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
《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第二块:品味语言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阿里山纪行》(二)
学习目标: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自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二块:拓展延伸
第三块:学生小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2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2苏教版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时间:一教时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营造学习氛围,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一、导入今天来到这风景如画的南洋中学,与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歌谣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神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示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生答,师投影四、赏析美文(一)感知全文,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师投影)(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澈的水潭景静谧的森林美厚密的青苔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3、请同学们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4、师:江山如此多娇,访名山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写下来,是人生一大乐事。

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作者为之而陶醉,恨不得与之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意。

(二)、品味语言美。

1、师: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新课导入:〔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

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课件

1、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 2、一路上,作者欣赏到了阿里山的哪些景 点,给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小提示:可采 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 命名,即“ 的 ”的形式)
路线
台北松山机场 嘉义
(浓稠的云雾)
乘森林小火车 进山 阿里山站
(古典的站台)
(厚密的 青苔)
曲径 幽路
(清澈的姊妹潭)
峰回路转,迂曲 穿过一片林区 从火车站到神木, 尚有一段路
(无边的林海)
在树身之间穿 行了一阵,终 于看到了神木
(静谧的森林)
下山的 路上
(古老的神木)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 写下来,就是移步换景。游记一般采用这 种写法,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云 海 山 林
古典的车站
森林小火车 静谧的森林 雾气缭绕
吴 功 正
阿 里 山 纪 行
1、读准下列红字的音
风靡(
谛听(
mǐ dì biē


山岚( lán
雄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jù


鱼鳖(
一泓( 堪称(

静谧 (
幢顶 (
mì )
hóng ) kān
chuáng


红桧 ( guì )
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作者所描绘的阿里山的美,用 原文的一句话来概括阿里山。
以《美丽的校园》为题,采用移步换 景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司徒中学,200字 左右。
二、托物寄情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你认为神木美不 美?它有哪些丰富而 深邃的文化内涵?
风 光 景 美 如 画
林海云雾 潭水清澈 森林无边 曲径幽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

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1)字音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àn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ǜn(2)词义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这里还要提一件事。

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

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

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

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一、教学目标1、体会江山的漂亮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三、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个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品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魏书生语〕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阿里山的小姐»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漂亮。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

〞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

关于希望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2、简介阿里山3、学生交流预习情形〔积存的字词〕二、出现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师生互动,与作者同游阿里山〕。

假如你是导游,请依照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讲词,要求交代清晰游玩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

步骤:1、个人大声读课文,划出游玩行踪的句子,找出要紧景点2、小组合作交流3、师生合作讨论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三、探究文本(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要紧表现在哪里?风古式的火车景清亮的水潭美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如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画无边的林海奇异的神木(3)你最喜爱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讲讲你喜爱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江苏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课件 苏教版

江苏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课件 苏教版

读课文时你注意下列红字的读音了吗?
风靡(
mǐ dì biē

山岚( lán

谛听(
鱼鳖(


雄踞(
静谧 (


mì )
一泓( hóng ) 堪称(
kān
幢顶 (chuáng) 红桧 ( guì )

在文中画出作者的游踪。 从阿里山站到神木写了哪些
景物?试结合相关的内容, 归纳各自的特点。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什 么样的感情?
风光美如画
小组讨论
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表现在哪里?
写法: 融情于景
古式的火车 清澈的潭水 爱我河山 风 情 景 宁静的林区 光 厚密的青苔 美 爱我中华 如 无边的森林 画 神奇的神木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 写下来,就是移步换景。游记一般采用这 种写法,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什么叫移步换景?


最后,在于修辞美。
恰当运用修辞格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 泼,而且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 乐美。例如:“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 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 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 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中 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 节奏鲜明,和谐动听。读起来自然悦耳。
阿 里 山 神 木
台湾民谣:
一二三,到台湾, 台湾有个阿里山,
阿里山,有神木, 明年我们回大陆。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 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 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 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 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 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 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