许多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阿里山的风光和特色。
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阿里山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气候特点。
阿里山的地形特征。
2.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阿里山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阿里山的植物资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物资源,包括特有植物和植被类型。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特有植物。
阿里山的植被类型。
3.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特有植物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植物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阿里山的植被,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风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风情,包括原住民文化、历史遗迹等。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阿里山的历史遗迹。
4.3 教学活动故事分享:让学生分享关于阿里山原住民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阿里山原住民,体验其文化。
第五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活动等。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
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旅游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模拟旅游:组织学生模拟旅游,让学生体验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与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阿里山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阿里山的特点和魅力。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地图引导:引导学生查看地图,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第二章:阿里山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山脉、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
阿里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情况。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山脉、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图片。
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景观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第三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邹族文化、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
阿里山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邹族文化、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图片。
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人文景观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第四章:阿里山的旅游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活动项目。
培养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如登山、赏花、品茶等。
阿里山的旅游攻略和注意事项。
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图片。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互相交流旅游心得。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阿里山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阿里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旅游活动。
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阿里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阿里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共同总结。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2.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阿里山的美丽景色和丰富文化;2. 学习如何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来描述阿里山的景色。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2. 教科书《英语阅读与写作》;3. 练习题;4. 模拟场景图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一张阿里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想了解阿里山的愿望;2. 教师简单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好奇心。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阿里山纪行》的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关键词和句子;3. 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步骤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小组讨论关于阿里山的问题,如:“你对阿里山有什么期待?”2. 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步骤四:语言运用1. 学生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描述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2. 教师提供必要的语言帮助和指导。
步骤五:练习与评价1. 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查对阿里山的理解;2. 学生互相修改和评价对方的作业。
步骤六:拓展与实践1. 学生通过观看阿里山的旅游宣传视频,了解更多关于阿里山的信息;2. 学生写一篇自己对阿里山的感受和期待的作文。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1. 学生总结所学的关于阿里山的知识和语言表达;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写作体会。
扩展活动:1. 邀请一位有过阿里山游历经历的人来班级分享经验;2. 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亲自体验阿里山的美丽和魅力。
步骤八:拓展活动与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阿里山,提升他们对阿里山的认知和体验,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活动和实践。
1. 阿里山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在课堂内模拟一些阿里山的文化活动,如舞蹈、歌曲、茶艺表演等。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化表演项目,并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读者带到迷人的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作者寄情于景,抒发了对阿里山如画风光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的愿望。
阿里山的风景美,文章的语言也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描画风景、诵读感知、品味赏析,在对文本的品读之中领略阿里山的风景美,赏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
意识及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的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相信你一定喜欢!你可要倾耳细听了。
(播放歌曲《高山青》展示带有歌词的幻灯片)
师:同学们听出这首歌写的是什么地方?在哪里?歌词又是称赞什么呢?
生:阿里山,在台湾,称赞阿里山的人美。
师:阿里山的人美,阿里山的风景更美,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跟随作家吴功正去阿里山游览一番。
(大屏幕展示课题)
二、走进阿里山(师范读课文)
1、要求听准生字词的注音
2、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
大屏幕展示
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风靡山岚堪称谛听红桧
阿里山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生:读字音,回答“阿里山风光美如画”。
三、我画风景(学生阅读课文)
合作探究
1、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表现在哪里?
2、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
3、作者的这种感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
到的?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相互评价,老师肯定、赞许、强调,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课件展示画面及问题答案)
生1:表现在“水潭清澈透明”
生2:森林的宁静气氛
生3:森林的无边无际
生4:曲径幽路,巨大的神木
师:同学们找的很仔细,回答的很好。
作者把阿里山写得这样美,可见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
生1:喜爱
生2:赞美
生3:不仅喜爱阿里山的风景,更喜爱阿里山的人,进而喜爱中华民族
生4评价:我认为这几个同学加起来回答的很全面,一幅幅秀丽的画面流淌着“爱我河山,爱我中华”的感情。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说得头头是道。
老师想问,作者的这种感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
生1:没有,我是通过“景物描写”体会到的。
生2:我也是
师:像这样,把作者的感情通过景物流露出来的写法叫“融情于景”,希望我们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师小结,课件展示
四、我做导游
师:阿里山如诗如画,让人心驰神往。
想带家人一起旅游吗?想为大
家做导游吧,给你机会,和作者一起走吧!
(课件展示)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正准备带领大家动身游览风光如画的阿里山,请你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
温馨提示:1、要交代清楚作者的行踪。
2、要抓住主要的景点。
(同桌相互讨论,学生举手发言,相互评价,老师明确、强调,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课件展示)
生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要去人间仙境——阿里山游览观光,我们今天的行程是:从台北松山机场出发,经过嘉义到阿里山站,最后到达神木。
生2:我们要观光的景点及次序为:林区水潭——深山中的原始森林——山间的曲径幽路————在深山林间穿行——见到神木
——下山。
生3:我的意见和他们相同,他们找的很认真,回答的很清楚。
师:同学们回答的的确不错!像这样,按照游览者行踪的先后顺序,把在不同地点,看到的不同景物描写下来的方法叫移步换景,也是游记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我们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师:美的语言才能表现美的韵致,阿里山如画的风光在吴功正的笔下熠熠生辉,让我们共品语言,同赏美景吧!)
五、我品语言(课件展示)
本文的语言高雅、凝练、和谐、畅达,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你认为
文中哪些语言最让人喜欢,值得补充到读书笔记中去积累呢?请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课后摘抄。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老师举例,师生共同赏析。
课件展示举例语句及赏析)
生1:我喜欢“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明,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副倒置的水墨画”。
该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
生2:我喜欢的是“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这一段,它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读起来和谐动听。
师:这几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来领会的。
的确,恰当运用修辞方法,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协调音节,增强语言的音韵美。
你还发现其他的美吗?
生:我觉得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交错运用,读起来也很美。
如“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
师:太好了!这样交错使用不同的句式,读起来会给人以轻松、舒展、迷人的节奏,增强了文章的情韵美。
生:1:我觉得“咣当咣当”也很形象。
生2:我觉得“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也很好。
师:看来,文章中有许多句子都是我们喜欢的,真是师生所见略同,老师也喜欢这些句子,想看看老师的赏析吗?一起来。
课件展示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赏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赏析: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赏析: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师:阿里上的风光惹人醉,喜爱赞美之情一定充盈你心,不吐不快,
那还等什么?一吐为快吧!
六、拓展延伸(课件展示)
请用一句话表达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老师鼓励、赞赏。
)
生1: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生2:阿里山,我的最爱!
生3:阿里山,你清澈的潭水让我陶醉!
生4:阿里山,我迷恋你无边的森林!
生5:能到阿里山一游,此生无憾矣!
……
师:句句赞语传递着对阿里山的喜爱,但是我们还是要下山了,要告别那让人痴迷让人醉的仙境了。
就让我们回眸一看,把阿里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把阿里山的风光永存心间吧!
七、回眸一看
(学生总结课文,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八、歌曲传情
师: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悠远的歌。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
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让我们齐声高唱《高山青》来表达我们美好的心愿吧!(播放视频,师生同唱)
九、大显身手(课件展示)
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游记
附: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